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区一等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区一等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区一等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区一等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区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A.“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B.“兼相爱、交相利”C.“非攻”、“尚贤”、“尚同”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2023年12月16日习近平出席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下列古代思想流派与这一主旨所蕴含的思想相通的是()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3、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4、《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5、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6、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该案例体现了当时刑罚()A.重礼轻罚B.严惩谋逆 C.仁爱宽恕D.以礼入法7、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8、《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D.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9、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1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学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汉代及以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11、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黄宗羲12、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13、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李贽14、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1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16、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1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C.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D.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18、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19、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赞()A.反对封建礼教B.反对盲从孔子C.反对君主专制D.反儒学对优学经典20、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21、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A.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C.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22、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B.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C.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D.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23、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抑商政策的松动24、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②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③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④黄宗羲的批判思想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A.只有一项 B.没有一项 C.仅有两项 D.全部正确第Ⅱ卷非选择题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材料二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自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忠、孝、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三纲之说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不彻底除“三纲”之说,此绝对不可能之事。——摘编自陈独秀《青年杂志》(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三纲”之说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三纲”之说的认识。(6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材料二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西汉时期治国理政的特点。(4分)(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的治国理政产生的影响.(4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8分)(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4分)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利出于地”、“名出于战”出自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没有等级区分,符合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非攻”、“尚贤”、“尚同”是反对战争,任人唯贤,国家统一的意思,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错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属于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结合所学知识是这符合墨家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意思是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人们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C故选D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即“君权神授”,把君主的权力神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的只有黄宗羲,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A.儒家学派主张仁、礼,这与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不符.B.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C.题干所给材料中“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体现了法家思想中的变法革新、法治、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D.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A项正确,D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考点: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体现6、【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到“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说明当时刑罚依然对首恶之人采取重罚,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其余免罪释放”说明当时的刑罚对从犯轻罚,故B项错误;题干中“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此事得到皇帝赞赏”体现当时的刑罚具有仁爱宽恕的特点,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对于谋反的人只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余免罪释放,其实质是违背了礼的思想的,故D项错误。7、【答案】C8、【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了父子的法律责任,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故A项错误;B带有迷惑性,尤其是“强调等级尊卑”,但是“同罪异罚”本身就是题目材料的内容,不算本质(实质)范畴;该法律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符合宋明理学对于礼制的要求,最终导致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9、【答案】C【解析】题目关键词有“短短”“长达”“认为”等,从而容易指向中华民族的一种心理,就是不认同分裂,而希望统一。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两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故错误。故此题应选B项11、【答案】C【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因此选C选项。A、B选项还没有发展成君权神授思想。D选项是反对君主专制的。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张载的“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材料“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体现了黄宗羲为民请命的思想,故D项是二者的共同之处;AC项符合黄宗羲;B项符合张载。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3、【答案】C14、【答案】B【解析】题目主要有三个关键信息,一个是时间(1411年,即明朝),二是严禁扮演帝王、忠臣等封建统治者;可以扮演和歌颂那些封建道德楷模。由此可见政府这一政策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可以将文化政策与治国理念联系起来考虑。15、【答案】D【解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选D项;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信息没有反映,故A错误;根据所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史实表明中央集权一直在加强,故B错误;心学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故选D.16、【答案】C【解析】A可以体现上述材料中的“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BD体现的是“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故ABD能体现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只有C与题干中的材料原意无关,而且C的说法错误,因为理学也属于儒学范畴.故选C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体现了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体现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故选A。B是黄宗羲思想;C是政治;D不符合题意。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故选A。B是经济因素;C是特点;D是片面说法。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可以看出李贽支持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故选A。B、C和D材料中没有体现。20、【答案】D【解析】材料中指出了“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这是对君主专制弊端的分析,结合该点历史信息进行思考解答.依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认为君主专制导致了“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故针对这种情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进步思想:君与民共治.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21、【答案】C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高考中对宋明理学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宋明理学的内容,②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反映了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故C正确;科举制的作用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当时婚姻并不自由,故B错误;当时女性的地位并未提高,故D错误.故选C.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思想的出现均与经济发展有关.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故排除A.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结合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知B正确,材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B.2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解答此题需掌握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影响,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做.题干材料“走得最远”的意思是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传递民主精神对后世的启蒙作用,而不是其思想传及日本及至欧洲,故①表述错误,③正确;在黄宗羲之前李贽已经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故②表述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故④表述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25、【答案】(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主张奠定了“三纲”之说的基础;汉代,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之说,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宋代,朱熹将“三纲”进一步阐释为“忠、孝悌、节”,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6分)(2)看法:“三纲”之说不利于独立自主人格的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