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犯罪停止形态_第1页
第10章犯罪停止形态_第2页
第10章犯罪停止形态_第3页
第10章犯罪停止形态_第4页
第10章犯罪停止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犯罪停止形态【教学要求】一、明确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特征、种类及意义。二、掌握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类型、处罚原则及其相互区别。三、学会运用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理论分析实际案件。【学习重点】犯罪既遂的标准、犯罪形态之间能否转化、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区别。【学习难点】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区别。【参考书目】1.郑军男犯罪形态研究系列1--不能未遂犯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8月1日2.田鹏辉犯罪形态2-片面共犯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7月3.刘士心犯罪形态研究系列3-竞合犯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8月1日4.吴振兴犯罪形态研究精要(全两册)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图书公2005年3月1日

5.肖剑鸣犯罪演化论:“入世”后犯罪形态演化的机制及其调控-刑事法律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部:2005年12月1日6.《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司法疑难问题研究》,赵秉志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相关法条】

第22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3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24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目录第一节犯罪停止形态概述第二节犯罪既遂第三节犯罪预备第四节犯罪未遂第五节犯罪中止【案例】1.甲、乙有仇,某日甲上街买了把菜刀,在家磨刀的时候,被丙发现。丙好言劝告,甲听从了丙的劝告就没去杀甲,请问甲是何种犯罪停止形态?2.若上题,甲不听丙的劝告,依然要去杀乙,丙于是打了110报警,丙在去乙家的路上被抓,请问此时甲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3.甲、乙有仇,某日甲上街买了把菜刀去了乙家,找到乙后,甲对乙破口大骂,乙不但没和甲对骂,反而对甲好言相劝,甲骂了2个小时后见乙依然好言相劝,于是觉得没意思,就打消了杀乙的念头走了。请问此时甲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4.若上题中乙见甲骂自己,于是就和甲对骂,甲乘机拿菜刀连砍乙几刀,但都被乙躲掉了,后来甲被闻声赶来的邻居制服,请问此时甲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5.若上题中甲连砍乙数刀,乙倒在血泊中痛苦挣扎,甲见乙那么痛苦,产生了恻隐之心,就把乙送去了医院,乙最后没死,请问此时甲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6.若上题中,甲虽然把乙送到了医院,乙最终还是因受伤过重而死亡,请问此时甲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第一节犯罪停止形态概述一、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1.概念:犯罪停止形态,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所呈现的某种状态。直接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包括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2.类型:犯罪划分为单一停止形态的犯罪和多种停止形态的犯罪。⑴单一停止形态的犯罪-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只有成立犯罪一种形态,没有犯罪既遂、未遂、预备和中止形态⑵多种停止形态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犯罪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形态、未遂形态和中止形态。二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形态(二)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1.直接故意犯罪的多种停止形态并非在同一个犯罪里都会出现。每种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旦固定为某一种形态后,就不可能出现第二种形态。这些犯罪停止形态之间均表现为有此无彼或相互否定的关系。2.直接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危害行为总体的停止形态而不是行为中的某一动作或某一环节的停顿状态。3.直接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形态或犯罪行为结束时呈现的形态,不是犯罪行为过程之外的形态。4.直接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通常是一种案发形态。二、犯罪停止形态与刑法其他问题的关系(一)犯罪停止形态与犯罪阶段。犯罪停止形态与犯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故意犯罪的过程,是指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的总和与整体,是故意犯罪运动、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空上的表现。故意犯罪的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的段落。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是指直接故犯罪行为从行为人犯意形成、发展到犯罪完成(既遂)的过程中,先后所可能经历的具有明显先后次序的若干段落和时期。包括犯意产生阶段(预谋犯罪阶段);预备犯罪阶段;着手与实行犯罪阶段;完成犯罪阶段(犯罪实行后阶段)。1.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的联系主要在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中产生的,各种犯罪形态的产生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具体说来,(1)从犯罪人开始犯罪预备行为之时起,至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前的整个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出现犯罪的预备和中止这两种形态和结局;(2)从犯罪人着手实行行为开始,至犯罪实行阶段终了前的整个犯罪实行阶段,可能出现犯罪的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这三种形态和结局;(3)犯罪实行终了即犯罪完成之时,出现犯罪的既遂形态和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三种形态。2.二者的区别是: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结局和形态,属于相对静止范畴的概念;是静态的。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进程及进程中划分的段落,是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是动态的。犯意产生阶段:犯意表示犯罪预备阶段:预备犯中止犯犯罪实行阶段:未遂犯中止犯既遂犯实行后阶段:未遂犯中止犯既遂犯。问题: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能否互相转化。(二)犯罪停止形态与定罪。对于区别罪与非罪,具有一定意义。(三)犯罪停止形态与量刑:我国刑法对犯罪停止形态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三、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一)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犯罪既遂形态(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犯罪既遂形态(三)直接故意犯罪并非都存在犯罪停止形态。从罪种上分析,有几类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某种或某几种犯罪未完成形态:一、是依法一着手实行即告完成犯罪的举动犯(如刑法中的煽动分裂国家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不存在犯罪未遂;二、是我国刑法中把“情节严重”、“情节恶劣”规定为犯罪限制性要件的情节犯,不存在犯罪未遂;三、是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由其构成特征决定了不存在犯罪既遂与未遂之分,而只有是否成立加重构成之分。从具体案件上看,突发性的直接故意犯罪案件由于一般不存在犯罪的预备阶段而直接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因而往往不存在犯罪的预备形态以及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形态,而只有犯罪未遂、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及犯罪既遂形态的存在.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未完成形态问题。第二节犯罪既遂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1.学术界关于犯罪既遂的概念的争论,刑法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犯罪既遂目的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主观说。多数情况正确,但缩小了犯罪既遂的范围,对行为犯、危险范不适用。(2)犯罪既遂结果说。包括危害结果和法定结果。客观说。法律结果和行为人结果。对结果犯适用。(3)犯罪既遂的构成要件说。认为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该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时为既遂,否则为犯罪未遂。该观点是刑法学界的通说。缺陷:第一,犯罪既遂与犯罪成立如何区别第二,犯罪既遂是否包括其他要件。2.概念:犯罪既遂,是指已经成立直接故意的犯罪行为,其客观方面齐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构成要件的犯罪形态。确认犯罪既遂与否,应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而不能以犯罪目的达到或者以犯罪结果发生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二)犯罪既遂特征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2.行为人必须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犯罪既遂成立的时间条件。3.行为人的行为齐备了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的全部要件。这是构成犯罪既遂的实质要件。这里说的构成要件的齐备,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犯罪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齐备(三)正确把握犯罪既遂概念,必须明确以下4点1.犯罪既遂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2.犯罪既遂应当是主、客观的统一;3.犯罪既遂是齐备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行为;4.界定犯罪既遂概念只具有相对意义。二、犯罪既遂的类型行为犯——以法定行为的完成为犯罪既遂的标志举动犯——一旦实施法定行为即为犯罪既遂结果犯——以法定结果的发生为犯罪既遂的标志危险犯——以法定危险的发生为犯罪既遂的标志。危险犯的既遂。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定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在危险犯中,行为人着手实施该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后,只有导致了该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法定危险状态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如果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导致该法定的危险状态的,不构成犯罪既遂。如破坏交通工具罪就以造成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危险为既遂的标志,如果行为着手破坏交通工具行为之后,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造成足以造成交通工具倾覆毁坏危险的,只能构成犯罪未遂。认定危险犯的既遂状态,要求危害行为和危险状态同时具备,且危险状态和危害行为的性质应当一致。只有二者同时具备,危险犯才是既遂。具体有两种:实害状态和危险状态。抽象危险与具体危险。三、既遂犯的处罚原则应当在考虑刑法总则一般量刑原则的指导与约束的基础上,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处罚。(1)关于定罪和法条引用问题。对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应按照刑法分则具体条文的罪刑规格定罪量刑,在罪名上不需表明既遂犯,但在司法文书尤其是起诉书和判决书的叙述部分,应标明行为人已完成犯罪的情况。对法律条文仅直接引用分则具体犯罪条文即可。(2)应注意对同种罪危害不同的既遂犯的区别对待。(3)在既遂犯同时具备其他宽严处罚的情节尤其是法定的处罚情节时,要注意同时引用相关的条款。第三节犯罪预备

(theSituationofthePreparationforCrime)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积极说-苏俄刑法典1961年、我国刑法典、消极说-法国刑法典1810年、巴西刑法典1940年、格陵兰刑法典1954年。折中说-日本刑法典----以不处罚预备犯为原则,以分则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处罚预备犯为例外-内乱、外患、私战、放火、杀人、绑架等八种严重犯罪的预备犯。我国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着手实行的犯罪形态。(二)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41.客观上实施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行为人实施了为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是构成犯罪预备的客观基础。犯罪预备的行为类型:准备工具的犯罪预备;创造条件的犯罪预备所谓准备工具的犯罪预备,包括购买犯罪工具、制造犯罪工具、变造犯罪工具、转借犯罪工具。创造条件的犯罪预备,是指为实行犯罪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包括:(1)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的场所、时机和被害人的行踪;(搜集与犯罪对象有关的各类信息,了解与犯罪场所有关的各种信息)(2)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3)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4)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5)前往犯罪场所守候或者诱骗被害人赶赴犯罪的预定地点;(6)勾引、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7)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后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另外:⑴掌握犯罪技能;⑵打探犯罪环境;⑶清除犯罪障碍;⑷进行犯罪合谋;⑸拟定犯罪方案2.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为了实行犯罪,首先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构成共同预备、构成帮助犯);其次,必须是为了实施某种具体的犯罪。为了实行犯罪,既可以实行一罪,又可以是为了实行数罪。(数个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和犯罪实行之罪、犯罪预备)3.行为人没有着手实行犯罪。即犯罪活动在具体犯罪实行行为着手前停止下来。4.犯罪行为停留在预备阶段是行为人不能控制(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着手实行行为前停止犯罪。这是犯罪预备与犯罪预备阶段中止(能够控制)的关键区别所在。二、预备犯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预备犯应当受到处罚。2.对预备犯比照既遂犯处罚。3.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4.在使用罪名时,应在罪名后加括弧标明预备形态问题,如“抢劫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形态也应如此,如抢劫罪(未遂)、抢劫罪(中止)。下文不再赘述。5.应注意犯罪预备与刑法第13条“但书”的关系。犯罪预备的成立以犯罪行为足以构成犯罪为前提,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属于刑法第1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情况的,应依法不认为是犯罪。

案例1999年6月7日中午,王强、罗强、王守洪共谋抢劫出租车。为此,三人共同准备锯齿刀、手术刀、剪刀、尼龙绳、不干胶带等作案工作,于当晚携带上述工具拦乘一辆出租车,意欲抢劫。在车上,他们说要去西门车站和九眼桥,引起了司机钟某某的怀疑。钟将车开至一出租车检查站,将可疑情况报告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立即将三人捕获。问他们处于故意犯罪的何种形态?案例分析本案王强等三人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第四节犯罪未遂

(theSituationoftheAttemptofCrime)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在中外刑法理论上,关于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有两种:一种认为,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或障碍而使犯罪未达既遂形态。-为1810年法国刑法典首创,称为法国模式。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巴西等。另一种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而未达成犯罪既遂的情况。1871年德国刑法典首先作此规定。德国模式。朝鲜(1950)、匈牙利(1950)保加利亚(1951)意大利(1968)日本、挪威、墨西哥、智利等。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我国属于法国模式。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二)犯罪未遂的特征(3个)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犯罪行为。(1)犯罪的着手;(2)犯罪的实行行为。(1)犯罪的着手。“着手”一次的法典化最早见于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2条,并经过1871年《德国刑法典》而最终得以确立。标准大陆法系有三种观点:一是客观说,以行为实施的客观行为为依据,形式的客观说和实质的客观说。日本为通说;二是主观说,足以表明行为人犯罪主观故意内容的行为。德国、法国。三是折衷说,又称谓主观的客观说。我国的通说。所谓犯罪的着手,是指行为人开始实行犯罪的行为起点,是动手、开始做某事的意思,即犯罪分子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它是实行行为的起点,是区分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显著标志。犯罪的着手对于有预备行为的故意犯罪来说,既是实行行为的开始,也是预备行为的终结;对于没有预备行为的故意犯罪来说,是犯罪意志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原始起点。着手的性质:与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同一的。从主观上看,行为人实行犯罪的意志已经通过着手行为而充分表现出来,不同于以前预备实行犯罪的意志。从客观上看,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即实行行为,它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在实行行为中包含着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实际可能性,如果不遇意外,该危害结果将合乎规律地发生。

(2)犯罪的实行行为。第一,体现犯罪本质特点的行为。第二,是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第三,能否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是否造成乐实际的危害结果,具有不确定性。2.犯罪没有得逞。这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标志大体上三种看法:犯罪结果发生说;犯罪目的实现说;构成要件齐备说。(通说)犯罪未得逞:是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统一。从主观上看,是指犯罪的直接故意内容没有实现;从客观上看,行为人实施的犯罪是不完整的。在存在既遂与未遂之分的三类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未得逞”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形式:一是结果犯,以法定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作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如故意杀人罪以未造成被害人死亡之结果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二是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未能完成作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如脱逃罪以在押人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未达到逃脱监禁羁押的程度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三是危险犯,以法定的危险状态尚未具备作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如破坏交通工具罪以破坏行为未能造成可导致交通工具倾覆的危险为犯罪未完成的标志。认定犯罪完成与否应注意:第一,所谓犯罪未完成是指具体犯罪构成所包含的作为犯罪完成标志的客观要件尚不完备,而不是说没能发生任何具体的危害结果。比如,甲意图杀害乙,在刺了乙一刀后,被周围群众制服扭送公安机关,乙虽然没有死亡,但是受重伤。第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完备,在时间上没有任何长短要求,只要一完备构成要件就意味着犯罪既遂的构成。如,在押罪犯已经逃离出监狱大门但立即被抓回就认定为既遂。青工张某和王某夜里赌博输钱后回家的路上,起意抢劫。二人从后面追上一行走的妇女,扭住被害人的双手并就揪住其头发同时施以语言威胁,迅速抢走手表和提包。尔后二人撒手离去,走了几步回头一看,恰巧被害人也回过头来,不料发现被害人是熟人,二人大吃一惊,只好装出笑脸说是开玩笑,把手表和提包还给被害人,请求原谅。第三,犯罪既遂是犯罪完成的标志,犯罪既遂后决不可能再出现犯罪未完成的停止形态,即犯罪停止形态具有不可逆转性。如行为人破坏交通设施已经造成足以使交通工具倾覆的危险状态,但行为人在交通工具尚未实际倾覆之前采取措施消除这一危险状态的,也应认定为犯罪既遂,但对其后消除危险状态的行为在量刑时应予以从宽。3.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欲达目的而不能这是区别犯罪未遂与犯罪实行阶段中止的关键所在。所谓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料或者不能控制的主、客观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含义:(1)应当是阻碍犯罪分子完成犯罪的原因。这是意志以外的原因质的规定性。在实践中,这种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犯罪分子本人以外的原因,包括被害人、第三人、自然力、物质障碍、环境时机等方面对完成犯罪具有阻碍作用的因素;第二,行为人自身对完成犯罪具有阻碍作用的因素,如其能力、力量、身体状况、常识技巧等的缺乏或不佳状况;第三,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如对犯罪工具的性能、犯罪对象情况等存在错误的认识。(2)应当是足以阻碍犯罪分子完成犯罪的原因。这是意志以外原因量的规定性。如果不足以阻碍犯罪分子完成犯罪,而行为人自动放弃的,不能认定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应认定为犯罪中止。当然,行为人对这些因素是否足以阻碍其完成犯罪存在错误认识的另当别论。总之,犯罪意志以外的原因应当是以上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二、犯罪未遂的类型在刑法理论上,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犯罪未遂作不同的分类:

1.实行终了未遂和未实行终了未遂

以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已经实行终了为标准,可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⑴实行终了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将犯罪的实行行为实施完毕,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没有得逞的犯罪停止形态。如乙为了杀害丙,用木棍猛击丙的头部5下,以为丙已经死亡而逃离现场,但丙被路过的群众发现送往医院抢救而脱离生命危险。⑵未实行终了未遂,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实行行为的过程中,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因素的介入,导致行为人不敢或不能把实行行为实行终了,以致犯罪未得逞的犯罪停止形态。如甲潜入仓库盗窃,在刚刚打开保险柜,尚未来得及往外取财物时,即被保卫人员抓获

⑶意义:主要在于评价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就离犯罪既遂的时空距离来看,实行终了未遂要比实行未了未遂离犯罪既遂较近,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在量刑时应有所区别。2.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以行为的实行客观上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犯罪未遂可分为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⑴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实行行为,并且根据犯罪的主、客观情况犯罪行为本来可能得逞,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能完成的犯罪未遂形态。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实行行为,但由于其行为的性质,致使其行为不可能完成犯罪,因而使犯罪未能完成的犯罪未遂形态。在不能犯未遂中,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存在错误认识,即实际上不能完成犯罪而行为人却认为可以完成犯罪。这种认识错误就是成立犯罪未遂之“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对于不能犯是否可罚,就立法例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规定不能犯都是犯罪未遂,都要按照未遂处罚。例如,1985年《加拿大刑事法典》。二是,规定不能犯未遂不予处罚。例如,《意大利刑法典》49条-第2款。三是,规定不能犯未遂可减免处罚。例如,1998年《德国刑法典》第23条第3款、1996年《瑞士联邦刑法典》第23条第第1款。1988年《韩国刑法典》第27条第1款。不能犯未遂还可继续分为手段不能犯未遂和对象不能犯未遂。(日本狭义的不能犯包括方法不能、客体不能与主体不能)所谓手段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由于对所使用的犯罪手段存在错误认识而未能完成犯罪导致的未遂。如将白糖当作砒霜放入他人食物中意图毒死他人。所谓对象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对所指向的犯罪对象存在认识错误而未能完成犯罪导致的未遂。如将野猪当作人射杀。

一般认为,就实际造成犯罪结果的可能性上来讲,能犯未遂的可能性要比不能犯未遂大,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因而在量刑应有所区别。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不能犯未遂既包括了应当作为犯罪未遂处理的情形(相对不能犯),也包括了不可罚的不能犯(绝对不能犯)即不成立犯罪。三、未遂犯的刑事责任据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该处罚的适用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1.对未遂犯刑法原则上规定了从宽原则2.对未遂犯采取得减主义3.对未遂犯是适用从轻处罚原则还是减轻处罚原则,应当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由审判人员决定。

案例被告人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被告人因赌博欠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里的现金。2月7日晚9时许,被告人撬开了财务股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保险柜,未能窃取柜中现金(数百元)。于是,被告人将小保险柜搬离财务股,藏在厂内仓库旁的小试验室里,想等待时机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第二天,财务股的李会计上班后发现办公室被撬、小保险柜失踪,当即向厂保卫股报案。第三天上午8时15分,人们在小试验室找到了小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民币也原封未动。案例分析被告人沈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第五节犯罪中止

(theSituationoftheDiscontinuanceforCrime)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中止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安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我国刑法上的犯罪中止可以分为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两种类型。(二)犯罪中止的特征4个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即具有中止犯罪的自动性。-能达目的而不欲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自动放弃犯罪。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自认为当时本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自动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从行为人的意识因素上看,行为人必须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这是成立自动性的先决条件。这是一个主观标准,应以行为人当时主观上的认识为准,即使在他人看来不可能继续进行和完成犯罪,或者犯罪虽然在客观上实际不可能继续进行和完成,但行为人并不了解这种客观情况,有不影响行为人放弃犯罪之“自动性”的成立。反之,虽然犯罪客观上尚可继续实施与完成,但行为人却误认为不可能进行,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是基于认识错误而被迫停止犯罪,不成立停止犯罪的自动性,这种情况应属于犯罪未遂。第二,从行为人的意志因素上看,中止行为的事实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一种选择,即中止行为具有自动性。这是认定自动性的关键条件。至于引起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着手实行或者完成的动机和情况,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真诚悔悟,也有对被害人的怜悯和同情,接受他人的劝告教育,害怕将来罪刑暴露受到法律制裁,以及在受到其他不足以阻止犯罪的轻微不利因素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而自动放弃犯罪的着手和完成等。这些不同的动机只反映了行为人的悔悟程度而体现其主观恶性程度的差异,对于放弃犯罪之自动性的认定没有影响,只是在量刑时可以予以考虑的情节之一。

第三,具有彻底性。是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犯罪。具体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取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实施的犯罪行为,而且从主客观的统一上行为人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该项犯罪。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抑制犯罪的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是积极行为也可以是消极行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条件。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这是犯罪中止的时空性。犯罪中止只能是事中行为。

所谓犯罪的过程中,是指始于犯罪预备行为之时,直至犯罪达到既遂之前,具体来讲,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还应注意的一点是,犯罪尚未出现其他犯罪停止形态,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犯罪停止形态之间具有不可并存性和不可逆转性,如出现了犯罪既遂形态,就不可能同时存在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也不可能逆转为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

4.犯罪中止必须有效地阻止了犯罪既遂的出现。这是衡量犯罪中止的客观标准

要求具备“有效性”这一特征。在有效性特征的认定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只有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才能认定为具备“有效性”特征:

(1)看行为人客观上是否采取的积极措施。

(2)看事实上是否发生了犯罪既遂。(3)看行为人所采取的防止措施和犯罪既遂未发生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二、犯罪中止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犯罪中止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分类法:(一)预备行为的中止和实行行为的中止根据中止行为所处的犯罪阶段所作的划分。(二)实行终了的中止和未实行众了的中止根据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实施完毕而作的分类。(三)个犯的中止与共犯的中止存在争论。二人以上共同实行犯罪,部分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部分人的行为未导致结果发生的,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均以既遂犯论处;简单共同犯罪中,共同正犯中的一部分正犯自动停止犯罪,并阻止其他正犯实行犯罪或防止结果发生时,为中止犯;其他没有自动中止意图与中止行为的正犯为未遂犯。若共同正犯中的一部分正犯中止自己的行为,但其他正犯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均不成立中止犯,而应成立既遂犯。复杂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帮助犯自动中止教唆、帮助行为,并阻止实行犯的行为和结果时,成立教唆犯、帮助犯的中止犯。反之,实行犯自动中止犯罪,对于教唆犯、帮助犯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时,实行犯是中止犯,教唆犯、帮助犯属未遂犯。(四)放弃一次侵害的中止和放弃重复侵害的中止。自动放弃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定性李某与王某系夫妻,两人经常为李某的外遇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