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贸易专题讲座一、民族贸易的形成与发展(一)我国少数民族概况(二)民族贸易的形成(三)民族贸易的发展(一)我国少数民族概况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8.41%。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我国目前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
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汉族人口占40%强。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二)民族贸易的形成
解放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多是全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基本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市场为官僚资本家、宗教上层和地主阶层所控制,他们利用商品交换,采取不等价的手段,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解放后,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贸易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下逐步形成和发展。1.民族贸易机构的建立在民族贸易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建立完全新型的、适合民族地区情况的民族贸易机构。国营贸易公司是解放初期作为创建人民政府的“先行官”,随着各少数民族地区相继解放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开始主要是采取随军贸易的形式,部队站稳脚跟后,随即派出流动贸易小组深入山区村寨、草原帐篷,开展贸易活动。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进一步设立了固定的国营贸易机构,实行了“一揽子”经营。在解放较早的内蒙古,1947年即在自治区政府内设立了贸易管理局,统一管理和组织全区的民族贸易工作,各盟、旗也建立了民族贸易的分之机构。在西藏,以进藏部队采购组为基础,与1951年成立了采购处,1952年又在采购处的基础上成立了西藏贸易总公司,随后在西藏各地成立相应的国营贸易机构。在西北、西南和中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都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而设立了国营贸易公司。1951年11月,政务院批准了中央贸易部《关于全国民族贸易会议报告》,指出:“应
当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不同情况有计划地积极地建立与发展国营贸易企业机构,并采取一揽子公司、专业公司、流动小组、代销店等各种形式,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网,帮助他们推销土特产品,供给合乎他们需要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在有条件组织合作社的地区,积极扶助合作社的发展”。1952年12月,第二次全国民族贸易会议的总结报告又提出:“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权建设上,已经成立或合乎条件将要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地区内,设立民族贸易公司”。少数民族地区的供销合作社,是民族贸易国营商业的有力助手。民族贸易行政管理机构,是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行政部门内部主管民族贸易工作的职能单位。1951年中央贸易部在国内贸易公司设立了民族贸易科。1954年底,商业部成立民族贸易局,各有关大行政区和省、自治区也设立了民族贸易行政管理机构。
2.对少数民族地区私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
解放战争结束后,民族地区市场萧条,流通混乱。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满足少数民族交换的需要,恢复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在国家贸易行政管理机关与国营贸易企业的领导和组织下,一方面以合理的价格,扶持正当的私营商业发展;另一方面,严厉打击不法商人,制止其各种违法活动。从而,克服了解放初期流通混乱的现象,繁荣了市场,稳定了局面。
在团结正当私商,帮助少数民族人民经营商业的同时,恢复和建立了集市贸易。1955年12月之后,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情况,对私营商业进行了社会注意改造。在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供销合作社和合作商店为助手,私商为主体,供销合作社和合作商店为助手,私商为补充的社会主义民族贸易体系;通过加强对私营商业的领导,密切了国营、集体商业与私营商业的联系,建立起批发与零售关系,发挥其补充作用,把私营商业的经营活动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民族贸易的轨道;通过加强物资供应和市场管理,引导经营国货,逐步占领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市场,这样就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产生了民族贸易。3.民族贸易干部的成长民族贸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贸易干部,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贸易干部,是关系民族贸易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各地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少数民族贸易干部进行培养。(1)在工作岗位上边做、边教、边学。(2)有计划地抽调到学校培训。(3)举办短期训练班培训。(4)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先进经验。(三).民族贸易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解放而建立起来的民族贸易,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大致经历了如下五个发展时期:
1.过渡时期(1949-1957年)民族贸易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先后于1951年8月、1952年12月、1955年6月和1956年5月召开了四次全国民族贸易工作会议。会议及时了解和沟通各地民族贸易工作的情况,总结和交流了经验,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建立、发展了国营和集体商业,形成了以国营贸易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民族贸易体系。(2)恢复和建立了初级市场,便利了群众购销,扩大了物资交流。(3)按照公平合理的价格,积极开展了购销工作。(4)谨慎稳妥地实行了对私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逐步把私营商业的经营活动纳入社会主义轨道。(5)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贸易干部。
2.“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民族贸易严重受挫从1958年开始,在“左”倾错误思潮的冲击下,忽视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抹煞了民族差别的存在,否定了民族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在反对“特殊化”名义下,用一般的商业工作取代了民族贸易工作,使民族贸易工作遭受重大挫折,受到严重破坏。(1)错误地撤销了一批民族贸易机构和民族商品经营机构,挤掉了一批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2)有的商业企业不适当地改变了所有制性质,将集体所有制的供销合作社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将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合并,搞所谓的“一套机构,两块牌子”。(3)撤销了一批商业网点,合并了合作店、组,关闭了自有市场。这就使得商业网点减少,渠道阻塞,流通不畅,市场呆滞,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4)在“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及反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的影响下,提出了“大购大销”,即“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需要什么供应什么,需要多少供应多少”的错误经营口号,造成了“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仓库积压,财政虚收”的严重情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调整时期(1962-1965年)民族贸易稳步发展这一时期,在贯彻落实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针对“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和国民经济的困难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过程中,调整了全国的商业。这样,民族贸易工作迅速恢复,得到了稳步发展。(1)原商业部恢复了民族贸易局,加强对全国民族贸易工作的领导和管理。(2)恢复了民族贸易网点,先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省(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所在地,设置了专门经营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民族用品商店,在不设专店的城镇和县以下的综合性商店、供销社门市部内设民族用品专柜,使各少数民族群众能就近买到民族特需商品。(3)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优先供应。(4)对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实行在资金、价格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的“三项照顾”,从而增强了民族贸易企业自身的机能,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价格。4.“文革”时期(1966-1976年)民族贸易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时期的十年,民族贸易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抹煞民族特点,把少数民族特需商品诬为“四旧”,加以封存或销毁。停止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极大地伤害了民族感情,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生活。(2)撤销或合并了民族贸易机构,精简了民贸职工,严重地影响了民族贸易工作的正常进行。(3)合并了流通渠道,造成渠道单一、流通不畅、市场呆滞,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4)否定民族贸易工作中的特殊性,取消了对民族贸易企业的“三项照顾”政策,使民族贸易企业困难重重,难以为继。(5)批判“利润挂帅”和所谓“管、卡、压”,否定了民族贸易的经济管理,破坏了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造成大量亏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5.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年以后)民族贸易的繁荣这一时期,为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民族贸易及民族用品生产供应工作,以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国务院委托国家民委、原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11各部门,于1981年5月联合召开了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工作会议,确定了新时期民族贸易工作的方针任务。民族贸易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开始了民族贸易工作的繁荣时期。(1)加强民族贸易的基本建设,增强发展民族贸易的物质基础。(2)减轻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负担,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土特产品和中药材的收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多种经营的发展。(3)国家在商品分配上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使民族贸易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消费需要、落实民族政策和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落实了“三项照顾”政策,促进了民族贸易企业的发展壮大。(5)改革流通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搞活流通,促进民族贸易的发展。二.民族贸易的特殊性(一).民族贸易的特殊性及特殊政策1.民族贸易的特殊性(1)民族贸易的民族特点。①民族贸易主体的特定性。
②民族贸易中商品消费需求的特定性。
(2)民族贸易的地区性特点。
2.民族贸易的特殊政策(1)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土特产品的收购政策①通过农牧土特产品的收购,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②农牧土特产品的收购,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农牧民三者的利益(2)少数民族地区商品供应政策①商品供应的专项照顾政策②商品供应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及风俗习惯的政策(3)民族贸易的三项照顾政策民族贸易三项照顾政策,是指国家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在资金、利润、价格补贴等方面给予照顾的规定。它是在1962年全国第五次民族贸易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如下:①对交通很不方便的边远山区和边远牧区,应该继续对一部分主要农牧土特产品实行最低的保护价;继续对一部分主要工业品(如食盐、煤油、火柴、茶叶等)实行最高限价。由实行上述办法而产生的亏损,依据从严掌握的原则,由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贴。②对于交通不便、商品在途时间长、资金周转慢、流动费用大的边远山区和边远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由中央商业部门拨给较多的自有资金。零售企业的自有资金,定为占流动资金的80%(一般地区为60%左右),其余20%由银行贷款解决;批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定为占流动资金的50%(一般地区为7%左右),其余50%由银行贷款解决。③由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营业条件比一般地区更为困难。因此,这些地区的民族贸易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定为20%(一般地区为3%左右)。利润留成只能用于建设简易营业室和仓库、添置运输工具,以及补助必要的职工福利事业。民族地区相关优惠政策1.民族地区财政优惠政策2.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3.少数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政策表1民族地区财政优惠政策序号政策名称起止时间1国家设置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1955-今2国家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政三照顾政策1964-今3国家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超收分成全额留用1964-19884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补助专款1972-19755国家设立边疆建设事业补助费1977-今6国家设置边疆建设专项补助投资1977-19887国家设立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0-今8国家规定对民族自治区补助数额每年递增10%1980-19889国家对贫困地区棉布提价实行补贴1983-198510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政策性财政转移支付1995-今
表2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序号
政策名称
起止时间
1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减免工商税1950-1993
2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实行轻税照顾1953-今
3国家对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减征农业税1958-今4
国家对边疆县和民族自治乡镇企业免除工商
所得税5年1979-1985
5
国家对少数民族八省区基建企业按降低
成本额三七分成1979-1985
6国家对“老、少、边、贫”地区减免所得税1985-今
7国家对边境贸易实行税收优惠政策1991-1994
序号政策名称起止时间8
国家规定减免少数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992-今9
国家对12大类162个品种的边贸进口商品免税及减税1992-199510
国家规定“老、少、边、贫”地区新办企业减免所得税3年1994-199711
国家对收购边销茶原料企业减按10%征收农业特产税1994-今12
国家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3年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00-200213
国家对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2001-2010序号政策名称起止时间
14
国家对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力、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实行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2001-201015国家对地点生产和经销边销茶免征增殖税2001-200516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2001-2010表3少数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政策序号政策名称起止时间1国家实行民族贸易政策1951-19702国家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价格补贴照顾1951-19703国家对民族贸易企业自有资金给予照顾1952-19834国家对民族贸易企业利润留成给予照顾1952-19835国家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优惠贷款1981-1995
6国家对民族贸易三照顾地区民族用品手工业企业定期减免所得税1979-19937国家对民族贸易三照顾县商业企业免征建筑税三年1985-19888国家对民族贸易三照顾地区医药商业免征建设税和能源税1985-1993序号
政策名称
起止时间
9国家对民贸边销茶生产加工定点企业信贷贴息照顾1991-今10国家规定对民族贸易县商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实行优惠1991-199511国家对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实行优惠1991-199512国家对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减免税1991-199413国家安排专项贷款用于扶持基层民族贸易网点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1992-今14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实施优惠政策1997-200015国家对民族贸易实行“新的民贸三项照顾政策”2001-2005(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1.少数民族的特需商品:
(1).生产工具(2).民族服装、靴帽、装饰品
(3).民族传统饮食(4).民族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5).民族住宅和运输工具
2.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1)民族特需商品的的产销特点和生产组织原则(2)民族用品生产体系的建立
(3)政策上对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扶持3.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供应(1)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原则(2)民族特需商品的销售特点(3)国家为保证民族特需商品和生活必需品供应所采取的措施①编制特需商品和生活必需品目录。这有利于民族贸易部门组织好货源、搞好业务,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服务。②实行单列计划,专项供应制度。③建立商品储备制度。④定期定点组织产销衔接。⑤对民族特需商品经营企业实行照顾和优惠政策。4.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供应面临的新问题从1985年以来,民族用品生产缺乏总体上的协调、管理,使得有些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价格、物资、财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地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 服务社员考试题及答案
- 飞机的原理考试题及答案
- 对口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橡胶板、管、带制造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 电站调度证考试题及答案
- 公益项目可行性报告
- 中国天门冬氨酸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富硒酵母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组织行为学基础》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下玻纤灌浆施工方案
- 幼儿园静电课件
- 知识产权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色素炭黑生产工艺流程
- 财务总监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团公司)2025年
- 团务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课件
- 音乐交流会课件
- 骑手配送食品安全培训课件
- 禅茶养生师初级考试试卷与答案
- 生鲜乳安全培训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