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高考题看重要历史概念_第1页
2016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高考题看重要历史概念_第2页
2016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高考题看重要历史概念_第3页
2016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高考题看重要历史概念_第4页
2016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高考题看重要历史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湖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高考题看重要历史概念

分封制

1、(2015•江苏单科口)《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

公,中阶之前;诸侯,昨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

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2、(2015♦上海单科3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

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

下和矣J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A项3分,B、D项1分,C项。分

3、(2014全国新课标卷II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

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

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4、(2014♦上海单科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

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

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答案】D项3分,A、C项1分,B项。分

5、(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

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

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6、(2012•浙江文综卷)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

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

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

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

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

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

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

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答案】(1)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

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分封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分封制是高频考点。考查时,往往以历史材

料为载体。关于分封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其内涵、分封诸侯的权力和义务、封

国、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与西方政治制度对比考查,体会文明的多样

性。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

封国,称为“封邦建国。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

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

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制的实行,

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宗法制

1、(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2014广东文综[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介‘,"八"

象宫室屋宇之形,"丁"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

3、(2013•广东文综口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

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4、(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

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

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5、(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

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6、(2013•安徽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日:

”……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

宗庙;三思立,庙不衬(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

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

止。后乃使王出,日:"还尔太子r

——《新唐书•狄仁杰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

宗法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关于宗法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其涵义、核心、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礼乐制度、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的本义指宗庙、祖

庙,"宗",是一个会意字,从^示,示指神祇‘'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

祀,在甲骨文中“”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宗法制的核心是

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父死

子继,兄终弟及“体现了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为了

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西周制定了礼乐制度。

世卿世禄制

1.(2013浙江文综[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文王I------武王----成王•一

(天子)

—用公一鲁公伯禽……桓公庄公--

(诸侯)

叔牙——公孙

《卿大夫)

叔仲的生

(士)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世卿世禄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关于世卿世禄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其是西

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

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

郡县制

1、(2015•上海单科・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B.皇帝C.郡守、县令D.丞相

2、(2014•四川文综・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金元明清

高层政

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路、府、府、直隶州府、直隶

郡都州州

区州洲州

县级政

县县县县县县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

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

的主体

3、(2015•海南单科・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4、(2011•福建文综・38)(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

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

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

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

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

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

朝所沿用。

郡县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关于郡县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其长官郡守、县

令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是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

较,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

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

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

分封制度

2、(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

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

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口

县,更口、口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口"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4、(2012•海南单科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5、(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

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

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6、(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

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7、(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

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8、(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

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

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9、(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

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

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0、(2014•全国新课标卷工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

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1、(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

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2、(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

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

13、(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4、(201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

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15、(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16、(2012•上海单科・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

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

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17、(2013•山东基能・55)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

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丑)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18、(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

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

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9、(2014•上海单科・37)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

“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

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

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

"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

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

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

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14分)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

分)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4分)

[答案](])水平]: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3)水平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4分)

•为了巩固统一的新政权,加强皇帝权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

•御玺数量过多,不再正宗,需要重建皇帝权力的象征;完善三省六部制、推行

科举制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无关或与史实不符(0分)

20、(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

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

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

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

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答案】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

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

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T商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

分析其意

义。(2分)

【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

布律令

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1、(2013•上海单科・36)"无为"与"有为"(12分)

材料一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

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

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

循"。一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腹

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

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

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答案】(1)

水平1:辩证全面且有史实依据。(4分)

•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

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

苛刻全然不同。水平2:有史实依据,但不够全面(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X其

他答案。(0分)

(2)

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史实间的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辩证看待汉武帝的"有为"。

(8分)

•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

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

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

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以

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为",如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

商货殖等建议。

水平2:提取的信息不充分或回答不完整,仅从单方面看待汉武帝的"有为"(按

题意相符程度给分I

其他答案。(0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高频考

点,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其形成、内容、影响。战国时

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皇帝之称是秦始王认

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

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

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此后两千多年

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

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并不断加剧。

三省六部制

1、(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错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

错的请求,并下诏"错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

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2、(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

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3、(2015•上海单科・33)《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

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分

4、(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

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

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5、(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

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

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6、(2014•江苏单科・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

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

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设。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

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日:"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

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凡上之达下,日诏,日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日题,日奏……

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

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

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

为是违制的。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皇权至上。

三省六部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关于三省六部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三省六

部的职能,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

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给

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宰臣”是政事堂议

事的宰相,他们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如更立皇后的决策,三省六部的长官并非都

能参与决策,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察举制

1、(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

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察举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关于察举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其是汉武帝时期

确立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不同于先秦的世官制和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其标准是

孝廉,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

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

九品中正制

1、(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都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

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

腹食,独若不闻",被都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

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九品中正制:透过近几年的高考题,关于九品中正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九品中正制建

立之初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后来仅仅重视门第出身,官吏

的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科举制

1.(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

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2014•浙江文综・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

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职官考(府州官员X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

③《四明志》

儒学)

④《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3、(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

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

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4、(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

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5、(2012•四川文综・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

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6、(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

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

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

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

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

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

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

可,

等次论述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明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

第一等

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

第二等

较完整,表述清楚。

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7、(2015•江苏单科・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

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

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

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

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

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

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

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

【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4分)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

8、(2014•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

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

取人之道益公……——邓嗣

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一丁题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绮子弟,亦知苦读,以获

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

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I

(答三点即可)

(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

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

可)

9、(2014•全国新课标卷工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

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

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

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

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

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

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

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一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

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

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

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

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

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一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

《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

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

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

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

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

界的新方法。

10、(2012•江苏单科・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

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

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

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

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

弊之限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