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乌沙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乌沙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乌沙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乌沙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乌沙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乌沙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②宗旨是富国强兵③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④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C考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强调严刑峻法,强化君主权力,主张改革,这些都体现了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因此①符合题意,②③④商鞅变法的特点2.分权制衡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下列国家权力机构在政治实践中,制衡效果相对最弱的是A.英国的内阁与下院

B.美国的总统与国会C.法国的总统和参议院D.德国的皇帝和帝国议会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词“制衡效果相对最弱的”,再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3.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海外华侨也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根据上述材料,从下面选取一组与之对应的关键词(

)A.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全民抗战

B.使命意识敌后军民汪洋大海C.危机意识武装斗争战争奇观

D.军民结合敌后军民人民战争参考答案:A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强调抗日的有军队、老百姓、海外华侨,斗争的方式也是多样性,既有武装斗争,也有非武装斗争,具体战争的种类也比较多,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全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团结以及全民族的抗战等。与之吻合的是A、而B、D主要强调敌后军民的抗战,范围较小,而C强调的武装斗争,也与题干材料不吻合。所以正确答案为A。4.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___,材料是___。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之法参考答案:A5.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参考答案:A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依靠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联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正是由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使民主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近代史,中国都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的加剧。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这种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说明孙中山对革命的坚持不懈,也就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因此,①是背景,②③④是意义,说法正确,也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6.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A美越特种战争

B、美国参与的朝鲜战争C、中东战争、

D、美苏争霸参考答案:B略7.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A.八路军B.新四军C.工农红军D.抗日联军参考答案:B【详解】“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战场的史实,故B正确。八路军主要在北方,故A排除。工农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称呼,与材料所述内容时间不符,排除C。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在东北,故D排除。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参考答案:D9.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A.早期的纸原料与丝有关

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参考答案:A“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说明纸在制作过程中有丝的成分,故A项正确;中国最早纸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是改进造纸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纸张的价格和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中介绍的是纸张制作,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故D项错误。10.右图是一幅“东汉书信纸”的展品。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A.东汉时已经出现较成熟的造纸技术B.东汉时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C.东汉时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D.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参考答案:A11.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③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B12.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C.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参考答案:A罗马法的历史作用。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高利贷者和债务奴隶之间关系的事件,由此引发废除债务奴,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调整了社会不同阶级的关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BD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C与题意无关,故选A。13.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德国进攻苏联

B.共同对付英法的威胁C.扩大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D.寻求自身安全,赢得备战时间参考答案:14.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参考答案:B15.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参考答案:D16.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A.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解决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参考答案:C17.关于马丁·路德与加尔文改革的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C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联系

D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

参考答案:D18.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的某些地方,民间手纺车已被废置一边了。”这一现象说明(

A.列强侵华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B.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中国自然经济已具雏形参考答案:A19.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参考答案:D20.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依据古代科技史知识判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先进文明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C.西方近代科学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D.阿拉伯人、法兰克人照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参考答案:D“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的发明创造;“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因此A、B、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阿拉伯人、法兰克人并非照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21.据《泉州府志》(清)记载: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郑允桓前住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郭氏日:“夫纵不返,氏终为郑家妇。”遂入门,躬绩养老姑。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允(桓)子归,宜娘抚之。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A.郭氏生活在封翻礼教盛行的时代B.《泉州府志》属于官方史书C.郑允桓行为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D.《泉州府志》赞赏郭氏行为参考答案: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允(桓)子归,宜娘抚之.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表明郑允桓行为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故选C.22.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至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作者认为南方金属矿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B.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C.技术与组织管理落后D.工人的整体素质较低参考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中“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可以看出,南方金属矿业技术、管理比较落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列强卷土重来的信息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南方金属矿业主要是用土法来开采,并没有强调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排除;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工人的素质低,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2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参考答案:D24.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参考答案:B依据材料中1960年前后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以培养工科人才为主,与“一五”计划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工业各项建设相关,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1960年前后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无法体现“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故排除A项;CD两项均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故排除。25.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此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C.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D.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知,该事件为百团大战。它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故本题选D。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时间不符,排除A。防御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之前,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不选B。武汉会战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故不选C。26.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参考答案:A27.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参考答案:B28.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体现中国古代书法注重形体严整和规范法度的是参考答案:C29.“……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C略30.《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由此可见

A.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后人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C.鸦片战争没有唤起中国人的觉醒

D.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进行孤军奋战参考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②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③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六辅渠、白渠。④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⑤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⑥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取得了雅克萨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希楚条约》。⑦中国的丝绸、瓷器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⑧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个角度概括指出古代中国集权统治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从材料一中选择相应的史实(序号)作为论据。(4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获得国家政权之后……对于当时的领导人来说,建立单一制的政治架构几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成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调。

——《集权与分权:变动中的历史经验》(2)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调”形成的原因。(6分)材料三:脱胎于封建农业社会的近代日本,长期实行着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唯上”“唯官”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当一个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候,城市规划和建设强调效益优先、生产优先,进行重点建设大概带有一种普遍性的选择;但当城市化进程接近完成时,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积累时,城市规划和建设突出公平优先、生活优先,强调地方特色也同样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日本也不例外……城市规划技术的积累和普及、人才的培养也是城市分权的必要条件。——摘编自《日本城市规划事权的演变与启示》(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日本城市规划事权的演变趋势,(2分),并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演变趋势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示例: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交融(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⑤;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⑥;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建设②③④;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②③④⑦;有利于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成就①⑧。(观点2分;论据符合观点即可给2分)(2)原因:大一统观念的影响;近来长期分裂的历史教训;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积累;开展工业化建设和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苏联体制的影响。(答出3点给6分)(3)趋势:从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分权。(2分)原因:经济发展(城市化)阶段(或: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划技术的积累;人才的培养;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折狱”。它要求凡是法律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汉代初期,统治者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然而,自周而秦,刑罚带有浓厚的原始色彩,统治者高度重视肉刑。秦朝继承法家“以法治民,重刑轻罪”的传统,使得“秦法繁于秋茶,而网密于凝脂”,而汉朝的法律制度也依然是继承前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以重刑治民,在这种情况下,汉朝的法律无论是其思想还是体制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需求了。于是汉朝统治者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了相对较轻的刑罚,这种轻刑制度为汉朝中期春秋决狱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摘编自梁晓颖《春秋决狱法内涵的重新审视》材料二一提及“春秋决狱”,但凡对中国法律史有了解者就会想到:“原心定罪”四个字。即根据人的主观动机、意图、愿望来确定其是否有罪和量刑的轻重,而动机的判断方式则根据其是否符合《春秋》儒家经典所体现的儒家道德,符合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就是“志善”,即使违法,也可以从轻处罚,相反,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反儒家倡导的“忠”“孝”之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也要被认定为犯罪,并予以严惩。除“原心定罪”外,根据儒家道德要义,在推行春秋决狱时,还有“亲亲尊尊”“恕及妇孺”等原则,在程树德《九朝律考》中,还从春秋决狱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和引申出了“父子相隐”“夫死无男得更嫁”等原则,这些原则都对后世法律和判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冀慎增《论春秋决狱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中期“春秋决狱”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决狱的原则,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春秋决狱”。

参考答案:(1)原因:汉初法律思想和法律体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2)原则:“原心定罪”“亲亲尊尊”“恕及妇孺”“父子相隐”。评价: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治局面,维护天下统一;过于强调行为者的主观性,破坏了法律的确定性;给司法者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导致司法腐败;使法律和政治伦理之间的界限模糊。【详解】(1)原因:通过材料“汉朝的法律无论是其思想还是体制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需求了”可归纳为汉代的法律思想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材料“于是汉朝统治者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了相对较轻的刑罚,这种轻刑制度为汉朝中期春秋决狱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可归纳为汉代统治者对秦朝灭亡的教训的吸取;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在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原则:由材料“一提及‘春秋决狱’,但凡对中国法律史有了解者就会想到:‘原心定罪’四个字”、“除‘原心定罪’外,根据儒家道德要义,在推行春秋决狱时,还有‘亲亲尊尊’‘恕及妇孺’等原则”、“还从春秋决狱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和引申出了‘父子相隐’‘夫死无男得更嫁’等原则”可归纳为“原心定罪”“亲亲尊尊”“恕及妇孺”“父子相隐”。评价:结合所学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从法律本身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政权的稳定等角度展开论述;消极层面可先写出春秋决狱这种判决方式的局限性,再推导出其后果。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指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说的法国的国家制度的解决过程呈现什么特点。(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美国、法国革命对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的突出影响。参考答案:(1)“双重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2)时间长,过程复杂,斗争激烈;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相结合;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工业化同时进行。(3)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先河;美国:建立了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使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和政治理论系统化、具体化。在三个国家的影响下,从17世纪到19世纪,出现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试题分析:第(1)问,“法国面临着双重革命”,联系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