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溃退(kui)不逊(xun)承载(zdi)骤雨猝至(zhou)
B.撩逗(liao)胆怯(qie)教诲(hui)颔首低眉(han)
C.绯红(fei)炽热(zhl)畸形(Ji)丑陋可憎(zeng)
D.黝黑(y6u)匕首(bi)滞留(zhl)屏息敛声(bing)
B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读音。
A选项中为承载(zAi);
C选项中为炽热(chi);
D选项中为匕首(bi);
因此答案为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裹上泻气杳无音讯深恶痛疾
B.镌刻娴熟振耳欲聋名门望族
C.驿站烂漫热泪涟涟粗制滥造
D.落第诘责正襟危坐锐不可挡
C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字形。
A选项中泻气——泄气;
B选项中振耳欲聋一一震;
D选项中锐不可挡——当;
因此答案为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白手起家,多年来在商场披荆斩棘,终有现在的成就。
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这部小说的情节抑扬顿挫,读来激动人心。
D.国外大面积爆发新冠疫情,这消息真是骇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
C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成语的理解。
A.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B.开卷有益: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不能用来形容故事情节。
D.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因此答案为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1
A.英勇的人民人民子弟兵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左右渡过长江。
B.这次会议审议和听取了《关于全市制造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C.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D.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D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语病。
A选项为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都是表约数;
B选项为顺序不当,应该先“听取”后“审议;
C选项为两面对一面,应该改为“学习成绩是否提高”;
因此答案为D。
5.下列课文有关内容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飞天”凌空一一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而《一着惊海天——目
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新闻消息。
B.《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朱德,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中国人民人民子弟兵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C.《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妇的女儿艾美•居里根据居里夫人的事迹创作的小说。
D.《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唐朝齐梁文学家,本文是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景色,抒
发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D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文学常识。
D选项陶弘景不是唐代,而是南朝齐梁文学家。
因此本题选D。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6.请按照提示填写空缺的句子。(8分)
(1)亭亭山上松,。(刘桢《赠从弟(其二)》)
(2),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崔颠在《黄鹤楼》中借诗句“,”表达了日暮怀
归之情。
(4)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
,。”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思
想感情。
(1)瑟瑟谷中风。
(2)老骥伏杨。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鸯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本题考查对课内诗歌背诵和文言文理解的情况。其中“瑟”“骥”“抓’“乡”“反”为易错字,须
多加注意。
第2页/总12页
7.名著阅读(共4分)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栖性、忠心耿耿,这些
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
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红星照耀中国》
《红呈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国籍)记者(作者),以上这段文字是他
对“红军长征”的评价,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美国;埃德加•斯诺
“长征精神”指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
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长征途中,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
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
的草地,最终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可见,长征历史体现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精
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作答时不论选择哪个方面,要做到言之有理。
【备注】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
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
深化印象。
3、(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象。
B.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第3页/总12页
C、D
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课外诗歌的积累。
整首诗表达的时诗人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无惋惜之情,所以C选项错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杨万里的诗歌。因此D选项错误。
因此答案为C、Do
9.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
并进行品析。(2分)
“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
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
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姓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
之景等等。
本窗考察对诗歌的炼字赏析。
诗歌的赏析和继续文中的赏析方法相似,首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其次带入文中写明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的特点,最后说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2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螭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
(3)虽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
(1)阙同“缺”,空隙,缺口。(2)不是
(3)飞奔的马(4)接连不断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背诵情况。需要学生结合教材课下注释熟加掌握。
IL翻译下列句子。
(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页/总12页
(1)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进行逐字翻译。
12.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连绵高峻);写“水”,突出夏季水流汹涌(或
壮美),春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见山的连绵不断,通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可见山的高峻巍峨;通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夏水的汹涌;通过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见春冬水的清澈或秀美。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自护其短》,完成13、14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任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日:“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
其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
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的划分能力。
首先要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译文: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根据句子,可知正确的断句为:我非不知并壳
者/欲以去热也。
另外,也可根据判断句的句式:“……者,……也”来进行断句。
14.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得东西,要实
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根据文言文的内容,组织语言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根据结尾的话:“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可知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
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
【参考译文】
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
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
“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
后山,哪块地上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
知道的。
4、(本大题共8小题,共22分)
第5页/总12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2分)
【甲】藤野先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
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感。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教霉菌学,细菌
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
都是H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
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
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看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
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
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
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5.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甲】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2分)
15.看电影时,“我”看到日军枪毙中国人,而周围全是欢呼声,觉得非常刺耳。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做适当增减。注意概括的简洁性。
16.【甲】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
指哪些人?(2分)
16.前一个“他们”是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着枪毙犯
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本题考查概括字词理解中的指代义。
解题时,只需要回到原文中,结合前文的内容找寻所指代的内容即可。“第二年教霉菌学”可
知放映电影时在观看的是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学生;”“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
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看醉似的喝彩”,可知这个“他们”指代的是那些闲看枪毙
犯人的人们。
17.“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
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17.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心酸和愤懑地情感。
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第6页/总12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是一
种充满歧视的认知,歧视中国的弱小,也歧视弱小中国的中国人,这种歧视是一种屈辱。表达
出作者的愤懑,“也无怪他们疑惑”其中又透露出无可奈何的心酸。
18.【乙】文中,作者为什么会说藤野先生“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4分)
18.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
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是难能可贵的)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解答此题,应注意考虑人物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处境。鲁迅
是从中国来的留学生,是在日本备受歧视的中国人,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在于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教师忠于教育的原则,诲人不倦,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其次
是他有博大的胸怀,传授知识没有国界,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施以更多的关怀。一个普通的日本
知识分子,在民族冲突的大背景下,以自己的良知兢兢业业地教诲中国学生(用作者的话说,
是“为中国”,“为学术”),这种精神是伟大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
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n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
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
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
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
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⑤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
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⑥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
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⑦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
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一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
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
在说着什么。
第7页/总12页
⑥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
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⑨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
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⑩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
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⑪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⑫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
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
来,别冻感冒了。”
⑬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⑭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
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
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
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⑮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
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
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9.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的情节。(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①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③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首先应该对文章中的事件划分层次,划分层次的方法包括根据时间、地点或者事件的发展,本
文可分为1-5;6-9;10-15;其次根据已给提示概括情节,根据提示可知先写事件,再说母亲
做了什么事。1-5写的是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10-15写的是去年秋
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20.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第(7)段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页/总12页
2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守在巢里的老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趴在窗口望
着女儿远去的身影,表达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关爱、留恋、不舍。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角度的赏析。
答题的步骤为找角度、析内容、表情感。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
理、神态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
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结合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21.文章第(8)(15)段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
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8段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第15段又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
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深层理解。
此类题必须要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两次流泪的语境,答出“我”对母亲的两种情感,并分别进
行简单的分析。结合第8段“指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
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地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
在说着什么。”写出了母亲的孤独,“我”的心情的难过。第15段“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
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表达出我对母爱的感动。
22.请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示例一: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
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
示例二: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
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有:(1)典型事例,即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分析:(2)人物描写;
(3)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4)通过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母亲”这一身份常
见的人物形象词包括:关爱孩子、善解人意、勤劳能干、教子有方等。
5、作文(共30分)
23.细雨斜风,淡烟疏柳的美景;以爱为犁,以美为耕的师长;庭院聊天,灯下静美的生
活……无不让人咏之赞之。
请以“非凡的美丽”为题,写一篇记述性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点要放在两个词语上。一个是“美丽”,这里的美丽可以有
多种理解,可以是外在的美丽,也可以内在之美。可以是景的自然之美,可以是人的人性之美。
第二个是“非凡”,就是不同于一般,就是特别,就是独一无二的美丽。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
一种概括,需从生活中取材,选取真实的人物与事件,写出自己对于这一非凡美丽的独特感悟,
写出真情实感。
第9页/总12页
【选材】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进而便于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可以是自己的经历,可是自己看
到过的。
【答案一】
非凡的美丽
少年锦时,在那个桔梗盛开的季节,我在乡间的奶奶家,看到了喧嚣的城市中从未有过的
风景与非凡的美丽。
“斜日更穿凉幕,微凉渐入梧桐”。在奶奶家的院门口,有一棵生长了许多年的梧桐树,
根深叶茂,静静的矗立在那。每日的清晨,梧桐树叶都展开翠绿的手掌,接受阳光的洗礼,虽
说正值酷暑,可高大的梧桐树宛如华盖,高举在人们头顶,为我们挡去了不少炎热。乡下的生
活节奏很慢,爷爷奶奶闲来无事便开了一家商铺,朴实而自然。而来来往往的人们早已习惯了
坐在梧桐树下交谈,谈笑风生间,时间悄悄流逝,和着清脆的鸟鸣。每当我抚摸梧桐树那粗壮
的树干时,都不知那是经历多少风雨侵蚀和阳光照射后的强壮,尽管它沉默无声,但梧桐树依
然默默的陪伴人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四季轮回。
“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正午时分,太阳高照,勤劳的人们并没有放弃耕作,他
们的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哂着炎热的阳光,妇女小孩们早已在家做好饭斟满水,
只希望丈夫和父亲回家后能有一丝清凉。我喜欢站在田野上,看着人们在田野里运用着娴熟的
技艺干着农活,时而擦擦汗,时而停下来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量对策与优化方案
- 民政系统档案管理办法
- 征用法律客体范围界定研究
- 医药耗材流通管理办法
- 学校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 材料采购预算管理办法
- 体育从业机构管理办法
- 教科书内容组织与科学设计
-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策略
- 监理通知回执单新
- 母婴保健-助产技术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保洁服务考核表(仅供参考)
- dd5e人物卡可填充格式角色卡夜版
- 教师进企业实践三方协议书
- 施工现场隐患图片识别合集
- 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
- 煤矿在用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制度
- GB/T 24632.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圆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
- GB/T 20428-2006岩石平板
- GB/T 11363-1989钎焊接头强度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