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北京林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_第1页
第4章北京林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_第2页
第4章北京林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_第3页
第4章北京林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_第4页
第4章北京林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北京林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首都林下经济的主要优势

一、林地资源优势

北京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发达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环境,区位优势显著,地貌类型多样,地域自然条件复杂,气候、植被、土壤呈有规律的垂直分布。北京的北部、东北部及西部被山地环绕,中部及东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了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冲积台地、冲积扇地以及冲积平原的地貌组合。山区是北京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财富。北京山区面积1.04万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2%,山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山区是城市的天然屏障和生态涵养地,它使得北京被群山环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和特有风貌,山区特色已成为北京的品牌之一,这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山区丰富的林地资源也为北京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

(一)林地利用与林种构成

据统计,2006年全市林地面积为1054284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8%;非林地面积为269686.4公顷,其中四旁树占地面积35602.3顷。

林地利用:森林619286公顷,占林地面积58.74%;疏林地4868.3公顷,占0.46%;灌木林地321455.7公顷,占30.49%(其中河流中上游、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坡度大于25°、植被盖度大于等于50%的为208542.6公顷,这部分林地参加林木覆盖率计算,其余的112913.0公顷需要进一步改造提高);无立木林地3642.1公顷,占0.35%;未成林造林地33316.0公顷,占3.16%;苗圃地19570.4公顷,占I.86%;宜林地51837.1公顷,占4.92%;辅助生产林地382.6公顷,占0.04%。

林地权属:国有林地88349公顷,占8.38%;集体林地829722公顷,占78.70%;个人林地135370公顷,占12.84%;其他权属类型的林地843.4公顷,占0.08%。

森林林种构成:全市各林种所占比重,即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的比重分别为61.18%、8.36%、3.80%、0.04%和26.62%;在防护林中主要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主,分别占防护林面积的40.5%和46.0%。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积之比为2.28:1。由此可见,在现有森林结构中公益林特别是防护林所占比重较大,体现了北京林业是以改善首都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的建设宗旨。

山区各林种的构成,以生态建设为宗旨,山区防护林与特用林占77.48%,,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积之比为3.44:l。山区森林生态建设为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和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稀缺“瓶颈”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林地分布

全市地貌骨架由山地一平原所构成,山地占土地面积的2/3,平原占1/3。2006年,山区林地面积约为880910.3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约83.56%;平原林地。面积约为173373.7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约16.44%。

山区森林资源是北京市森林资源的主体,充分利用山区山场大的优势,挖掘潜力,增加山区森林资源的数量,提高其质量,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主攻方向。

(三)森林与林木覆盖率

根据第六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截至2006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为51%,其中山区林木覆盖率为69.52%。200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1.71%,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为46.55%,平原森林覆盖率为19.10%。从山区来看,东北部山区的林木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均较西部山区高。

(四)活立木蓄积量

北京市(不包括四城区)活立木总蓄积15213411.9m3,其中,林分蓄积12952862.4m3,占85.1%;疏林地蓄积26094.5m3,占0.2%;散生木蓄积为142199.0m3,占0.9%;四旁树蓄积2092256.0m3,占13.8%。其中山区的活立木总蓄积9733502.1m3,占64.0%。北京市人均占有林木蓄积1.02m3,约占全国人均有林木蓄积9.01m3的1/9。

从优势树种组成看,北京市活立木可划分为九大优势树种(组),其中杨树蓄积所占比重最高,达40.6%;其次为柞树,占16.8%;然后是油松和阔叶树,分别为14.9%和9.6%。

(五)林分的面积与蓄积

北京市(不包括四城区)林分面积为453418.5公顷,蓄积为12952862.4m3,单位蓄积为28.6m3/公顷,是全国林分单位蓄积的1/3左右。其中山区林分面积为382034.1公顷,蓄积为8845429.7m3,单位蓄积为23.2m3/公顷。

(六)经济林资源

2006年,全市经济林187853.0公顷,总株数11871.1万株。其中,果树林面积186700.0公顷,11360.9万株;特种经济林1153.0公顷,177.8万株;散生经济树332.4万株。山区有经济林面积148829.54公顷,8343.1万株。其中,果树林面积148115.84公顷,8002.5万株;特种经济林面积713.7公顷,56.2万株;散生经济树284.4万株。

从品种来看,果树资源主要为干果和鲜果,其中干果主要是核桃、板栗和仁用杏,鲜果主要是苹果、梨、桃、葡萄、柿子、鲜杏、枣和其他杂果。特种经济林资源主要为杜仲、玫瑰、香椿、花椒等。

二、科技资源优势

(一)农业科研机构齐全

首都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形成了农业科技与知识的密集区,涉农研究机构29家;市级农业技术推广13家,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1l0家;形成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3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多方面的完备的农科教结合的研究推广体系。

北京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另外还有一大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在科技人才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成果资源、农业仪器设备资源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北京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国水平,已经产生一批在全国领先农业科技研究成果。

(二)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多

农业科技人员分为两部分,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农业科管人员。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大,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近2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0.55%。北京市属各机构也有5000多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富裕水平。

(三)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较高

北京的农业科研机构装备水平较高,2004年,全市共有农业科技园区375家,园区占地总面积1.57万公顷,总投资达42.3亿元,固定资产34.4亿元,从业人员3.4万人,年产值达38.4亿元,辐射带动农户9.4万户。农业科技园区在展示农业高新技术与装备、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提高郊区农民科学素质、促进郊区农业产业带、产业群的形成和探索新型农业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四)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较为充裕

北京市对科技的经费投人处于全国先进水平,R&D投入占GDP的比例高达7%,北京市政府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研发机构的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以及课题经费的增长幅度十分明显,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速。

北京的农业科技投入具有相对优势,北京市农业科技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7%,农业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在全国也居于较高的水平。

(五)已经形成了一些农业科研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领域

作物种质资源与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多熟耕作制度、生态农业技术、农田灌溉技术、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水产养殖及疾病防治等都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六)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及技术储备优势明显

北京地区围绕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中积极探索农业科研工作新机制,即拔尖人才成长和团队创新机制;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机制;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科技企业孵育机制;市、区科技部门共同支持和共同管理机制;

(七)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规范发展

截至2007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及企业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已建成4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覆盖面积220多万公顷,直接带动示范户14万余户、带动农户32万余人,累计增加产值20多亿元。在49个国家级农、林标准化示范区中,有39个示范区生产食用农产品,已分别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的认证,并有36个示范区拥有了自主品牌,产品远销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三、产业发展政策优势

2007年l0月,北京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指出,从开发农业的多功能出发,发挥市场作用,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和要素,促进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产业优势、产品优良,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要坚持科学指导、循环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在开发农业多功能同时,做好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研究土地、水源、气候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状况,结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基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域优势的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实现最优区域,发展最优产业。产业结构上,形成生态粮经种植、高效设施蔬菜、有机特色果品、健康畜禽养殖、特色名品花卉、生态垂钓观赏渔业和旅游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九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循环农业,鼓励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支持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和种养联动的生产模式,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和配套投入给予奖励。林下经济的发展符合《北京市“十一五”防沙治沙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属国家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和范围。

四、气候资源优势

北京,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地约62%,平原约38%。平原三面环山,各山脊大致连成一条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弧形天然屏障,形成山前山后气候天然分界线。因此,北京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山前为多雨区,年降水650~750㎜;山后和平原南部为少雨区,年降水400~500㎜。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4%。平原年均温11~13℃;无霜期190~200天:≥10℃积温在4200℃。

五、市场优势

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北京每年消费总额达2000多亿元,2006年食品消费达800多亿元,约占消费总额的30%,。北京还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质量偏高等特点。北京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8%,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仿,食品消费已达到“富裕型”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考察标准,高于59%为贫困型,50%,~59%,为温饱型,40%~49%为小康型,低于40%,为发达国家标准(富裕型),低于20%,为最发达国家标准(最富裕型)。中高收入消费群体选购农产品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价格。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已实现了由低蛋白、高脂肪向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的转化,也实现了由原来以粮食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向以副食品消费为主的结构转变。

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利用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可以有效地满足大都市居民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首都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又对林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第二节北京林下经济的建设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林下经济的生产,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功能。

在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前提下,经过5~10年的发展,不断优化,建立具有竞争力强、区域分工合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统筹安排、覆盖全面的林下经济体系,提高林下经济现代化水平,形成与区域优势相适应的林下经济布局,为把北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良好的基础。近期要巩固一批优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农民合作组织,稳步提高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一批林下养花、林下种植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基地示范点,形成拳头产品,培育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第三节北京郊区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一、全市整体情况

北京市相继组织实施了第一、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北京市共有城市隔离片林、治沙片林和速生丰产林已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

(一)基本状况

2007年,建立示范点20处、666.67公顷的要求,示范点直接受益的农户约1235户,4000余人,带动就业2370人,农民收益达3000余万元。2008年,林下经济再次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提出发展2000公顷建设任务的目标。北京市已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2000公顷建设任务,推广辐射2460公顷,产值达2.4亿元;投入约I亿元,预计直接收益1.4亿元,辐射带动产品深加工和农民就业等间接产值达10亿元;涉及农户9325户,参与企业54个,带动就业人数41850人,户均增收8400元。目前,林下经济建设已发展到林菌、林禽、林药、林草、林花、林粮、林蔬、林桑、林葵、林瓜等10多种模式。全市累计利用林下土地资源1.4万多公顷,涉及通州、延庆等12个区县,带动农民就业6万多户、24万多人,为郊区农民年增加收入突破12亿元。(二)北京林下经济主要模式

(1)林菌模式。利用杨树林、松树林等郁闭林地较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平菇、木耳、香菇、草菇等名贵食用菌,形成野生、仿野生的人工和半人工栽培模式。

(2)林禽模式。利用林地空间,改善禽类生产环境,饲养肉鸭、鹅、柴鸡,放养、圈养和棚养结合。发展鸡、鸭、鹅等高质、无公害蛋禽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3)林药模式。在林间空地上间种柴胡、黄芩、板蓝根等药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林与药互动发展,摸索药、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路。

(4)林花模式。利用林地空闲的土地资源,根据花卉的耐荫性,大力发展菊花、玫瑰等食用花卉、观赏性花卉,改变绿化景观效果,提高林地产出率。

(5)林草模式。在现有沙地果园中种植苜蓿、三叶草、紫叶苏、薄荷等植物,增加淋地的有机质含量,减少病虫害,推动林下养鸡、舍饲养羊等牧业的发展。(6)林桑模式。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高蛋白营养饲料桑、果桑,促进养殖、林业设施产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沙产业经济链。

(7)林粮模式。在林分没有郁闭的幼林地,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精品小杂粮,以短养长,致富百姓。

(8)林蔬模式。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林间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种植绿色安全蔬菜。

(9)林油模式。在北部山区,选择耐贫瘠、耐低温的油用向日葵、芝麻等进行林油间作,发展精品食用油,增加植被盖度,发展地域经济。(三)政府对林下产业积极扶持,增值显著

在调研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试点建设,确定北京市林下经济补贴标准为:林菌示范点建设补贴15000元/公顷;林禽示范点建设补贴3000元/公顷;林药、林花、林草、林粮、林蔬示范点建设均为补贴6000元/公顷。资金主要用于种苗、菌棒、种雏、围栏等方面建设补贴。目前,全市林下经济产生的直接经济收入已突破l0亿元。仅林菌一项,就为林农增收2.8亿元,纯利1.5亿元,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从林下经济面积增加的经济效益来看,各种模式均有增效,每公顷增幅在6570~30240元之间。林菌产业发展模式增值最大,平均每公顷达30240元,增值较小的林药产业每公顷增加收入也达到了6570元。从经济效益增长的实际来看,应大力发展林菌业和林禽产业,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二、北京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一)林下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及定位

北京市林下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都市生态功能型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新型组织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林下经济发展定位: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节约循环型经济,森林经营的革命及京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林下经济布局

林下经济布局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整体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农民自愿参与原则、逐步扩大规模原则。

考虑当前林下经济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区域特点及相关产业融合思路,将形成集体.连片,突出品种特色的林下经济布局。

距离城市较近发展林菌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林菌的生产和销售离不开交通条件和市场信息渠道,符合条件的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扩大规模;发展林菌同时,与森林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融合,开发林菌基地参观、采摘等旅游产品,将农村劳动力分流到不同的产业。远郊区县发展林草、林花和林药种植。林草、林花、林药是原材料种植,不涉及鲜活产品的保鲜问题,在延庆、门头沟、昌平、平谷、密云等山区发展林草、林花、林药。考虑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带动和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林下经济的深入发展。可以概括为:南部平原发展林菌;北部山区发展林草、林药、林花;海淀区小规模发展林下经济观光业、林禽养殖可遍地开花。(三)林下经济发展战略

林下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品牌、产品、文化、产业融合体现。

1.品牌战略林下经济品牌识别界定确立是品牌内涵,是希望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形象,是品牌战略的重心。从品牌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与符号识别三个方面规范品牌的思想、行为、外表等内外涵义,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核心识别和以品牌承诺、品牌个性等元素组成的基本识别。北京市林下经济品牌核心价值为“生态功能性,无污染”,品牌理念为“纯天然”,品牌形象为“循环经济产品,致力于高质量的纯天然产品”。林下经济品牌延伸规划是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清晰界定。明确了未来林下品牌适合在哪些领域、行业发展与延伸,在降低延伸风险、规避品牌稀释的前提下,谋求品牌价值最大化。北京市林下经济品牌应考虑向产品深加工、旅游相结合方面延伸。

2.产品战略强化食品安全品质,实施从产地环境到产品终端的生产全过程品质管理,严格按照认证名牌产品的品质安全要求生产,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或省、市名优产品。

3.文化战略

加大林下经济的宣传力度,以循环经济为林下经济核心理念,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经纬穿梭,编织林下经济特色文化。

4.产业融合战略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成为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但是林下经济种植地区属于林区,拥有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林下经济发展产业融合,将林下种植、加工与森林旅游业产业融合,实现产业之间互相促进的目标。

(四)林下经济发展创新

1.体制创新

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林下经济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林下经济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甚至完全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可以成立各级林下经济协会对全市林下经济的具体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政府从林下经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2.产品创新

目前北京主要以初级鲜活产品为主,对交通运输和营销渠道要求很高;初级产品价值偏低,利润多被经销商拿走。创新的核心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如干蘑菇零食、玫瑰干花等新产品,扩大现有的产品种类。其次,开发林下经济采摘和土地认领产品。

3.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林下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发展重点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通过合理规划,密切配合,全市林下经济示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林下经济建设应切实加强领导,提高林下经济认识程度,合理规划,开展建设。

2.提高林下经济建设的规模、程度与质量

全市适宜林下经济的林地约10万公顷,其中坡度在15°以下的山区有6.67万公顷、平原治沙片林3.33万公顷。林下经济单位面积增收幅度约438~2106元。通过示范点建设,带动与推广林下经济纵深发展,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

3.加大资金投入,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连续性的政策保障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连续性政策保障。

4.加强培训,提升林下经济建设科技含量

各级主管部门通过引进技术、加强培训,做好服务,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与建设水平,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技术合作体制,引进推广栽培、养殖技术,以协会为依托,加强生产建没水平的培训工作,推广好经验,提升林下经济科技含量。

5.加快产品的开发与精深加工

全市产品品种单一,新产品的开发与精深加工规模、技术、设备水平不高,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够深入,加工工艺缺少高科技、新技术。应加快精深加工,加强新产品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带动加工与开发,满足市场需求。

6.提高林下经济建设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产业协会,在组织生产,产品信息方面起作用。随着规模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健全流通体制,培育集中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有组织生产加工与销售,提高竞争力。第四节北京林下经济发展特征

北京林下经济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