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2解表药_第1页
中药学2解表药_第2页
中药学2解表药_第3页
中药学2解表药_第4页
中药学2解表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康复科张晓群目录1、总论2、解表药3、清热药4、泻下药5、祛风湿药6、芳香化湿药7、利水渗湿药8、温里药9、行气药10、消食药11、驱虫药12、止血药13、活血化瘀药14、化痰止咳平喘药15、安神药16、平肝药17、开窍药18、补虚药19、收涩药20、其它药第一章解表药一、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功效:发散表邪适应证:表证二、性味特点:辛味,主入肺、膀胱经三、衍申作用及适应证:利尿退肿——水肿止咳平喘——咳喘透疹——疹发不畅初起兼有表证止痛——风湿痹痛消疮——疮疡五、选择用药及配伍

1、针对病性选择用药(发散风寒或发散风热)

2、针对病人配伍用药(虚人外感的配伍)

3、针对四时季节配伍用药(夏季与秋、冬季的用药不同)六、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

2、年老体弱者及妇女胎前产后不应发汗太过。

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4、本品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防止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类别植物原植物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药材草质茎处方用名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应用麻黄峻汗表实寒,风水痹痛与咳喘1发汗解表——风寒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风寒喘咳(三拗汤)2宣肺平喘——喘咳实证寒饮喘咳(小青龙汤)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3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越婢加术汤)4温经止痛——风湿痹痛,阴疽及痰核等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表虚自汗慎用阴虚盗汗慎用虚喘慎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麻黄(李佺)

对“夏不用麻黄”、“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医界人士尽皆知之。千百年来,多有人以麻黄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属发汗重剂,畏而不用,以求稳妥。个人的看法却有悖于先贤。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常规剂量的麻黄并不致汗,或仅致小汗。曾用于肺虚者患者,动辄汗出、喘咳,也未见大汗亡阴、亡阳之例。麻黄单用(不配伍其他发汗药物,不啜热粥),发汗力量缓和,有汗之人或夏月易汗之季用,亦无过汗之虞。中药的应用,以复方配伍形式居多,单味药与复方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甚或完全不同。麻黄与桂枝并用,如麻黄汤,在桂枝通阳畅行营卫气血的基础上,其辛散宣透功效得以最大限度发挥,发汗力量陡增,成为发汗解表峻剂;若无桂枝相辅,也无其他发汗药配合,如麻杏薏甘汤,则麻黄发汗力弱;若与石膏为伍,石膏之大寒可抑制麻黄温散之性,虽仍有宣肺透邪之效,却无发汗之力,故越婢汤用麻黄治风水汗出,麻杏石甘汤用麻黄治热壅汗出而喘。总之,麻黄用于无汗和有汗病证,其机要在于配伍

《黄河医话》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麻黄(朱进忠)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老师说,诸家都云麻黄辛苦而温,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是发汗作用最强的一个药物。若与桂枝配伍则发汗的作用更强,虚人用之不慎,可使汗漏不止。然新陈不同。曾记得在北洋军阀混战初期,当时遇伤寒病,开麻黄汤后没有一例发汗者,初开麻黄6g,后开9g,最后开至18g,服法遵仲景法,一例也未发汗。反复诊治视均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或“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的典型证候,久久不得其解。及至到数个药铺一看,才稍有所悟。因地处雁北,麻黄满山遍野茫茫皆是,患者用药均用自采者,药铺所存者均为数年至十几年的陈货,陈久者辛温发散之功已减,甚至已消失殆尽,所以前列之麻黄均无发汗之功。乃嘱患者一律改为新鲜麻黄9g(干品),果然服后效如桴鼓,汗后病愈。自此以后,凡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者,一律应用麻黄采后1年之内者。

《黄河医话》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麻黄(郝现军)

麻黄性辛主散,为发散风寒要药。笔者临床发现麻黄具有显著的补益作用,在大队补益剂中加小剂量麻黄(一般在10g以下),能助补益之力。麻黄系空心走表,能助黄芪、人参的补气温阳作用。凡辨证属气虚证而见面色恍白、气短乏力、气喘者,用人参、黄芪、山药配以小剂量麻黄取效更捷。小剂量麻黄同时具有升提助发中气作用,凡气虚下陷或久泻者,用补中益气汤配以少量麻黄,其升提作用更为明显。此外,麻黄还具有健胃作用,对脾胃虚寒者可在辨证方中加用麻黄。

郝现军,王冠发.临床用药心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桂枝类别植物原植物樟科植物肉桂药材嫩枝处方用名桂枝,蜜桂枝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应用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

表实无汗(麻黄汤)1.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表虚有汗(桂枝汤)风寒湿痹(桂枝附子汤)

2.

温经止痛——寒凝血滞诸痛证胃寒腹痛(小建中汤)血寒经闭,痛经(温经汤)胸痹心痛(枳实薤白桂枝汤)痰饮证(苓桂术甘汤)

3.

助阳化气——阳虚症蓄水证(五苓散)心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使用注意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忌用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麻黄与桂枝的功效比较相同点不同点麻黄发汗解表辛散苦降,重在宣肺平喘,并能利水、通滞桂枝辛甘助阳,重在助阳化气,并能活血、通脉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桂枝邹良材经验:阴虚型肝硬化腹水临床以阳行阴利小便。按阴阳互根的机制,阴虚患者可在养阴柔滋淡渗的基础上,略佐通阳药物,借助膀胱的气化作用达到“以阳行阴”的目的。主要药物为桂枝,用量在3g以内,加入煎剂中,正如近人曹炳章云:“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阳和。”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

张琪经验:桂枝是张老治发热常用之药。《伤寒论》虽有”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禁,但张老在临床并未囿于此说,治疗发热已入里内伏少阳时,与柴胡配伍,共奏疏解透达之功;与生石膏配伍,则无性温助热之虑,因此常用获微汗出而愈之效。尤其对发热有肢节烦痛者,柴桂合用其效尤佳。若挟有痰浊温邪者,桂枝用之更宜。因为痰浊湿邪属阴,非阳不化,故用桂枝温阳行气,以助祛温化浊、豁痰散结。因同时伍用清热之剂,故大可不必担心“阳盛则毙”。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桂枝言庚孚经验:言老治疗妊娠恶阻,善取桂枝,每于方中,习加桂枝。一般医家,用之甚少。……临床一般用于风寒表证、痛痹、寒饮、蓄水、心阳不振、胸痹、虚寒胃痛以及寒证经闭、痛经等证。言老对《本经疏证》就本品之论,归纳为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之功。言老认为,恶阻一证,其要莫过于阻。实阻者宜下、宜通、宜行;虚阻者,宜补中、宜和营。因此,无论虚实之阻,桂枝均能及,岂可不入汤煎乎?实则量宜重,虚者治宜缓。热宜轻取,寒宜重剂。此为入药之要诀也。

《名老中医医话》石景亮经验:桂枝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既能解表,又能和营,既能化气通阳,又能通络止痛,还能降逆平冲,作用广泛,可谓是能运用到下下内外表里诸多病证之药。在桂枝的应用上,有人所谓”无汗不得用桂枝“之说,是指桂枝汤而言,并非指桂枝一味而论。因此有人认为桂枝能“止汗”,实属只看到现象,未窥探其本质的误解。

《石景亮老中医遣方用药的经验》紫苏类别植物原植物唇形科植物紫苏药材地上部分处方用名紫苏、苏叶、苏梗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功效应用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杏苏散)气滞胸闷(香苏散)2行气和胃偏寒(配藿香、半夏、生姜)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偏热(配黄连、竹茹)偏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3解毒——鱼蟹毒4安胎——气滞胎动不安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苏叶与苏梗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苏叶理气行气而散表寒苏梗顺气而利胸膈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紫苏祁振华经验:祁老认为,苏叶性温入血分,少用不发汗而能解肌散风,如外感风寒三、四日不解,常用荆芥穗配苏叶,解表散寒。若表证兼胃寒者,用苏叶可起宣肺散风寒、芳香止呕、温中和胃作用。

《祁振华临床经验集》郝现军经验:紫苏味辛性温,功能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临床发现紫苏具有良好的化浊醒脑开窍作用。治疗肝性脑病时,在清热解毒药中加用紫苏可起到防治肝性脑病的作用。一般用量20~30g。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紫苏陈笑夫经验:紫苏叶,除了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作为发散药之外,还偏重于用来治疗某些腹泻(相当于过敏性结肠炎),而收良效。这种腹泻,在急性发病后,往往余“毒”未清,常因饮食不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遂致酿成慢性。该药的适应范围:主要是病人有可追忆的食物过敏史,并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发病过程。引起发病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中的虾、蟹、蛤类及某些鱼。急性发病是,肠鸣、腹痛、腹泻、呕吐,并有恶寒发热等。重用紫苏叶(带茎)30g,配陈皮10g,加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六曲10g,炒苍术10g,姜川朴10g,干姜5g。此方应用一两剂即获显效。但治疗必须彻底,方可免于导致慢性。到了慢性阶段,腹泻时发时止,一日数次,夹有黏液,肠鸣,腹痛绵绵,食欲减退。治疗用药,仍以紫苏叶(带茎)30g为主药,配陈皮10g,并因证选用温中、补阳、理气等药。如青木香3g、桔梗9g,山药20g,莲子15g,炒白芍15g,干姜3g,甘草9g,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择》生姜类别植物原植物姜科植物姜药材根茎处方用名生姜、生姜皮、生姜汁、煨姜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应用生姜解表止呕吐,温肺止咳并解毒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本品发汗力弱)2温中止呕——“呕家圣药”,增强止呕药作用胃寒呕吐(小半夏汤)各种呕吐胃热呕吐(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其他止呕药)3温肺止咳——风寒咳嗽、痰白清稀4解毒——半夏、天南星等药毒和鱼蟹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生姜汁与生姜皮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生姜(汁)解表散寒偏温肺止咳生姜皮偏利水消肿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生姜(张登如)产后饮食慎用生姜解

按本草皆云生姜性温而散,产后血亏气弱之人,岂可用此燥烈之品?而乃风俗习惯,产妇饮食,动辄投生姜调味,寒性之人,食之犹可;若热性之人,食之如炎添薪,其害不可不知。故张老认为产后饮食应慎用生姜为佐料。曾治一产妇,产后即厚用生姜投入汤馔之中,数日后口干咽燥,仍强以食之,渐至心烦身热,肌肉削瘦,不欲进食,此热证已极,气血消烁。此时恰好鲜梨上市,张老嘱其多吃鲜梨,方挽颓势。产后有宜温之说,故食物常用生姜作调味,婴儿有宜热之言,故襁褓虽夏天亦如冬天之厚。为此俱多引起疾病。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用需适宜,非谓生姜不可用。

林加梅,张登如老中医用药经验介绍.

新中医,1997(sl):16香薷类别植物原植物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药材地上部分处方用名香薷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应用香薷辛温散暑寒,化湿和中利水强

1发汗解表,和中化湿——阴暑证(香薷饮)夏月麻黄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等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薷术丸)用法用量煎服,3-10g。冷服利水消肿脓煎使用注意

表虚有汗忌用阳暑证忌用紫苏、生姜与香薷的功效比较

麻黄与香薷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紫苏解表和中长于行气宽中,并能解鱼蟹毒、安胎生姜长于温中止呕,并能温肺止咳香薷长于和中化湿,并能利水消肿相同点不同点麻黄发汗利水重在宣肺平喘香薷重在化湿和中荆芥类别植物原植物唇形科植物荆芥药材地上部分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荆芥炭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应用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

1解表——外感表证(性平和)风寒者(荆防败毒散)风热者(银翘散)2透疹麻疹不透(透疹汤)风疹瘙痒(消风散)3消疮——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偏风寒(败毒散)偏风热(银翘败毒散)4止血——吐血、纽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祁振华经验:荆芥穗有清头目、利咽喉、祛上焦风热的作用。因此荆芥为感冒、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早期解热散风之要药。又荆芥穗辛散透达入血分,故儿科常用天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疫毒感染之早期,有宣透之功。祁老还曾治疗一例幼儿湿疹并发感染,高热不退,用荆芥穗15g、黄连10g,水煎,内服四分之一,余下熏洗而获愈。

《祁振华临床经验集》谢海洲经验:荆芥有疏散风邪而能解除痉挛功效,与薄荷等份应用,粉碎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10g,每日3次,可用治感受风邪所致之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连介一经验:荆芥穗一药,体轻性扬,辛温发散,解表退热,又走血分,可除血虚发痉,发散而不伤气,入血而不伤阴。虽其属平庸之味,然临床对证施之,确能获神效。新中国成立前,开封纸坊街房主高某之妻,产后发热,住入教会医院,欲求病速去,保母子平安。外国医生予以大量西药退热之品,并敷冰袋,图降其热,然其热不退反增,以致壮热神烦,病情日渐危重。乃延余求治。吾详询病情,细究病机,其证由产后受风,属血虚表实,遂取荆芥穗9g,红糖30g,嘱以荆芥穗煎汤冲化红糖,趁热顿服。约1时许,汗出热退,身凉神安,家中调养数日而尽愈,洋医奇而不解。中医治病,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据证施治,详首席证候,明立治法,精当选择药。高氏之妻,时值产后,产后之人血虚多挟滞,血虚于内,寒闭于外。外国医生不明此理,用发汗更伤气阴,施冰袋更增外寒,则病不愈反剧。吾虽以芥穗平庸之味,但发散适中,避麻、桂发汗太过之弊,又以红糖为引,趁热顿服,走气入血,祛瘀化滞,去腐生新,甘温益气,补血散寒,二药谐和,一表一里,气阴复而寒邪却,经脉畅而郁热解,故而药到病除。

《黄河医话》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郝现军经验:临床发现荆芥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作用,特别是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时,在大剂活血化瘀药中配用荆芥,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中医学认为,荆芥、羌活等气味深长之药俱能散结、辟恶,并能通达经络,透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荆芥配夏枯草对头部肿瘤效好。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刘弼臣经验:小儿出疹必疾病喜用“荆芥、连翘”。刘老常谓“清其表而凉其内,功在荆翘”。荆翘一方面是指荆芥和连翘两味中药,另一方面是指翁仲仁《痘疹金镜录》之“荆翘饮”。“荆翘饮”中只有“荆芥、连翘”两味药物,但却可“外清表热,内凉里热”之双解功效。因此,刘老甚喜用其治疗小儿多种出疹性疾病,如小儿湿疹、小儿荨麻疹、小儿风疹、小儿水痘等。徐荣谦,等.刘弼臣教授临证用药特色精粹.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0):69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周文川经验:荆芥穗有入血搜风之功效。曾遇一新生儿(5天)患脐风,口噤不开,项背强直,家长相求治之,以期死里求生,当时因偏僻乡村别无他药可施,见其家中悬荆芥1捆,嘱以荆芥穗半两(15g),蝉蜕1两(30g),煎水少少与之频服。事隔3载又重逢,不期此儿活泼天真地给来客搬凳。家长告云,此儿当年服药后,口噤、背强直顿消而愈。嗣后余又治3例“四六风”,均以此法获生。由此可知《本草纲目》云芥穗“入足厥阴”,《食性本草》称谓“主血劳风气”

“祛风理血”不假。余佐蝉蜕,入血搜风之力捷妙。

《黄河医话》张志礼经验:(荆芥)配防风能入肌肤,宣散风邪,止痒之效更强,常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风肤瘙痒症等;配金银花、土茯苓各等份研细末,再加熟地黄熬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日早晚服百粒,茶水送下,可治疥疮(《本草汇言》)皮肤科还取其炒黑止血之效,用以治疗一些出血性皮肤病如皮肤紫斑、过敏性紫癜等。亦有报道用荆芥穗30g,研细装纱布袋内,直接揉搓皮肤瘙痒处,有止痒疗效。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防风类别植物原植物伞形科植物防风药材根处方用名防风、炒防风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应用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

1祛风解表——本品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为风药中润剂风寒(荆防败毒散)外感表证风热(配薄荷、蝉蜕、连翘等)风湿(羌活胜湿汤)2胜湿止痛——风湿痹痛(蠲痹汤)3止痉——破伤风(玉真散)4止泻——肝郁乘脾,腹痛泄泻(痛泻要方)5止血——肠风下血(槐花散)用法用量

煎服,3-10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慎用血虚发痉慎用荆芥与防风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荆芥祛风解表长于透疹,兼止血,消疮防风长于胜湿,兼止痛,解痉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防风张志礼经验:(防风)配蝉蜕、猪牙皂、天麻,用荆芥水送下,可治风、疥、癣、疮、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配黄芪、白术可治自汗,预防荨麻疹;配羌活、白芷可祛上半身之风,用于头面部温疹、皮炎等症;配独活可祛下半身之风,用于下肢湿疹、皮炎;配当归、丹皮可祛血风,用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配苏叶、麻黄可祛寒风,用于寒冷性荨麻疹;配黄芩、黄连、桑叶可祛风热,用于风热性荨麻疹。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羌活类别植物原植物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药材根茎、根处方用名羌活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效应用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

1祛风散寒——外感风寒,头痛身疼(九味羌活汤)

2胜湿止痛——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上半身疼痛最为适宜(蠲痹汤)用法用量

煎服,3-10g使用注意血虚痹痛慎用阴虚头痛慎用脾胃虚弱慎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羌活王程九经验:羌活味辛而活,体轻气清,动而不滞,可通行四肢,透达表里,可上可下,用之得当,其效尤捷。上部病变:目疾、各种头痛,上半身(肢臂腰胸)病变下部病变:风寒湿痹痛表证:风寒袭表、风热侵袭,预防流感,荨麻疹里证:风泻、胸痹、脑风(三叉神经痛)、中风、疮疡、痛红、少腹疼痛、经行不畅

张喜奎,王旭玉.王程九老中医应用羌活的经验.

国医论坛,1991,(5):21白芷类别

植物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药材

根处方用名白芷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功效应用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川芎茶调散)风冷者(配细辛)2祛风止痛齿痛风火者(配黄连、石膏)鼻渊,为治鼻渊头痛要药(苍耳子散)3消肿排脓——外科常用药,未溃者消散,已溃者排脓疮痈肿毒(仙方活命饮)寒湿带下(配鹿角霜、炮姜)4燥湿止带湿热带下(配黄柏、车前子)5止痒——皮肤瘙痒6解毒——毒蛇咬伤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白芷章亮厚经验:已故名医谭礼初有“白芷质润治痿”之说,章师案其要旨,临证时更合以玉竹,习用大剂白芷、玉竹起痿疗辟。他指出:白芷与一般辛温祛风药不同,喷水辛质润,善入肺胃二经,能和利血脉,长肌肤,且为阳明引经之药;玉竹甘而性平,补而不壅,功擅补中益气,润心肺,乃益阴长阳上品。二药并用疗痿,既合“治痿独取阳明”经旨,又避治痿“作风治用风药”之嫌,其润、燥轻补特性适用于痿证名型。如与滋阴攻逐药相配治肉削枯为主的“枯萎”时,可使之刚柔相济,无滞气碍胃等弊端;若伍以燥湿清热药疗肉肿而润的“湿痿”时,又能防过燥伤阴、久服耗气之变。陈孟溪,章青梅.章亮厚临证用药经验拾零.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9(3):132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白芷赵绍琴经验:老年便秘多属虚,因虚致实者尤为常见.余于此证每用白芷90g,煎汤频饮,多有显效.另外,老年命火渐衰,根蒂不固,也可见肾不纳气之便秘,其常伴小便失禁,脉沉微若无,舌淡嫩苔薄,治以温补命门,以桂附参芪为主,另加硫黄粉装入胶囊吞服,每服1g,每早1次.

《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陈玉峰经验:乳汁不足多因气血不足或肝气郁滞而致,且气血的生化与阳明胃经有密切关系。白芷入阳明经,能通阳明经络,并能引药入乳房,是治疗缺乳的有效药物。临证常用白芷与当归、川芎、穿山甲、漏芦、冬虫夏草、黄芪、路路通、通草配伍治疗缺乳证。如属肝郁者可在上方加柴胡、青皮。郭成林,陈玉峰教授用药经验举隅.吉林中医药,1987(1):4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白芷孙朝宗经验:白芷色白味辛,性温气厚,芳香特甚,主入足阳明胃经,功可通窍行表,升多于降,善引药力达于头面,以疗目痒泪出、面黑瑕疵、前额疼痛、鼻寒鼻渊、面部红疹、疖疮、皮肤干燥等面部疾患。该药还可通经络、和气血、畅荣卫,“长肌肤而润泽颜色”,成为中国古代化妆品、美容品中最常用的一种原料,有很好的美容祛斑作用。对此,孙师常谓“白芷,疗风通用,尤善行头面,疏泄邪气,和利血脉,其质又极滑润,以祛风燥湿、消肿止痛而不枯耗精血为特长”。每以白芷3~5g,为之使药,随方潜用,治疗头面诸疾,收效甚佳。刘政,孙松生.孙朝宗临床用药经验.中医杂志,2004,45(4):260李兰舫经验:白芷辛温芳香,行足阳明戊土,味辛能散,可行郁结之气;气味芳香,能化湿浊之邪;性温气厚(厚则发热),有温中散寒止痛之效。白芷用于湿浊阻中或寒凝气滞的胃脘痛,颇合病机。对胃阴不足之证。用小剂量白芷,与沙参、麦冬、乌梅、白芍等酸甘化阴药为伍,既能动静结合,理气机以助津生化,又可避免滋润滞中之弊。一般用蜜水炙用,以制其升发之性。小量用5g,可行气健胃,增进食欲;重剂用10g左右,能温中散寒,理气镇痛。

《长江医话》

细辛类别植物原植物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药材全草处方用名细辛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应用细辛散寒鼻窍通,诸般寒痛肺饮通

外感风寒表证(九味羌活汤)

1发散风寒阳虚外感(麻黄附子细辛汤)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2祛风止痛风冷,胃火牙痛(单用)风湿痹痛(独活寄生汤)

3温肺化饮——寒饮喘咳(小青龙汤)

4宣通鼻窍——鼻渊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忌用;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细辛徐应坤经验:细辛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之功。笔者在为一雷诺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其5年余的阳痿旧疾竟有好转,经对所用药物分析,可能与方中细辛一味有关,遂嘱患者每日单用细辛5g,泡茶口服,按此方治疗月余,阳痿竟得痊愈,后又用此方法治疗25例阳痿患者皆获良效。徐应坤,李日昌.单味细辛治疗阳痿.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56孙朝宗经验:细辛性味辛温,主入肺与肾经,入肺以宣发肺气,可发汗化痰,祛风止痛,主治咳逆上气,鼻塞多涕,入肾以“通精气”,正如《本草从新》所谓:“温行水气,润肾燥”。孙师指出“细辛散肺气,人人皆知,不知细辛还可入下焦以激发肾气上达于肺窍,厥苏甚伟也”。临证中凡逢肺肾阴虚之燥咳,咽喉燥痒及阴虚音哑,中风失语等证,则采用肺肾同治,俾其肾阴得升,肺气得宣,诸症可疗。

刘政,闫俊霞,孙松生.孙朝宗临床用药经验.北京中医,1997(6):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细辛龚士澄经验:细辛,性温气盛而味辛烈,功能驱逐寒气,疏散周身上下之风邪,无微不入。《本经》称其主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旧有细辛不过钱之戒,张锡纯氏同意斯说,认为药物之辛烈者能麻口,即能麻肺,肺麻即停止呼吸矣(《医学衷中参西录·例言》)。我尝口嚼细辛,由少而加,非只一次,均不似张氏所述之麻口,更未有“麻肺”见症,岂今昔之品味不同耶?细尝之,却有似薄荷散风辣之感,因对“细辛麻肺”之说产生怀疑。1966年3月23日,孙某,女孩,13岁,患风热咳嗽,鼻寒涕黄,身热持续两日不退,在辛凉轻剂中用细辛1.5g,2剂。25日晚,老药师徐公来告曰:“先生临证用药,一向谨慎,孙女孩每剂15细辛,药房已经照撮。”10倍用量,我闻之一怔!谅因书写未清铸成大错。唯计此时2剂药当已服尽,有险情自会前来求救。只好待明日追访。岂料当月26日上午,孙妻携女来复诊,况称诸症悉退,仅食欲不振,请升健脾胃之方。因对“辛不钱”之说产生怀疑。嗣经长期临证体验,方知细辛性味功用类似薄荷而胜于薄荷,入肝辛散以达木郁之效近似柴胡而捷于柴胡。《杏林小品》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细辛龚去非经验:北细辛虽属辛温疏散药,但能走表行里,止痛功效尤强,只要配伍得当,可用于全身多种疼痛症的治疗,疗效肯定。配伍原则是:因于气虚疼痛者,当与黄芪补气药配伍;因于血瘀疼痛者,当与丹参类活血药配伍;因于阳虚疼痛者,当与附子补阳药配伍。……具有体应用时,需因证而异,厥阴头痛,可伍吴茱萸;项背强痛,可伍白芍、甘草,重用白芍30;牙痛,可伍黄连;胸部闷痛,可伍全瓜蒌;两胁疼痛,可伍柴胡;腹痛,可伍延胡索;未婚女子痛经,可伍益母草;腰痛,可伍杜仲、牛膝;四肢风湿痛,可伍羌活或防己;下肢慢性肿疡疼痛,可伍赤芍等;晚期癌症性疼痛,可伍粟壳、延胡萦等;外伤性疼痛,可伍三七、桃仁、红花活血散瘀之品。骆常义,王顺德.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

中医药学刊,2004,22(1):14藁本类别植物原植物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药材根茎处方用名藁本、西芎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肝经功效应用1祛风散寒——风寒表证,头痛身疼,尤宜于巅顶头痛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者忌服羌活、白芷与藁本的功效比较不同点相同点羌活祛风胜湿止痛性善上行,宜上半身疼痛及后项头痛白芷芳香走窜,宜头面部诸痛藁本升散达顶,宜巅顶头痛苍耳子

(附苍耳草、苍耳虫)类别植物原植物

菊科植物苍耳药材果实处方用名苍耳子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功效应用鼻渊头痛1祛风通窍风寒及头风头痛2除湿止痛——风湿痹痛3止痒——风疹瘙痒、疥癣用法用量煎服,3-10g

入丸散使用注意血虚头痛忌用有毒不可过量服用附

苍耳子祛风除湿力强祛风湿通鼻窍苍耳草解毒止痒力优

苍耳虫

解毒消肿——痈肿、疔毒、痔疮辛夷类别植物原植物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武当玉兰药材花蕾处方用名辛夷、木笔花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功效应用散风寒,通鼻窍偏风寒(配细辛、白芷等)鼻渊偏风热(配菊花、连翘等)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功效比较苍耳子并能祛风湿,止痛温通鼻窍辛夷为治鼻渊专药葱白类别植物原植物

百合科植物葱药材鳞茎处方用名葱白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功效应用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轻证2散寒通阳——阴寒腹痛、下痢肢冷3消痈散结——乳汁郁滞、疮痈疔毒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类别植物原植物唇形科植物薄荷药材茎叶处方用名:薄荷、薄荷叶、薄荷梗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银翘散)2清利头目——风热上攻,头痛目赤(配桑叶、菊花等)3利咽——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配牛蒡子、桔梗等)麻疹不透(配蝉蜕,荆芥等)4透疹风疹瘙痒(配苦参,白鲜皮等)5疏肝解郁——肝郁气带、胸胁胀痛——逍遥散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薄荷叶与薄荷梗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薄荷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偏于发汗薄荷梗利咽透疹,偏于理气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薄荷张赞臣经验:薄荷性味辛凉,疏风发汗力强,专用于风热咽痛,表热无汗之证,且性凉利咽。对于是咽喉觉有灼热,不仅可以内服,且可研粉入柳花散中作吹喉之用。唯含芳香性挥发油特浓,不宜久煎,心须后下。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牛蒡子类别植物原植物菊科植物牛蒡药材成熟果实处方用名牛蒡子、牛子、大力子、鼠粘子、恶实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

1疏散风热,利咽——外感风热,咽喉肿痛(银翘散)

2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透疹汤)

3解毒散肿——热毒疮肿、痄腮喉痹(普济消毒饮)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气虚便溏者慎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牛蒡子周仲瑛经验:治疗颅内肿瘤,出现颅内高压伴头痛时,常加牛蒡子,药量用至20~

30。曾治一患者,颅内蝶鞍部位占位,初以化痰散结、通络定痛不应,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牛蒡子,头痛明显缓解,服2周后疼痛止。周教授谓此药能升能降、疏风散邪,主治上部风痰。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药经验.

新中医,2007,39(3):72刘弼臣经验:刘老常谓“利咽润化需牛蒡”。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作用。临床多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主要是取其性寒。刘老独辟蹊径,提出牛蒡子还有“利咽润化”之功,故在风热感冒等引起的咽喉肿痛中,经常可以看见刘老对牛蒡子的应用,且临床疗效确切。徐荣谦,孙洮玉,王洪玲.刘弼臣教授临证用药特色精粹.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0):693蝉蜕类别动物原植物蝉科昆虫黑蚱药材蜕壳处方用名虫退、蝉壳、蝉衣、蝉蜕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蝉蜕轻透止痒奇,息风止痉又退翳

外感风热(配薄荷连翘等)

1疏散风热

咽痛音哑(配胖大海、桔梗等)

风热外束,麻疹不透(配薄荷、牛蒡子等)

2透疹止痒

风疹湿疹,皮肤瘙痒(消风散)

3明目退翳——目赤肿痛,翳膜遮睛(蝉花散)

破伤风(五虎追风散)

4息风止痉

小儿惊风(配钩藤,僵蚕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30g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长于清利头目,并能调达肝气牛蒡子长于清利咽喉,并能解毒通便蝉蜕长于息风止痉,并能明目退翳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蝉蜕王少华经验:急性肾炎,…

…根据张仲景“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旨,在温肾气、化浊水外,对于宣肺之邪风,发肺之滞气,又当时作常法使用。药物以蝉蜕为首选,同时再助以前胡,一则于祛邪风方面可起协同作用,再则用大剂量之蝉蜕,更觉升多降少,参入前胡之后,可望升降基本平衡,而手太阴肺经郁滞之气能消,宣发之气得长,而达恢复“通调水道”之目的。蝉蜕与前胡的用量为10:3。若有水溢高源,胸满喘息者,用蝉蜕配甜葶苈子,取其泻肺水有高屋建瓴之势,下肺气有除满止喘之功。

王少华.我用蝉蜕治肾炎.浙江中医杂志,1996(1):4

桑叶类别植物原植物桑科植物桑药材叶处方用名桑叶、炙桑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头痛咳嗽(桑菊饮)

2清肺润燥——肺热燥咳(桑杏汤)

3平肝明目——肝火或风热所致目赤涩痛、多泪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桑叶张珍玉经验:张老认为外感咳嗽主要由风寒外袭,主要用药宗旨是宣散祛邪,轻宣为主,勿伤稚阴,主药桑叶、薄荷。既然是风寒为患,依理当辛温解表,何以桑叶、薄荷轻清宣透?张老认为今之患儿与古往不同,往往饮食肥甘有余,衣着温厚太过。肥甘有余则易积痰内生,温厚太过则易郁闭生热,故体质多偏于阳盛,所以小儿风寒外袭,虽为阴邪,却易从热化,内闭肺气,引发伏痰。这种病机变化决定小儿咳嗽初发多伴有发热症状或先发热而后咳嗽发作。此时若再行辛温发散,必致稚阴倍伤,阳无根舍,终为阴阳两虚。这恰恰正是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用其药无其效,或初用有效,继则重感邪气,病情加剧又添盗汗的病机所在。因此张老一般不用辛温,而采用桑叶、薄荷轻清宣透,达邪外出而不伤阴。再配以宣肺止咳祛痰之杏仁、桔梗,共理肺气,使之宣降调和,邪祛咳止。

孟令军.张珍玉治小儿咳嗽的用药特点.辽宁中医杂志,1989(8):2谢海洲经验:民间常用桑叶焙干为末,空腹温米饮调下治盗汗。我曾用于小儿体弱,睡后来汗出,头面如洗,选桑叶60g焙干研细末,每晚睡前米汤送服5~10g,不及1周,盗汗竟除。实践证明桑叶辛凉宣透,为小儿盗汗首选药物。

《名老中医医话》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桑叶郭付钰经验:《串雅外编》曾用桑叶7片,每日洗之,治眉毛脱落,胡须脱落。《串雅外编》之“黑发仙丹”则用熟地、万年青、桑椹、黑芝麻、山药等以桑叶为君治脱发白发。《寿世保元》引胡僧方之扶桑至宝丹用桑叶、白蜜各500g,黑芝麻120g,治白发、头眩目花、迎风流泪、皮肤粗糙、便秘等证。《石室秘录》、《千金方》也有用桑叶治头发不长之记载。文献报道桑叶和桑枝对家兔及绵羊有显著的养毛效果,且有杀菌作用。可能桑叶对某些原因引起的眉毛脱落有促进其再生作用,现代医者曾在《中医药信息报》提供了桑叶治脱发之验方。郭付钰.斑秃方药析.实用医技杂志,2000(3):182孙朝宗经验:桑叶一药,苦甘而寒、入肝肺二经,功可祛风清热,凉血明目,《重庆堂随笔》:“桑叶,…

…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孙师认为“桑叶少用则清肺,多用则平肝泻肝,因桑得萁星之精,萁主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泄肝热。”临证中每每重用桑叶30~60g治疗肝热风旋之目昏脑涨、耳鸣头摇、项强抽搐,及木火刑金之咳嗽、咯血等症。刘政,孙松生.孙朝宗临床用药经验.中医杂志,2004,45(4):260

菊花

(附:野菊花)类别植物原植物菊科植物菊药材头状花序功效应用菊花疏散风热咳,明目平肝热毒解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桑菊饮)

2平肝明目——为眼科良药

风热、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

目疾肝肾阴虚之目暗昏花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痛

3清热解毒——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处方用名白菊(滁菊)、黄菊(杭菊)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桑叶与菊花的功效比较菊花与野菊花的功效比较不同点相同点桑叶疏风散热,清肝明目并能清肺润燥菊花并能清热解毒不同点相同点菊花清热解毒并能疏风明目野菊花功专清热解毒蔓荆子类别植物原植物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蔓荆药材成熟果实处方用名蔓荆子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风热表证(配薄荷、菊花等)

2止痛——疼痛证

头痛或偏头痛,头风痛,风湿痹痛,牙痛及胃脘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柴胡类别植物原植物伞形科植物柴胡、狭叶柴胡药材根或全草处方用名

柴胡、北柴胡、南柴胡、醋柴胡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解少阳

少阳证寒热往来(小柴胡汤)

1和解退热

外感发热(柴葛解肌汤)

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逍遥散)

3升阳举陷——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下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肝阳上亢忌用

升阳发表肝风内动忌用

阴虚火旺忌用

气机上逆忌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柴胡张琪经验:透邪法是张老临床治疗发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透邪的关键是柴胡的使用.世人多有“柴胡性燥劫阴”之说,因此在治疗热病时常避之不用。而张老治疗发热时,使用次数最多者莫如柴胡。张老认为柴胡具有疏解肝胆、畅利三焦的作用,为利枢机之剂。张老认为柴胡虽疏解邪气,能开气分之结,但不能清气分之热,故伍黄芩协之以清热,热甚者加用生石膏。张老使用柴胡为主药的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治疗发热,凡临床表现发热恶寒,苔白脉浮数,恶心欲吐者,皆可用之,不必局限于往来寒热。张老重用柴胡,剂量一般皆在20g以上,通过大量病倒观察,不仅未见劫阴助热之弊,且屡用屡效,足见柴胡为退热之良药。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顾兆农经验:传统的观点认为肝主疏泄主要参与情志郁结条达过程,与其他们脏腑功能的关系却较少见人提及,顾师则从肝主疏泄功能的具体表现来应用柴胡,包括用治消化不良、肝硬化腹水和尿毒症后期、肠梗阻和阑尾炎、闭经等。李丽.顾兆农老中医妙用柴胡.山西中医,1990(1):13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柴胡言庚孚经验:柴胡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柴胡能出表入里,转动枢机,散寒泻热,透达膜原,疏泄肝气,调理气血,升阳举气,引药入经。南、北柴胡可互为通用。余常谓“柴胡为医家之宝,肝家之要,选用有方,其功难得”。柴胡用量:作升举药,作引经药给3~5g便可,其余用途均可给10~15g。余善用柴胡,通过几十年临证体会,本品按正常剂量使用,无论使用暂久,均无劫会阴之弊。非但不劫肝阴,反是养阴之佐品,疗补肝阴之不足。如《医宗己任编》所出滋水清肝饮、滋肾生肝饮,均系六味地黄合柴胡加柔肝之品。主持劫肝阴之说学者认为,柴胡系纯阳之品,久用阳能伐阴。余认为,决不可离开肝的特点而论肝。肝喜条达,得柴胡疏泄,气行郁解,气血畅达,肝血调顺,肝阴何以会被劫?再则,柴胡质轻味薄,并非攻伐之品,具体升散之功,而不备伐阴之力。受劫肝阴之说而忌用柴胡者可放胆施用。当然,肝阴不足之体,选用柴胡时,切忌辛燥之品。柴胡虽为医家之宝,仍应根据其功用,有适应证再投药,且中病之后,也当适可而止。如无柴胡之证,恣意用柴胡试之,徒然也。

《名老中医医话》

升麻类别植物原植物毛莨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升麻药材根茎处方用名升麻、炙升麻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应用升麻透疹解热毒,脾胃之气并可举

1发表透疹——风热头痛,麻疹不透(升麻葛根汤)2清热解毒——多种热毒证阳明胃热之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清胃散)风热上壅,咽喉肿痛(牛蒡子汤)热毒疮肿(配金银花、连翘等)3升举阳气——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补中益气汤)用法用量

煎服,3-10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忌用、喘满气逆忌用、麻疹已透忌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升麻方药中经验:方先生用升麻解诸毒,效验颇良。临床上可以定性为“毒”病的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二种:一是可定性为火病而系暴发者,如具有传染性的温毒、时疫之类疾病皆属其范畴之内。二是因误食药物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