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一)~(三)_第1页
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一)~(三)_第2页
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一)~(三)_第3页
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一)~(三)_第4页
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一)~(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5页共35页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一)~(三)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隽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雀飞沈,岂不惜哉!”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独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节)1.(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解析:选C解答此题先找出两处不同点的句子“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和“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然后分析“帝亲登山……牛米”一句,动词“抚慰”“遇”的主语是承前省略,为“帝”,排除A、D两项;再分析“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一句,“不能”为副词,不能放在句末,排除B项,故选C。2.(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B.晡是古代计时法中的十二时之一,即申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的“黄昏”即与申时紧相连。C.谥号一般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文贞公、孝文、道武、明元等都是美谥。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将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用酒食款待,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解析:选B“黄昏”指晚七时至九时。3.(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兵荒马乱之时,但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武帝信任。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解析:选C“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的是使者,崔宏负责审理;另外,此事以及判决狱讼是在道武帝去世后。4.(关键能力:准确锁定关键词语,判定得分点及翻译出隐含信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译文:(2)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译文:参考答案:(1)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关键词“征、次、素”各1分,句意1分)(2)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主帅们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关键词“诏、渠、会”各1分,句意1分)5.(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3分)答:参考答案:①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时,很符合皇帝的心意。②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③自我约束,生活俭朴。(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他请教,十分尊敬他。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兼任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视为宾客密友,他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果断毫不拖延。苻坚知道他的才干,征召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有病为由,不肯就任。降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是个以知人而闻名的人,他称赞崔宏有佐助帝王的才能,近代以来从未有过。苻坚败亡之后,他避乱于齐鲁之间,被丁零的翟钊和晋朝叛将张愿所挽留。郝轩叹息着说:“这个人啊,遇到这样的时机,不趁此扶摇直上,却跟雀一起升降,岂不可惜!”后出仕于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得到好评。他立身正派,虽处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仍坚定信念,一心学习,不把资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也免不了受饥寒之苦。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兵至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等到找来以后,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和张衮一起总管机要大事,起草创立制度。当皇帝前往邺城时,一一询问有关过去的事情,崔宏应答如流,皇帝很赞赏他。回军时到达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新归附的人员,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粟米。于是下令凡是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车辆和牛。又迁任吏部尚书。当时朝廷命令有关方面确定官员的爵级,撰写朝廷礼仪,协和音乐,制定法律条令,申明处罚有关禁令,由崔宏总管并最后裁定,作为永久的定式。等到设置八部大夫,如同过去的八座之官。崔宏通管三十六曹官员任命,如令、仆等统管。深受信任,势倾朝廷。但他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不置产业,家里空空如也;外出没有车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母亲年已七十,奉养也没有多样的食物。皇帝知道以后,更加敬重他,厚加赏赐。当时有的人讥笑他过于节俭,而崔宏却更加自我约束。他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到道武帝晚年,大臣们大多触犯皇帝的威怒,也正是因为这点,崔宏从未受到谴责。道武帝去世,明元帝未即位时,清河王绍因为人心不安定,便取出大量财物绢帛,赏赐朝臣们。只有崔宏不肯接受王绍赐给的财物,长孙嵩以下官员们都感到惭愧。皇帝派使者们出去视察各郡国情况,检查纠正那些不依法行事的地方守宰们,让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最后审定,皇帝称赞他们做得公平适当。又下令让崔宏和长孙嵩在朝堂判决刑罚狱讼。泰常三年夏天,崔宏病重,皇帝派侍中穆观前往接受遗言。侍臣们前去问病探视的,一夜之间数次往返。死后,追赠司空,谥为文贞公。丧礼完全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旧例。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主帅们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让他们拜送。他的儿子崔浩袭爵。太和年间,孝文帝追记前朝的功臣,将崔宏在太庙配祭。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6.(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B.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C.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D.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解析:选B“谁敢干君”中,“君”是“干”的宾语,意思是“冒犯您”,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札虽不材”意思是“我虽无能”,“不材”是“札”的谓语,“札虽不材”结构完整,在“不材”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7.(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丧,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与“服阙”“除服”含义相同。B.吾子,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表示亲近或敬爱的意思。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分三级,大夫为最高等级,高于卿、士。D.上国,春秋时期称中原诸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解析:选CC项,“大夫为最高等级,高于卿、士”错误,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卿为最高等级。故选C。8.(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札出身显贵,遵守礼制。季札为吴王幼子,吴王生前想让他继位,他避让不答应,于是吴王让长子诸樊继位,执掌国政。B.季札思慕圣贤,坚守节义。吴国人坚持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学习子臧的节义,抛弃家室财产去耕种田地,吴国人只好放弃这个打算。C.季札知人知事,富有远见。他预言齐国的政权将要有变动,提醒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职。后齐国发生栾高之乱,晏子因听从建议得以幸免。D.季札守诺重信,始终不渝。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明白徐君心意,约定将宝剑赠给徐君。徐君去世,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解析:选DD项,“约定将宝剑赠给徐君”错误,原文是“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可见并未约定。故选D。9.(关键能力:准确锁定关键词语,判定得分点及翻译出隐含信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译文:(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译文:参考答案:(1)(诸樊)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弟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传位,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关键词:“授”传给;“欲传以次”按照次序传位;“致”交还,归还;“称”符合,满足)(2)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关键词:“始”当初,起初;“许”答应,同意;“岂”怎么,难道;“倍”通“背”,违背)10.(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季札对子产和叔向分别提出怎样的忠告?请简要说明。(3分)答: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由“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可知,季札告诫子产,要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由“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可知,季札告诫性格刚直的叔向,要考虑如何避免祸患。参考答案:①季札告诫子产,要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②季札告诫性格刚直的叔向,要考虑如何避免祸患。参考译文:二十五年,吴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寿梦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吴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耕田,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吴王诸樊死去。(诸樊)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弟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传位,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在延陵受封,因此号为延陵季子。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所以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幸免。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从卫国到了晋国,季札要住在宿邑,听到鼓钟作乐之声,说:“奇怪啊!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在帷幕之上筑巢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道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季札到晋国,欣赏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您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您为人刚直,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旁的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这把宝剑留给他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开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待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节选自《张方平集》)11.(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解析:选C“王曾吕蒙正当国”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重”的宾语是“绛方介有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从容”是“谓”的修饰语,不能断开;“直而温”“宽而栗”是对仗结构,与前后断开,两句中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C。12.(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B.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C.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D.服章,“服”指服饰;“章”指玉带。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解析:选DD项,“‘章’指玉带”错,“章”是帽子。“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故选D。13.(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非,并注重教化,深受百姓的爱戴。B.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定交,并荐举他赴京应试。C.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合污。后来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王钦若再三阻挠。D.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言劝告,他却不为所动。解析:选AA项,“专门营造一庭院”错。原文是“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开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意思是“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不是“专门营造一庭院”。故选A。14.(关键能力:准确锁定关键词语,判定得分点及翻译出隐含信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译文:(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译文:参考答案:(1)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之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关键词:“资”,性情;“不适时”,不合时宜;“求容”,乞求接纳;“道”,志节)(2)奉令举荐御史,据我所知,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关键词:“举”,举荐;“易”,替代;“纳”,收回;“敕”,诏令)15.(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答:解析:本题注意是“直接原因”。找到原句“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意思是“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据此概括即可。参考答案:奉命出使的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参考译文:马绛,是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令举荐乡贡。很多举子都推荐马绛参加考试,太守亲自动员他前往,于是考中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担任秘省校书郎,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并趁机用道义教化勉励他们,百姓都服从判决而离开,没有再告状的了,社会安定,太平无事。十年以后,父老乡亲中还有称赞马绛的。又调任寿州录事参军。回京后,到吏部候选,被皇帝召见答问、选派职事官位,授予莱州防御判官。当时蔡齐在读书学生中间,没有名声。马绛一见他就说:“海滨之地竟有这样的奇士俊才。”便结为忘年交,每天与他交游,很是快乐。这一年秋天,马绛主试乡试,首先选送蔡齐。会试张榜,蔡齐位居天下举子之首,马绛因此赢得慧眼识人的名声。任期满,改任著作佐郎。遭遇亲丧回乡守制。守孝期满后,调任秘书丞、梧州知府。马绛性情刚直,不屈服于上司,以同流合污为耻,因此官位一直得不到升迁。马绛曾说:“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之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因而在鄠、杜两县之间的终南高峰之下,靠近水边竹林处营造别墅,作为隐居之地。等到从岭南归来,称疾辞官,愤然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前宰相王曙尚在任上,平素了解马绛,蔡齐也在翰林院,多次勉励马绛出仕回朝,两人一起举荐他,于是凭借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秦州通判。当时,河阳相王钦若担任秦州知州,做事多是一味顺服,毫无原则,马绛持法公正,刚直不阿,王钦若很不高兴。手下对马绛说应该姑且顺和,马绛说:“坚守正道叫作和。朝廷设置官吏,怎能把苟且顺应作为和呢?我只懂得一心奉公。”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返回朝廷,出任坊州,赐穿五品服饰。蔡齐拜受御史中丞,奉诏令举荐御史,于是把马绛的名字写上。当时王钦若做宰相,三次奏请三次被拒绝。蔡齐怀揣诏令到中书省说:“奉令举荐御史,据我所知,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当权者不得已,授予马绛殿中侍御史之职,不久改为侍御史。马绛平素严谨自守,出任监察之职时,正言正行,不惧惮权威。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私下跟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马绛说:“优良的农夫能够耕种却不一定能收割。读书人本有原则,违背原则来求取名声,不是我的追求。”他像这样爱惜名节。庆历八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赵武灵王立。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召楼缓谋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于是肥义侍,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于是遂胡服矣。武灵王初以长子章为太子,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废太子章,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自号为主父。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王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貌修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作乱。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为天下笑。(节选自《史记·赵世家》,有删改)1.(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B.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C.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D.其后/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及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解析:选C句中“令”是“使、让”的意思,“子”是“令”的宾语,“主”是动词,作“子”的谓语,“治国”是“主”的宾语,这样构成兼语句,即“主父欲令子主治国”,意思表达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使者”是“为”的宾语,故“为”后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C。2.(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B.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年的术语,“戊”居地支的第五位。C.宗室,是指同一祖宗的贵族,本文中特指赵武灵王的宗族。D.北面,是指古代臣子拜见君主时面朝北方,有臣服于人的意思。解析:选BB项,“‘戊’居地支的第五位”错误。“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不是“地支的第五位”。故选B。3.(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他继位之后,认为自己没有称王的实力,让国人称自己为“君”。B.赵武灵王移风易俗,勇于创新。他认为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国家就要灭亡,因此力推胡服骑射。C.赵武灵王勇武过人,胆识非凡。他亲自装扮成使者入秦,趁机观察秦国的地形与秦昭王的为人。D.赵武灵王犹豫迟疑,举棋不定。他最初立少子赵何为赵王,后又反悔,想改立长子赵章为赵王。解析:选DD项,“想改立长子赵章为赵王”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可知,赵武灵王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而不是“想改立长子赵章为赵王”。故选D。4.(关键能力:准确锁定关键词语,判定得分点及翻译出隐含信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译文:(2)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译文:参考答案:(1)讲究至高品行的人,永远不可能与世俗的看法一致;创立宏伟事业的人,没有必要与平庸之辈商量。(关键词:“论”,讲究;“至”,极、最;“和”,一致;“谋”,商量)(2)因为公子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我们就此撤兵,我们这些人都将被满门抄斩。(关键词:“以”,因为;“属”,这些人;“夷”,灭掉,杀尽;“吾属夷矣”为被动句)5.(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赵武灵王对大儿子赵章的态度多有变化,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3分)答:解析:由原文“武灵王初以长子章为太子,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废太子章”可知,赵武灵王最初立赵章为太子,后来又废掉了他;由原文“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可知,赵武灵王封赵章为安阳君,驻守代地;由原文“见其长子章貌修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可知,朝见时,赵武灵王对赵章心生同情,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他在代地称王;由原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可知,当赵章兵败之后,逃奔到赵武灵王那里,赵武灵王开门接纳他。据此归纳总结。参考答案:①最初立赵章为太子,后来又废掉了他。②封赵章为安阳君,驻守代地。③对赵章心生同情,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他在代地称王。④赵章兵败后,逃奔到赵武灵王那里,赵武灵王开门接纳他。参考译文:赵武灵王继位。有五个国家都相互推尊称王,而只有武灵王不这样做,他说:“没有称王的实力,怎么敢占用这个名号呢!”他让国人称自己为“君”。武灵王召见楼缓议事,说:“现在中山国处于我们的腹心之中,我们北有燕,东有胡,西接林胡、楼烦、秦、韩的边境,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军队支援,我们的国家就要灭亡,你说怎么办呢?我想让我们的国人改穿胡服。”楼缓说:“好。”但群臣都表示反对。这时肥义在武灵王身边,武灵王说:“我要用胡服骑射来改变、教化全国的百姓,国人一定会议论我,你看怎么办?”肥义说:“我听说犹豫不决,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动摇不定,就永远不会有好名声。您既然决心要干一件抛弃世俗的大事,那也就用不着管他们怎么说了。讲究至高品行的人,永远不可能与世俗的看法一致;创立宏伟事业的人,没有必要与平庸之辈商量。愚蠢的人对人家已经办成的事情还看不懂,而智者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早已预见到了,大王对此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于是武灵王决心改穿胡服。武灵王当初以长子赵章为太子,二十七年五月的戊申日,武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的朝会,废掉了太子赵章,将王位传给了少子赵何。武灵王从此自称“主父”。做“主父”之后,武灵王想让儿子主持国政,而自己身着胡服率领官兵向西北开拓胡地,他准备从云中和九原一带向南方直袭秦国,于是他化装成赵国使者亲自入秦。秦昭王开始没有觉察,后来觉得来人相貌非凡,不是一般臣子的模样。等到派人追赶时,主父已经骑马出了函谷关。经过仔细查问,才知道来人是赵主父,秦王大惊。主父之所以入秦,就是想要亲自观察秦国的地形与秦昭王的为人。惠文王三年,赵国灭了中山,将俘获的中山王迁置于肤施县。武灵王返回国都后,奖赏群臣,大赦天下,设置五天酒宴以招待满朝大臣,封长子赵章为安阳君,驻守代地。赵章向来骄奢傲慢,心中对其弟赵何为王不服。惠文王四年,群臣入都朝见,安阳君也来了。主父让赵王在殿上听政,自己在旁边观察群臣与宗室对赵王行礼的样子。见他的长子赵章身材高大,反而北向叩拜自称臣子,屈居于弟弟之下,心生同情,于是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计划没有决定就作罢。随后,主父和赵王到沙丘游玩,各住一所宫殿,于是公子章立即率领他的党徒策划叛乱。公子成和李兑闻变,也率军从国都赶来,同时他们又调集四周各县的军队前来护驾,杀死了公子章,消灭了他的党羽,稳定了赵王的地位。公子章在兵败之后,(曾)逃奔到主父那里,主父开门接纳他,公子成、李兑围住主父宫室。公子章被杀后,公子成和李兑商议说:“因为公子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我们就此撤兵,我们这些人都将被满门抄斩。”于是干脆就将主父的宫室彻底包围起来。主父想出而不能,又得不到食物,就这样一连三个多月,主父最后被饿死在沙丘宫,被天下人耻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6.(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解析:选C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四方见”“京师不见”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对比列举了两种情况,故“四方见”与“京师不见”中间应断开。据此断定选C。7.(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黄发”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解析:选B“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8.(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生性不喜奢华靡丽,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解析:选C“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9.(关键能力:准确锁定关键词语,判定得分点及翻译出隐含信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译文:(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译文:参考答案:(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得分点:“制”“籴”“纾”各1分,大意1分)(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得分点:“即行”“寂”“遽”各1分,大意1分)10.(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英宗真正成为皇子,司马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简要概述他是如何让英宗顺利成为继承人的?(3分)答:参考答案:仁宗时,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司马光上书发表意见,皇上接受了他的意见后,司马光又劝说皇上要果断笃行,督促中书省尽快商议确立皇子;英宗被立为皇子时一再推辞,不肯入宫,司马光则机智劝导,最终让英宗接受了征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子。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样子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他生性不喜欢奢华靡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退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后来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没有谁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很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信札,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明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1.(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B.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C.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D.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解析:选A“民怪之莫敢徙”中的“之”指的是“这件事”,为宾语,应该停顿;“曰”是“说”的意思,后面应停顿。12.(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秦国尚左,在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B.期年,一整年,满一年。同样“期月”就是满一月的意思。C.太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皇子,一般为皇帝的长子。有些皇子虽不是长子,但经皇帝选定册立也可以成为太子。D.黥,又称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解析:选C“长子”应为“嫡长子”。13.(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B.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C.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D.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解析:选C“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和“太子受到惩戒”没有因果关系,而是因为人们看到变法的效果后,才改变态度。14.(关键能力:准确锁定关键词语,判定得分点及翻译出隐含信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译文:(2)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译文:参考答案:(1)有才能的人制订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2)公孙鞅可以说过于刻薄了,又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15.(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法令已制订完备,公孙鞅为什么下令如果有人把立在集市南门的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移到北门,就赏给五十金后才颁布变法法令?简要说明。(3分)答:参考答案:公孙鞅用这件事表明自己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值得百姓信任;以此达到取信于民、取信于国君的目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变法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参考译文: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百姓,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功立业的人也不去与普通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效法旧的传统。”甘龙反驳说:“不是这样。按照旧的章法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只沉湎于自己的所知,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在旧章法之外(开创大业)的事。有才能的人制订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担任左庶长的要职,最终确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制订完备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能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移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杆搬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公孙鞅这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施行,原因在于从上层的人开始就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在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秦国百姓,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法规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此后老百姓没有人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诚信来保护;不讲诚信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到了失败的地步。靠欺骗所占的便宜拯救不了所受到的伤害,所得的收益不能弥补所失去的东西,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过于刻薄了,又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文言文习题遴选培优(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孙楚,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也。祖资,魏骠骑将军。父宏,南阳太守。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皓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初至,长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因此而嫌隙遂构。苞奏楚与吴人孙世山共讪毁时政,楚亦抗表自理,纷纭经年,事未判,又与乡人郭奕忿争。武帝虽不显明其罪,然以少贱受责,遂湮废积年。初,参军不敬府主,楚既轻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征西将军、扶风王骏与楚旧好,起为参军。转梁令,迁卫将军司马。时龙见武库井中,群臣将上贺,楚上言曰:“顷闻武库井中有二龙,群臣或有谓之祯祥而称贺者,或有谓之非祥无所贺者,可谓楚既失之,而齐亦未为得也。夫龙或俯鳞潜于重泉,或仰攀云汉游乎苍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虾者,岂独管库之士或有隐伏,厮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感悟。愿陛下赦小过,举贤才,垂梦于傅岩①,望想于渭滨②,修学官,起淹滞,申命公卿,举独行君子可惇风厉俗者,又举亮拔秀异之才可以拨烦理难矫世抗言者,无系世族,必先逸贱。夫战胜攻取之势,并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韩、白之功耳;至于制礼作乐,阐扬道化,甫是士人出筋力之秋也。伏愿陛下择狂夫之言。”惠帝初,为冯翊太守。元康三年卒。初,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至楚,济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为之。”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济。楚少时欲隐居,谓济曰:“当欲枕石漱流。”误云“漱石枕流”。济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初,楚除妇服,作诗以示济,济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①傅岩:古地名。相传商代贤士傅说为奴隶时版筑于此,故称。后因以泛指栖隐之处或隐逸之士。②渭滨:代指姜子牙。《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后因以“渭滨”指太公望吕尚。1.(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皓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B.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皓/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C.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皓/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D.文帝遣符劭/孙郁使吴/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皓/劭等至吴/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郎/复参石苞骠骑军事解析:选B“将军石苞令楚作书遗孙皓”,“将军石苞”作主语,“令楚作书遗孙皓”是兼语短语作谓语,“孙皓”作“遗”(送给)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不敢为通楚后迁佐著作郎”,“为”后省略了宾语“之”,“通”作谓语,通报,独立的句子之后需要断开;“楚”,人名“孙楚”的省略,作句子的主语,所以“楚”前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C、D两项。故选B。2.(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揖,古代汉族交际礼仪,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上古时开始流行,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B.经年,经过一年。此处的“经年”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中的“经年”词义不太相同。C.世族,原指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和书香门第为世族。如,韩愈《卢氏墓志铭》中有“夫人本宗,世族之后”可谓佐证。D.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解析:选CC项,“世族,原指先世有功之官族,后泛称世家大族和书香门第为世族”错误,后泛称世家大族为世族,不包括书香门第。故选C。3.(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楚出身官宦世家,其才学文章无与伦比,且性情爽朗超逸,但却常有凌侮他人、居高自傲的言行,故在当地缺少美誉。B.孙楚自负才气过人,对待上司、同僚、同乡态度均十分轻慢,武帝虽然对其非常欣赏,也不得不公布其罪状,将其停职处理。C.孙楚见识高远,不同流俗。当时“龙见武库井中”,他认为大臣们的看法均属错误,朝廷应从这种自然现象中得到感悟和启发。D.孙楚才思敏捷,重情重义。好友王济对其颇为推崇,称赞其才识突出,对孙楚悼念妻子的诗作大加赞赏,认为其诗作情意深重,令人感动。解析:选BB项,“对待上司、同僚、同乡态度均十分轻慢”“武帝……也不得不公布其罪状”错误。原文只是说“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可见只是对石苞很是轻视简慢;“武帝虽不显明其罪”,可见并未张扬公布其罪状。故选B。4.(关键能力:准确锁定关键词语,判定得分点及翻译出隐含信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岂独管库之士或有隐伏,厮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感悟。译文:(2)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济。楚少时欲隐居,谓济曰:“当欲枕石漱流。”译文:参考答案:(1)难道预兆着管库房的人中或许有英才隐藏潜伏,服劳役的人中有贤者埋没在行伍里?所以龙出现这种情况,应令人有所感悟。(关键词:“隐伏”,隐藏潜伏;“厮役”,服劳役的人;“没”,埋没;“见”,通“现”)(2)孙楚很少有所推崇佩服的,只对王济很敬重。孙楚年轻时想隐居,对王济说:“想以山石为枕以江水洗漱。”(关键词:“雅敬”,很敬重;“欲”,想;“枕”,意动用法,以……为枕头;“漱”,意动用法,以……来漱口)5.(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针对“龙见武库井中”,孙楚向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简要回答。(3分)答:解析:首先提取信息:“顷闻武库井中有二龙,群臣或有谓之祯祥而称贺者,或有谓之非祥无所贺者,可谓楚既失之,而齐亦未为得也……必先逸贱。”然后筛选整合为:希望陛下赦免犯有小过错的人,举用贤才;修建学校,起用有才德而久沦下位的人;明令三公九卿,推荐可使风俗淳朴而激励世俗的君子,并举荐明达事理、才能出众且优异特出的人才,且能够处理繁忙的政务疑难、纠正世俗高声而言的人,不要拘泥于世袭贵族,而一定要优先从隐逸之士或普通人中选拔。参考答案:①赦免犯有小过错的人,举用贤才;②修建学校,起用有才德而久沦下位的人;③明令三公九卿,要优先从隐逸之士或普通人中推荐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每点1分)参考译文:孙楚,字子荆,是太原中都人。祖父孙资,曾是魏骠骑将军。父亲孙宏,曾任南阳太守。孙楚的才学文章无与伦比,爽朗超逸高于同辈,多有凌侮他人居高自傲的言行,在当地缺少美誉。年纪到了四十多岁,才开始参与镇东将军的事务。文帝派符劭、孙郁出使吴国,将军石苞命令孙楚写信给孙皓。符劭等人到吴国,不敢通报此信。孙楚后来迁任佐著作郎,又参与石苞骠骑军务。孙楚既然自负其才气,对石苞很是轻视简慢,刚来到时,拱拱手说:“天子叫我参谋你的军务。”因此两人有了隔阂。石苞启奏孙楚与吴国人孙世山一起诋毁朝廷大政,孙楚也上表申述论理,纷争混乱了一年,事情尚未判明,(孙楚)又和同乡人郭奕因事愤怒相争。武帝虽然不张扬他的罪过,但因他小有轻贱而受人指责,于是将他停职埋没多年。当初,参军多不尊敬其上司,孙楚既已轻慢石苞,于是制订了参军要尊敬上司的规定,这是从孙楚开始的。征西将军、扶风王司马骏和孙楚旧时友好,起用他为参军。转任梁县县令,迁任卫将军司马。这时有龙出现于武库水井中,群臣将要上表称贺,孙楚上奏道:“最近听说武库的水井中出现了两条龙,众臣中有人认为是吉祥之兆而称贺的,也有人认为并非吉祥而没什么可贺的,可以说是楚人已错,而齐人也不算对。龙有时俯身潜藏于深泉,有时高入云端游于苍天,然而现在盘伏在坑穴水井中,与青蛙小虾同伍,难道预兆着管库房的人中或许有英才隐藏潜伏,服劳役的人中有贤者埋没在行伍里?所以龙出现这种情况,应令人有所感悟。希望陛下赦免犯有小过错的人,举用贤才,也托梦给在傅岩筑墙为奴的奇才,仰慕吕尚那样的高人,修建学校,起用有才德而久沦下位的人,明令三公九卿,推荐可使风俗淳朴而激励世俗的君子,并举荐明达事理、才能出众且优异特出的人才,且能够处理繁忙的政务疑难、纠正世俗高声而言的人,不要拘泥于世袭贵族,而一定要优先从隐逸之士或普通人中选拔。事实上,百战百胜的大势,兼并统一的威风,那是(春秋)五伯和韩信、白起所建的功勋;至于制定礼乐,阐明和弘扬道德教化,正是士人出力的时候。谨望陛下择用我这个狂人的意见。”惠帝初年,任冯翊太守。元康三年去世。当初,孙楚和同郡的王济友好,王济为本州大中正,寻访考察乡邑人士的品行表现,访问到孙楚时,王济对同僚说:“这人不是你所能了解的,我自己来办。”于是就评述孙楚道:“天才博识,格外突出,超出一般人。”孙楚很少有所推崇佩服的,只对王济很敬重。孙楚年轻时想隐居,对王济说:“想以山石为枕以江水洗漱。”误说是“以山石洗漱以江流为枕”。王济说:“江流不能枕,山石不能洗。”孙楚说:“所以说以江流为枕,是想洗净耳朵;用山石洗漱,是想磨砺牙齿。”当初,孙楚在因妻死服丧期满除去丧服后,写诗给王济看,王济说:“我不明白文生于情,还是情生于文,但读此诗很令我伤感,增加了夫妇间的相互敬重。”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梁睿,字恃德,少沉敏,有行检。周太祖时,以功臣子养宫中者数年。七岁,袭爵广平郡公,邑五百户。周闵帝受禅,征为御伯。未几,出为中州刺史,镇新安,以备齐。齐人来寇,睿辄挫之,帝甚嘉叹。高祖总百揆,睿代王谦为益州总管。行至汉川而谦反,高祖命睿率步骑二十万讨之。谦将赵俨、秦会拥众十万,据崄为营,周亘三十里。睿令将士衔枚出自间道,四面奋击,力战破之。蜀人大骇,睿鼓行而进。谦将敬豪守剑阁,梁岩拒平林,并惧而来降。谦又令达奚惎等以盛兵攻利州。闻睿将至,惎分兵据开远。睿顾谓将士曰:“此虏据要,欲遏吾兵势,吾当出其不意,破之必矣。”谦败,将麾下三十骑遁走,新都令王宝执之。睿斩谦于市,剑南悉平。进位上柱国,总管如故。赐物五千段,食邑千户。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唯南宁酋帅爨震恃远不宾。睿上疏曰:“南宁州汉世之故地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幸因平蜀士众,不烦重兴师旅,即请略定南宁。”书未答,又请曰:“窃以柔远能迩,著自前经,拓土开疆,王者所务。”高祖深纳之,然以天下初定,恐民心不安,故未之许。后竟遣史万岁讨平之,并因睿之策也。睿时自以周代旧臣,久居重镇,内不自安,屡请入朝,于是征还京师。及引见,上为之兴,命睿上殿,握手极欢。睿退谓所亲曰:“功遂身退,今其时也。”遂谢病于家,阖门自守,不交当代。睿初平王谦之始,自以威名太盛,恐为时所忌,遂大受金贿以自秽。由是勋簿多不以实,诣朝堂称屈者,前后百数。上令有司案验其事,主者多获罪。睿惶惧,上表陈谢,请归大理。上慰谕遣之。十五年,从上至洛阳而卒,时年六十五。谥曰襄。(节选自《隋书·梁睿传》)6.(关键能力:理解文句文意,分析语句语法结构)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宁州/汉世之故地/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B.南宁州/汉世之故地/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C.南宁州/汉世之故地/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D.南宁州/汉世之故地/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解析:选A“而震臣礼多”,中“而”表转折,放在后句之首,在其前停顿,排除B、C。“苦其苛政”译为“以其苛政为苦”,根据意思不可断,故选A。7.(学科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指爵位,指臣子获封赐的等级,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称因时而异。B.“百揆”多引喻为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C.“食邑”是中国古代君王赐予有功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D.“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对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与“疏”相同;另外还有奏、议等。解析:选D“疏”与“表”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字,可他们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疏”重在言事,而“表”重在陈情。8.(学科素养:获取、梳理、整合信息,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