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至第十四课知识点汇总_第1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至第十四课知识点汇总_第2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至第十四课知识点汇总_第3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至第十四课知识点汇总_第4页
2023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至第十四课知识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至第十四课知识点汇总请各位同学合理安排时间,认真备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初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综述: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述至距今一万年左右。2.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刀耕火种4.发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农耕。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简便又轻巧。至此,我国耕犁相称完善。2.耕作技术的发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比撒播方法先进。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倒卖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极大提高了土地运用效率。3.农业灌溉: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灌溉技术如翻车、斗车等。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古代农业的变化: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2.小农经济的形成:随着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3.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封建地主阶级严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综述: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冶金、。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2.冶金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铁器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3.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4.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蝉制丝织绸的国家。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民间手工业的分类a)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重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b)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重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围巾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时期得以恢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很早就院校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2.西汉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初期商业: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2.商业的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有助于商品流通。两宋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长,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明清时期,城乡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加快。3.“商帮”:地区性商人群体,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准时开市闭市。2.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线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时,泉州成为重要港口。2.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毕贸易,占有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闭关锁国和海禁: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期实行的主线因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悲观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行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严禁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由于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也许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克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运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并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克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课开辟新航路(1)因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主线(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规定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的通过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方向最终到达地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向东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印度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向西美洲1519—152023麦哲伦船队西班牙西班牙环球航行(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①引起了“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重要影响)②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⑥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结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1)海上马车夫——荷兰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地区基本情况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⑵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品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⑶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战争背景结果1.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荷战争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3.英法战争法国插足印度、北美;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锋利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3.殖民主义的罪恶1.野蛮的掠夺2.残酷的屠杀3.强盗的贸易罪恶的三角贸易★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提醒:破坏性、建设性对殖民国家而言(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对殖民地而言(1)殖民主义是劫难和祸害,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1.英国一方面发生工业革命的因素:(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条件: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因素)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一方面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交通运送业新的发明有:18202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2023,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剧烈冲击了本地的旧思想旧制度。(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形成过程: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重要途径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中心:美国和德国。2.重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送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线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7.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机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⒈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⑴解体因素:A,资本主义的入侵;B,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⑵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⑶表现:A、农产品限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长。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概念: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终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出现因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维护统治,洋务派于是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代表人物:中央——奕(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地方——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李鸿章(1823—192023),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左宗棠(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张之洞(1837—192023)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重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最早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最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在“求富”的标语下,从70年代起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公司。)筹建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创建近代教育:A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B派遣留学生。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失败因素: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运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也许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然导致洋务公司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公司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运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观点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达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公司,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崩溃,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取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背景a.列强入侵崩溃自然经济。b.外商公司丰重利润的刺激。c.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d.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公司。代表公司: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19世纪末)因素: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特性:a.商办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b.由沿海向内地扩展c侧重发展轻工业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一步发展(1912—1919)因素: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进一步发展的特性:a,轻工业发展迅速,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不平衡;b,新兴工业部门重要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不平衡;c,与外商资本相比,民族资本薄弱;与封建资本相比,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短暂”的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3.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因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因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公司牟取暴利●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2)因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和谐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公司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长,通货不断膨胀c.国民政府不断增长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导致原料昂贵,产品滞销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利因素:①先天局限性;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限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也许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环节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重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行。▲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局限性:后期工作暴躁和粗糙。c.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内容:a,优先发展重工业;b,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重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A、时间:1956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C、评价:八大的路线是对的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发明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八大拟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课测评: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a.要符合国情;b,主观能动性要符合客观实际;c国民经济计划要有环节的进行,不可急于求成;d,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革”的经验教训是:a,要对的拟定国内的重要矛盾;b,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公司,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重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主线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2、了解国有公司改革(1984年)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长公司活力,把公司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公司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派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派为主体,多种分派方式并存的分派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重要形式的现代公司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长了公司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成小康水平。②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注: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一方面)——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性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仍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性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性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性。4.习俗风尚:(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性是删繁就简。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重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性。(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2023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导致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23代。8.通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