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课内文言文 必修2 单篇梳理2 课文3 游褒禅山记_第1页
语文高考复习课内文言文 必修2 单篇梳理2 课文3 游褒禅山记_第2页
语文高考复习课内文言文 必修2 单篇梳理2 课文3 游褒禅山记_第3页
语文高考复习课内文言文 必修2 单篇梳理2 课文3 游褒禅山记_第4页
语文高考复习课内文言文 必修2 单篇梳理2 课文3 游褒禅山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盖”“阳”“奇”“得”四字及次常用字“名”“然”。2.翻译重点句子。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庐冢()②乃()③文()④漫灭()⑤文()⑥谬()答案①墓旁的小屋②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③碑文④模糊,磨灭⑤碑上残存的文字⑥错误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第2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侧()②窈然()③拥()④怠()⑤且()⑥十一()⑦加少()⑧方()⑨明()答案①从旁边②深远幽暗的样子③持,握,拿④懈怠⑤将要⑥十分之一⑦更少⑧当,正在⑨照明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未能尽享游洞的乐趣。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叹()②幽暗()③昏惑()④相()⑤其()答案①感慨②幽深昏暗③迷乱④帮助⑤难道,表示反问语气6.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又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第4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5段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7.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悲()②谬()③名()④胜()答案①感叹②弄错,使……错③识其本名,说出④尽8.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就是研究学问(或“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盖蓋蓋盖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盖”本来写作“蓋”,是形声字,小篆从“艸”部(即艹),盍声(古音相近)。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义项例句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③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④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张衡传》)⑤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本纪》)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答案①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②表示假设语气③伞盖④器物上的盖子⑤胜过,超出⑥遮盖识记方法“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盖)。登之愈难,忆前人登山意气盖(超过)世,遂又登之。越半日,举首望山顶,盖(大概)已行三成路矣。(2)阳陽陽阳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阳”本来写作“陽”,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左阝),昜(yánɡ)声。表示山向阳的南坡。义项例句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表面上,假装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汉书》)答案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②太阳,阳光识记方法“阳”的本义是“山南或水北”。这个地方正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阳光”之义;后又借作“佯”,意义是“表面上,假装”。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暮,斜阳(太阳,阳光)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名之也。(3)奇奇奇小篆隶书楷书“奇”是形声字,小篆从“大”部,可声(古音相近)。表示奇特的、奇异的。义项例句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③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三国演义》)⑤余数,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⑥命运不好,运气不好以为李广老,数奇(《史记·李将军列传》)答案①奇特,罕见,不平常②意动用法,认为……奇特,看重③美好,合宜④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识记方法“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有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数),甚奇(认为……奇特)之,叹曰:“天下奇(特殊的)才多矣!”(4)得得得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得”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下边是“又”字,像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义项例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此余之所得也③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⑤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⑥此言得之(《六国论》)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答案①能够②收获③得意,满足④取得,得到⑤应该⑥对,正确⑦通“德”,感恩识记方法“得”的本义是“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一书生游学得(获得)古籍一册,乃先贤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视之。”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先贤所言得(得当)之。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长乐王回深父答案通“甫”,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3.古今异义词例句古义解析(古今义)①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十分、极②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①不平凡②求学的人,读书人4.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③阴知奸党名姓(《张衡传》)④家君作宰,路出名区(《滕王阁序》)⑤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2)然①有穴窈然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③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④不以为然答案(1)①命名②识其本名,说出③名字④有名的,著名的⑤名誉(2)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而,但是③如此,这样④正确,对的5.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始舍于其址②有泉侧出③而其见愈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⑨好游者不能穷也⑩火尚足以明也⑪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⑫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⑤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⑥形容词作名词,深度⑦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⑧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⑨形容词作动词,尽,达到尽头⑩形容词作动词,照明⑪形容词作动词,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⑫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使……错6.文化常识(1)《游褒禅山记》记:古代一种________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________,文中指和尚。“浮图”也可用来指佛寺和佛塔。(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________”。文中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南水北为________,山北水南为______。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________。(5)临川王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__________,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6)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古代汉语中表示分数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课文中这种“______+________”的形式。有时,分母与分子之间也可加“________”字。例如:“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刘开《问说》)答案(1)散文(2)佛或佛教徒(3)庐墓(4)阳阴南面(5)自己的名字(6)分母分子之特别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注]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节选自明·张溥《宋史论》)注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答案B解析“先务”是指“首要事务”,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使”的主语是王安石的做法,不能跟“躁迫强戾”断到一起,应在“使”前断开;“天下之人”是“使”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参考译文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拓展训练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邪?经术不可任邪?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介退,谓曾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侍读孙固曰:“安石可相否?”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议行新法。王安石言:“人才难得,亦难知,今使十人理财,其中容有一二败事,则异论乘之而起。尧与群臣共择一人治水,尚不能无败事,况所择而使非一人,岂能无失,要当计利害多少,不为异论所惑。”帝曰:“有一人败事而遂废所图,此所以少成事也。”乃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初,泉人吕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因言于帝曰:“惠卿之贤,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遂以惠卿及苏辙并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多惠卿笔也。又以章惇为三司条例官,曾布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亚于惠卿。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B.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C.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D.凡有奏请/朝臣以为不便者/布必上疏条析/以坚帝意/使专任安石/以威胁/众俾毋敢言/答案C解析“奏请”,古代下级向上级请示、请求某事,固定词组,不需要断开,且“朝臣”作为“以为不便”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A、B两项;“威胁”的宾语为“众”,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宗熙宁,“神宗”是庙号,“熙宁”是年号,用以纪年的名号。B.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C.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与“舜”被称为最早的圣贤君主。D.秩满,表示官员辞官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与“致仕”相同。答案D解析“秩满”指官员任期届满,与“致仕”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神宗准备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加以推荐,唐介则加以反对,认为王安石论事迂腐空阔,重用王安石必定会使天下受到困扰。B.孙固认为王安石虽然文章和道德修养都特别高,但要是作为宰相,可能比不上吕公著、司马光、韩维这些人。C.宋神宗虽然也认为王安石只通晓经术,不通晓世务,但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虚心向王安石询问治国方案。D.王安石因为与吕惠卿很多看法相一致,于是向皇帝极力推荐他;王安石所提出的建议、请求等奏章也大多出自吕惠卿的手笔。答案C解析“宋神宗虽然也认为王安石只通晓经术,不通晓世务”错。结合原文“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分析,宋神宗说“朝臣都不真正了解你,认为你只通晓经典理论,不明白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只是转述大臣们的看法,宋神宗并不这样认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一人败事而遂废所图,此所以少成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矫正社会风气,改立法令制度,正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得分点:“变”,矫正;“法度”,法令制度;“所急”,“所”字结构,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正方今之所急也”,判断句)(2)有一人败坏事情就荒废图谋的大事,这就是大事很少做成的原因。(得分点:“废”,荒废;“图”,图谋;“所以”,……的原因;“此所以少成事也”,判断句)参考译文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最初,宋神宗准备起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加以推荐,唐介则说王安石难当大任,宋神宗问道:“是文章学问方面不能胜任呢?还是经术方面不能胜任呢?或者是处理政事方面不能胜任呢?”唐介回答说:“王安石好学但拘泥古训,所以论事迂腐空阔,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有很多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王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必定会困顿多事,各位应当心里明白这一点。”宋神宗又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起用为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文章和道德修养都特别高,安置在侍从献纳这种职位上完全可以,宰相自有宰相的气度,可王安石性情耿介,心胸狭隘,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