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课件】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课件】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课件】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课件】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部《论语》,可安天下”。

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

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fú)浮于海”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孔子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学习目标:1.文化常识了解: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文化常识。2.人物形象分析:疏通文意,分析孔子及四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3.领会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一、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前497年,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而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回乡后孔子专修《春秋》之外还整理了《诗》《书》《礼》《易》《乐》,即通常所说的“六经”。此外,孔子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主要思想:(1)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思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2)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名正言顺。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这是教育理念。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惠,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②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③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均衡发展,这是教育要求。孔子之教,重视徳、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

宋儒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现存《论语》20篇。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孔子曾独自站在庭院中,孔鲤细步经过庭院。孔子问:“读了《诗》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读《诗》,没法讲话。”孔鲤回来就读《诗》。另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庭院中,孔鲤细步经过庭院。孔子问:“学了‘礼’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没法自立”,孔鲤回来就学“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解题在尊长近旁陪坐孔子学生孔

子路(比孔子小9岁):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比孔子小20多岁):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比孔子小29岁):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lún饥馑jĭn曾皙xī哂shĕn舞雩yú铿尔kēng小相xiàng沂yí冠者guàn

喟kuì

俟sì撰zhuàn摄shè比及bǐ

毋wú冉răn莫春者mù

端章甫fǔ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2.关注文中四位学生的称谓变化3.找出四名学生陪坐在孔子近旁聊了什么话题?志孔子是如何问的呢?四位学生是如何回答的?孔子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四、孔子问志:探究1-2段,说一说孔子是如何问志的呢?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句式:)’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句式:)”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2.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介,比)尔(你),毋(不要)吾以(同“已”,止)也。居(平时,平日)则曰;‘不吾知也。(句式:宾语前置,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如(如果)或(有人)知尔,则何以哉?(句式:宾语前置,则何以哉,那将怎么办呢?)”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四、孔子问志:探究1-2段,说一说孔子是如何问志的呢?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师生关系:

和谐。孔子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弟子围坐在孔子身边,亲密无间、轻松和谐。

孔子问志:

先从自己谈起,自然过渡到学生的治国志向,营造出自然和谐、轻松愉快地交流氛围,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四、孔子问志:探究1-2段,说一说孔子是如何问志的呢?五、弟子述志(一):子路述志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夫子哂之。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比孔子小9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出身贫微

君子死,冠不免

政治才干无宿诺

为亲负米出身贫微: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饥。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享年是六十三岁。君子死,冠不免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悝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kuǎi)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政治才干:

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为亲负米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无宿诺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五、弟子述志(一):子路述志3.子路率尔(

)而对曰:“千乘(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

)之以饥馑(

);由也为(

)之(

),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4.夫子哂()之。3.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而对曰:“千乘(古时一车四马)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军队),因(接着)之以饥馑(饥荒。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由也为(治理)之(代,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4.夫子哂(微笑)之。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合理利益的行事准则。孔子对他示以微笑。人物语言动作述志(谈理想)性格孔子态度子路直率、自信、有抱负强兵1.子路的政治理想与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是一致的?2.孔子为什么“哂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而对曰哂之1.子路的政治理想与孔子的“足食,足兵”,“既富兵”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委婉含蓄的表态方式,既以微笑表示对于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子路的不谦虚。五、弟子述志(二):冉有述志5.“求,尔何如?”

6.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前522年-?),(比孔子小29岁)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五、弟子述志(二):冉有述志5.“求,尔()何如?”

6.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5.“求,尔(你)何如?”6.对曰:“方(计算面积的单位,多用以计量土地。)六七十,如(连词,或者)五六十,求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人物语言动作述志(谈理想)性格孔子态度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而对曰强兵直率、自信、有抱负哂之冉有

冉有的政治理想与孔子的“

”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富国足民五、弟子述志(三):公西华述志7.“赤,尔何如?”

8.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前509年或前519年-?)(比孔子小42岁):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公西赤(前509年或前519年-?),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从孔子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表现孔子对于"仁"的完美要求。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五、弟子述志(三):公西华述志7.“赤,尔何如?”

8.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7.“赤,尔何如?”

8.对曰:“非曰能(能做到)之,愿学焉。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如(或者)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端章甫(名动作,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焉。”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啊?”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主持赞礼的司仪官。”五、弟子述志(三):公西华述志人物语言动作述志(谈理想)性格孔子态度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而对曰强兵直率、自信、有抱负哂之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富国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公西华谦恭有礼敏而好学愿为小相以礼治国文明五、弟子述志(四):曾皙述志(9-13)9.“点,尔何如?”

10.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11.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2.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比孔子小20多岁):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学生。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他是宗圣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五、弟子述志(四):曾皙述志(9-13)9.“点,尔何如?”

10.鼓瑟希(),铿尔(),舍瑟而(

)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1.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2.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特殊句式:

),风(

)乎()舞雩(舞雩:

特殊句式:

),咏()而归。”1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五、弟子述志(四):曾皙述志(9-13)9.“点,尔何如?”

10.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助词,在拟声词之后),舍瑟而(表顺承)作(起,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11.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只是,不过)各言其志也。”12.曰:“莫春(同“暮”,暮春,农历三月)者,春服既(已经)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六七人,浴乎(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沂(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在沂水沐浴),风(动词,吹风,乘凉)乎(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舞雩(舞雩:鲁国求雨的台子。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在舞雩台上吹风),咏(唱歌)而归。”13.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成)点也!”五、弟子述志(四):曾皙述志(9-13)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啊?”

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啊!”

五、弟子述志(四):曾皙述志(9-13)人物语言动作述志(谈理想)性格孔子态度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而对曰强兵直率、自信、有抱负哂之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富国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公西华愿为小相以礼治国文明谦恭有礼敏而好学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舍瑟而作儒家“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人民幸福从容洒脱淡泊功名与之各有其志,为政理想六、孔子评志(14-21)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六、孔子评志(14-21)14.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5.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16.曰:“夫子何哂()由也?”17.曰:“为()国以()礼(特殊句式: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18.“唯()求则非邦()也与()?”19.“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0.“唯()赤则非邦也与?”21.“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六、孔子评志(14-21)14.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头)。曾皙曰:“夫(指示代词,那)三子者之言何如?”15.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16.曰:“夫子何哂(笑)由也?”17.曰:“为(治)国以(用)礼(特殊句式:状语后置,用礼治理国家),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18.“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求则非邦(国)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19.“安见(怎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国)也者?”20.“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赤则非邦也与?”21.“宗庙(宗庙祭祀)会同(朝见天子),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代,诸侯)小(小相),孰(谁)能为(做)之(代,诸侯)大(大相)?”六、孔子评志(14-21)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谦让,子路态度不够谦虚,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子路的说法。

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

子路讲的是“不挨打”,亦即“强兵”;

冉有讲的是“不挨饿”,亦即“富国”;

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亦即“文明”。

曾皙讲的是“幸福”。

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虚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

七、结合文中相关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1)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2)孔子是一位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学生的师长。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志子路:强兵冉有:富国公西华:文明曾皙:幸福以礼治国主题归纳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学生“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及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也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四个弟子的精神风貌和理想态度。【素材一】

孔子大同社会的治国理想

孔子提倡天下为公,构筑大同社会,主张“男有分,女有归”,社会福利能够惠及每一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通过孔子“问志”,弟子“言志”,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子路、冉有、公西华都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谈论治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皙是从文教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礼治之后大同社会的康乐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与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是一致的。因为曾晳说出了孔子的心声,所以“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

适用话题:师生关系、政治理想、文教、治国理念等。

【素材二】

“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如果在外看到沦为奴隶的国人,把他们赎回来,便可以获得国家的奖励。孔子的弟子子贡赎回了鲁国人,却拒绝了国家的奖励。孔子批评了子贡:“领取奖励,不会损害品行;但不领取,就没有人再去赎回同胞了。”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送了他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赞赏子路道:“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向来重视仁、义、礼,却推崇人们做好事并收取报酬,乍看之下,这似乎令人费解。但仔细思量,孔子批评子贡而赞赏子路,正是基于对规则的尊重,这其中寄托着孔子对一种长久且利民的制度的期盼。如果人们只是片面强调个人道德,宣扬做好事不求回报,那么只会让“鲁国之法”成为一纸空文,“鲁人赎人”“鲁人拯溺”的好事也将难以为继。

适用话题:义与不义、规则、治国、社会风气等。【文化知识】【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1.姓氏

秦汉以前,以姓氏别贵贱、婚姻等,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2.名

人与人之间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取名。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直呼其名,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3.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字和名是有关联的: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后人对前人,可尊称其字,以表示敬重;平辈之间也可以彼此称字,表示礼貌。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例如:

[2015·全国Ⅱ卷]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又叫别号、别字。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有的人有多个别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古人姓名字号【针对练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C.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D.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称。答案:D解析: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的,也有别人赠号的情况。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1.(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

”两句来阐明自己晒笑子路的原因,足见孔子对“礼”的高度重视。2.(山东省济南市大学城实验高中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语文试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3.(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两句,描画了一幅在大自然中临风高台、酣歌而回的美好图景。4.(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4月第二次质量预测(二模)语文试题)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5.(期末冲刺卷(全国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1.(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两句来阐明自己晒笑子路的原因,足见孔子对“礼”的高度重视。2.(山东省济南市大学城实验高中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语文试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两句写出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3.(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风乎舞雩,咏而归”两句,描画了一幅在大自然中临风高台、酣歌而回的美好图景。4.(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4月第二次质量预测(二模)语文试题)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5.(期末冲刺卷(全国卷)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6.(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2021年5月联考)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智、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7.(2021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冲刺卷(全国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8.(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山东学情”联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把战车千乘并且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考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10.(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