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点与着力点(20160507省考研会)_第1页
基准点与着力点(20160507省考研会)_第2页
基准点与着力点(20160507省考研会)_第3页
基准点与着力点(20160507省考研会)_第4页
基准点与着力点(20160507省考研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握基准点

把控着力点2016江苏语文高考终极复习定位12终极复习的问题提出

考题讲求“精准打击”应答不可“狂轰滥炸”问题总有提示或限制

应答不可管窥或肢解

设题注重过程与方法

应答不可照搬与硬套终极复习的基准点一轮的解构、建构(知识与能力)二轮的套购、建构(能力与方法)终极复习的方向:由“不是A,是B”真正走向“是因为1.2.3,所以答A.B.C”的认知。这里的1.2.3,包含着知识与方法,实乃终极复习的基准点。3终极复习的着力点(问题解决)·语言文字·切分量化·辨词要切词、析句要断句·文本阅读·依体解题·读文识文体、解文把文脉·材料作文·引水入渠·立意先析意、举例先举论回看两套回顾三步2014、2015试卷的由来与趋向

2014

2015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对仗工整的一项没有语病的一项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

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对漫画寓意的理解判别对标志的理解判别《安娜之死》

《比邻而居》《乾坤草亭》

《罗丹的雕刻》

青春的朽与不朽智慧是经验、能力、境界5

回看两套回顾三步2015年:张耒《欧阳伯和墓志铭》2014年: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2013年: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2012年:苏辙《伯父墓表》2011年:苏轼《陈公弼传》2010年: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09年:汪琬《书沈通明事》2008年:选自《后汉书·吴汉传》2007年:选自《三十国春秋》2006年:选自《宋史·董槐传》2005年:选自《新唐书·阳城传》2004年:选自《宋史·徐勣传》语言文字运用讲究语、修、逻并举语词、语句,修辞手法,排序、推断。讲求知、用、析并重词法、句法知识的调用(单一与综合)修辞常识的辨用(名目与界定)语言逻辑的运用(常态与常理)7语言文字·切分量化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有答无解·应答讲理在下面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近来一些消费者向记者感慨:▲的进口红酒市场,已经乱到让他们真假难辨。(2)文学艺术的▲,让李清照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3)最近几起民间借贷危机事件的爆发,似乎预示着整个“高利贷”行业的危机将▲。A.鱼龙混杂

熏染

不期而遇B.鱼目混珠

熏陶

不期而至C.鱼龙混杂

熏陶

不期而至D.鱼目混珠

熏染

不期而遇B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见。熏染指坏的方面,熏陶指好的方面。不期而至,没有约定而到来。不期而遇偏重“遇”,即“相互碰见”,不期而至偏重“至”,即“一方到来”。按结构及用语将成对的语词加以切分,看出其异同,分析“异”的落点(词性与词义的属性、结构与表达的关联、语意与语境的对位)9基础知识要能内化为过程性思考(2015-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2014-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111.下列诗句,填入《登楼》一诗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A.寒鸦飞尽水悠悠B.锦江春色来天地C.残雪压枝犹有桔D.绿柳才黄半未匀2.下列诗句填入《黄溪夜泊》一诗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A.满川明月一猿哀B.千里黄云白日曛C.江风引雨入舟凉D.草长莺飞二月天过程思考要能外化为过程性操作(2015-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2014-5)阅读漫画,选出对其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语言文字·切分量化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13语言文字·切分量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摇曳碧云斜”。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文言文阅读

考查的侧重:叙述涉及多人;对话截取片段;评价指向焦点。一、人头与事件的关系;二、前言与后语的关系;三、评价与事实的关系。词性优先、动态为重、意理同思15古诗词鉴赏依层:联、片、句、言的结构层次。依法:景物描绘、感情抒发的基本手法。依体:题、人、景、情的意味与韵味。认识并用好一大题三小题的内外关联位置:问在何处,此处的地位作用。方向:指向何方,此处与彼处松紧。关联:问题涉及,内在的与外联的。显现:答案交代,点项的针对实在。16结句、尾联的赏析起承转合的关联思考:结句、尾联是干什么的?抒情的主人翁是谁?对谁来抒发感情?抒发了何种情感?如何加以抒发的?17《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0.28)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赞美新居环境之美;赞扬主人情趣高雅;表达志趣相同之感。(起承转合)①不要说书太多没有余地,要知道诗人在这里;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好友新居的赞美之情。1819

一定要明确“变”与“不变”的关系--文本和内容千变万化,样式和特点一定之规。根据不同的文本样式,确定不同的阅读思路,采用不同的审题方法,把好了“体”,实际上就等于把准了阅读鉴赏的大方向。终极复习,要淡化内容、强化表达、优化操作。

现代文阅读“三化”的依据是什么?内容的不可预测--体现考查的公平表达的基本思路--衡量解读的能力命题的标准设置--合乎检测的目标应答的规范操作--显现考生的水平

选文定体、按体设题、解题合文掌握表达(文本)针对表达(命题)用准表达(规范)202021问法-想法-做法“作用”与“目的”由内向外,依层递推;(文脉)“手法”与“特色”由实生虚,依法成道;(文法)“探究”与“赏析”看此想彼,依体建构。(文体)目的作用:由内向外,依层递推。第6段(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描写的目的:为了揭示主人公安娜的心理;描写的手法:描写周围人的举止,显然是从侧面来表现安娜那种完全绝望的精神状态,而看似怪异的周围人的举止,又完全是安娜的自我感觉。22目的作用:由内向外,依层递推。(2015-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内,作为散文的叙述性线索,具有形神兼具的意味;外,相关的叙述和描写,必然串联着“形”的各个部分或阶段,最终推演出作者“神”的所蕴。手法特色:由实生虚,依法成道。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表达方式-对象内容-采用手法-两面效果①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手法特色:由实生虚,依法成道。2015-10(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答:选取典型景物;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动静)结合;对仗工整;色彩丰富;寓情于景。误答:颔联①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此处通山,看水,写出了此处的幽静;②运用夸张,写出了此处地势开阔。颈联③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此处幽静闲适的生活状态;④运用想象手法,想象月光照应碧松,红药开放的景象,写出了此处幽美之感。有套路,无道路;“中套”而不“上道”赏析探究:看此想彼,依体建构。

2014-15.要求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此为小说,不可忽略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画线句是小说情节已经结束后的一段感慨陈说,慨叹的对象自然是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安娜,“蜡烛”无疑就是安娜人生的象征。由此推断,再按“烛光”前前后后的变化加以分解(切分量化):安娜的一生见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黑暗,也曾有过跳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理想,但抗争的结果还是逃不脱消亡的命运及死亡的结局。小说作者如此的慨叹,既表达了对人物遭遇和命运的同情,也表现了对社会黑暗与罪恶的鞭笞。赏析探究:看此想彼,依体建构。此,此文、此处;体,文体、文脉。2015-15.(探究划线句的意蕴)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气味被艾草除去的情景,富有韵味;暗示了邻家生活都平静下来,不再像平常一样混杂、浓烈;暗示生活中的浮躁也慢慢消逝、安静下来。(缺依据)⑴艾草象征传统(民族)文化;⑵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⑶传统(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⑷表达了文章包容不同的生活状态、邻里和睦相处的主旨。(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散文的由实及虚材料作文的命题材料作文是方向叙述性材料趋弱(由考生揣摩微言大义后提炼出所谓的“意”)论说型材料渐强(具有一定广涵性,意或理表述得显明而决绝)材料的配置明显地向写议论文倾斜材料作文的复习可进可退(进则析已有之意或理,退则撷取其一当话题)28材料作文的特点论述型材料的特点:材料中的说法是明晰的,“意”已成立。叙述类材料的特点:材料具有对象、过程、结果,提供了微言大义的情形,“意”隐含在各个方面。两种材料的共同点:有意与无意,都有一定的指向性,不可妄断,不可无中生有。任何一种说法,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