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公开课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公开课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公开课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公开课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练习1.《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统计项目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3.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4.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B.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C.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德战争爆发后5.对苏联第一个五年的提前完成,西方报刊曾有这样的评论:“五年计划的四年获得了真正卓越的成就,苏联像战时那样紧张地、创造性地建设新生活的基础,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主要有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②苏联人民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③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④列宁的正确领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下表是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统计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①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有学者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其中之一是“在所有制关系方面,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该“学者”认为A.斯大林一直反对新经济政策B.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是被斯大林废除的主要原因C.新经济政策不利于实现工业化而被斯大林废除D.单一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特征8.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9.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l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10.世界现代史时期,世界已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这一角度看,苏联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重大问题是A.没有走“农产品输出的道路”B.没有利用美国的援助来发展自己C.没有开拓社会主义国家市场D.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11.《华盛顿邮报》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12.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C.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D.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13.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2国民收入-4劳动生产率-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14.《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斯大林模式B.开展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D.西方国家封锁15.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成效不大②改革具有复杂性、曲折性③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④政治领域是不能改革的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6.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B.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建设上急功冒进C.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D.赫鲁晓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7.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9.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20.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3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2分)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练习参考答案1-10ACBBA/ABCCD11-20CDDAB/DDDCC21、【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