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疏漏指正_第1页
《病梅馆记》疏漏指正_第2页
《病梅馆记》疏漏指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梅馆记》疏漏指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的小品文。文章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读罢让人倍感清醒。但是,仔细研读文本,发现有几处颇为费解。文章在介绍江宁、苏州、杭州三地产梅之后有一句: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这里的“固也”怎样理解呢?课本上解释为“本来是这样”,有些资料上则解释为“固然如此”;两种解释意思一样,没有实质的差别。照理说这样的解释应该是正确的,但是联系全文来看还是有问题。“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是一种审美观,它是文人画士病梅残梅的思想基础。文章旨在揭露文人画士病梅残梅的罪恶行径,可是却先用“固也”来肯定这种审美观的正确;既然肯定所述审美观是正确的,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建立在这种审美基础之上的病梅之举呢?此是费解之一。紧接上句之后有一句: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句中的“此”和“其”指代什么呢?教学参考书将“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一句翻译为“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此”为“这些”,“其”为“它”。这样解释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此”,将“此”理解为“这些”,作“文人画士”的定语,上文并未言及文人画士,“这些文人画士”究竟指谁,无从落实;二是关于“其”,将“其”理解为“它”,从上下文来看,“它”指代的应是“或曰”的内容,亦即上文的审美观,既然上文的审美观是正确的,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为什么不用它来“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呢?有人将“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译为“对于这一点,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这里将“此”作为状语来处理,避免了作定语而产生的指代无从坐实的缺陷,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这一点”无疑是指作者在上文肯定了的审美观,作者给予充分肯定,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两相融洽,并不相佐,有何理由指责文人画士呢?文人画士为何不敢据之“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呢?此为费解之二。在“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后有这样几句:“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一段文字先说文人画士不敢明诏大号,再说不能使天下之民都来夭梅病梅,说求钱之民受智力限制难以使梅“之欹之疏之曲”,最后说有人将文人画士之隐明告鬻梅者:思路混乱,让人难以捉摸。其实,如果删去中间两句,直接让“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所在句承接“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之后,先说文人画士不敢明诏大号,再说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病的情趣明告鬻梅者,文意反而十分贯通。文人画士不敢明诏大号,后有人将文人画士之隐明告鬻梅者,浑然天成,可偏偏在这中间加上两大句,造成文意的隔断,这是费解之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费解呢?这是作者行文疏漏造成的。研究文章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作者是想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开篇的。文章在介绍产梅之地后,引述某些人的审美观,接着一句“固也”,先肯定这种审美观的合理性,这是“扬”内容;接着应当用一个转折分句指出这种审美观的危害性,比如“然而此美必以病梅为代价也”,以便清晰地展现“抑”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叙述和议论。这里本当用是一个转折复句或句群来表达这种欲抑先扬的构思,但是现在却漏掉了转折的内容,只有对所述审美观的肯定,而却没有辩证的否定,只有“扬”的开头而没有“抑”的接续,这就本末倒置,转移了文意的中心。这样,与后面的文意发生冲突也就难免了。只要在“固也”后面续上“然而此美必以病梅为代价也”诸如此类的话,把文意中心转到对所述审美观的辩证否定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所述审美观是有害的,下文指责建立在这种审美基础之上的病梅残梅的行为也就无可诟病了。同时,这样处理,下一句“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中的“此”和“其”也就有了合理的落实。因为上文的文意中心是指出所述审美观的危害,这“此”和“其”所指代的无疑就是这种审美观的危害性,全句的意思是说:对于这种危害性,文人画士心中是明白的,因此他们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这样费解之一之二也就同时豁然开朗了。费解之三则是行文上的另一种疏漏造成的。“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句是一个因果复句,“心知其意”是说文人画士心中明白“以曲、欹、疏为美”之害,是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是果。接下来的两句,一说不能使天下之民都来夭梅病梅,二说求钱之民受智力限制难以使梅“之欹之疏之曲”,仍然是果。三因一果,本来思路清晰,可是结果变成了“因——果——因——因”这样的表述,自然让人费解了。另外,在直、正、疏的词语顺序上,四处三种排列,先是直、正、密,而后是直、密、正,最后两处是正、密、直,前后缺乏照应。针对文章思路上以上的疏漏,试作如下修改: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然则必以病梅残梅为代价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锄正,删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