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某民族学院区域规划设计说明_第1页
大连某民族学院区域规划设计说明_第2页
大连某民族学院区域规划设计说明_第3页
大连某民族学院区域规划设计说明_第4页
大连某民族学院区域规划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背景大连民族学院坐落于中国海滨名城大连市,学院于1984年立项筹建,以工科为主,工、经、管、文、法、理等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0680余人,教职工总数75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5%。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进行民族预科、成人和留学生教育,并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新校区位于大连著名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石滩,新校区建成后,原有校区内的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将迁入该校区。校园建设分两期完成,一期建设按5000人考虑,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二期按3000人考虑,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现状城市环境分析金石滩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黄海之滨,大连市区东郊,距市区50公里,辖区陆地面积62平方公里,海域58平方公里,海岸线绵延30公里。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区绿荫繁蔽,碧草如茵,沙体金黄,阳光的灿烂,海水开阔蔚蓝

全区绿化覆盖率46.2%,年平均空气质量指30,海域清洁度属国家一类,是当之无愧的“大连后花园”。新校区用地由A、B二区组成,B区位于A区西南面,仅以东北角与A区西南角相接。A区用地是一块南高北低的山地,此处的最高点也是包括南部音乐学院,西部龙山小区及东面马术俱乐部的整个局部区域的最高点。用地西侧和北侧临山,南侧马路对面为正在兴建的临海主题公园。现状城市交通分析新校区南侧毗邻城市一级主干道——五号路,该路为贯穿黄金海岸的海滨大道,景观良好,适合设置主要出入口。西北两侧紧贴城市次干道龙山北街和武夷路,分别承载老城区通向海滨的大量人流,由于交通量较大,故考虑不设主要出入口。东侧的城市支路把新校区,音乐学院和马术俱乐部分隔开来,较有商业气氛,并将人流导向城市干道,适宜后勤物流的出入。一条规划支路从校区中间穿过,将东校区山地和西校区平地联系起来。主要服务毗邻地块的对外交通。预计交通量较低且主要为通往校区内部的人流。基地自然环境分析基地由A,B两块构成。B区地势平坦,坡度<1%,可视为平地,A区为南高北低的山地,高差自海拔25-70米不等。A区与B区及周边的音乐学院都有10-20米高差。A区地势平坦,适宜进行校园建设,B区地形条件复杂,基地内丘陵起伏,平地集中于北部,山体占地接近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坡度<10%的面积略占一半以上,且集中于山体的东南部,小部分为坡度超过25%的不可建区域,剩下的区域属于需要基础山体改造的范围。因而设计中需要考虑顺应地形的因素,以减少土方作业。新校区三面环山,南侧临海,景观条件优越。内部东北高西南低,形成视觉上的斜向联系。整体看B区处于山地合围之间,中心地位突出,适宜南北空间景观主轴的布置。A区西南角连接处的突出山体标志性较强,为南北主轴提供背景。总体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局部区域的地域形态和环境构成,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及功能体系,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在地势平坦毗邻城市主干道的北校区布置教学交流等主要建筑和校园空间。以贯穿地段的南北向绿轴为核心,构建校园景观空间网络,呼应地段三面的城市山体绿化,使校园景观生态体系成为城市空间的完整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利用穿越校园的城市道路,促进学校部分功能区与城市的融合。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现代新校园。注重空间的人性尺度及形态,通过景观空间节点与重要公共建筑的契合,营造宜人的活动交流场所,并将主要联系路线控制在步行距离以内,形成易于引发交流、和谐的传统人文型新校园。充分考虑校园的生态环境,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景观。基地北部的山体在增加利用开发难度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景观,为南部中心校园空间提供丰富优越的背景。图书馆依山而建,独具特色,成为地标建筑。学生生活和活动区都充分利用山景和地势,创造丰富有趣的交流空间。山地建筑在保护自然形态的同时减少了施工难度,提高了建设的经济性,实现经济和“绿色”的有机结合。维护校园整体形象的统一,实现建筑风格的多样。作为地标建筑的图书馆造型突出抢眼,结合山势,有统率的作用。作为校园主体的教学楼则结合连廊和景墙塑造主体空间的背景。实验楼则姿态谦逊,界面清晰完整,内部丰富多变,自成一体。位于两地块交界处的学术交流中心结合天桥,形态色彩特别,既充当了主体校园空间的结尾又承接图书馆。方案构思及设计原则规划方案形成组团空间沿主轴生长、依山而建的基本格局。该基地超过一半的面积为山体覆盖,土地可利用的不多,在此基础上,从功能布置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内部关系的需求,确立了大致的功能分区。1.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分析,结合校园内部自身人流的要求,在基地南侧位宽度为28米的城市主干道设置新校区的主入口。配合校园的布局,在东,西侧道路上均安排了次入口,用于学校各主要分区的对外联系。2设计的首要设计难度时是对校园内部各功能组团的联系和内部交通的解决。故采取线状空间的布局方式,不仅强调了轴线关系和空间序列感,还使内部人流和主要公共开敞空间的问题结合起来一起解决。在用地集中平坦的B区主要安排了学校的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具有礼仪性质的校行政办公和国际交流中心布置在校前区。并采用南北直线轴线上叠加有收放的曲线开敞空间的方式将各个功能组团组织起来。传统美国校园的中心公共空间的组织方式是校园规划设计中的经典,它将各个不同性质尺度的开敞空间串成一线,序列感强且空间感受对比强烈。本设计以此为范例并加以改造升华,采用有收有放的曲线开敞空间取代传统的串联方形空间,使空间序列的衔接更加流畅自由,也使校园氛围更加充满动感和趣味,奠定了一种浪漫活泼的基调。为保留基地中原有的大面积山林,主要安置了学生宿舍区和文体活动区。中间保留下的大片山林,即成为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的过渡地带,又能成为供学生休息共享的生态绿化用地。故在A区内部是以平行环山车道的方式串联布置各个组团。两区地块的空间和交通流线的衔接过渡是本设计深化时的关键问题。规划路的穿越使得两校区在地面空间上割裂开来,本设计将此问题放到地上空间去,通过在两地块交接处设置人行天桥使两区域的轴线空间得以连续和强化,同时人行天桥的立体交通方式很好的将人流和车流分离开来,防止了使用上的交叉不便。学术交流中心和图书馆是整个校园的地标式建筑。也是转折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校园设计的更深层次里加以重点设计塑造,让他们与人行天桥一起组成学校的标志形象。区域城市环境设计校园规划根据现有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地段规划条件,在B区以贯穿基地的南北向校园公共空间为核心,组织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连结了基地北面的山体同南边的海滨,强调了东西两侧的山体的对称布局。A区对基地内部山体最大限度的保留则延续了本来的城市自然绿化空间形态。校园中心开放空间的位置强调了三面环绕基地的山体的平面核心,使区域城市形态更完整突出。向南面开敞的建筑布局顺应了坡向南部的地势和海平面。在处理与周边建筑群体关系的时候,本设计充分考虑在空间形态上与毗邻的音乐学院相呼应.中心开敞空间的曲线边界与音乐学院的圆形核心空间异曲同工。A区宿舍区的内部轴线与音乐学院产生对位,在视觉上产生了延续。功能布局设计分析规划功能布局的核心概念在于“效率”与“共享”。“效率”体现在各功能组团之间的明确的分划与便捷的联系。明确的分区利于降低相互干扰,而便捷的联系则有益于校园的合理运转。校园功能分区包括教学区、学术交流接待区、行政管理区、学生宿舍区、学生活动区、体育运动区、教工宿舍区、绿地景观环境区域以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区域。校区中地势平坦的B区主要安排了学校的教学区和行政办公区,具有礼仪性质的校行政办公和国际交流中心布置在校前区.而A区为了保留基地中原有的大面积山林,主要安置了学生宿舍区和文体活动区。中间保留下的作为绿地景观环境区域的大片山林,即成为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的过渡地带,又能成为供学生休息共享的生态B区用地较为平坦,因此用作主要的教学行政用途,把国际交流中心和行政区布置在主入口处,作为校园大门的形象,教学区布置在B区用地北面,靠近生活区,方面了两边的联系,缩短流线,而且通过天桥作为两地之间的纽扣,使原本分隔的地块形成一整体。体育运动区则布置在A区用地北面较平坦的位置。绿化用地。联结A.B区地块的人行天桥和图书馆是整个校园的地标式建筑.为创造人性化场所,中心区规模被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内,通过安排活动区域距离与日常行为联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教学中心区控制在400米直径的步行范围内,5分钟可到达各建筑。校园中心区与学生宿舍区的联系控制在800米的直径步行范围内,步行10分钟可达。“共享”体现在校园公共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体育公园、学术会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都可通过便捷的对外联系向社会开放,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教工宿舍区的独立性也较强,以便于向社会化管理发展。区域城市交通设计新城区规划中各有一条南北向连接主要交通人流的城市支路穿越校园,这既是对校园规划设计的挑战,同时也是使校园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的良好契机。布置主要功能且对外联系紧密的B区面向城市主干道-五号路开口,充分利用其海滨大道的先天景观优势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规划中的城市支路将南北校区分隔开来,由于平行的高一级道路距离很近,所以外部过境车流量将相对较少,该路使用对象主要面向本地区,因而基本也可以纳入校园内部道路体系,作为校园主要道路使用,高效而方便。故在此设置A的主要出入口,同时横跨的人行天桥将两校区的交通联系引入立体空间,提高使用品质的同时增添城市景观。东侧的城市支路把新校区,音乐学院和马术俱乐部分隔开来,较有商业气氛,并将人流导向城市干道,适宜后勤物流的出入。校园内部交通组织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了主环路分支及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流量较大的城市车流及部分校园车流被引导至穿插基地内部城市道路,而校园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共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校园各入口均有较强的目的性,相应地减少了闲散车辆在校内的通行,进一步减少人车流线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两地块相对的部分做一步行广场,并设置人行天桥,而两地的车行系统则另做出口通过一段城市干道来连接,有效地实行了人车分流,并使两地连接的入口广场更纯粹,功能更明确。B区用地道路沿山而建,适应地形,提高用地效率。人行系统除入口部分的人车共行外,沿主轴线在教学区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人的穿行主要在中心广场和绿化走廊中进行,停车场则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空间构成设计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上以南北向的转折主轴线空间为轴心,其中布置有数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校前绿化带,中心广场,教学交流区,天桥广场,图书馆前区,学生生活和活动区等空间片段及节点。其中斜向轴线中心广场及图书馆前区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并且由此生长出多个枝状空间,联系各组团。校园各区的空间互相渗透与联系,山间林荫步道把图书馆区与学生宿舍区之间、体育活动区的四个组团联系起来。校园内各处空间注重空间的围合与视线对景的设置,并结合空间的具体功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气氛。如校前区通过空间的围合、对称式的处理创造了规整严肃的传统仪式性空间。原有的山地丘陵大部被保留,青山入园,成为围合空间的形态要素,它不但参与界定东西向开敞绿轴,还是营造宿舍组团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山体形成连续开敞的校园空间,将分散的校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与严整的校园中心区建筑布局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相互融合,自然地结合为一体。某些位置的山体还形成轴线的对景或空间节点,起着视线收束、空间转折标识的作用。景观环境设计校园规划强调生态型的绿色校园模式,尽量保留原有的山体和植被,并通过道路绿化,广场绿化等进行来连接,并与建筑组团内的绿化联系成为整体,塑造绿色生态的优美校园环境。沿南北主轴形成主要绿化轴线,即结合人行系统,又强化了主轴形象;A区用地保留了高差较大、植被较好、视野开阔的自然山体,形成校园的主要绿化空间,在山上设置登山小径,不仅为学生生活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更为用地的制高点;B区在各建筑组团内部分别点缀绿化中庭,营造了一种自然校园的气氛。土地平整与竖向设计道路及建筑设计注意与山体地势的呼应,利用地体东南部较为平坦,西北部山势较高的特点,将需要集中布置的一期学生生活区建筑群安排在地块中,需要与城市具有更紧密联系的体育活动区安排在北部。而教工及二期学生宿舍区则利用山势灵活布置,尽量保留山体作为绿化空间。一些焦点建筑,如图书馆,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与邻接的山体相结合,采用架空底层的方式,自然地将山体引入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