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等冬春传染病防控-教育局_第1页
流感等冬春传染病防控-教育局_第2页
流感等冬春传染病防控-教育局_第3页
流感等冬春传染病防控-教育局_第4页
流感等冬春传染病防控-教育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感等冬春季传染病防控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控科2014年12月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流行性感冒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流行性感冒潜伏期:1-3天隔离期:热退后2日方可复课流行季节:以冬春季为主,一次流行持续约6-8周流行性感冒疫情报告及处置参照:《天津市流行性感冒监测方案(2010版)》《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报告标准

暴发疫情: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1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报告标准

突发事件: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2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报告时限疫情暴发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聚集或暴发疫情后,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疾控中心及时核实疫情,如达到报告标准,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预防措施加强晨检,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健康教育接种流感疫苗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疾病。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VZV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临床特征是分批出现的皮肤粘膜的斑、丘、疱疹及结痂。皮疹呈向心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最多,其它部位较少。从发热到出疹1-2天。水痘传染源:病人。传播途径: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易感人群: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但体内高效价抗体不能清除潜伏的病毒,故多年后仍可发生带状疱疹。水痘潜伏期:平均2周左右传染期: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隔离期: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4日报告要求暴发疫情: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预防措施加强晨午检,一旦发现发热,身体出现红色斑疹、丘疹或水痘的学生立即要求其去医院诊治,并把每天的病例统计情况及时上报。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对确诊病例在家隔离治疗,待临床表现正常,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且不少于发病后14天,方可允许上课。预防措施加强消毒通风措施,每天对教室、活动室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空气消毒,同时注意这些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对走廊过道、课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出现发病学生的班级不要与其他班级共用教室。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督促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可向学生家长印发家长信,宣传水痘防治措施并提醒家长配合,做好自我检查,杜绝带病坚持上课。建议与确诊病例接触密切的学生尽早自费、自愿接种水痘疫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病原体:肠道病毒属,以EV71及CVA16型较常见。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肠道、呼吸道飞沫、接触易感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生,5-7月为发病高峰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及处置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报告标准聚集性疫情: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标准暴发疫情: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时限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1)每日进行晨午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托幼机构及学校的预防控制措施(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猩红热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猩红热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但无交叉免疫,患病后仍可再患。

猩红热潜伏期:通常2-3天(1-7天)。隔离期:患者隔离7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较多,5-15岁为好发年龄。猩红热疫情报告及处置参照:2012年天津市猩红热监测方案报告标准聚集性疫情: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5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一周内,同一班级、宿舍或办公室内,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报告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报告时限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现猩红热聚集或暴发疫情后,

及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疾控中心及时核实疫情,如达到报告标准,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预防措施(1)尽早隔离治疗猩红热病人,隔离期为7天。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因传染病隔离治疗的托幼儿童或学生,待疾病痊愈后方可复课、复园。(2)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注意观察其体温、皮肤及咽部情况,对可疑人员劝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预防措施(3)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应加强在校师生每日晨午检制度,对发热、咽峡炎和扁桃体炎的学生应劝其尽早就医。托幼机构在医学观察期间不接收新入托儿童,也不转托、转班。疫情期间避免组织开展集体活动。(4)开展健康教育,疫情发生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