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66页,共8页高密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利簋铭文记载:“珷征商,唯甲子朝,岁(岁祭),贞(卜问),克。昏夙又商。辛未王在寓自,锡有事利金,用作旗公宝尊彝。”这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已显雏形 D.激赏军功功利明显2.《礼记·哀公问》中记载,孔子与鲁哀公对谈。“(哀)公:‘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据此可知,孔子认为统治者应(

)A.严格礼乐制度B.提高个人能力 C.重视教化百姓 D.注重以民为本3.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有效杜绝基层吏治腐败 B.加强了基层治理制度化C.旨在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D.保证了中央财税的增长4.《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据此可知,秦朝(

)A.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C.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5.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元朝行省制6.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其等级低下,严厉惩罚为诸侯王服务的犯罪官吏;后者严格限制士人、宾客与诸侯王的交往,严禁朝廷官吏依附诸侯王。这些举措(

)A.净化了官员执政风气 B.提高了朝廷官员素质C.保障首战匈奴的胜利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7.汉朝时,桑弘羊在一次盐铁会议上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他意在强调()A.精耕细作 B.以商为本 C.海路并举 D.农商并重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坞堡地主经济;南方的庄园经济则“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获得迅速扩张和发展。这种情况()A.促使宗法制度复兴 B.破坏了农耕经济C.遏制门阀世族发展 D.削弱了中央集权9.贞观四年,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对其如何处置的问题,温彦博主张仿照汉光武帝将归降的匈奴安置在河套地区的做法,将突厥部落整体安排在河南(黄河以南),既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又远离本土,唐太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做法(

)A.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埋下了唐末藩镇割据的祸根C.有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开发10.《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文中写道:“(隋唐以后)中国人笃信教育,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受教育是通向由政府给予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于青年人头脑中的狂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这一现象(

)A.便于政府加强地方管理 B.利于士族门阀掌握政权C.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简化了官员选拔的程序11.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其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一做法(

)A.极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并未改变中枢机制创设初衷C.为唐末宰相擅权埋下了隐患 D.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1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材料所反映的唐朝赋税制度(

)A.放松了对商业发展的控制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收取的赋税中含有租庸调 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13.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赋税制度出现变动 D.家庭观念发生转变14.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A.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C.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D.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15.公元1051年,宋仁宗下诏:“诸路提点刑狱司廨舍与转运使副同在一州者,并徙他州”。如当京东路转运司与提点刑狱司治所都在青州时,提点刑狱司的治所则需迁往密州。据此推断,这一诏令旨在(

)A.践行宋代重文轻武基本国策 B.预防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C.节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16.学习兴趣小组一起探讨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成功的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关于宋初中央集权揩施的研究,下列哪一个材料不能帮助到他们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量赋税转移到中央C.将地方精兵强将部队编人中央禁军,拱卫京师D.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分割相权17.中统二年十一月,元朝开始设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有征伐之事,则或置行省,与行枢密院迭为废置”。可见,最初的行省(

)A.是中书省派出的机构 B.反映了民族歧视倾向C.适应了军事征伐需要 D.具有临时派遣的性质18.如表为西夏流通货币统计情况。这体现出(

类型主要代表西夏发行汉文货币元德通宝西夏文货币贞观宝钱北宋货币祥符元宝、通宝A.西夏的货币体系混乱不堪 B.宋夏和平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C.中原与西夏地区交往密切 D.宋夏贸易中西夏居于优势地位19.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A.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 B.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C.集体主义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D.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20.学者吴震指出,历来以为,朱子学与阳明学互相对立,彼此不可融合,然而转换视角,从广义宋明理学视域出发,便会发现两者实有诸多共同的问题关切和思想共识。材料意在说明这两个学派(

)A.都主张重建儒学的价值体系 B.在寻求天理的方法上相同C.在哲学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D.都放弃传统借鉴外来文化21.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内圣”而短于“外王”。其负面影响在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不仅使儒学失去了“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也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据此可知,理学的问题在于(

)A.缺少富有哲理的思辨性 B.未能摆脱传统儒学的桎梏C.丧失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D.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22.明代中期以后,皇帝的命令需交由内阁转发,臣下的奏章需由内阁拟办,否则就是违制。没有上谕或奏章,内阁不能擅自出敕旨。这说明内阁(

)A.具有制度化的参与机务权 B.平衡了君臣间的权力分配C.是协助皇帝理政的正式机构 D.在中枢系统中的地位上升23.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曾与后来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有一段对话:朱元璋:“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朱允炆:“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汝意如何?”朱允炆:“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是也,无以易此矣。”这表明(

)A.明初藩王与中央政府关系紧张 B.朱允炆尊奉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论战很激烈 D.明初强藩与朝廷的关系值得忧虑24.明英宗在位时,对司礼监的倚重逐渐压倒内阁,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开明代室官专政先声。英宗北伐失利后,明景帝以王振祸乱朝政为由,大力起用内阁重臣。这反映了当时(

)A.内阁与司礼监分权制衡 B.皇权强化趋势较为明显C.国家处于内外交困局面 D.文官巴结宦官以求升迁25.清代有官员上奏折建议: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降谕批评说: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殊为不合。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向来奏折内从无抬写之例,此时军机大臣奉公守法,和衷办事,何用汝辈谀谈尊奉!据此可知(

)A.阁部大臣受到军机大臣的管辖 B.中央决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C.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威 D.嘉庆帝有意压制军机处地位26.“马戛尔尼来华使命的失败是由于他触犯了广州商人和官员的既得利益。由于利益极丰,东印度公司在其最后几年中又格外小心,因此广州的商业体制不论西方人做出何种外交努力都是依然故我。”材料中广州的商业体制得益于(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朝贡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27.明代后期“(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

)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雇佣关系普遍存在C.孕育着新的生产关系 D.处于手工工场阶段28.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王阳明的“心学”(

)A.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整合 B.否定了存理去欲的旧观念C.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突出了不迷信传统的权威29.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诚所谓:“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君对臣不得任意支使,臣对君也不能——味愚忠,而应具有独立的人格,“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表明黄宗羲(

)A.试图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力主实施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丞相制度30.有学者指出: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存在的“人欲”、“私”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这种剧变说明了当时(

)作者相关表述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王夫之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中国社会正在发生转折C.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D.宋明理学内容发生变化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快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1)概括材料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6分)(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三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9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田租)粟二石,其调(户税)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以纳绢、布代力役),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史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的租庸调制在赋税征收和力役征发上的规定。(4分)(2)根据史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史料一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宰相的独白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机构指的是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小乙同学为汉武帝时期的宰相(丞相)写了如下独白:“我太郁闷了!最近皇上提拔了一些亲信侍从,组成了宫中的决策班子——中朝。我逐渐地被边缘化,主要是干些执行命令的活儿,已经挤不进决策圈儿了。中朝的这些官员对皇上唯命是从,皇上也不用担心谁会威胁他的皇权了,我风光无限的历史也结束了。”请根据所学和范例,为宋太祖时期的宰相撰写一段独白。(15分)参考答案:1.A【详解】依据材料“珷征商,唯甲子朝,岁(岁祭),贞(卜问),克。”可以看出珷征商之前,进行了祭祀、占卜,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森严,排除B项;当时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军功的激励,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主要说要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提高统治者个人能力,排除B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教化百姓,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以民为本,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据材料“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分析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对地方的管理有一定的依据,促进了制定化,B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旨在对官员和地方的控制不是针对地主豪强,排除C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用法律规范官吏行政,保证农民家庭的劳动力,强调不得在农忙季节随意兴发徭役等,反映出秦朝注意保护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朝管理制度的严格,排除A项;实施暴政导致速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加强君主权力的作用,排除C项;元朝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材料中汉武帝的一些举措,意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净化了官员执政风气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武帝举措不能提高朝廷官员素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与匈奴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桑弘羊认为国家富强的道路不止一个,国家富强既需要本业也需要末业,工农商需要并重,D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农商并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海陆并重,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北方坞堡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的民间防卫建筑,南方的庄园是由豪强地主自主建立,带有独立性、封闭性。坞堡地主经济和庄园经济与中央政府争夺劳动力,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地主经济和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D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排除A项;坞堡和庄园中的农民的生产方式依然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遏制门阀世族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太宗对于归附的突厥等少数民族部族采取集中安置、内部自治的羁縻政策,这一做法基本沿袭借鉴了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理念,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便利民族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体现在典章制度、生产关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材料所述“保留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和民族习俗”不符合这一主题,排除A项;唐末藩镇割据与中唐以来中央集权弱化、地方势力膨胀等密切相关,排除B项;隋唐时期,黄河流域尤以中下游地区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开发”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依据材料“(隋唐以后)中国人笃信教育,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是富人还是穷人……因为受教育是通向由政府给予荣誉与金钱的正统之路,而且它也是使得驰骋于青年人头脑中的狂热野心得以最后实现的一种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为平民读书和入仕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C项正确;材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科举制有助于打破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官员选拔的程序,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根据材料“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其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知,政事堂议事时,首席宰相“执政事笔”,但皇帝经常规定轮流秉笔、承旨甚至每日轮换,这样做意在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这与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度的初衷是一致的,B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末宰相擅权问题,排除C项;弥补宰相才干不足,材料中的信息不足以说明,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根据“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税法,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商业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其租庸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唐朝中后期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和资产为主转变,之前隐瞒的人口显现出来,导致家庭人口数增加,C项正确;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家庭观念的变化不是这一时期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材料“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时期大量兴建寺庙,占用土地和人口,这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传入对儒学产生了冲击,但没有导致道德沦丧,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反佛”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佛教盛行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而不是威胁中央集权,造成社会的动荡,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而不是不容于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对知州进行监察、纠举,且府衙不在同一地区,这有利于节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对地方官员的制约,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不设置在一个地区,是为了节制地方势力,并不是为了预防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有体现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16.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分割相权,宋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专掌军政,设立三司分财政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初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控制了地方的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朝将地方精兵强将部队编人中央禁军,拱卫京师,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7.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和平时期“(行省)与行枢密院迭为废置”等,反映出最初的行省具有临时派遣的性质,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排除A项;民族歧视倾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行省制适应了军事征伐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1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夏货币在形式乃至流通种类上,都受到中原地区北宋王朝的影响,这体现出西夏所在的西北地区与中原存在着密切的交往,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货币体系的混乱,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两地经济的发展,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宋夏贸易中宋朝占据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1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同桌群聚,同盘而食”满足了人们的各类需求,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它反映的是宋代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是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坊市制度瓦解无关,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宋代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20.A【详解】依据材料“然而转换视角,从广义宋明理学视域出发,便会发现两者实有诸多共同的问题关切和思想共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都主张改造传统儒学,重建新儒学,A项正确;这两个学派寻求天理的方法不一致,前者向外寻求天理,后者向内寻求天理,排除B项;从哲学本质来看朱子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阳明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两者的哲学本质不一致,排除C项;朱子学和阳明学两者都是继承传统文化并借鉴外来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21.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佛学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宋代理学家们致力于儒家概念范畴的重新诠释和概念系统的重建,希望将纯粹的圣贤之道及其积极意义展现给世人,据此可知,理学的缺陷主要局限在未能摆脱传统儒学桎梏,B项正确;理学加强了儒学的思辨化,排除A项;理学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理学走向了实际,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B项。22.A【详解】根据材料“否则就是违制”、“不能擅出敕旨”可知,内阁必须按照皇帝的命令,照章办事,不可以擅自发布旨意,说明内阁具有制度化的参与机务权,A项正确;内阁的设置使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皇权独大,没有平衡君臣间的权力分配,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或正式机构,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2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重视强藩以防范北方民族南下,朱允炆担忧强藩会对中央造成威胁,祖孙两人的思虑与对策,表明明初强藩与朝廷的关系值得忧虑,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明初藩王与中央政府关系紧张,排除A项;朱允炆尊奉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激烈论战,排除C项。故选D项。2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英宗和明景帝对于宦官和阁臣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好恶,当时中央权力的重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皇权的随意性特征,反映了当时皇权强化趋势较为明显,B项正确;内阁和司礼监没有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A项;仅仅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以说明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排除C项;D项只能解释材料中的部分现象,非最优选项,排除D项。故选B项。2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嘉庆皇帝批评官员奏折中关于“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的建议,表明嘉庆帝反对提升军机处的地位,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无权管辖内阁大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决策运行机制存在严重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题是嘉庆帝反对提升军机处的地位,并非奏折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26.B【详解】根据材料“马戛尔尼来华使命的失败是由于他触犯了广州商人和官员的既得利益……因此广州的商业体制不论西方人做出何种外交努力都是依然故我”及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故广州的商业体制得益于闭关锁国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