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讲义第6单元二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讲义第6单元二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讲义第6单元二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讲义第6单元二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讲义第6单元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非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园圃(pǔ) 鸡豚(tún) 犬豕(shǐ)栏厩(jiù) 衣裘(qiú) 不辜(ɡ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仁兹甚(“兹”,通“滋”)(2)其衣裘(“”,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3)不知白黑之辩(“辩”,通“辨”,分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非eq\b\lc\{(\a\vs4\al\co1(众闻则非之(责怪,反对,动词),今小为非(错事,名词)))(2)国eq\b\lc\{(\a\vs4\al\co1(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国家,名词),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名词),等死,死国可乎(国事,名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名词)))(3)故eq\b\lc\{(\a\vs4\al\co1(是何故也(原因、缘故,名词),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形容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过去,形容词),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名词)))(4)以eq\b\lc\{(\a\vs4\al\co1(以亏人自利也(因为,连词),故书其言以遗后世(来,动词),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也(认为,动词)))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责怪)(2)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3)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4)谓之不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乎义)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从而誉之古义:“从”即跟从;“而”为表顺承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译文: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桃子、李子。(2)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译文:以损害别人给自己利益。[整体·感知]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逼近推论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文脉·梳理][文本·层析]1.作者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盗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和杀人越货?这不是多余之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这不是多余之词,是为了进行对比,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性,显示出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2.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仁不义。亏人越多,不仁不义越重:杀人越货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牛马者;窃人牛马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犬豕鸡豚者;窃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仁不义要重于窃人桃李者,而窃人桃李者也是不义的。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宣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是最大的罪过,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的损害最大。3.“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句话体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非攻”大概是“兼爱”之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张。“非攻”直接源于“兼爱”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劝说各国君主止战息争,就是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困苦中。这些话是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说给统治者听的,反映了平民的呼声。但热衷于兼并的各国君主根本听不进“非攻”的说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然而他在奋斗中焕发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是难能可贵的。4.探究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文章层层铺垫,先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盗人鸡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二是对照鲜明,主题显豁。“窃人桃李”“盗人鸡狗”“取人马牛”“杀人越贷”确实应受到惩罚,但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相比,不可相提并论。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的,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的,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荒谬的逻辑吗?如此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eq\f(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别人的桃子、)eq\f(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就会惩罚他。)eq\f(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的狗、大猪、鸡、)eq\f(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桃子、李子。)eq\f(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eq\f(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那么他的不仁就越严重,他的罪过就越大。至于进入别人家的)eq\f(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牛马棚,偷走别人家的马和牛,他的不仁义又要超过偷人家)eq\f(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的狗、大猪、鸡和小猪。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eq\f(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eq\f(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至于杀害清白无罪者,强夺他的上衣皮衣、夺取他的戈和剑的人,)eq\f(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马。)eq\f(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eq\f(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eq\f(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指责他,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可是天下的君子)eq\f(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eq\f(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说知道义和不义的分别吗?)eq\b\lc\[(\a\vs4\al\co1(今:表假设,如果。非:责怪,反对。,得:捕获、抓住。攘:偷,窃取。豕:))eq\b\lc\\rc\](\a\vs4\al\co1(大猪。豚:小猪。甚:超过。兹甚:兹,通“滋”。厚:大,,重。辜:罪。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取:夺取。))eq\f(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杀害一个人,叫作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了。如果根据这个)eq\f(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道理说开去,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一定有十项死罪了;)eq\f(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一定有一百项死罪了。对此,)eq\f(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责他们,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eq\f(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eq\f(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赞誉它,称之为义。他们确实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eq\f(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流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eq\f(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流传给后代呢?)eq\f(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很少一点黑色就说是黑色,看见多一)eq\f(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点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以为这个人不知黑和白的分别;)eq\f(少尝苦曰苦,多尝,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尝了很少一点的苦味就说是苦的,尝了多)eq\f(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eq\f(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苦的分别。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就知道去指责他;)eq\f(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有人做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即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去指责他,)eq\f(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eq\f(之辩乎?,的区别吗?)eq\b\lc\[(\a\vs4\al\co1(若以此说往:如果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情:,确实、的确。遗:遗留,留下。奚:疑问副词,))相当于“如何”。今小为非:现在做小的错事(不合乎义的事)。大为非攻国:做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则不知非:省eq\b\lc\\rc\](\a\vs4\al\co1(略句,省,略“之”。))eq\f(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eq\f(之乱也。,上是混乱的。)eq\b\lc\[\rc\](\a\vs4\al\co1(是以:因此。,乱:混乱。))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不义以遗后世哉B.不知黑白之辩C.若以此说往D.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解析】B项,“辩”通“辨”,分别。【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lc\{(\a\vs4\al\co1(①其不仁兹甚,②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b\lc\{(\a\vs4\al\co1(①若以此说往,②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b\lc\{(\a\vs4\al\co1(①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②辩义与不义之乱也))\b\lc\{(\a\vs4\al\co1(①众闻则非之,②大为非攻国))【解析】A项,副词,厉害、严重/动词,超过、胜过;B项,均为解释、说明之意;C项,名词,分别/动词,区分;D项,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lc\{(\a\vs4\al\co1(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b\lc\{(\a\vs4\al\co1(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b\lc\{(\a\vs4\al\co1(若以此说往,以亏人愈多))\b\lc\{(\a\vs4\al\co1(其不仁兹甚,若知其不义也))【解析】A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介词,根据/介词,因为;D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B.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C.则弗知非,从而誉之D.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解析】A项中“爱人”的意思是“关爱别人”,而在现代汉语中“爱人”的意思是“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B项中“少见”的意思是“看见很少的”,而在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意思是“很少见到”“难得见到”;C项中“从而”的意思是“从,跟随;而,并且、而且”,而在现代汉语中“从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D项中“后世”的意思是“后代”,与现代汉语相同。【答案】D5.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亏人自利也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B.故书其言以遗后世C.此则天下之害也D.既以非之,何以易之【解析】A、B两项为正常句式,C项为判断句,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子墨子游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曰:“未可智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曰:“果未可智也。”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者。”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狶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伤矣哉!”巫马子谓子墨子曰:“舍今之人而誉大王,是誉槁骨也。譬若匠人然,智槁木也,而不智生木。”子墨子曰:“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大王之道教也。今誉大王,是誉天下之所以生也。可誉而不誉,非仁也。”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翼,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为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民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翼,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国家必富,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耕柱第四十六》6.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智也 智:智慧B.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 遗:赠送C.恶有士而无斗矣 恶:怎么D.舍今之人而誉大王 誉:赞美【解析】A项,智:预料。【答案】A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墨子游耕柱子于楚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B.舍今之人而誉大王 可誉而不誉C.子之为义也 而和氏之璧D.以大王之道教也 为其可以利民也【解析】A项,介词,到;介词,向。B项,连词,表转折。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项,介词,因为;介词,用。【答案】B8.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墨子听了弟子们回来后的介绍,相信了他们的话,觉得事情很让人生气。B.墨子认为,行义不要以别人看得见、看不见为标准,应该时刻坚持。C.巫马子认为赞美先王是不可取的,而墨子则看得更远,因为他看到了先代的道德教训,赞美先王就是赞美生存的原因。D.在墨子眼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翼的鼎都算不得宝物,只有“义”才是最大的宝物。【解析】A项,并没有相信,而是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答案】A9.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答案】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狶,伤矣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大王之道教也。今誉大王,是誉天下之所以生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你行义,别人不见得会佩服你,鬼神不见得会降福于你,你大概是犯了一种狂妄病!(2)伤心啊!讲话动辄提到汤和文王,而行为就将猪狗来作比喻,伤心啊!(3)天下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先王的道德教训。现在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哪!【参考译文】墨子推荐门弟学生耕柱子出任楚国。有几位同门弟子经过那儿,墨子的学生耕柱子只给三升米作饭,款待不厚。同门弟子回来说:“耕柱子在楚国没有益处!弟子们去到那儿,也只给三升米作饭,款待不厚。”墨子说:“这不能预料哩。”没有多久,墨子的学生赠送黄金十镒给墨子,说:“弟子死罪,这里有黄金十镒,请夫子留着用。”墨子说:“果然不能预料。”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行义,别人不见得会佩服你,鬼神不见得会降福于你,你大概是犯了一种狂妄病。”墨子说:“现在假定你有两个家臣,一个见你的时候就做事,不见你的时候不做事,另一个见你的时候做事,不见你的时候也做事,你看中哪一个?”巫马子说:“我看中见我做事,不见我也做事的人。”墨子问:“那么你也看得起有狂妄病的了。”子夏的弟子们问墨子道:“君子有打斗吗?”墨子答道:“君子没有打斗。”子夏之徒说:“猪狗尚且还要打斗,哪有士人没有打斗呢?”墨子说:“伤心啊!讲话动辄提到汤和文王,而行为就将猪狗来作比喻,伤心啊!”巫马子对墨子说:“丢掉现实的人,而去赞美先王,那就是赞美枯骨了。好像木匠一样,只知道枯木,而不知道活生生的树木。”墨子说:“天下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先王的道德教训。现在赞美先王,就是赞美能够生存的原因哪!可以赞美而不去赞美,那就不仁了。”墨子说:“和氏的璧,隋侯的珠,和三棘六翼的鼎,这就是诸侯所说的宝物了。而这些东西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答道:“不可以的。我们想到那些被贵为宝物的,是因为它有利呀!而和氏的璧,隋侯的珠,和三棘六翼的鼎,并不可以利人,所以就不是天下的宝物了。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我们所以看中那所谓宝物的,是因为有利于民,而‘义’却宝在有利于民,所以说:‘义’就是天下的宝物啊!”三、语言表达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____①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____②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____③____。【答案】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③可以转变风气四、课内阅读阅读全文,完成12~16题。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不知其义也 情:确实B.至攘人犬豕鸡豚 攘:偷窃C.从而誉之 誉:赞誉D.以亏人自利也 亏:吃亏【解析】D项,亏:损害。【答案】D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