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及评价;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点。2.难点: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教材整理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1)农业方面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⑤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①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误区警示]赫鲁晓夫改革废除了斯大林模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来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教材整理2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2.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评价(1)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2)局限: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图解示意]图示法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教材整理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2.内容(1)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2)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4.后果(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后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80[课中思考题],思考: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提示】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与美国争霸局势的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到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秩序,而不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戈尔巴乔夫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几十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误区警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而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已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腾飞,生活巨变,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客观上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仍有光明前景。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赫鲁晓夫首先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在农业方面,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但最终使苏联陷入危机边缘。3.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国内外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探究点一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解读史料一他(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理解“新旧时代”的含义,辩证地评价。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史料逐层推进地提到表现、原因与结果,逐一对比分析。【史料应用】(1)史料一是怎样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2)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提示】(1)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体制,但又未从根本上取得突破。(2)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史论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1)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经济体制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在未见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探究点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解读史料一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年份1981—19851986—198819891990国民生产增长率%%%-4%注意史料中的数据变化趋势。史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低于1980—1985年的%,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注意关键信息“仅为……”“低于……”。【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20世纪80—9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提示】国民生产增长率连年下降,到1990年出现负增长。(2)根据史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存在的问题。【提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发展战略”,经济增长率下降。【史论拓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启示(1)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2)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4)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5)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只有计划或只有市场都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把两者相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6)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7)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解题模板】抓关键理解材料信息“挥向了党的脖子”排易误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只是在维持原有体制下的局部调整;叶利钦推行改革时,苏联已不复存在,苏共也已丧失执政地位,A、B、D三项与材料意思不符结论根据材料“改革的手术刀……挥向了党的脖子”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导致了苏共执政权的丧失,与材料意思相符,C项正确【答案】C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72040111】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53年”可以判断,当时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答案】B2.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A3.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是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解析】由“1973年”可知,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排除C项;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A项。【答案】A4.20世纪80年代末,在苏联推行改革的最高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 D.叶利钦【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在经济、政治、外交上进行一系列改革,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为1964—1982年,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间为1953—1964年,故C项错误;叶利钦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担任俄罗斯总统,故D项错误。【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72040112】材料一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500卢布。”材料二“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材料三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材料四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以上材料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史密斯著的《俄国人》(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2)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为改变这些不足,苏联在20世纪60-80年代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怎样?【解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浙江台州温岭市交通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编外工作人员1人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管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 2025浙江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三级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项目人员培训与技术支持方案
- 2025江西洪源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招聘64人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2025江苏苏锡通融媒科技有限公司招聘技能测试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2025江苏盐城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81人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卷带答案解析试卷2套
- 2025春季云南建投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61人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卷带答案解析试卷2套
- 2025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管理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试卷2套
- 2025广东湛江中冶环保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卷带答案解析试卷2套
- 建筑工程技术生涯发展展示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暑期计算题自学练习(含解析)
- 河南公墓管理办法
- ANSI∕NEMA2502020EnclosuresElectricalEquipment1000VoltsMaximum(电气设备外壳(最大1000伏))
- 2025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c语言试题及答案
- DB42-T 2391-2025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 无讼学院实习律师培训结业考试题目含答案
- DG-TJ08-2021-2025 干混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 养老院护理员培训课件
- 关于畜禽交易管理办法
- 神经内科眩晕病例讨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