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美学_第1页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_第2页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_第3页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_第4页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院系:文学院12级艺术设计姓名:商逸尘学号:1212516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目录一、威廉·荷加斯的美学思想

二、大卫·休谟的美学思想三、埃德蒙·伯克的美学思想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一直着重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想象,情感和美感的研究提到首位,并且企图用观念联想律来解释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用生理观点的有利于生命发展与否来区别美与丑,这样就把近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指引到侧重生理学研究特别是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休谟和博克所提出的同情说为近代德国移情说打下了基础。立普斯在早期著作里仍用同情说,后来才把它发展为移情说,而移情说的法国代表巴希则始终把移情看作象征性的同情。1、经验的方法2、美的基本规则3、蛇形线最美一、荷迦兹的美学思想

1、经验的方法威廉·荷加斯是一位画家,他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了《美的分析》(1712)一书,意在提供一把确定的、绝对的、非道德性的钥匙,揭示美的秘密。他强调,必须采用观察的方法来寻找美的原因,这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而不是“草率地效法诱人的范例”或以“先入为主的偏见”来观察。荷加斯《文明婚礼之二》2、美的基本规则

美的基本规则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它们都参与了美的创造,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其中“适应”指物体的各部分与整体目的相符合,也即形式符合目的。它之成为首要规则,在于只有它才能决定物体的大小体积及各部分比例;“多样”指物体纹样的变化,因为人的感觉喜欢变化,只是这些变化是有组织、有秩序的,而非杂乱无章;“统一”指物体各部分的统一、整齐与对称;“单纯”也就是鲜明,它与多样性结合起来,提高多样性给予人的快感;“复杂”意味着困难,可以满足人追求、探索的天性,符合人的目的;“尺寸”指物体量的大小,他倾向于大,这样才使优美增添雄伟,但要避免过大,否则会变成笨掘、沉重、可笑。六条原则其实是造型艺术形式美的法则,最重要的是多样与适应。3、蛇形线最美

荷加斯考察了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的线条特征,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对象是由一个紧密联系的线条组成的“壳”,所以分析物体的美,就是分析物体的形式的美,也就是分析它所组成的线条美。组成物体的线条有直线、曲线、波状线、蛇形线等。相对而言,波状线与蛇形线可以称为美的线条,而又以蛇形线最美。埃及法老的头饰就有蛇形线条从线条比较来看,一切直线只是长度上的不同,因而最少装饰性;曲线由于互相之间在曲度和长度上有所不同,所以也最少装饰性,但波状线比任何各种线都能够创造美,因为它由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富于变化,因此更美更舒服,在花和其他装饰性的形体上,都可以找到这种线条。从艺术史来看,几乎所有埃及的、希腊的或罗马的神像都是刻着盘绕的蛇、丰绕角或其他类似的曲线象征的,大力士赫克里斯胸像上边那两个伊赛特女神小头像上的装饰物就是如此;无言神加尔波克拉特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他的头上一边长着一个大弯角,手中拿着一个丰绕角,还有一个角横在他的脚旁。

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在于它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符合六条法则中最重要的两条,既是适应人的目的,使人的眼睛得到满足,使想象得到自由;又具有无限多样性;其次是因为蛇形线的多少是判断对象美的高低程度的标志,证据是人体较之其他物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组成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皮肤等等,女性形体具有的蛇形线多于男性形体,所以女性形体比男性形体美。

二、大卫·休谟的美学思想

1、经验美学的典型代表2、“效用说”与“同情说”3、审美趣味的标准

1、经验美学的典型代表

休谟(DavidHume,1711—1776)的美学是其庞大的“人性科学”的一部分。他把经验主义的感觉论推到极端,以感觉经验为知识的唯一来源。在知识论上,休谟不承认有普遍必然的知识,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动摇了近代理性知识的大厦。休谟尊重经验常识,对美学和文艺问题比较关注,他指责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批评家们对美学问题议论甚多而成就较小,原因在于没有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审美趣味,而他本人所要做的,就是把其感觉论的知识论推到美学中来。在《人性论》和《论怀疑派》一文中,他都较多论述了美的问题。

休谟立足于经验主体,认为美不是对象的属性,而是外物的某种形状在人心中产生的效果,但他并不如通常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主观论者。《论怀疑派》中注意到欧几里德曾充分说明了圆的每一种性质,但他没有在任何命题中说到圆的美。休谟认为,这是因为美本来就不是圆的一种性质,它不在圆周线上任何一部分,而只是圆周线在人心上产生的效果,是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以感受这种情感。所以如果要在圆周线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都是白费力气。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不美,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与主体构成的那种关系。

《人性论》第二卷第一章“论美与丑”中也否认美是一种实在的东西,他说“美是一些部分的那样一种秩序和结构,它们由于我们天性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是由于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并构成美与丑的全部差异,丑的自然倾向乃是产生不快。因此,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美即美感,美感即快感。它的实际发生过程是:对象的某种性质引起人的快感,这快感引起人对对象作出美的评价。

2、“效用说”与“同情说”

休谟关于美有一种说法,接近于苏格拉底的效用说。这句话也出现在《论美与丑》一节: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所赞赏的动物的或其他对象的大部分的美是由方便和效用的观念得来的,那么我们会毫不迟疑地同意这个意见。休谟的例子是,在一种动物方面产生体力的那个形体是美的,而在另一种动物方面,则表示轻捷的形体是美的;一所宫殿的式样和方便对它的美来说,正像它的单纯的形状和外观同样是必要的。

休谟关于美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在《人性论》第二卷第5节又说,一个以其房屋或大厦向我们夸耀的人,除了其他事情外,总要特别指出房间的舒适,它们的位置的优点。显然美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一看到舒适就使人快乐,舒适就是一种美。舒适在什么方式下给人以快乐呢?确实,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它之所以使我们快乐,必然是由于感情的传达,由于我们对房主的同情,我们借想象力体会到他的利益,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这似乎又说明美感并不一定要涉及自身直接的效用。

“同情”(sympathy)在西文里原义并不等于“怜悯”,而是设身处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想为有的情感或活动。现代一般美学家把它叫做“同情的想象”。以后我们还会看到,“同情说”在博克,康德以及许多其他美学家的思想里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立普斯一派的“移情”说和谷鲁斯一派的“内摹仿”说实际上都只是“同情说”的变种。休谟所提的“同情说”着重美的社会性或道德性,可以看作一种健康的观点。它有力地打击了形式美的传统观点。

3、审美趣味的标准

趣味即是审美趣味、审美鉴赏力。休谟否认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否定美的客观性:“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不同人的心灵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要想寻求实在的美或实在的丑,就像要确定实在的甜与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

那么,审美是否有一个普遍的、共同的标准?休谟《论审美趣味的标准》正在于批驳审美相对主义,论证审美趣味的统一性与一致性。个人气质、社会习俗、民族传统、以及流行时尚等因素对趣味产生影响,但是,共同的审美趣味仍然存在。趣味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按照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能引起快感,其他一些引起反感;如果遇到某个场合没有能造成预期的效果,那就是因为器官本身有毛病或缺陷。”

虽然趣味的原则是有普遍意义的,完全(或基本上)可以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辨别趣味“最好的确定方法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共同经验所承认的典范和准则当作衡量尺度。”但是,发现一部伟大艺术作品不朽的审美价值需要天才。

就连在风气最优雅的时代,能对优美艺术作出正确判断的也是稀有的人物: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锐的感受,这两种能力经过训练而更强,通过比较进一步完善,并清除了一切偏见。符合这些条件的批评家,不管是在哪里找到,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实标准。虽然诗歌永远不能服从确定的真理,但它必须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是要靠作家的天才或观察力来发现的。休谟的这个观点,和他的整个哲学、美学思想一样,对康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埃德蒙·伯克的美学思想1、对当时流行观点的否定2、崇高和美的客观性质与根源3、审美趣味的标准

1、对当时流行观点的否定

伯克批评了当时流行的一些美的定义。首先美不在比例,在伯克看来比例是知性的创造物,而不是作用于感觉和想象的首要原因,不是因为长久的注意与探究的才使我们发现对象的美,美无需任何推理的帮助,也与意志无关,美的出现有效地使我们产生某种程度的爱,就像冰或者水使我们产生冷或者热的观念一样;比例是被度量发现的,美决非计量的对象;而且从经验上说,很多东西在比例上都可以差得很远,并不妨碍它们同样为美。

其次美不是合适,伯克说这种理论必须坚持不仅人造而且自然的物体都是由各部分与其目的的合适才成为美的,但这种理论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经验,因为如果是为样,猪就是最美的,楔状的猪鼻,其端部带有粗糙的软骨,下陷的小眼睛,头的整个构成都适合于掘泥拱土。所以适合也不能成为美的原因。其三,美不是圆满,最好的例子就是美的女性几乎都带的孱弱和缺陷,女人的嗲声嗲气,蹒跚行走,甚至她的病态都不影响她的美,惆怅中的美是最动人的美,不圆满的却可以是美的。2、美和崇高的客观性质与根源

比例、合适、圆满等等都是关系性概念,伯克否定它们的目的是要把美确立为对象的某些性质。《论美和崇高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第三部分第12节探讨“美的真正原因”,伯克断言:美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体通过感官的介入而机械地作用于心灵的某种品质。这些品质是:第一,体积较小;第二,表面光滑;第三,各部分方向上有变化;第四,没有角状的部分,各部分融为一体;第五,具有矫弱的体形,没有与众不同的有力的外观;第六,颜色纯净、鲜明,但不很浓烈、眩目;第七,如有刺眼的颜色,也要有变化,最好是与其他颜色相混杂。

伯克强调,这些品质不像比例之类,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其客观依据。但它们之所以美却是因为这些性质能使人在生理上感到舒畅愉快,伯克的唯物论是与他的生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他在书中第三部分27节中,以美为参照,排比了崇高的特征:在体积上是巨大的;在外形上是不平的、粗放的;爱用直线,造成猛烈的直线;隐晦的、朦胧的;坚固的、墩实的。总结为一句是崇高是可恐怖性。他引用弥尔顿的诗说明崇高:他们越过许多黑暗凄凉的溪谷,许多忧伤哀怨的地域,许多严寒酷热的高山,岩石、湖泊、洞穴、沼泽、泥淖、窖窟,死亡的阴影,死亡的世界。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美与威严、朗吉弩斯呼唤崇高文风后,经验派美学特别是博克在严格的美学意义上使用“崇高”一词,并以之与美对立,成为审美的两个基本范畴之一。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1756)中,伯克从主体感觉上把崇高和美分别归属人的两种本能:自我保存与社交,前者要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后者要维持种族生命的繁殖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愿望及群居本能。当庞然巨物威临渺小的个体,我们的心灵就会为它们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震慑所占有,就会失去正常的活动与推理的能力,从而感到恐惧和痛苦,这就是崇高感的第一步。伯克说,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也就是说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以类似的恐怖方式起作用的,都是崇高的本源。比如朦胧、模糊、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形式上的粗犷不羁,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无法驾驭的威力等等,都属于崇高感。问题是如果生命真的面临这些,产生的只会是痛感。而崇高的对象却夹带着快感,原因在于这种危险又必须不太紧迫或者受到缓和,与我们保持一定距离,并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安全,那么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怕,而是崇敬、惊叹和赞赏。这就是崇高感的真正内容:它来自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来自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它是克服痛感之后取得的审美快感。

伯克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他认为审美客体有共同品质,审美主体也有共通感,人的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标准具有普遍性,因而审美趣味具有客观标准。

3、审美趣味的标准

审美趣味涉及三种心理功能,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或推理的能力,而判断力仿佛显得特别重要,“错误的审美趣味的原因就在于判断力的毛病”。伯克认为人性在感官,想象力和理解力三方面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审美趣味有它的逻辑,它的普遍原则和它的标准;至于个别差异则由于敏感和判断力生来就有很大的悬殊,对于对象注意的精粗程度,训练的深浅以及知识的多寡也可以起作用。伯克否认审美趣味除掉感觉,想象和理解力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天生的功能,这是针对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的“内在感官”说进行批判的。

朱光潜先生说:伯克可以看作英国经验派美学的集大成者。比起洛克和休谟,他较坚决地从唯物主义(尽管是经过简单化的)立场出发,信任从感性经验进行总结的归纳法,对当时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所代表的唯心主义的美学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他的成就在于初步找到了审美经验的一些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基础,对于美学上一些重要问题作了一些锐敏的揣测,特别是在对于崇高的看法,多少反映出新兴的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他对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莱辛和康德)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他的缺点在于把心理基础的研究简化为生理基础的研究,见不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对审美趣味和文艺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把社会的人几乎降到动物的水平。他把美感和一般感官快感混同起来,把审美活动中的情绪也和一般实际生活中的情绪等同起来,片面地强调感性,忽视了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