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谢家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谢家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谢家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谢家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谢家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谢家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活着的祖先马国福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②祖先们活着的睁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③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④在传统的节霹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才会安心离去。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目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坯坯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19.文章开头说“祖先是寂寞的”,第④段又说“祖先们不再寂寞”,应如何理解?(4分)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波浪线句子。(4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2)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砖。21.文章第⑦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2.请结合文章探究“活着的祖先”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参考答案:19.祖先无法感知世间的一切美好,因此说是寂寞的;祖先能够享受到后辈们的祭奠、叩拜,因此不再寂寞。(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20.(1)运用排比手法,强烈地表达出对祖先去世的伤感和怀念之情;(2)运用比拟(拟物)(或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先们对家园的眷恋,对子孙后代的关心。(4分。每个句子2分,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21.本段描写出了景物蓬勃茂盛、富有生机的特点,(2分)表达对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护佑后代家园和子孙的感念之情,深化主题(2分)。(4分。意思对即可)22.(1)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2)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永远是后辈们的精神支撑,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3)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滋美土地、河流、山川和子孙。(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2.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3题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小说为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罗兰否认这部作品是小说,作品松散的结构和问题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他对形式的拙劣掌握。不过,在罗兰眼里,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被关闭进文学形式的狭隘领地中。《约翰·克里斯朵夫》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评论家对罗兰的这部最著名作品挑剔得最多,一些人认为它过于零碎、冗长。对另一些评论家来说,它缺乏文体感:语调方面有一定量的跳跃性,语言也总在狂欢式和严肃式之间变化不息。即便在有生之年,罗兰也经常遭到这些批评,他的辩护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对他来说,作品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有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1.如何理解“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罗兰写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意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发表一系列反战文章,引起一些法国批评家的攻击,“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罗兰写作《贝多芬传》的目的是“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老旧的欧洲麻木在沉重污浊的气氛中。一种物质主义压抑在人们的思想上,它阻碍了各国政府和一般人们的行动。世界在它的谨慎、卑鄙和利己主义中窒息而死。世界喘不过气来了。打开窗子吧!让自由流通的空气吹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吧!”《贝多芬传》洋溢着反抗的激情和作家对西方拜物主义的轻蔑。他要为20世纪树立一个榜样,呼唤贝多芬式的英雄。2.《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意义在于“满怀生命热情”的精神能够延续,是“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3.不同意。“一些法国批评家”站在狭隘的国家利益的角度,认为罗兰的反战言论是错误的。而罗兰却能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反动,因此他反对战争,呼吁和平。1.解答此题,应联系《贝多芬传》考虑。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关键句“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考虑。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梁思成与国旗、国徽1949年8月,梁思成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顾问后,每天开始往返于清华园和市区政府机关之间,积极参与国旗、国徽的讨论和选定工作。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确定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随后,梁思成根据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对原国旗方案的修改意见,带领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小组成员通宵达旦进行赶制,采用坐标方法确定了国旗的比例和五星的大小与位置反向,并绘制出了第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施工图。国旗图案顺利确定之后,国徽图案则颇费了一番周折。自1949年7月就开始公开征集而来的国徽图案中,几乎所有图案的设计水平都不大高,没有一份符合委员会的要求。随后,全国政协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营建系两家单位分别组织人员进行重新设计,而梁思成最初的建议与中央领导人的意见有较大分歧,他对于要求将天安门作为主体设计进国徽图案里的设想并不赞成。梁思成认为:“国徽不是寻常的图案花纹,它的内容的题材,除象征的几何形外,虽然也可以采用任何实物的形象,但在处理方法上,是要强调这实物的象征意义的,所以不注重写实,而注重实物的形象的简单轮廓,强调它的含义而形象化”。即便是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已经议决了以天安门为国徽主题图案后,梁思成依然在一次全国政协国徽组会议上发言说:“我觉得一个国徽并非是一张图画,亦不是画一个万里长城、天安门等图式便算完事,其主要的是表示民族传统精神,而天安门西洋人能画出,中国人亦能画出来的,故这些画家所绘出来的都相同,然而并非真正表现出中华民族精神,采取用天安门式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最好的是要用传统精神或象征东西来表现的。”至于制作国徽的具体设想,梁思成认为:“在图案处理上感觉有点不满意即是看起来好像一个商标,颜色太热闹庸俗,没有庄严的色彩。”对于梁思成的意见和建议,张奚若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用天安门是可以的,它代表中国五四革命运动的意义,同时亦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地。大名鼎鼎的作家茅盾先生也赞成在国徽中使用天安门图案。虽然各方意见有诸多分歧,但当公元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通过全国政协所提出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后,也就是确定将天安门作为主要图案放进国徽之中,梁思成便保留了自己原先的建议,并积极考虑如何将天安门和五星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图案之中了。梁思成认为:“因为天安门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物,而它前面还有石桥、华表等许多复杂的实物,所以处理它的技术很需要考虑,必须掌握两个象征化的原则:一是极力避免画面化,不要使它成为一幅风景画,这就要避免深度透视的应用,并避免写真的色彩;二是一切需图案化象征,象征主题内容的天安门,同其他象征的实物的画法的繁简必须约略相同,相互组成一个图案。”按照这个原则,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带领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成员昼夜赶制,几天内便拿出了一份比较成熟的图案。图案内以国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以革命的红色作为天空,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稻麦。就这样,以五种简单实物的形象,借红色丝结的联系,组成了一个新中国的国徽。而在处理方法上,梁思成等人着重强调了五星与天安门在比例上的关系,这是因为这样可以给人以强烈的新中国的印象,收到全面含义的效果。而为了同一原因,用纯金色浮雕的手法处理天安门,省略了繁琐的细节与色彩,为使天安门象征化,而更适合于国徽的体裁。至于其中用红色描金,那不仅是中国民族传统形式的表现手法,还兼有华丽与庄严的效果。采用作为国徽的色彩,是为中国劳动人民所爱好,并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

(节选自窦忠如《梁思成传》,有删改)(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在设计国旗图案的施工图时,梁思成带领设计小组的成员采用了坐标方法,表现了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B.

梁思成之所以不赞成用天安门作为国徽的主题图案,是因为他认为天安门不具备象征意义,应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C.

张奚若和茅盾的看法与梁思成不同,这表明在建国之初讨论国徽的图案时真正做到了各方面的人士献计献策,各抒己见。D.

在国徽图案的设计上,对主要内容之一的天安门采取了线条化、简单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E.

国徽上的五种简单实物图形都各自具有象征意义,在图案的布局上也显示出以梁思成为首的设计组成员的匠心。(2)

梁思成对国徽图案的设计,有哪些建议?请简要说明。(6分)答:-------------------------------------------------------------------------------从选文中涉及的几件事上看,梁思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在对已经通过的全国政协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付诸具体设计时,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设计思想?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认识。(8分)答:-------------------------------------------------------------------------------参考答案:(1)E、3分,C、2分,A1分(A“坐标方法”主要体现“科学精神”。“认真态度”正确,但仅此不够。B、说“他认为天安门不具备象征意义”不妥,梁思成主要是想寻找一个更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来表现中华民族精神。D、说使用“线条化、简单化的方法”,理解错误;“省略了繁琐的细节与色彩”是为了更具有象征意义,主要是象征化(2)采用实物形象要注重形象的简单轮廓,强调含义的象征化;用传统的象征的东西来表现民族精神;图案上的颜色应该使用庄严地色彩。(3)工作勤奋认真,讲究科学性,他在绘制国旗图案和国徽图案时,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例如他对把天安门作为主题设计进图案时提出的建议;顾全大局,服从领导,他对毛主席签署的命令,虽保留自己的建议,但还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中去。(4)①在对实物图形的处理上,对图案的设计采用象形化原则,避免画面化和写真色彩;②象征主题内容的天安门与其他象征图形应该协调一致,互相形成一个图案;③注重图案应给人以强烈的新中国印象,收到全面体现出图案含义的效果;④注重中国民族传统形式的表现手法,注重劳动人民的爱好并能够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选自《宋史·许将列传》)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节。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元祐奸党”。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的

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

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

难:危难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③是绝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⑤将虽弗禁,其俗自息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

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C.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3分)

⑵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3分)

⑶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3分)

参考答案:6.D(难:认为困难。例:1.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2.是以圣人犹难之。--《道德经》。A.赞誉。B.例:有的放矢。C.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7.C(①⑥有误)8.B(不是“主动请缨”,而是奉诏使辽)9.⑴宰相很赞赏他的志向,让他任明州通判。(“善”1分,“以”1分,句意通畅1分)⑵适逢审理太学生虞蕃诉讼一案,(许将)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治”1分,“释诸生无罪者”倒装句1分,“因”1分)⑶(章惇)与蔡卞(蔡京之弟)一起肆意虚构罪名,降职流放元祐党诸臣,并上奏要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省略1分;“罗织”1分;“贬谪”1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②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选自《宋文鉴》,有删节)【注解】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启其怠且忌矣

启:启发,引导B.至于辽东之败

至于:到,到了C.成区区之小让

让:谦让D.非其史之遗

遗:遗留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②其皆出于此乎B.①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①以其书可见也

②泊牧以谗诛D.①而不欺乎万世者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赞扬了魏征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进谏,是因为遇上圣明的君主。B.本文还阐述了为君不掩己过的道理,着重指出保存谏诤文辞和事实的重要意义,批评了替君王掩饰、隐瞒的不良行为。C.本文举出《春秋》“对君主、父母、贤德之人要避开其过错”的原则,作为唐太宗晚年愤恨魏征把谏稿写入史册的原因。D.本文叙事说理,注意运用对照法,既写魏征等人因敢于谏诤而名垂后世;又写唐太宗后期不能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②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参考答案:14.D

15.B

16.C

17.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18.(1)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是这儿个国君在后世更加暴露他们的罪恶的原因啊。(2)那么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的对错,而断定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这)哪里说得上爱他的君主呢?【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中,D项“遗,遗留”错,原句意思为“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是“遗漏”的意思,故选D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B项均为助词,表停顿,与“也”构成判断。A项,代词,它的;副词,表推测。C项连词,因为;介词,由于。D项介词,对,引出对象;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故选B项。【16题详解】本题中,文中提到《春秋》的原因,只是作者假设了一个为君主掩盖过错的理由来作为进一步议论的话题,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提及唐太宗愤恨的原因。故选C项。【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句意为“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非”子通常为后句开头,可在其前面断开;“灭人言以掩己过”与“取小亮以私其君”句式对仗,中间断开;“也”“者”或是句末语气词,或是中间表停顿,可在其后断开;“是以”用在句子开头,可在其前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断开。【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第一句,“谏诤”作名词,“乃”表判断,“之所以”表原因;“益”更加,“暴”暴露。第二句,“是”这,“稿”奏章,“是非”对错,“必”断定,“岂﹍﹍欤”表反问,“爱其君之谓”宾语前置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等我看到郑公把谏诤的事记录下来交付给史官,太宗因此大怒,减轻了对他的恩宠礼遇,丧失了始终如一的群臣道义,我没有一次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不慎重思考,而更加理解郑公的贤良了。唐太宗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误以为前代没有谏诤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于是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才开始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对君主恳切地劝谏,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这些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谏诤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缺点,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缺点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做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唉!用忠诚守义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也不欺瞒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注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治理B.后坐事谪知桐城

坐:因为C.帝尝御东阁

御:主掌D.视诸儒最旧

视:与……相比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5分)(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5分)参考答案:4.C(C御:驾临)5.B(B“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6.B(B错在“奉承太祖”,“他擅长政治投机”也不对,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7.(10分,每小题5分)(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关键词句:“谕”意为“告诉、传达”,“顺逆”意为“顺从叛军”,“婴”意为“绕、围住”,“谕以顺逆”倒装句式,各1分。句意1分)(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关键词句:“隐过”意为“私下的过失、不为人知的过失”,“诘”意为“反问、盘问”,“宁”意为“怎么、难道”,“何从”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的儒学是一种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建构了为人们提供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的生活方式的观念体系。

参考答案:儒学是一种观念体系,它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建构了为人们提供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的生活方式,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我们在抵抗某种使我们受到感染的病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定的抗体,使我们在痊愈后不大可能再次受到感染。有些疾病如感冒,我们对它们的抵抗力只是暂时的,____。然而,对其他一些疾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以及天花,我们的由一次感染激发起来的抗体,______。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给我们接种一种已经灭活或减毒的菌株,______但不必真的去生病。参考答案:(1).痊愈后可能再次受到感染

(2).使我们获得终生免疫

(3).促使我们的抗体产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题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的过程中,应注意前后语义的勾连、关联词语、标点符号、逻辑关系等。同时,应注意字数的限制,即不超过12个字。第一空,根据前文“我们在抵抗某种使我们受到感染病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定的抗体,使我们在痊愈后不大可能再次受到感染”可提炼为:特定的抗体使我们不大可能再次受到感染。由“有些疾病如感冒,我们对它们的抵抗力只是暂时的”可知,此空填写:有可能再次感染。第二空,由“然而”表转折,意味着前后情况相反。前文写到“有些疾病如感冒,我们对它们的抵抗力只是暂时的”,因此可能再次感染,那么转折之下,由“对其他一些疾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以及天花,我们的由一次感染激发起来的抗体”可知,次空填写:使我们获得终生免疫,或不大有可能再次感染。第三空,“这就是预防接种的原理”指代前文“其他一些疾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以及天花”一次产生抗体,可终生免疫。后文是针对前文总结“预防接种的原理”,即目的是通过“给我们接种一种已经灭活或减毒的菌株”“但不必真的去生病”来使我们获得抗体。【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题,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形式,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和主动句的选择。语言表达要注意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9.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如何看待新生事物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高速进步,名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应接不暇,前有基因工程,后有人工智能,许许多多的小东西更是呈井喷之势。它们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如何正确对待新生事物,也成了当今人们热议的话题。其实说是热议,总结起来也就两个派系:益派(有益)与害派(有害),这两派在”江湖"上过招无数,难解难分。就说当下热门的智能手机吧,益派认为智能手机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微信支付,手机学习、办公等,还通过手机洐生出许多职业。害派则认为手机的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使无数人沉溺其中,小孩玩游戏,大人刷微信,还有的人没有了手机厕所都上不了,手机已经控制了人们的生活。而在我看来,新生事物利大于弊。的确,新生事物的出现是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危害,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它的理由。不能说菜刀可以伤人我就不用菜刀了。比如说我们在网上写作文,这同样是新生事物。同样有利有弊,利能节约纸张,方便批改,弊则在于写作时可能三心二意,不易构思。但这对我们何尝不是种新的挑战。新生事物是一种机遇。火焰能灼烧人的身体,但我们的远古人祖先并没有因其有害就对它敬而远之,而是将它利用起来,烧烤、防身、照明、驱寒,原来害人的火焰变成人类进化中极为重要的推手,被科学家称为人类进化的里程碑。看啊,只要运用得当,即使原本有害的事物也能使人类进步。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别里科夫,如果他能脱下套子,去接受新生事物,是否就能避免他的悲剧呢?我想是肯定的。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时代没有装在套子里的人,没有这样的悲剧。新生事物就像是新生的孩子,它的本身并无对错,只要人们正确的引导与使用,它定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为何要因它的一些小毛病而拒绝它呢?面对新生,迎接崭新的未来。【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为漫画类材料作文。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看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看漫画的画面及细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寓意有提示作用。看漫画的文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看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漫画为拿着手机在聊天的人,四周出现大量的表情包。“表情包”体现出其强大的流行文化的力量,它能快速、直观、生动传递着使用者的多种情感,拓宽了任命表情达意的空间;文字的式微,意味着文明倒退。参考立意:面对新生事物,一分为二看问题。表情包使沟通方便、快捷,同时,也会让表情与真情难以区分;表情包使沟通方便、快捷,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出现,鼓励创新;表情包“替代”表情,会让表情与真情难以区分,成为沟通的障碍;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出现,是否得当运用,关键在于使用的人的素质高低。如确定标题“表情包,表情不简单”,结合漫画内容分析,引出话题“表情包”。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表情包”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单纯的文字,仅是一种枯燥的“读”,没有聊天的情趣,而“表情包”却为聊天增加了趣味性;“表情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看法或期待等,如“表情包”能使聊天更生动有趣;“表情包”可以调节、营造和谐欢乐的氛围等。【素材】虽然“表情包”在聊天中占着不小的比重,但应该不会有人只靠“表情包”来聊天。说到底,“表情包”不过是对文字的补充与拓展,对于聊天只有益处而没有害处。惹朋友不开心了,再多道歉安慰的话语总会显得有些敷衍讨人厌,而一张可怜兮兮撒娇求原谅的“表情包”则能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说不定还会引起一轮“斗图”,在斗图间矛盾、不快自然而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