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专题十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综合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清末《中国数学史》介绍了当时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c=bx就成了“亥亥加(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学东渐后近代数学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心态C.西方近代数学中国化的必要性D.传统文化与近代数学相互交融解析:根据材料“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体现了士大夫阶层仍用传统中学介绍西方数学,体现了传统“天朝上国”心态下对中学的自信,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数学家对西方数学的介绍建立在传统文化上,没有涉及西方数学传入中国的内容,且根据所学,西方数学传入中国是在明末清初而非清末,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中国士大夫在介绍西学时仍采用以传统中学为主的思路,并不能体现数学近代化的必要性,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借助传统文化介绍近代数学,并不反映两者相互交融,D项错误。答案:B2.[2020·河北唐山模拟]《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A.对外开放的程度B.思想解放的尺度C.社会转型的难度D.政治改革的力度解析:《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体现了中日对外开放、思想解放、政治改革的程度均存在差别,社会转型包括前面三项,根据题目中“从根本上反映了”得出,近代中国的出路就是寻求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故选C。A、B、D三项片面,皆排除。答案:C3.[2020·河南洛阳一模]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解析:李鸿章、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故选C。材料“中国保守主义思想”指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在器物层面,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A项错误;李鸿章、张之洞等代表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而非保守势力,B项错误;“保守主义思想”体现在社会变革内容的局限,而非失败的结局,D项错误。答案:C4.[2020·安徽黄山一模]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郭嵩焘的省籍。这表明当时()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解析:根据材料“不容于尧舜之世……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郭嵩焘的省籍”,表明传统华夷观念依旧很顽固,影响中国社会的革新和近代化进程,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保守落后的民族观念,并非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错误;清政府派外交使节,顺应了历史潮流,但与传统、落后、狭隘的民族观念冲突,C项错误;派遣外交使节是近代正常的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外交屈辱与否,D项错误。答案:A5.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了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解析:梁启超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西学只是救亡图存的工具,A项错误;根据“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只是其中的一种,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D项错误。答案:C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A.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B.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C.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D.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者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他们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救亡角度不同,目的与效果相似,故选B项。变法、革命、实业是中国近代化不同角度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奋起反抗,从不同角度选择自己的救国道路,C项错误;挽救民族危亡,本就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落后不是单一方面的落后,D项错误。答案:B7.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于消亡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解析:根据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于消亡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选D。根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A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C项错误。答案:D8.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按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A.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B.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C.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D.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解析:三民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故选C。孙中山公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是在1924年,但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A项错误;材料中“按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表明不主张发动农民直接去分地主的田,B项错误;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D项错误。答案:C9.[2020·江西九江模拟]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解析:从辛亥革命开始前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赶走满族统治者,到辛亥革命后的“民族之统一”,可见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故选A。从辛亥革命开始,革命的性质一直未发生变化,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族的统一,C项错误;革命派的目标一直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项错误。答案:A10.[2020·山东烟台模拟]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C.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解析:通过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与材料中“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相符,故选C。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中“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的论断”表明二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否定,B项错误;工人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D项错误。答案:C1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C.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解析: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故选A。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出这些思考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C项错误;D项出现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错误。答案:A12.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序号资料序号资料①《论十大关系》②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④邓小平“南方谈话”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A.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C.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解析:《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开放的起点,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姓“资”姓“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都涉及理论建设,故选D。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与序号①②冲突,A项错误;表格中四项资料都与经济有关,与民主政治关系不大,B项错误;题干与社会风貌关系不大,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2020·山西晋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直接从事引进西学的工作,而是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甲午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比,力量还太弱小,它在政治上虽然有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和要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康梁“新学”主要不是他们自己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他们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因此不能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在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输入的主要是“西艺”,而“西政”很少,以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梁“新学”有何特点并说明其成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康梁相比,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态度有何新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8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得出中学与西学结合。第二小问,由材料一“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比,力量还太弱小”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由材料一“不是他们自己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独立创造出来,而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得出西学不断传入中国;由材料一“他们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因此不能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得出中国社会对西方政治学说认识有限;由所学可补充要点,即保守观念依然浓厚、宣传维新思想的策略。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材料二“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得出变化是从中西结合变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也不利于有效吸收利用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答案:(1)特点:中学与西学结合。成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西学不断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对西方政治学说认识有限;保守观念依然浓厚;宣传维新思想的策略。(2)变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评价:积极方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消极方面,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也不利于有效吸收利用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14.[2020·河南洛阳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近代遭遇外来侵略后,社会发生大变革,各阶层萌发新思想以实现启蒙与救亡,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联系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拟定论题,如:救亡图存与新思潮的萌发,富国强兵与洋务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北洋政府黑暗统治下的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阐述要结合思想或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做到言之有理,史实准确即可。答案:示例一: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世纪90年代,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并将之付诸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纺织品市场动态分析试题及答案
- 国际美术设计师考试知识点回顾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广告师考试知识图谱试题及答案
- 社工比赛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检验员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证书备考中的经验借鉴试题及答案
- 潍坊化学初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的工作愿景考题及答案
- 精雕细琢2024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试题及答案
- 体能教练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北京石景山区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 2025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测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监控工程验收单-范本模板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 【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浙江语文高考真题试卷(Word版含答案)
- 铝镁料仓等施工方案精品
- 目前最准确的通达信缠论分笔公式
- 《丑小鸭》教学设计
- 绿化种植施工合同
- 停车场收费管理系统使用手册
- 脱硫计算软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