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水道演变及保护研究报告_第1页
苏州古城水道演变及保护研究报告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8

PAGE

苏州古城水道演变及保护研究

刘悦洋

苏州市第一中学高二[1]江苏苏州(215006)

【内容提要】水是苏州的灵魂,水道则是苏州古城的命脉,从古至今,苏州城的基本轮廓保持住了,但是原有水道改造、变迁、填埋较多。苏州城市发展要把保护水资源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古城水道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关键词】古城水道,吴文化,历史演变,保护利用

研究背景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水乡古城,历来是以鱼米之乡著称,繁体“蘇”字就是由“鱼”“禾”构成,水是苏州的灵魂,水道则是苏州古城的命脉,保存至今的的宋代平江图见证了千年苏州城池,古城的基本轮廓保持住了

2500余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水道改造、变迁,填埋较多,已今非昔比。为此,我们针对苏州古河道的变迁,对其演变及保护历程进行考察,阐释苏州水道的特点,提升人们对苏州现存河道发展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研究目的

苏州作为一个水网城市,有价值的优秀古建筑大部分构筑在古城水道周围,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建筑构成了苏州古城的河道景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设施的不断更新,人们出行走水路已经不是最快捷的方式,对苏州原有的河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弱。上世纪70年代以后,陆上交通发发展迅速,车多了,船少了,加上苏州城里增办了许多工厂,污水往河里排放,水质逐步发臭变黑。

苏州的城市发展一定要把保护水资源作为第一要务,因为水是苏州城市定位中最具价值、最有特色、最能持久的核心因素。2500多年的岁月积淀,苏州古城里的古典园林、古城墙、古河道、古街巷、古塔、古桥、古建筑群星罗棋布,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保护的重任。

研究意义

保护好现存的水道,使之与苏州古典园林、古城墙、古桥、古街道、古建筑以及古码头等共同成为苏州城不朽的记忆和标志。

水道遭破坏、受污染,河道景观的快速消失,使苏州水体文化逐渐流失,随之而来的是苏州古城水景建筑特色渐渐被弱化,人文环境趋向恶化,苏州本地人归属感也在不断淡化。因此,维系苏州文化的水和承载它的水道必须加以保护。

研究过程

1.2015年3月,探访位于石湖南侧的“越来溪”,进行实地观察并对水质做了初步观察。在苏州职业大学内的“吴文化研究院”对苏州水道演变发展做了进一步了解。

越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越溪境内又有众多名胜古迹,千年越来溪魅力依旧,越城遗址再现吴越文化风貌,古画眉泉旧址尤在,三十一幅摩崖石刻仍被完整地保留至今,吸引着众多的探古访幽者。据历史记载,越国为进攻吴国,从浙江开始,用一个晚上挖到了石

湖,从而进入吴国。此后人们称这条越国挖出来的河道为“越来溪”,简称为越溪。水质状况看,越溪是活水,水道并无杂物、油脂等垃圾,清澈度比苏州其他水道,如运河要好。我们还实地考察了石湖的南片水域的水质。

2015年3月于苏州职业大学内的“吴文化研究院”对苏州水道演变发展做了进一步了解。吴文化研究院徐静院长陪同我们在苏州职业大学的吴文化研究院参观了苏州平江图拓本以及按平江图原图仿制的约5倍的石刻平江图。

2.2015年3月底:翻阅文献资料,对平江图上的水道了解、分析,通过研究《平江图》了解苏州河道的变迁。

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图上绘出水体有十种:运河、护城河、城河、湖、荡、江、塘、湾、池。其中以城河最多。城河分布在城内,密集排列,相互垂直。河网交错,是江南水城--苏州的一大特色。在整个城市交通网络中,道路与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与河道对应,构成的水陆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生活、城乡货运、贸易往来、排水防灾、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当前古城水道调查,2015年2月初,向苏州海事局河道管理部门、苏州档案部门了解情况。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在2003年2月份启动了古城区“一河一档”调查工作,测量统计得出古城市河道约长35公里(不包括护城河),“三横三纵”主河道约长18公里,平江、南园、阊门支流约长17公里。

研究报告

一、苏州古城区水(河)道的历史变迁

从地域角度看,苏州市北枕长江,西临太湖,东连吴淞江,南达杭嘉湖。大运河绕古城而行,所以苏州地区水运发达,物产丰富。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斯城,凿斯水”,营建阖闾大城,苏州城市的水道就拉开了自己历史的帷幕。根据文献记载,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水道体系构建已相当完备。唐代诗人白居易、杜荀鹤等人描写苏州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城内水道“河

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古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共有水道113条,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水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水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明《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水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这是苏州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风貌,是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并有着2500余年悠久历史的遗产。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自然)之间和谐融合”。历史上各个时期水道数据见下表。

各个历史时期水道情况表

年代

骨干

水系

总长(KM)

河道

密度(KM/KM^2)

数量(条)

横河(条)

直河(条)

桥梁(座)

桥梁密度(座/KM^2)

六纵十四横两环

82

5.77

113

75

38

314

22.1

三横四直两环

86

6.07

121

80

41

340

23.9

三横四直两环

62

4.37

45

30

15

261

11.9

解放前

三横四直两环

47

3.31

30

18

12

169

18.4

现在

三纵三横一环

35

2.36

26

12

14

185

13.0

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街道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平江图》显示,在这一格局中,河街与陆街并行共同作为城市的边界,将苏州划分成一块块方格状居住生活区,水巷和陆巷作为居民区内部的边界又将街区划分成一个个小方块,整座城市因此而呈现棋盘方格网状。苏州街道中的河道走船(货运大多用船,人们出行较远也往往乘船,所以河道以承担货运和远程客运为主),陆道则一般是步行或轿、马、车走的道路。从现代交通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交通分流,由其河道和陆道共同组成一条街道,街道中有交通分流,正如我们现在城市马路中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一样,它们相辅相成又互不干扰。这是苏州城市古代道路系统的独一无二之处:即水陆并行的交通分流形式。

二、从古城水道角度考察苏州城市及其街区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了苏州历史街区的特点,为苏州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方向提供了依据。水道是苏州历史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水道不是独立于苏州历史街区之外的普通的河道水系,它是苏州历史街区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源泉与主体。古城水道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把水道作为苏州历史街区的主要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更加完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苏州历史街区,进而科学地保护、开发苏州历史街区。

(二)明确了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苏州是我国第一批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一。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苏州历史水街区。城市是以街区为单元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的细胞是街区,城市的生命力也在街区,没有街区的个性,就没有城市的特点,历史街区是城市内涵浓缩的精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则是古城水道。明确提出古城水道概念,有助于准确把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文明的源泉、内涵与特色,有助于更好地延续和发展城市的文明,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苏州水城的内涵。作为东方水城的苏州,其水城的内涵不仅在于“三江五湖”自然环境,更在于水的文明,苏州的历史是一部水与人的历史,是水与人共同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段历史与文明有的凝固在水道的物质空间中,有的则活跃在水道的生活空间中,只有准确理解苏州街区的水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苏州水城的文化灵魂。

三、古城水道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对古城水道历史演变的探索只是苏州水系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对其价值以及价值的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才是古城水道研究的落脚点。

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苏州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为苏州城市水环境改善和生活污水治理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苏州水道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特别是生活污水治理急需纳入法制规范。苏州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重新制定了《苏州市排水管理条例》,为有效改善苏州水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古城水道是在太湖流域三江五湖的地理环境背景中,以苏州繁华的经济为内在动力形成的,具有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美学以及教育诸多方面的价值。它与以水文化为灵魂的吴文化是融为一体的,成为苏州文明的载体,代表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它以“水”为特性,具有许多独特的保护和利用价值。

(一)维持古城架构的价值。水道有固定城市框架的作用,使苏州城的位置和格局历久不变。在满足人们精神审美需求方面,水道兼具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审美价值,水与民居、建筑及各种景观千姿百态地协调结合,创造出优美的水环境、水空间。

(二)排水和防洪的价值。古人在建城时就已经考虑到,苏州降雨量多,有了系统而完备的水道,城市的天然降水,处理后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可以排出城外。古城民居、街道依水而建,充分利用水道还能蓄水,有防洪排涝的实用价值。

(三)运输和观光价值。在多水的苏州,水道是可以做到无往而不至的,城内稠密的河网与城外河网相沟通,组成城内外街区间水上交通网络,过去有利于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居民出行,如今有利于观光旅游。

(四)消防和防卫价值。现存苏州城内水道两岸多木结构建筑,改造后建筑仍较密集,容易失火,苏州水道河道紧靠街巷建筑,既提供了消防水源,又起了隔离火区的作用。此外,古城水道还具有最基本、最原始的防卫功能。

(五)调节气候的价值。水道具有调节和改善城市小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