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4中国近代男女服饰_第1页
专4中国近代男女服饰_第2页
专4中国近代男女服饰_第3页
专4中国近代男女服饰_第4页
专4中国近代男女服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组员:郑毅陈思予陈乃宝聂炜冰王剑超冯立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长袍马褂长袍马褂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1913年,“奉帮裁缝”运用西式裁剪法做出了第一套中山装——

那时,在紧张的革命之余,孙中山一直都在琢磨着怎么设计一种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人穿着的、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新型服装。在王财荣面前,孙中山讲述了自己心中的服装样式:要与长袍马褂不同;长袍马褂是封建时代的象征,是落后、守旧的代名词。也不能完全像西装;西装穿起来精神,但太过烦琐,还要穿马甲扎领带,实在是麻烦。应该是穿起来既美观、舒适、大方、庄重又不复杂。要有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也就是礼、义、廉、耻;要有五个纽扣,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袖口上要有三个纽扣,以代表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中山装中山装中山装。

资料图片中山装,在中国几乎是尽人皆知,孙中山先生发明并首先穿上了它。中山装的造型,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强调腰、肩、胸、颈部和线条的整体设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平面自然连袖剪裁。它在立领上加了一条反领,相当于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就兼容了西服上衣、衬衣和硬领的长处。穿在身上,精神抖擞,英姿勃勃。中山装同时,中山装又实用方便,所以迅速风靡全国。起初门襟上七粒纽扣,孙中山把它改为五粒,象征五权宪法。孙中山试穿后,认为这套服装简朴庄重,胜过西服,大为赞赏。后来人们把这套服装定型,称为中山装。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美观、实用、方便,既可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众欢迎。在孙中山的倡导下,穿中山装在全国蔚然成风。今天,中山装仍然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之一,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而且广大群众也穿。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至于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阴丹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我们现在在反映民国时期生活的影视作品中,还常能看到。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形制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着西方服装变化的步伐。有人曾将上海妇女旗袍从1925——1940年的长度变化,绘成一个曲线图,今天看看,殊为有趣。旗袍,顾名思义,当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满清人所穿长袍;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服装时尚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向社会。

清末民初,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花卉女式坎肩

中间一朵是盛开的月季花,旁边有各式各样的小花、蝴蝶、各种益虫陪伴,节奏与韵律一强一弱、一主一次,表现一种情感的形式,有浓烈、也有疏缓、抑扬顿挫,符合人的审美心理。马面裙上的博古图

双翼鸟套裤

尽管中间牡丹花被分成两半,但裤管合起是一朵完整的、盛开的牡丹花,以它为中心两边有飞舞的双凤,再往两边有对称的两朵带绿叶含苞待放的牡丹。这种对称与平衡的形式,反映了人的一种稳定、均衡、和谐的民俗心理。

另一件女式褂蓝,树木花草一枝一叶的曲线动态,我们可以从中感到一种韵律感,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与浪漫的想象,不仅能够使人赏心悦目,同时也能够领略到更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女式褂蓝

其次,服饰图案的动感与静感的形式美: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在河水里嬉戏,鸟在云间飞翔,花朵迎着朝阳绽放(图5见封三)。动态的禽鸟益虫与静态植物相间其中,表现了设计者的理念,即动态是生命力的根本,动态形式显得优美而具有活力,服饰上的凤凰图案,张开双翼,扬起尾巴,充满了力的扩张,给人一种活泼向上、气势磅礴的美感

清末满族妇女旗袍清末服装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妇女界发起“新女性”运动,都市开始出现有学问、能应酬、能管家(会烹饪、能缝纫)的摩登女性,为适应这一潮流,短袖衫、短裙开始出现。当时崇尚苗条的体态,衣着流行样式:上身至腰围部分紧窄,袖子宽大,衣裾尚圆角,领口要大,竖领不要高,能露出脖子为主。

到了30年代,由于美容术的进步,妇女要去斑、敷粉,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配合新款发型;服饰除每季不同款式外,还要分晨、晚、运动及跳舞装,对配色亦有研究,更具美感。

这时,时尚女性的身体已挣脱闺阁的框框,出现在大众媒体,有助开拓女性的公共空间,也创造了当时的城市文化。1926年前的长沙女子学校校服。此时女学生已不梳粑粑头,而扎流水辫。上世纪20年代,兴“文明新装”,女性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黑色长裙。由于羽纱、呢绒、洋绉、花漂等外来衣料源源输入,青年女子到大城市读书者增多,传统服饰开始有所变化。衣则短不遮臂、袖大盈尺、腰细如竿、无领至颈长。裤短不及膝、裤筒较大。不久,又为之一变,裤筒较前更巨,长已没足,衣短至腰。在西方文化影响下,青年女子已领悟到曲线美,因此改变了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服装造型,将衣服裁制得更加合体。于是在知识分子或有产阶层青壮年女子中流行一种旗袍。旗袍原是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衣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裾都滚有较宽的花边。1925年后,即发生明显变化;减短长度,收紧腰身,缩小袖口,滚边减小宽度。直到1930年旗袍盛行,式样更异,夏则无袖,冬则袖紧束膊,细腰大臀;难穿难脱,与原貌大不一样了。女子发式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民国初年至北伐,闺女多为一长辫,拖在背后,这发型就一直维持到结婚之日。少妇和中年妇女多为脑后高髻,一根根银簪簪着,插花带钿。在那个时代,就是极入时的装扮了。老媪髻之上还加一束假发。后来少女剪短发,或辫双辫,留着很密、剪得很齐的覆额发,这叫“刘海儿”,也叫“房檐儿”。少妇或中年妇女则梳膀髻、香蕉髻、盘发髻等罩以发网或发壳。鞋子则有绊子鞋(布底、皮底两种),皮鞋。

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新旗袍的主要差别有四点。第一是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特别是后期,宽大平直;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这与两个时期的思想观念有关。中国古代服装,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强调文本而漠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