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反杜林论)_第1页
演示文稿(反杜林论)_第2页
演示文稿(反杜林论)_第3页
演示文稿(反杜林论)_第4页
演示文稿(反杜林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一、写作背景

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写于1876-1878年间,最初以论文的形式于1877年1月——1878年7月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成单行本出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后来称为《反杜林论》。《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论证,在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2、杜林(1833-1912),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主要有《哲学教程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和生命形成》、《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教程,兼论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大肆反对马克思主义。3、体系结构《反杜林论》是以论战的形式在批判杜林反动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著作。由于杜林狂妄地宣称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致他的反动思想体系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等各个领域。因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也就不得不在这各个方面对杜林予以彻底批判,从而得以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的内在联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分割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内容讲解

(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第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二)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论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论述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3、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这是杜林陷入先验论的重要认识根源。

恩格斯论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法,指出,人类认识的任务与人类认识的本性是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这种矛盾只能在认识的无限前进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解决,而不能一次完成,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穷尽;认识总是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排除限制。4、恩格斯阐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他指出,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折衷主义的,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这是说一切对象在存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统一的。至于这些对象的其他共同性以及区别,则是不能根据一切对象都是单纯的存在这一点来决定的。唯心主义者说存在的是精神、意识,唯物主义者说存在的是物质。可见杜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模糊了世界的本质,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折衷主义。(三)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1、恩格斯从人的认识能力方面,批判了杜林关于“思维至上性”的谬论,阐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1)人的思维是一个矛盾,它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也就是说,它是至上和非至上,有限和无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对立统一。(2)这种思维矛盾的对立表现在: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无限的、绝对的,但是,另一方面,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和相对的。(3)这种思维矛盾的统一表现在:思维的至上性又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这也就是说,至上性存在于非至上性,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人的思维的至上性通过一系列个人的思维的非至上性表现出来,人的无限的认识能力通过一系列个人的有限的认识能力表现出来,人们对绝对真理的获得,是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克服和纠正一个个谬误而获得的相对真理中实现的,因而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统一的。(4)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恩格斯说:“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的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地社会实践,通过解决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理论和实践的矛盾,才能不断地把人们的认识推向前进,从而实现思维的至上性、无限性和绝对性。2、从思维成果方面,批判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谬论,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恩格斯看来,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深化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总是相对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真理都是相对真理。3、恩格斯从真理的界限方面,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阐明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对矛盾,人们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追求真理,但是在认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又难免发生错误。二者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四)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论道德的具体历史性1、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阐明道德的具体历史性。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具体历史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道德是各不相同的。

2、恩格斯进一步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阐明一定的道德观念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3、恩格斯论述了共同道德问题:“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尽管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道德,但是,这也并不妨碍它们之间会有某些共同的东西,只是不能绝对化。补充:当前我国的公德缺失与道德冷漠现象解读1、表现:食品安全问题,“地沟油”、“假鸡蛋”、“农药超标”;人性邪恶问题,“被卖肾”、“潜规则”、“恶名是名”;道德腐败问题,“各种门”、“学术不轨”、“权利腐败”、“我爸是李刚”;建筑安全问题,“楼脆脆”、“桥垮垮”、“路塌塌”;道德冷漠问题,“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表明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屡屡发生。2、原因:(1)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原因,市场的趋利性导致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和思想盛行。(2)民众道德素质与社会舆论氛围方面的成因:整体看国民素质参差不齐,民众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舆论质疑道德、排斥道德、嘲笑道德的声音不绝于耳,“小悦悦事件”中陈阿姨表现道德良知的行为,也有媒体发出“想出名”的质疑。事实上对许多慈善、良知行为的无意或恶意的质疑,已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一股杂音。(3)制度机制和管理层面的成因: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良知取向时,当选择良知的成本太高,当救人有可能被挖苦、质疑甚至反诬时,无良知不道德现象就会普遍出现。(4)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多元化交错影响方面的成因: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明确,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观念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甚至缺德的行为取向。多元文化导致人们选择的趋利性和低成本化。讨论题:如何解决公德缺失与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现象?你的对策是?(五)批判杜林的平等观,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2、恩格斯依次考察了平等观念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并着重分析了资产阶级平等观念的内容、实质和历史作用。资本阶级平等观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导出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关系在思想上的反映。在反封建斗争中,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它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经济上的极端不平等。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随着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平等要求。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消灭封建特权,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消灭阶级本身。恩格斯分析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指出了它的双重意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4、补充:当代西方的平等理论(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平等观柏拉图用自然分工论对城邦的社会等级和奴役制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些人生来适合当统治者,另外一些人生来适合于从事手工业和农业。体力劳动是一些人的天然职业,脑力劳动天生宜于贵族,彼此绝对不能改变。社会分工中,每个人应当担任哪种行业和职务,是取决于秉性,由先天决定的。(2)亚里士多德也为一种自然奴隶制辩护:奴隶制是正义自然的,因为人在智力、体力和品质上各不相同。自然使一些人为主人,另外一些人做奴隶。人生来就不平等,而且应当在社会等级和政治地位上不平等;一律平等,反而违反自然。(2)近代西方的平等观A、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几乎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当人人平等”。伏尔泰明确把平等作为最公正的社会秩序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另外两个基本原则是自由和私有制)。勒鲁说,作为一项原则,“平等是一项神圣的法律,一项先于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项派生一切法律的法律”。B、近代平等论者论证和确立平等原则,主要是为了批判和推翻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因此,近代平等观念是与不满、愤怒、激情和理想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平等原则已经得到了确认(这一点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的内容中可以得到证明),之后,人们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也逐渐得以落实。C、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近代平等原则的有限性日益暴露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原则上普遍存在的平等权利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形成巨大的反差。D、与近代平等理论只追求形式平等不同,现代平等理论提出了诸如男女平等、种族平等、机会平等、经济平等、实质平等等具体的平等要求,极大地丰富了平等的内涵。(3)当代西方的平等理论(A)机会平等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把机会均等放在首位。由于分配正义主要关心的是收入或财富分配问题,而收入或财富主要来自工作回报,因此人们竞争工作职位的机会平等是分配正义的首要条件。只有当人们在竞争工作职位时—特别是一些回报丰厚或享有特权的工作职位时—拥有平等的机会,之后的财富收入才可能是正义的。机会平等可以分为“形式上的机会平等”(formalequalityofopportunity)和“公平的机会平等”(fairequalityofopportunity)a、形式上的机会平等能力成为衡量竞争者的最重要标准,而不是其它一些不合理因素。这种平等观念不仅仅局限于职位竞争方面,还延伸至市场经济的其它方面。机会平等可以说是竞争性市场经济带来的平等方面的一项重大进步。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法律,尤其是涉及招聘、录取和雇用人才方面的法律。b、公平的机会平等机会向所有能者开放—仍未能让拥有同等天赋才能的人获得真正的公平。原因是人的能力或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天赋才能,还取决于所得到的教育。即使一个人有着与他人同等的天赋才能、又愿意做出同等的努力,但如果他的家庭不像其他家庭那样富有,没有足够财力使其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或培训,以开发或发展其天赋才能,他也无法拥有同等的能力或竞争力。拥有同等天赋才能和意愿的人的竞争力会受到以往财富分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武断的,或者说是他们无法控制的,因此是不正义的。公平的机会平等有很大争议性。尽管不少社会确实提供了免费的初级教育,部分实现了这种机会平等,但至今还没有哪个社会或国家要完全实现它。这是因为公平的机会平等的完全实现可能会与其它一些价值相冲突。(B)人生状态之平等罗尔斯指出,如果让个人受制于他们无法掌控的等级、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是不公平的,那么让他们受制于他们同样无法掌控的天赋才能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公平的。由此,他提出应当尽量缩小由天赋差异所导致的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从而消减人们在总的人生状态上的不平等。a、资源平等资源平等理想主张人们应当在资源方面平等。一般来说,资源指的是外在物质资源,比如收入或财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是一种资源平等理想。罗尔斯所要分配的资源,是社会可以为个体提供的基本有用品(primarygoods),主要包括自由、权利、机会、收入和财富。在个体的自由、权利、和机会平等得到保障后,罗尔斯提出一种差异原则作为指导收入或财富分配的原则。差异原则允许收入或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但要求这种不平等一定要对所有社会成员有益,尤其是社会底层的最贫穷者。b、福利平等福利平等理想主张人们在福利方面平等。换句话说,它希望每个个体一生所得的福利(或效益)的总量相同,简单说就是幸福的总量相同(前提是福利效益、或幸福是可以度量和比较的)。福利指的是个体的自利——而非他利——的需求、偏好或目标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快乐或幸福。福利平等是人们达到相同福利水平的机会,而不是个体的实际福利水平,个体的实际福利水平可以取决于个体的选择。c、能力平等(EqualityofCapabilities)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以能力为人际衡量范畴的平等理想。只有当资源的分配使人们在基本功能和能力方面平等了,这种分配才是正义的,这样的平等理想才更可信。可行能力的含义。森指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它既包括“有足够的营养和不受可以避免的疾病之害”等这些“很初级的要求”,也包括“参与社区生活和拥有自尊”等“非常复杂的活动或者个人的状态”。

实质自由的含义。森指出,所谓实质自由,也就是“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具体说来,“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

阿玛蒂亚·森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某些基本能力,即实现某些基本功能的能力,而社会应当维持的是人们在基本能力方面的平等。能力平等理想认为社会应当保障所有人的某些基本能力,理由是这些基本能力是有价值人生所不能或缺的。讨论题: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问题:社会结构不平等,资源配置不平等,利益分配不公平等。你的对策是?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问题:社会结构不平等,资源配置不平等,利益分配不公平等。你的对策是?(六)批判杜林的抽象自由观,论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1、恩格斯指出,只有研究“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才能深入研究道德和法的问题。必然和自由是揭示客观规律和人们的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只有正确解决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才能对一个人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责任作出正确评价。2、杜林给自由下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定义:(1)自由是“合理认识”和“本能冲动”的“合力”;(2)自由“总是以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性起作用”。这两个定义互相矛盾,是对黑格尔观念的极端庸俗化。3、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论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但是,黑格尔这个观点是以唯心主义为前提的。他所说的必然性并不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而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他把必然性看作绝对观念的一个环节,是“目的”或“目的因”。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批判地改造,继承其合理的内核,精辟地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4、恩格斯强调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随着实践和认识不断发展而发展。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任何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5、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获得自由。不过,在每一个具体发展阶段中,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是有条件的,因而自由总是相对的。如果否认必然性对自由的制约,鼓吹意志自由,就要遭到历史必然性的惩罚。补充:当代自由观概述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自由观(1)宇宙论的自由观就是通过在理论上人为地设定一种宇宙的结构来论证个人自由的存在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虽然它们在理论上对宇宙构成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但它们都通过一种假想的实体—一原子实体、单子实体或精神实体来确立个体的外在或内在自由。代表人物及观点:伊壁鸡鲁的原子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斯宾诺莎、笛卡尔的实体学说等。(2)认识论的自由观近代西方的认识论是在欧洲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认识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服务于人类征服自然以获得更大的自由这一目的。因此近代认识论在理论上的重要前提就是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区分。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的经验论,主张人的理性对经验的加工、整理及归纳的重要作用;洛克区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抬高了人的理性的地位;笛卡尔通过证明自我是一个独立不依的精神实体,确立了人的理性在外在事物包括在大自然中的崇高地位,从而也把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抬到了空前的高度。(3)心理学的自由观心理学的自由观是指把人在感性生活中的直接的幸福体验当作人的自由理想的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反对宗教信仰,提倡个性解放,而人性解放的主要内容无非是强调世俗生活的价值,要人们回到现实的感性生活中去寻找幸福。亚当·斯密等人的功利主义经济学说,表现为以感性论为依据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卢梭等人把人的自由看成是人的情感和本能需要得到满足的思想成为心理学自由观的标志。

(4)社会政治自由观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自由观还是社会政治自由观。它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它所理解的社会自由主要指外在的行动自由,比如它所赞美的选举、游行、集会、言论、信仰、罢工等自由即是如此;第二,这种自由观建立在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上,即认为人的各种社会自由乃是由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故有“天赋人权”之说。霍布斯、洛克、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鸿等人,“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等。2、当代的自由观(1)柏林的两种自由理论柏林(I-saiahBerlin)在20世纪自由主义的经典名篇《两种自由概念》中,提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概念,影响巨大。“消极自由”是回答“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类似于“liberty”;而“积极自由”则是“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那种控制或干涉的根源”,类似于“freedom”。在“消极自由”中,自由就是免受干预,就是摆脱束缚而保留个人空间,实质上强调的是个人权利。“积极自由”则是指主体发挥自由的某种能力,是可以自主和自控的某种状态,实质上强调的是实现自由的源泉和条件。

柏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应隶属于“积极自由”范畴,本质在于主体的“自主,也就是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