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治手段。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年的学术渊源,以其博大精深的医学内容,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临床疗效,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典籍,被称为“医家之宗”。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

(2)《难经》在此同时《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成书在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3)《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1)成书年代:汉代。(2)作者:托名神农。(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1.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一批分支学科,如针灸学,脉学在分化中日趋成熟。(1)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在经络、俞穴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方面充实了《黄帝内经》。(3)隋·巢元方等人著《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论病源与证候的专著(第一部病因病证候的专著,)对内、外、妇、儿等及传染病的诊治有不少精碎的论述,记载了1739种病候,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4)唐·孙思邈:誉称“药王”,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堪为第一部古代医学百科全书,发展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开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有突破性进展。(1)宋·陈无择:倡“三因学说”,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病因分为三类: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对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儿科专著,开创脏腑证治先河,丰富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3)王惟一制铜人(4)金元四大家:各具特长的医学流派,他们冲破了泥古不化,墨守成规的陋习,指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刘完素

(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

学术观点: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学术观点:“邪去则正安”。倡导祛邪论一一攻下派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学术观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代表著作:《脾胃论》

朱震亨

(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学术观点: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格致余论》

3.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1)集古代中医基础理论之大成,出现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楼英的《医学纲目》、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和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鑒》等对历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2)大胆提出了一些新创见:①赵献可,张介宾提出了“命门学说”,探讨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原动力。指出“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人身脏腑阴阳之根本。

②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使中医藏象学说得到了深化。(3)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热象显著为特点。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明·吴又可:著《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指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异气所感。提出“戾气学说”。是医学史上第一位温病学家。中医药巨著

《本草纲目》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改正了前人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创立六腑逐瘀汤。4、近、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隨作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理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的趋势。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2、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气血津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朱丹溪:“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举例来说,咳喘患者如果单从临床证候的表面现象分析,它似乎是与上焦肺脏最有关联,但是中医认为有不少虚证咳喘,用普通降逆平喘治肺的方法每每乏效,而须用温肾摄纳等治下焦的方法处理,这就是“上病下治”法;又如小便不通明明是下焦膀胱的证候,但在临床上有时采取通利小便的方法不能奏效,而用开肺气或补中气等治理上焦、中焦的方法,居然获得显著效果,这就是“下病上治”法。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

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2、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生理:春温、夏热—腠理开—汗多、尿少;秋凉、冬寒—腠理闭—尿多病理:春多温病、夏多泄泻;秋多疟疾、冬多伤寒。3、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生理:人身的阳气早晨——生发日中——旺盛

日西——渐衰夜半——入里病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4、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东南——地低、气温热、腠理疏松皮肤生理 润、个子细。 西北——地高、气燥寒、腠理致密皮肤 粗糙、个子慓悍。

东方——多痈疡风病理南方——多挛痹火热西方——多内伤燥北方——多脏寒生满病(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引起的水肿病,用温阳利水法。)

因时因时5、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制宜因地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2、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二、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各医学体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辨证论治 对症治疗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概念: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病人的复杂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进而根据中医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论治。从哲学概念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1、症、证、病的含义●症(症状、体征)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具体的临床表现头痛等(自觉症)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体征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他觉症)●证(证候)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某一项临床表现。

病因:如风寒、风热等病位:如表、里、某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脏、某经等病性: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风寒表热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心火上炎证●病(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如:风寒型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风湿型感冒发病形式:四季皆可;轻者伤风、重者感冒风热型发展规律:起病急、传变快、流行性暑湿型感冒、呕吐、腹痛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症:疾病的个别表象(不及证深刻、准确)区别证: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比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性)

病: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笼统)

关系

内含内含症状病———证(若干个)———症体征

咳嗽风寒袭肺证咳嗽、畏寒、发热头痛肝阳上抗证头痛、目赤、烦躁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