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节选)课件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节选)课件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节选)课件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节选)课件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9课《复活》(节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复活(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积累文学常识。2.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3.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精妙刻画。4.结合小说的内容及创作背景,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预读先学预读先学【走近文学大师】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预读先学列夫·托尔斯泰の书写人生《战争与和平》1863~18691873~18771889~1899《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忏悔录》《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1852、185470年代末80年代预读先学【情节梗概】

《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浏览文本,梳理情节

合作探究:通读

·

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梳理情节。2143585978研读文本、分析人物

合作探究:初读文本概览全文《复活》节选部分叙述了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并请求宽恕的经过。请围绕“狱中探望”这一主要事件,结合课文内容填出右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失望、动摇痛苦、逃避理解、爱怜

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小组合作探究研读文本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聂赫留朵夫的?描写手法原文例句形象特点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研读文本概览人物示例:“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1)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3)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研读文本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研读文本概览人物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玛丝洛娃的?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描写手法原文例句形象特点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研读文本示例: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概览人物研读文本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这一段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她“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这身上哪里还有她原来那种纯真、朴素的影子,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拓展探究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神态描写非常到位,请选择几处加以赏析。神态描写反映的内心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研读文本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玛丝洛娃人物形象概览人物研读文本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探究:“复活”含义、主旨合作探究: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明确一、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二是预示着玛丝洛娃以后精神上的复活。问题探究主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