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word版含答案23_第1页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word版含答案23_第2页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word版含答案23_第3页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word版含答案23_第4页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word版含答案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11/12/第2课汉代儒学[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考试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必考:(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2)太学的创建b加试:(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过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1.(教材第9页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提示秦王朝实行“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药、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影响(1)积极方面: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思维点拨]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对儒学的态度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两者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化上的专制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专制。不同的是两位皇帝推崇的思想不一样,一个崇尚法家,一个崇尚儒学。2.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提示(1)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实质:思想文化专制。3.观察下面一组文物图片,从中反映出汉代教育哪些信息?这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提示(1)信息:①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②在教育方面,推广儒学教育,“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2)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区别与联系?提示(1)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已经不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2)联系: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的设立(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3.特点(1)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5)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主题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一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②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教你读史]①“天子受命于天”表达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意图加强君权;②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又为限制君权提供了理论依据。[问题思考](1)在君主与天的关系问题上,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观点?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应如何认识?(2)你如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新”?答案(1)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目的: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认识:它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2)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②从特点上看,儒学走向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史料二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教你读史]“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指的是儒家学说以外的学说,这段史料表达了董仲舒意图以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问题思考](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所采纳?(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影响?答案(1)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实现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影响: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罢黜百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史料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教你读史]“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说明“罢黜百家”对中国文化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应当辩证地看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问题思考]史料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提示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才成为正统思想。(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①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文化上(1)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文化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2)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精华,创立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开始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政治上(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后逐步消除了王国割据势力。(3)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朝制度,在地方设立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4)西汉以察举制为主要选官方式,这一制度在魏晋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经济上(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耦犁、一牛挽犁等耕作技术,关中农民发明“井渠”,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成功。(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和工官制度,汉代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3)秦汉政府对市场管理非常严格,汉代长安、洛阳成为北方最繁华的商业中心。1.(2017·1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A。2.(2016·10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太学是两汉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由此可排除B、D项;官立学校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由此可排除C项,故选A。3.(2014·7月浙江学考)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建立“中朝”C.独尊儒术 D.推崇理学答案C解析根据董仲舒提出的主张以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可以得出这一措施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正确。4.(2017·浙江学考满分加餐练)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的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5.(2017·台州查缺补漏)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术”指()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B.糅合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儒学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D.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的儒学答案A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故A项正确;汉朝时西方民主、科学思想还没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是理学,故C项错误;汉朝时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没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6.(2015·10月浙江选考)(加试题)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材料二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2)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案(1)不同:前者为私学,后者为官学。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倾向于①: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倾向于②: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试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题组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018·镇海选考命题交流)“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B解析①定时空:东汉。②抓关键:“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表明礼刑并重,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结合。2.(2018·舟山选考命题交流)《黄帝内经》提出了“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来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法。与此相吻合的思想是()A.人定胜天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存理灭欲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黄帝内经》中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也是将“人事”和“天”联系起来,故C项正确。3.(2018·宁波选考命题交流)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将二者糅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A.荀况倡导“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不仅整合了法家思想,还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4.(2017·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押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董仲舒答案D解析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汉朝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为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5.(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学考调研)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A.用天来限制皇权 B.用天来加强君权C.加强中央集权 D.使儒学处于独尊答案A解析题干中“屈君”一词,体现出了对君权的限制,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屈君”是限制君权的意思,故B项错误;“屈君而伸天”并未表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屈君而伸天”并未表现出独尊儒术的信息,故D项错误。6.(2018·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评估)史料是历史的片段的记录,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A.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B.明朝内阁大堂旧址C.《史记》《汉书》D.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答案D解析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只是一种措施,不是史料,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7.(2018·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评估)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制约的一面,与强调君权至高无上不符,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8.(2018·浙江五校学考检测)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C.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答案A解析材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是皇帝要依天行事,而不是有时要依天行事,故A项符合题意;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观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皇帝的权力是神给予的,是君权神授的观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儒家试图约束皇权是天人感应的体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题组2太学的创建9.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汉武帝创设太学C.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D.明朝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汉代兴办的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得以确立,故选B。10.(2018·浙江学考满分加餐练)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答案B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11.(2018·湖州学考加餐练)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以下关于太学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汉武帝时期设立②其教学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A.①③ B.①②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推崇儒学,在中央设立太学,故①正确;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是在宋朝时期由朱熹整理的,故②错误;太学的学生通过考试可以做官,其本质就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出现,故③正确;汉武帝时期在各地建立郡县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12.(2018·嘉兴学考检测)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解析汉武帝设立太学,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成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题组3考点综合13.(2018·浙江学考满分加餐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 B.战国C.秦朝 D.西汉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儒家道家诞生,但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未形成文官体系,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