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法硕刑法重制笔记_第1页
2022法硕刑法重制笔记_第2页
2022法硕刑法重制笔记_第3页
2022法硕刑法重制笔记_第4页
2022法硕刑法重制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刑法概述...................................................................................2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4

第三节刑法的效力范围.............................................................................5

第二章犯罪概念........................................................................................9

第一节犯罪的定义.................................................................................9

第二节犯罪的基本特征(18法学论述)..............................................................11

第三章犯罪构成.......................................................................................12

第一节犯罪构成概述..............................................................................12

第二节犯罪客体..................................................................................14

第三节犯罪客观方面..............................................................................18

第四节犯罪主体..................................................................................24

第五节犯罪主观方面..............................................................................29

第四章正当化事由.....................................................................................37

第一节正当化事由概述............................................................................37

第二节正当防卫..................................................................................38

第三节紧急避险..................................................................................40

第五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42

第一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42

第二节犯罪既遂..................................................................................43

第三节犯罪预备..................................................................................44

第四节犯罪未遂..................................................................................45

第五节犯罪中止..................................................................................47

第六章共同犯罪.......................................................................................50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51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52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53

第四节共同犯罪与犯罪的停止形态..................................................................56

第七章罪数形态.......................................................................................58

第一节罪数形态概述..............................................................................59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60

第三节法定的一罪................................................................................63

第四节处断的一罪................................................................................64

第八章刑事责任.......................................................................................67

第一节刑事责任概述..............................................................................67

第二节刑事责任的根据和解决方式..................................................................68

第九章刑罚概述.......................................................................................70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70

第二节刑罚的种类和体系..........................................................................72

第十章量刑...........................................................................................79

第一节量刑的概念和原则..........................................................................79

第二节量刑情节..................................................................................80

第三节量刑制度..................................................................................84

第十一章刑罚执行制度.................................................................................96

第一节减刑......................................................................................96

第二节假释......................................................................................98

第十二章刑罚消灭制度................................................................................102

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102

第二节时效.....................................................................................102

第三节赦免.....................................................................................104

第十三章刑法各论概述................................................................................106

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06

第二节罪状、罪名、法定刑.......................................................................107

第十四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11

第一节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111

第二节具体罪名.................................................................................111

第十五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13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113

第二节具体罪名.................................................................................115

第一类危险方法型...............................................................................115

第二类交通工具设施型...........................................................................116

第三类恐怖活动型...............................................................................119

第四类枪支弹药型...............................................................................119

第五类重大事故型...............................................................................120

第六类设备设施型...............................................................................122

第十六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23

第一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123

第二节具体罪名.................................................................................126

第一类伪劣商品型...............................................................................126

第二类走私犯罪.................................................................................129

第三类公司管理型...............................................................................130

第四类金融秩序型...............................................................................130

第五类金融诈骗型...............................................................................134

第六类涉税犯罪.................................................................................136

第七类知识产权型...............................................................................137

第八类市场秩序型...............................................................................139

第十七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43

第一节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143

第二节具体罪名.................................................................................146

第一类生命健康.................................................................................146

第二类性自主权.................................................................................148

第三类人身自由.................................................................................150

第四类婚姻家庭.................................................................................153

第五类名誉隐私.................................................................................155

第六类民主权利.................................................................................156

第十八章侵犯财产罪..................................................................................157

第一节侵犯财产罪概述...........................................................................157

第二节具体罪名.................................................................................161

第一类取得型...................................................................................161

第二类毁弃型...................................................................................166

第三类不履行型.................................................................................166

第四类挪用型...................................................................................167

第十九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68

第一节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168

第二节具体罪名.................................................................................172

第一类公共秩序.................................................................................172

第二类司法秩序.................................................................................178

第三类国境管理.................................................................................180

第四类公共卫生.................................................................................180

第五类环境资源.................................................................................182

第六类毒品犯罪.................................................................................183

第七类卖淫犯罪.................................................................................183

第八类淫秽物品.................................................................................184

第二十章贪污贿赂罪..................................................................................185

第一节贪污贿赂罪概述...........................................................................185

第二节具体罪名.................................................................................187

第一类贪污类...................................................................................187

第二类受贿类(钱权交易).......................................................................188

第三类其他类...................................................................................189

第二十一章渎职罪....................................................................................190

第一节渎职罪概述...............................................................................190

第二节具体罪名.................................................................................192

第一章绪论

定义

概念形式

Q

特征

任务惩罚/保护

刑法概述任务和机能------------------

机能规制/保护/保障

体系

体系和解释解释的效力立法/司法/学理

文理解释

解释

目的

解释的方法

扩大

缩小

论理解释

当然

刑比较

法历史

罪刑法定

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适用平等

论罪责刑相适应

原则+例外

域内属地原则旗国主义

沾边就管

空间效力

属人原则公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

域外保护原则3年+双重犯罪原则

普遍管辖原则补充性原则

公布之日后一段时间

刑法的效力范围生效时间

公布之日起

立法机关明确宣布

失效时间

自然失效

从旧原则

时间效力

从旧兼从轻

学说

从新

从新兼从轻

从旧兼从轻

溯及力

我国一般而言

所谓处刑较轻一个法定刑幅度

两个以上法定刑幅度

《刑九》

1

第一节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的定义

【分析】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因为犯罪的主要法律后果是刑罚,所以,刑法又称犯

罪法或刑罚法.在中国,刑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代表人民的意志制定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的法律.

>刑法的形式

【分析】在中国,刑法有以下几种存在形式(或表现形式、形式渊源):

(1)刑法典,即全面、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内容的法典.

1979年7月1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于1997年10月1

日施行后,又通过11个修正案对其部分内容进行修正。

(2)单行刑法,是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某一事项的法律.

在1997年刑法典之后,我国也曾颁行过一部单行刑法,即1998年12月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

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是指在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目前,

我国的附属刑法一般只重申刑法典的内容,没有确立新的犯罪与法律后果的具体内容.

如在海关法、环境保护法、票据法中规定的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注意】附属刑法只能规定在法律中,不能规定在行政法规中。

(4)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包含上述一切形式的刑法,狭义刑法特指刑法典。刑法典也被称为普通刑法,

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被合称为特别刑法.当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条文时,应适用特别刑法优于普通

刑法的原则;当犯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特别刑法条文时,应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刑法的特征(16法学简答)

【分析】刑法的特征是指刑法同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相比的特点,所以也称刑法的法律性质(特性).刑法

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刑法在保护的利益与调整的对象上,比较广泛.刑法保护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利益,而

其他法律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可能仅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利益与关系.严重违反其他法律的行

为(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有可能进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刑法为其他法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调整对象的专门性.刑法的任务以及实现任务的方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刑法主要规定犯罪,以及运用刑罚

的方法同犯罪作斗争、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而其他法律则各有自己的任务和实现的方法。

(3)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刑法的强制力度较其他法律的强制力度严厉得多。刑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对犯罪行为的

法律后果上,这种法律后果的严厉性是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所不能比拟的.违反刑法的后果是刑罚制裁,刑罚制

裁的方法包括剥夺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重要的权益.

(4)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正因为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决定了刑法需要遵循明确性和谦抑性原则、罪刑法定

原则,要求适用刑罚的前提(构成要件)具体化、明确化,尽量限制刑罚的适用.作为保护社会的“最后手段”,只有

当其他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调整.所以,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

二、刑法的任务和机能

我国刑法的任务包含两方面内容:

(1)惩罚任务,即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2)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也就是:①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②保护国有财

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④维护社

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

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刑法具有三种机能:(★)

(1)规制机能,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或者约束的机能.其方式是将一定的行为当作犯罪,对其规定刑罚,向国民

显示该行为为法律所不容许;或者要求国民不要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

(2)保护机能,即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的机能;

(3)保障机能,即保障公民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并保障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之外的刑罚处罚的功能.

【注意】犯罪之前是规制,犯罪以后是保护,人权保障全过程。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刑法的体系

【分析】

(1)刑法的体系.刑法的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我国现行刑法采用大陆法系的法典模式.刑法(刑法典、狭义

刑法)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此外还有一条附则.总贝吩5章,各章的内容依次为: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

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其他规定.分则共1()章,分别规定了各种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

总则规定的是犯罪与刑罚的通用性规则,分则规定的是各种具体犯罪的罪状和法定刑.总则与分则的关系是一般

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刑法规范的体系.

(2)刑法条文结构.刑法的总则与分则的条文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刑法总则的条文主要是对相关刑事法律规则

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有关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刑罚的种类、各种具体刑事法律制度及

其适用条件的一般性规定.在分则条文中,刑法以“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263条)这样的方式规定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在前半部分作为罪状表述了一定的法律

要件(构成要件、犯罪构成);在后半部分规定了(具备前半部分法律要件所应承担的)法定刑(法律后果).这样,

刑法以犯罪为前提条件,以刑罚为其主要法律后果,如法理学中所说的满足法律规定的“假定前提”就产生其后的“法律

后果''道理相同。不过,鉴于刑法的法律后果非同寻常的严厉性,故对犯罪法律要件及其法律后果(刑罚)均要进行严

密、细致的规定,以至于刑法典分则使用了数百个条文来确定每一种具体的“罪与刑”关系.其对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

法律前提(或要件)规定的具体、细密程度,是其他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刑法的解释

【分析】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社会生活是多样和多变的,而法律条文是抽象和多义的,为

了正确理解、适用法律,需要对法律的含义进行阐释.

根据解释的效力,刑法解释可划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即刑法的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刑法条文的解

释属于立法解释.立法解释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决议形式对刑法条文含义的解释.如,关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2002

年12月);关于《刑法》第313条的解释(2002年8月);关于《刑法》第384条第1款的解释(2002年4月);

关于《刑法》第228、342、410条(占用农用地)的解释;关于《刑法》第93条第2款(国家工作人员)的解释(2000

年4月);关于《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解释(2002年4月);关于《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2004年12

月).

②在刑法中对有关术语的专条解释.如刑法总则第5章中第91条至第99条关于“公共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

产”“国家工作人员”“重伤”“违反国家规定”“首要分子”“告诉才处理”“以上、以下、以内”的解释.

③在刑法的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如1997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所作的《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注意】《刑法》的立法解释主体包括全人大和全人常;《立法法》规定的立法解释主体仅包括全人常。

(2)司法解释,即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条文进行的解释.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

3

用刑法问题所作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刑法问题所作的解释,都属于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在刑法具体应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刑法的实际运作情况,应当高度重视.

(3)学理解释,是指有权对刑法进行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机构之外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属于“有权解释工学理解释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所以又称“无权解释”,靠“以

理服人”.

根据解释的方法,刑法解释可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A-B,比较A,B关系」

(1)文理解释是根据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的说明。【注意】文理解释看字面

【注意】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文理解释具有优先性和决定性,论理解释要从字面含义以外解释。

(2)论理解释是根据立法的精神与目的对条文进行说明,一般认为,论理解释包括:

①目的解释;【注意】目的解释看客体

②扩大解释;【注意】大于字面是扩大。吸收是扩大,并列是类推。

③缩小解释;【注意】小于字面是缩小

④当然解释;【注意】前提是法律未明文规定,要求对比事项“性质相同,程度不同”。轻重对比是当然。

【例如】①抢劫儿童可以定拐骗儿童罪;②变造货币可以定变造货币罪,而不能定伪造货币罪。

⑤比较解释;【注意】比较解释参国外

⑥历史解释。【注意】历史解释看来源。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

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它的基本内容是: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这里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

律、法令,通常是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对于已废止的法律,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生效的法律,

对其生效前发生的犯罪行为,只有在其处罚轻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生效的法律的场合才能适用于该行为.

(2)明确化,【要求】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

清楚.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对被告不利的法律)、不

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

(3)合理化,【要求】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禁止采用

过分的、残酷的刑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

(1)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刑罚运用的具体制度等;刑

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明确、完备的法律标准.

(2)在刑事司法上,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处刑.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

【分析】《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它

意味着对所有的人,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定罪量刑以及行

刑的标准上都平等地依照刑法规定处理,不允许有任何歧视或者优待.

【注意】罪刑法定原则是①近代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宪法》中“公民权利义务”的专章规定的体现;

③平等原则:权利义务平等、保护平筝、排除特权和歧视的重要体现。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与体现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称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

4

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据此,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两方面内容:

(1)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

重.

(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注意】刑罚轻重=社会危害性(所犯罪行)+主观恶性(刑事责任大小)+再次犯罪可能性(刑事责任大小)。

(1)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对重罪适用重刑,

对轻罪适用轻刑.

(2)刑法总则中规定量刑的一般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

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

应,罚当其罪.

(3)刑法总则还规定:①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不得缓刑;②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③对中止犯处罚明显轻缓于未遂犯、预备犯;④对过失犯处罚明显轻缓于故意犯等,

体现了刑罚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第三节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效力范围的概念和种类

【分析】刑法的效力范围又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空间、时间方面的适用范围。分为刑法的空间效力和

时间效力.

二、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

【分析】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即解决刑法适用于什么地域和适用于哪些人的问题.

>确立刑法空间效力范围的学理根据: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

(1)属地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

(2)属人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

(3)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侵害本国利益的犯罪.

(4)普遍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对侵犯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都要行使管辖权.

>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分析】在确立刑法空间效力方面,我国刑法采取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其他原则为补充的综合性原则。

>刑法在中国领域内的效力

【分析】《刑法》第6条规定:

(1)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中国刑法;所谓“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主要

是指:①《刑法》第11条所规定的“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②香港、澳门

特别行政区发生的犯罪由当地的司法机构适用当地的刑法;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变通规定.

(2)凡在中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中国刑法,该规定是属地原则的补充性原则,也称旗国主义.

【注意】旗国主义只包括船舶、航空器。

(3)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这种以犯罪发生的地域为根据来确立刑法适用(效力)范围的规范,体现了属地原则.

>刑法在中国领域外的效力

(1)刑法对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中国刑法

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中国刑法

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

5

这种依据犯罪人的国籍来确定刑法适用(效力)范围的规范,体现了属人原则.

(2)刑法对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我国刑法规定的

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这种规定,体现了保护

原则.

这种依据犯罪侵害到本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确定刑法适用(效力)范围的规范,体现了安全原则(对国家而言)

或保护原则(对本国公民而言).

(3)刑法对国际犯罪的效力.对于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国在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

事管辖权.即使该罪行不是发生在中国领域,未侵犯中国国家和公民,犯罪人不具有中国国籍,我国司法机关也有权

管辖该案件.要么适用中国刑法定罪处刑,要么按照我国参加、缔结的国际条约实行引渡(或起诉或引渡)。

这种依据国际法确定国内法对有关国际犯罪的刑法适用(效力)范围,且不受犯罪发生地、犯罪受害人、犯罪人

国籍限制,体现了普遍管辖原则或世界原则.

普遍管辖原则具有补充性.从国内法的角度,普遍管辖原则相对于传统的属地、属人、保护管辖原则而言仅具有

补充作用.如果按照传统的属地、属人、保护管辖原则中的任意原则能确立刑法的效力,则不需适用普遍管辖原则.

【注意•对外国刑事审判的消极承认】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

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包括对国际刑事法庭

的审判,但不包括大陆居民在港、澳、台地区所受的刑事审判。

三、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概念

【分析】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即对其生效前行为的效力。

>刑法的生效时间

【分析】刑法的生效时间通常有两种方式:

(1)公布之后一段时间生效,如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典)通过并公布后,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生

效)

(2)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单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一般采取这种方式,如《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

犯罪的决定》.

>刑法的失效时间

【分析】刑法的失效时间通常也有两种方式:

(1)由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自何日起失效,例如《刑法》第452条第2款规定,列于该法附件一的全国

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等15件单行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予以废止.

(2)自然失效,即新法施行后取代了有关旧法,或者由于原来特殊的立法条件已经消失,旧法自行废止。

>刑法的溯及力

【分析】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指刑法对于生效以前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对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曾经有过以

下四种制度(或学说):

(1)从旧原则.只能依据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刑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生效前行为)的效力.

(2)从旧兼从轻原则.只能依据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除外.新法(行

为后生效)中的“轻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从新原则.刑法对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一般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是旧法(行为时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仍适用旧

法.

6

>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刑法溯及力的规定

【分析】我国《刑法》第12条对刑法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对于现行刑法生效以前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

尚未确定的行为,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但是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不认为犯罪或处刑较轻的,适用现行有效的法

律.依据行为当时有效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所谓“处刑较轻”,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规定的刑罚即法定刑比修订前刑法轻.

(1)一般而言,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2)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只有一个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该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

(3)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有两个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具体犯罪行为应当适用的法定

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

对刑法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派生的要求之一,具有普遍的效力.

【注意】溯及力皆不适用已决犯。再审不适用从旧兼从轻,只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

【注意】跨法犯(继续犯、连续犯)一律适用新法。若新法处刑更重,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注意】旧法非罪,新法认为是犯罪的,只追究新法生效以后的部分行为。

【注意】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因为不是刑法的渊源,原则上不需要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

(1)行为时,无解释,审判时,有解释,从新;

(2)行为时,有解释,审判时,新解释,从旧兼从轻;

7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

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作出如下规定:

概括具体变动变动类型结论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以前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