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华散文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华散文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华散文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华散文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华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余华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包子和饺子余华在我小时候,包子和饺子都是属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希望吃到。那时候,我还年轻的父亲手里捧着一袋面粉回家时,总喜欢大叫一声:“面粉来啦!”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美好的声音。然后,我父亲用肥皂将脸盆洗干净,把面粉倒入脸盆,再加上水,他就开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我的工作就是使劲地按住脸盆,让它不要被父亲的力气掀翻。我父亲高大强壮,他揉面粉时显得十分有力,我就是使出全身的力气按住脸盆,脸盆仍然在桌上不停地跳动,将桌子拍得“咯咯”直响。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他的老家山东。那是冬天的时候,田野里一片枯黄,父亲带着我走进了他姑妈的家。我的祖父母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父亲的姑妈,也就是我祖父的妹妹,当时正坐在灶前烧火,见到分别近二十年的侄儿回来了,她一下子跳了起来,“哇哇”地与我父亲说了一堆我那时候听不懂的山东话。然后揭开锅盖,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这是我到父亲家乡吃到的第一顿饭。在父亲老家的一个月,我每天都喝玉米糊。那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白馍馍就是馒头,或者说是没有馅的包子。意思就是谁要是吃上了馒头,谁就交上好运了。遇上了好运才只是吃到馒头,如果吃到了饺子或者包子,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好运了。所以我在父亲姑妈的家里,只能每天喝玉米糊。在我们快要离开时,我终于吃上了一次饺子。那是我父亲的表弟来看我们,他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块猪肉,一进村庄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这些孩子一年里见不到几次猪肉,他们流着口水紧跟着我父亲的表弟,来到了我父亲姑妈的家门口。当我父亲和他的姑妈、表弟坐在炕上包饺子时,那些孩子还不时地将脑袋从门外探进来张望一下。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一个学期都会安排一次学工,或者是学农和学军。学工就是让我们去工厂做工,学农经常是去农村收割稻子,而我们最喜欢的是学军。我母亲会给我一角钱,让我自己去街上买两个包子,用旧报纸包起来放进书包,这就是我学军时的午餐。对我来说,这可是一年里为数不多的美味。我和哥哥这时候总能分享这一份美味。当时我是用一根绳子系裤子,我没有皮带,而我哥哥有一根皮带,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衣服外面再扎上一根皮带,这样我会感到自己真正像一个军人了。于是我就用一个包子去和哥哥交换皮带。在我学军的这一天,我和哥哥天没有亮就出门,我们走到街上的点心店,我用母亲给的一角钱买下两个包子,那是刚出笼的包子,蒸发着热气,带着麦子的香味来到我的手中,我看着哥哥取下自己的皮带,他先交给我皮带,我才递给他包子。我将剩下的一个包子放进书包,将哥哥的皮带扎在衣服外面,然后向学校跑去。我哥哥则在后面慢慢地走着,他一手提着快要滑下来的裤子,另一只手拿着包子边吃边走。我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吃下去了多少包子和饺子,我的胃消化它们的同时,我的记忆也消化了它们,我忘记了很多可能是有趣的经历,不过有一次令我难忘。那是十年前,我们几个人去天津,天津的朋友请我们去狗不理包子铺吃饭。那一天,我们在狗不理包子铺坐下来以后,刚好十个人。各式各样的包子一笼一笼端了上来,每笼十个包子,刚好一人一个。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七十多个品种,区别全在馅里面,有猪肉馅、牛肉馅、羊肉馅,有虾肉馅、鱼肉馅,还有各种蔬菜馅;有甜的、有咸的,也有酸的和苦的,有几十类。刚坐下来的时候,我们雄心勃勃,准备将所有的品种全部品尝,可是吃到第三十六笼以后,我们谁也吃不下去了,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胃撑得像包子皮一样薄,谁也不敢再吃了,再吃就会将胃撑破了,而桌上包子还在增加,最后我们发现就是看着这些包子,也使我们感到害怕了,于是我们站起来,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楼梯,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街上。我们一行十个人站在街道旁,谁也不敢立刻过马路,我们吃得太多了,使我们走路都非常困难,我们怕自己走得太慢,会被街上快速行驶的汽车撞死。那天下午,我们就这样站在街道上,互相看着嘿嘿地笑,其实我们是想放声大笑,可是我们不敢,我们怕大笑会将胃笑破。我们一边嘿嘿地笑,一边打着嗝,打出来的嗝有着五花八门的气味,这时候我们想起了中国的那句古老的成语——百感交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揉面粉、孩子流口水、哥哥提裤子等都属于细节描写,每处描写中,“我”都是一个见证者。B.“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这句流行语,写出了当时人们易于满足的心态,也进一步说明了包子与饺子的难得。C.吃完包子后,作者连用了三个“小心翼翼”,写出了吃得太饱的状态,也反映了他们当时自责的心理。D.本文语言质朴,运用日常口语化的叙述,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能给人诚挚而又真实的感觉。2.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作品中多次出现“包子和饺子”,有怎样不同的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生命胜利了余华在我心目中,重症医师就是救生员,从死神手里救出生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疫情来袭时,他们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踩住了疫情的刹车,第二波疫情在世界蔓延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已趋于正常。我思索文学与医学的关系,首先想到不少作家学过医,外国的有英国诗人济慈,有写下《福尔摩斯侦探集》的柯南·道尔,有大家熟悉的契柯夫等,中国的作家当数鲁迅,很惭愧,我也学过医,当然无论是文学还是医学,我都不能与鲁迅相比较,医学上鲁迅是海归,我是赤脚医生,文学上我依然是“赤脚医生”。我当过五年牙医,有位作家朋友调侃我说:“明明是兽医,偏偏说自己是牙医。”过去的牙医大多是江湖中人,在油布雨伞下给人拔牙,旁边是修鞋的、理发的和打铁的,1978年我是正规医院里的牙医,当时来我们医院的大多是农民,农民管医院叫“牙齿店”。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我想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疾病与健康,生与死,文学作品描写了无数的疾病与健康,无数的生与死,医学面对的也是这些,当然文学是虚构的,医学是真实的。思想家罗兰·巴特在母亲去世后写下:我失去的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想这就是作家与医师的区别,作家面对的是形象,医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去年我父亲三次进入重症病房,在医院的几个月里,我对重症医师有了一些了解。去年我赶回家时,家里已经在为父亲准备后事了。我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读到“奄奄一息”,自己写作也多次用过“奄奄一息”,父亲来到重症医学科时的状态就是这样,可医师对我们说:“还有胜算。”我相信医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在一堆消极的因素里发现了积极的信号,虽然这个信号很微弱,但他们抓住了,然后通过治疗,护理,让这个微弱的积极信号打败了那一堆嚣张的消极因素。这就是一个优秀的重症医师的敏锐和积极的态度,重症医师面对的病人虽然病情各不相同,却都是危重病人。敏锐是医术,积极是医德,这也是人生的态度。对于医师,尤其是重症医师,对待病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高超的医术同样重要。优秀的作家也是这样,他们常常会在消极的题材里写出积极的主题。济慈写过一首《蝈蝈与蛐蛐》,盛夏时鸟儿因为骄阳而昏晕后,不再鸣叫,而蝈蝈就在草地树篱上发出它们的乐音;严冬时的夜晚一片死寂,而炉边就会响起蛐蛐的歌声。在盛夏中午的烈日下和严冬夜晚的寒冷里,在这样消极的环境里,济慈仍然让生命的声音积极地响起来,他写道:“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继续说我父亲,他去年十月底从医院出院,十多年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走路开始困难,后来因为脑膜瘤的压迫,走路更加困难。去年五月做了脑膜瘤手术,八十八岁的他,又在病床上躺了半年。他出院后几个月,心肺功能康复了,可以用助步器走路,最近他又开始尝试用拐杖走路。然而白内障来了,左右眼几乎看不清《新闻联播》了,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新闻联播》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前些日子,他去找一位眼科专家就诊,专家说他年纪太大,不要做手术,保守治疗就行。他很生气。我对他说:“你看不清电视,就听听广播吧。”他说不行,还是要去做白内障手术。我向之前的重症医师介绍了父亲的情况,说到白内障和发脾气,医师说老人的脏器功能恢复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自然会提高。这句很普通的话让我感受到一个医师对于病人的理解,我们觉得父亲已经很不错了,此前大家已是束手无策,结果在医院死里透生,不仅死里逃生,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父亲应该满足了。医师理解我父亲的不满足,我想这是对人的理解。去年在医院时,父亲肺部的炎症控制住后,但还插着气切套管、鼻饲管和导尿管,医师说,下面要做的就是逐步拔掉这三根管子,让老人活得有质量。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什么是人学?简单说就是对人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医学也是人学,而且是活生生的人学。我十七八岁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句话至今难忘,就是保尔·柯察金从接近死亡的伤病里挺了过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道:青春胜利了,这句话让我觉得自己充满力量。父亲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我见到两个病愈出院者,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年轻人,医师告诉我,最年长的病愈出院者是一位一百零三岁的老人。现在我重新想到“青春胜利了”这句话的时候,“生命胜利了”就跳了出来。是你们,重症医师们,让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让过去、现在、将来的生命,胜利了。(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很惭愧”地将自己与鲁迅比较,“赤脚医生”的自称表现其文学成就自评的谦逊态度。B.作者引述罗兰·巴特书写母亲的话语,意在突出艺术形象与真实人物这两类对象的本质差别。C.从入院状态“奄奄一息”,到医师鼓舞“还有胜算”,消极因素向积极信号的变化启人深思。D.重症医师对于“父亲”的理解,比眼科专家和“我们”对于“父亲”的理解显得更深刻。5.文章采用哪两条线索行文,请简要分析。6.请分析文章题目“生命胜利了”蕴含的深刻含义。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永远的威廉·福克纳余华这十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变化,很多事物都已经不是当初。当然也有不变的,比如这两册《喧哗与骚动》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都是出色的学者兼翻译家李文俊的译文。这没有变化的事实似乎暗示了我们,一个过去的时代其实并没有过去,它和我们的今天重叠起来了,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拥有着过去的人在回忆往事时增加一些甜蜜,或者勾起一些心酸,而是继续影响我们,就像它在过去岁月里所做的那样,影响着我们的理解和判断。也是同样的道理,威廉·福克纳是永存的。这是一位奇妙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他的叙述里充满了技巧,同时又隐藏不见,尤其是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外表马虎,似乎叙述者对自己的工作随心所欲,就像他叼着烟斗的著名照片,一脸的满不在乎。然而在骨子里,却是一位威廉·福克纳,他在给兰登书屋的罗伯特·哈斯的信中这样写道:“……需要精心地写,得反复修改才能写好……”这就是威廉·福克纳,他精心地写作,反复修改地写作,而他写出来的作品却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修改,仿佛他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十八部长篇小说,还有一堆中短篇小说,接下去他就游手好闲地在奥克斯福,或者在孟菲斯走来走去,而且还经常打着赤脚。就像我们见过的那些手艺高超的木工,他们干活时的神态都是一样的漫不经心,他们从不把自己的认真显示出来,只有那些学徒才会将自己的兢兢业业流露在冒汗的额头和紧张的手上。威廉·福克纳就是这样,叙述上的训练有素已经不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出神入化地成为了他的血管、肌肉和目光,他的感受、想象和激情,他有足够的警觉和智慧来维持着叙述上的秩序,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在叙述时犯下低级错误的作家,他不会被那些突然来到的漂亮句式,还有艳丽的词语所迷惑,他用不着眨眼睛就会明白这些句式和词语都是披着羊皮的狼,它们的来到只会使他的叙述变得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他深知自己正在进行中的叙述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准确和力量,就像战斗中子弹要去的地方是心脏,而不是插在帽子上摇晃的羽毛饰物。这就是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像生活一样质朴,如同山上的石头和水边的草坡,还有尘土飞扬的道路和密西西比河泛滥的洪水,傍晚的餐桌和酒贩子的威士忌……他的作品里什么都有,美好的和丑陋的,以及既不美好也不丑陋的,就是没有香水,没有那些多余的化妆和打扮,就像他打着赤脚游手好闲的样子。他的《我弥留之际》里那一段语言精彩的结尾:“‘这是卡什、朱厄尔、瓦达曼,还有杜威·德尔。’爹说,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的样子,假牙什么一应俱全,虽说他还不敢正眼看我们。‘来见过本德仑太太吧,’他说。”他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写下的精彩篇章让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叹,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这些精彩的篇章并不比生活高明,因为它们就是生活。他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证明文学不可能高于生活的作家。(有删改)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隔11年出版的两册《喧哗与骚动》,表明了这本书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理解和判断。B.很多擅长创作的作家可以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却未必同样擅长教别人如何写作。C.福克纳如同手艺高超的木工,写作时神态漫不经心,从不把自己的认真显示出来。D.凡是优秀作家,都不喜欢漂亮的句式和艳丽的词语,因为它们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福克纳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经常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而且还经常打赤脚。B.福克纳有足够的警觉和智慧来维持着叙述上的秩序,从没有在叙述上犯下低级错误。C.漂亮的句式和词语,在福克纳看来都是披着羊皮的狼,使叙述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D.引用《我弥留之际》结尾部分,证明福克纳是一名文学创作不可能高于生活的作家。9.为什么说福克纳是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土地余华①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这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懂得真正的沉默,任何惊喜和忧伤都不会打动他。他知道一切,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只是看着,看着日出和日落,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的相爱和勾心斗角,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②大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杭州,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名叫海盐的小县城。我们在一条弄堂的底端一住就是十多年,县城弄堂的末尾实际上就是农村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那块有着很多池塘、春天开放着油菜花、夏天里满是蛙声的土地上,干了很多神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些好事。③回忆使我看到了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发,缓慢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的影像最为感人,那时候它不再空旷,弥漫开来的雾气不知为何让人十分温暖。我特别喜欢听黄昏收工时农民的吆喝,几头被迫离开池塘的水牛,走上了狭窄的田埂。还有来自蔬菜地的淡淡的粪味,这南方农村潮湿的气息,对我来说就是土地的清香。④这就是土地给予我一个孩子的最初的礼物。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感到它时刻都在支撑着我。⑤我童年伙伴里有许多农村孩子,他们最突出的形象是挎着割草篮子在田野里奔跑,而我那时候是房屋的囚徒。父母去上班以后,就把我和哥哥反锁在屋里,我们只能羡慕地趴在楼上的窗口,眺望那些在土地上施展自由的孩子。他们时常跑到楼下来和我们对话,他们最关心的是在楼上究竟能望多远,我哥哥那时已经懂得如何炫耀自己了,他告诉他们能望到大海。那些楼下的孩子个个目瞪口呆,谎言使我哥哥体会到了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离去时,他们黝黑的身体在夏天的阳光里摇摇晃晃,嫉妒就笼罩了哥哥和我。那些农村孩子赤裸的脚和土地是那么和谐。⑥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开始有机会和他们一起玩耍了。那时候的农民都没有锁门的习惯,他们的孩子成为我的朋友以后,我就可以大模大样地在他们的屋子里走进走出,屋中有没有人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可以随便揭开他们的锅盖,看看里面有没有年糕之类的食物,或者在某个角落拿一个西红柿什么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挎着一个割草篮子,追随着他们。他们中间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好像比我哥哥大一岁,他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很会吹牛。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说他父母结婚时,他吃了满满一篮子糖果。当时我们几个年龄小的,都被他骗得瞠目结舌。后来是几个年龄大的孩子揭穿了他,向他指出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呢,他只是“嘿嘿”一笑,一点都不惭愧。⑦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很早就死去了,是被他父亲一拳打死的。当时他正靠墙站着,他父亲一拳打在他的脖子上,打断了颈动脉,当场就死了。他家弟兄姐妹有六个,他排行第四。所以他死后,他的家人也不是十分悲伤,他们更多的是感叹他父亲的倒霉,他父亲为此蹲了两年的监狱。他被潦草地埋在一个池塘旁,坟堆不高,从我家楼上的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很长时间里,他都作为吓唬人的工具被我们这些孩子利用。我哥哥常常在睡觉时悄声告诉我,说他的眼睛正挂在我家黑暗的窗户上,吓得我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出气。有时候在晚上,我会鼓起勇气偷偷看一眼他的坟堆,我觉得他的坟还不是最可怕的,吓人的是坟旁一棵榆树,树梢在月光里锋利地抖动,这才是真正的可怕。几年以后,他的坟消失了,他被土地完全吸收以后,我们也就完全忘记了他。⑧当时住在弄堂里的城镇孩子,常和这些农村的孩子发生争吵。我们当时小小的年龄就已经明白了自己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优越,为什么自卑。弄堂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集体斗殴是经常发生的。有一次我站到了农村孩子一边,我哥哥就叫我叛徒。我和那些农村孩子经常躲在稻浪里密谋,袭击自己哥哥的方案是最让我苦恼的。我之所以投奔他们,背叛自己弄堂里的同类,是因为他们重视我,我小小的自尊心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如果我站到弄堂里的孩子一边,年龄的劣势只能让我做一个小走卒。⑨我的行为给我带来了一个凄凉的夜晚。当时弄堂里为首的一个大孩子叫刘继生,他能吹出迷人的笛声,他经常坐在窗口吹出卖梨膏糖的声音,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上当后拼命奔跑过去,看到的是他坐在窗前哈哈大笑。他十八岁那年得黄疸肝炎死去了。他家院子里种着葡萄,那一年夏天的晚上,弄堂里的很多孩子都坐在葡萄架下,他母亲给他们每人一串葡萄,我哥哥也坐在那里。我因为背叛了他们,便被拒绝在门外。我一个人坐在外面的泥地上,听着他们在里面说话和吃葡萄,我的那些农村盟友不知都跑到哪儿去了,我孤单一人,在月光下独自凄凉。⑩我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冒险的远足。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农村孩子,动身去看他刚刚死去的外祖父。他可能是觉得路上一个人太孤单,所以就叫上在夏天中午里闲逛的我。他骗我只有很近的路,马上就能回来,我就跟着他去了。我们在烈日下走了足足有三个小时,这个家伙一路上反复说:就在前面拐弯那地方。可是每次拐了弯以后他仍然这么说,把我累得筋疲力尽,最后到那地方时恰恰不用拐弯了。他一到那地方就不管我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是明天。这使我非常紧张,我迅速联想到父母对我的惩罚。我缠着他,硬要他立刻带我回去,他干脆就不理我。于是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老人下葬时,我嚎啕大哭,哭得比谁都要伤心。⑪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葬礼。那个死去的老人的脸上被一种劣质的颜料涂抹后,显得十分古怪。他没有躺在棺材里,而是被一根绳子固定在两根竹竿上,面向耀眼的天空,去的地方则是土地。人们把他放在一个事先挖好的坑中,然后盖上了泥土。就像我有一次偷了父亲的放大镜,挖个坑放进去盖上泥土一样。⑫土地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东西,在那个夏日里,这个老人生前无论是作恶多端,还是广行善事,土地都是同样沉默地迎接了他。1992年3月12日(有删节)10.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11.第十一段以“我”孩童的视角呈现第一次看到葬礼时的场景,有何好处?12.文章三次写到死亡,请探究其作用。13.文中将土地比作祖父,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借土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悟?【答案】1.C“反映了他们当时自责的心理”说法错误,三处“小心翼翼”一方面写出他们吃得太饱的状态,一方面也写出他们对现在能吃到这么多包子的满足感,并没有体现出“自责的心理”。2.①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接写“在我小时候,包子和饺子都是属于奢侈的食物”,从而引出下文吃包子或饺子的经历。②总体上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小时候写到七岁然后写到上小学,再写到成年时的经历。③插叙。在时间顺序的过程中,穿插了“十年前”在天津吃包子的经历。④前后对照。将小时候吃饺子和包子的经历和在天津吃包子的经历进行对照。3.①“包子和饺子”是一种奢侈的食物。“我”小时候,只有在逢年过节、走亲戚或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②“包子和饺子”能成为满足人内心愿望的工具或方式。“我”用自己的午餐——包子去和哥哥交换皮带,使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军人。③“包子和饺子”是物质生活改善的象征。当包子不再奢侈,成为我们可以随时食用的食物时,我们“百感交集”。④“包子和饺子”是对曾经生活的回忆。“我”通过对不同时期与包子饺子相关经历的回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D“……比……显得更深刻”错误,文章只是谈到重症医师以及眼科专家对于“父亲”病症的分析,但并未将眼科专家的诊疗意见与重症医师的分析进行对比,这是两个不同科的诊疗。5.①文章以“文学与医学的关系”为思想线索,作者的思考从作家学医的案例开始,到二者面临对象的异同点,再到优秀医师与优秀作家的相似特点,最后到“人学”的共识。②文章以“父亲的就诊经历”为叙事线索,“父亲”三次进入重症病房,“我”在“父亲”病愈出院的经历中加深了对重症医师和医学的了解。6.①“生命胜利了”是作者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青春胜利了”这句充满力量的话的时候想到的,这也是一句充满力量的话。②在文中重症医生让一个又一个不论是百岁还是年轻的生命,都病愈出院,还提高了人生命的质量,这是生命的胜利。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