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_第1页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_第2页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_第3页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_第4页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2、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3、预测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4、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第一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第二节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一、评价工作程序二、评价等级三、评价标准

一、工作程序

即工作程序大致分为:准备阶段;调查监测阶段、预测评价对策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工程分析,水文参数与环境现状(污染源、环境水质等)调查、监测准备(工程简析、评价分级、编写大纲等)报告书编写预测(方法、项目)、评价(法规标准衡量)、对策(可行、可操作)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二、评价等级划分

1、等级划分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按项目污水排放量(分五档);废水水质复杂程度(分三档);纳污水体水域大小(分三档);地表水质要求(分Ⅴ类)等分为一、二、三级,一级评价项目的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具体评价等级按《环评导则》表2的判据划分。2、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1)污水量污水排放量Q(m3/d)划分为5个等级:

Q≥20000;

20000>Q≥

1000010000>Q≥

5000;

5000>Q≥

1000;

1000>Q≥

200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2)污染物分类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1)持久性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2)非持久性污染物;(3)酸和碱(以pH表征);(4)热污染(以温度表征)。(3)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4)各类地面水域的规模①河流与河口

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大河:≥150m3/s;中河:15~150m3/s;小河:<15m3/s。②湖泊和水库的规模

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25km2;中湖(库):2.5~25km2;小湖(库):<2.5km2。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库):≥50km2;中湖(库):5~50km2;小湖(库):<5km2。

具体应用上述划分原则时,可根据我国南、北方以及干旱、湿润地区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Ⅰ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5、水质类别

项目污水排放量:水质复杂程度:地面水域:地面水质要求:

20000m3/d10000~20000m3/d5000~10000m3/d1000~5000m3/d200~1000m3/d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数目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数目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数目<7大河:流量150m3/s中河:流量15~150m3/s小河:流量<15m3/s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І~Ⅴ类,即按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m3/d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20000复杂大Ⅰ~Ⅲ大Ⅳ、Ⅴ

中、小Ⅰ~Ⅳ中、小Ⅴ

中等大Ⅰ~Ⅲ大Ⅳ、Ⅴ

中、小Ⅰ~Ⅳ中、小Ⅴ

简单大Ⅰ、Ⅱ大Ⅲ~Ⅴ

中、小Ⅰ~Ⅲ中、小Ⅳ、Ⅴ

<20000≥10000复杂大Ⅰ~Ⅲ大Ⅳ、Ⅴ

中、小Ⅰ~Ⅳ中、小Ⅴ

中等大Ⅰ、Ⅱ大Ⅲ、Ⅳ大Ⅴ中、小Ⅰ、Ⅱ中、小Ⅲ~Ⅴ

简单

大Ⅰ~Ⅲ大Ⅳ、Ⅴ中、小Ⅰ中、小Ⅱ~Ⅳ中、小Ⅴ<10000≥5000复杂大、中Ⅰ、Ⅱ大、中Ⅲ、Ⅳ大、中Ⅴ小Ⅰ、Ⅱ小Ⅲ、Ⅳ小Ⅴ中等

大、中Ⅰ~Ⅲ大、中Ⅳ、Ⅴ小Ⅰ小Ⅱ~Ⅳ小Ⅴ简单

大、中Ⅰ、Ⅱ大、中Ⅲ~Ⅴ

小Ⅰ~Ⅲ小Ⅳ、Ⅴ<5000≥1000复杂

大、中Ⅰ~Ⅲ大、中Ⅳ、Ⅴ小Ⅰ小Ⅱ~Ⅳ小Ⅴ中等

大、中Ⅰ、Ⅱ大、中Ⅲ~Ⅴ

小Ⅰ~Ⅲ小Ⅳ、Ⅴ简单

大、中Ⅰ~Ⅳ

小Ⅰ小Ⅱ~Ⅴ<1000≥200复杂

大、中Ⅰ~Ⅳ

小Ⅰ~Ⅴ中等

大、中Ⅰ~Ⅳ

小Ⅰ~Ⅴ简单

中、小Ⅰ~Ⅳ表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三、评价标准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以下三部标准,具体用哪一类、哪一级标准按拟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要求选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另外,查询相关的行业排放标准。第三节、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一、工程分析和影响识别二、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一、工程分析和影响识别

工程分析就是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基础数据。水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分析中要识别出对水环境造成影响的污染因子,同时还要识别出对水体水量和底部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有影响的因子。项目特征与地表水水量和水质的关系评价因子的筛选

(一)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2、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3、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4、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二、环境现状调查(二)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时期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时期与水期(潮期)的划分相对应。河流、河口、湖泊与水库一般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划分;海湾按大潮期和小潮期划分。

一级二级三级

河流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限和平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限调查河口一般情况,为一个潮汐年的丰水期.平水期限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湖泊︵水库︶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限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限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海湾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限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表7各类水域在不同评价等级时水质的调查时期(三)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

1、原则

应尽量向有关的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水文调查(测量)与水质调查(监测),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他时期(丰水期、平水期、冰封期等)可进行补充调查。水文测量的主要内容(对象)与拟采用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密切相关。在采用数学模式时应根据所选用的预测模式及应输入的水文特征和环境水力学参数的需要决定其内容。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内进行。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和天数不要求完全相同,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及环境水力学参数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一般应调查的河流水文特征值为:河宽、水深、流速、流量、坡度、糙率及弯曲系数;环境水力学参数主要为:迁移、扩散及混合系数等水质模式参数。2、各类水域调查内容(1)河流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如平直段长度及弯曲段的弯曲半径等)、横断面、坡度(比降)、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封冰、解冻等现象。

河网地区应调查各河段流向、流速、流量关系,了解流向、流速、流量的变化特点。(2)感潮河口除应包括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应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横断面形状、水面坡度以及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3)湖泊与水库主要有: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水力停留时间,水量的调度和贮量,湖泊、水库的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湖流的流向和流速,环流的流向、流速及稳定时间)等。(4)海湾主要包括:海岸形状,海底地形,潮位及水深变化,潮流状况(小潮和大潮循环期间的水流变化、平行于海岸线流动的落潮和涨潮),流入的河水流量、盐度和温度造成的分层情况,水温、波浪的情况以及内海水与外海水的交换周期等。

在采用数学模式预测时,其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评价等级、水体特点、污染物特性等,按照各水质数学模式涉及的环境水文特征值与环境水力学参数的需要决定。(四)现有污染源调查1、点污染源调查(1)点污染源调查调查的原则点污染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测试。2、点污染源调查调查的基本内容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点源的排放排污数据用排水状况废(污)水的处理状况2、非点污染源的调查(1)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非点污染源调查基本上采用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2)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非点污染源概况非点污染源的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非点污染源的排污数据(五)水质调查1、水质调查和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1)水质调查的原则

水质调查时应尽量得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2)水质参数的选择 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现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常规水质参数以GB3838中所提出的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凯氏氮或非离子氨、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以及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

其他水质参数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其调查项目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确定,或从下列项目中选择部分内容:水生生物方面:浮游动杆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拟建工程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3)各类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及取样点的原则与方法

(1)河流①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调查范围两端应布设取样断面;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化(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②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a、取样垂线的确定

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大、中河:河宽<50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特大河:由于河流过宽,取样断面上的取样垂线数应适当增加,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的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

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

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照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b、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③水样的对待二、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在该断面上同各处所取的水样混匀成一个水样。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2)湖泊与水库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方法和数目

①布设范围、方法和数目在湖泊、水库中布设的取样位置应尽量覆盖整个调查范围,并且能切实映源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待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放射线布设的方法。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数字:大、中型湖泊与水库污水排放量<5万m3/d污水排放量>5万m3/d一级评价每1~2.5km2布设一个取样点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点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点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点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点小型湖泊、水库污水排放量<5万m3/d污水排放量>5万m3/d一级评价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点各级评价均为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点二、三级评价每1~2km2布设一个取样点②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确定

a、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此点距底不应小于0.5m。平均水深≥10m时,找到斜温层。找到斜温层后,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

b、小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10m时,水面下0.5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当平均水深≥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③水样的对待小型湖泊、水库水深<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水深≥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六)水利用状况(即水域功能)的调查

水利用状况一般由环保部门规定。调查的目的是核对补充这个规定。以间接了解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实地踏勘根据需要选择,城市、工业、农业、渔业、水产养殖业等各类的用水情况,以及各类用水的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和渔业、水产养殖业等所需的水面面积。对用于排泄污水或灌溉退水的水体也应调查。还应注意地面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第四节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一、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二、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三、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的时段四、拟预测水质参数的筛选五、地面水环境和污染源的简化六、各种点源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七、面源的环境影响预测第五节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一、评价的原则二、评价的基本资料三、各种评价方法及其推荐四、小结的编写一、评价的任务和原则

1、任务: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主要是在影响预测的基础上,评述建设项目在各个阶段对地表水体的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2、范围:评价范围应同于调查范围。3、评价内容:应包括所有预测点和预测参数在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4、水质评价的重点:空间方面:水文急剧变化和水体功能改变处和取水口的位置;水质方面:对水体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评价结果应具体说明污染影响范围、影响程度、污染特性、水质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二、评价的基本资料

解水域现状功能和规划功能影响评价的水质标准与现状评价标准相同,河道断流时应由环保部门规定功能,并据以选择标准,进行评价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或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政府有关部门未做规定的可以自行拟定并报环保部门认可)向超标水体排污,应结合环境规划和当地环保部门的排污要求和规定三、各种评价方法及其推荐1、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及其推荐一般情况建议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项评价2、多项水质参数的综合评价

(3)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的方法

①极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②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较小;③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常采用内梅罗法计算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检测统计代表值,计算公式为: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极值的选取主要考虑水质监测数据中反映水质状况最差的一个数据值。★评价方法

一般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单项评价。对于多个建设项目在近期同时建设时,也可采用环境容量允许利用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比法进行评价。★评价步骤

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项目的重大性,辨别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项目生产工艺、废水排放及水污染防治方案进行评述、提出避免、减少直至消除水体负面影响的措施和对策建议,最后得出评价结论。

1、评价重点和依据的基本资料

★评价各预测点所有预测参数的环境影响重大性;重点突出水文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影响取水口水质的主要参数。

★影响评价的水质参数浓度是预测浓度与基线浓度之和。

2、对拟建项目选址、生产工艺和废水排放方案的评价

★当项目有多个选址、生产工艺和排水方案,应给出各方案预测结果,再用专家咨询或数学规划方法,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从水环境保护角度推荐优化方案。★生产工艺是通过工程分析找出问题,用清洁生产审计进行评价,推荐优化方案。

★影响评价的水质标准与现状评价标准相同3、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

★环保措施的建议:

4、提出评价结论污染削减措施:A:具体、可行、评述环境效益

B:常用削减措施…………环境管理措施:A:施工、营运期环境监测方案与管理措施

B:环境监测管理机构设置

C:防止非正常排污的措施(七)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条件确定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确定预测范围布设预测点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期

划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阶段

预测范围: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一致;

预测点:①已确定的敏感点;②环境现状监测点;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上、下游,水源地,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④河流混合过程段代表性断面;⑤排污口下游可能超标点位附近。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满后。①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该阶段的地面水环境影响应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②大型建设项目应根据该项目建设过程阶段的特点和评价等级、受纳水体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环境影响。③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设项目应预测服务期满后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时段: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海湾的自净能力与时期的关系不明显,可以不分时段。①一、二级评价,应分别预测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水域或渔业用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②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原则;①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②数目应能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涉及的水质因子数目。③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④对河流,可以按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ISE,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ISE是负值或者越大,说明拟建项目排污对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ISE=cpQp/(cs-ch)Qh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cp-建设项目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Qp-建设项目的废水排放量m3/s;cs-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mg/L;ch-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Qh-评价河段的流量m3/s。各类地面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条件;河流的简化要求: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1)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2)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3)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时,可视为非矩形河流并调查其流场,其它简化为矩形河流;(4)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5)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简化。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可视其为水库,也可视为河流,分段简化。对于江心洲的简化处理:①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江心洲较大时,可分段简化,江心洲较小时可不考虑;江心洲位于混合过程段,可分段简化。②评价等级为二级,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可按无江心洲对待。③评价等级为三级,江心洲、浅滩等均可按无江心洲、浅滩的情况对待。2、预测方法选择

数学模式法此方法是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并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下此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它的局限性是污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不少方面尚难用数学模式表达。

物理模型法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此方法能反映比较复杂的水环境特点,且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但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多基础数据,且制做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预测,而评价级别较高,对预测结果要求较严时,应选用此法。但污染物在水中的化学、生物净化过程难于在实验中模拟。

类比调查法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预估拟建项目的水环境影响。此种预测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性质。已建的相似工程有可能找到,但此工程与拟建项目有相似的水环境状况则不易找到。所以类比调查法所得结果往往比较粗略,一般多在评价工作级别较低,且评价时间较短,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用类比法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干参数,数据。

3、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污染源简化:排放形式简化(点源、非点源);地表水环境简化:河流河流规模

湖(库):矩形平直河流:B/H20矩形弯曲河流:最大弯曲系数>1.3非矩形河流

大河:平水期Q150m3/s中河:平水期Q15~150m3/s小河:平水期Q<15m3/s大湖(库):25km2(水深10m);50km2(水深<10m)中湖(库):2.5~25km2(水深10m);5~50km2(水深<10m)小湖(库):<2.5km2(水深10m);<5km2(水深<10m)

4、预测工作

一般原则:

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预测计算后要对预测结果加以分析。

河流和湖(库)水质预测

采用本章一、二节介绍的各种模型,也可用《环评导则》推荐的模型。(基本一致)充分混合段:0维模型(持久污染物);一维模型(非持久污染物)大中河流混合过程段:二维模型

2、评价水域污染源调查评价

评价水域受纳已有污染源所排废水量及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估算拟建项目对水域污染的分担率。点源调查的原则:①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②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点源调查的内容:

①点源的排放特点②排放数据③给排水状况④废水处理状况水利用状况的调查水利用状况(即水域功能)是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一般应由有关政府部门规定水域功能。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评价范围内水域的利用现状和规划目标。对于尚未作出使用规定的水域则应通过调查予以明确,并报请环保部门认可。

3、地表水水质监测调查在收集历史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现状监测,获取水质基线条件和评价因子的基线值,同时了解水体水文参数、水域现状功能和规划功能。水质影响评价的监测范围应考虑的因素(满足环境预测要求、考虑污水排放量及水域规模、关照下游河段敏感区、水质监测规范和环评导则规定)

4、水质现状评价(1)选择水质评价因子:

(2)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P93)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污染物对水环境危险较大或国家及地方控制的污染物

(3)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的方法

①极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②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较小;③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常采用内梅罗法计算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检测统计代表值,计算公式为: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

极值的选取主要考虑水质监测数据中反映水质状况最差的一个数据值。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水质要求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一、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

(1)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2)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3)预测建设项目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4)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第三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二、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1、工作程序(详图见书P90)

即工作程序大致分为:准备阶段;调查监测阶段;预测评价对策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工程分析,水文参数与环境现状(污染源、环境水质等)调查、监测准备(工程简析、评价分级、编写大纲等)报告书编写预测(方法、项目)、评价(法规标准衡量)、对策(可行、可操作)2、评价等级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规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按项目污水排放量(分五档)、废水水质复杂程度(分三档)、纳污水体水域大小(分三档)、地表水质要求(分Ⅴ类)等分为一、二、三级,一级评价项目的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具体评价等级按《环评导则》表2的判据划分。

项目污水排放量:水质复杂程度:地面水域:地面水质要求:

20000m3/d10000~20000m3/d5000~10000m3/d1000~5000m3/d200~1000m3/d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数目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数目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数目<7大河:流量150m3/s中河:流量15~150m3/s小河:流量<15m3/s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І~Ⅴ类,即按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评价标准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以下三部标准,具体用哪一类、哪一级标准按拟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要求选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三、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

1、工程分析和影响识别

工程分析就是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基础数据。水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分析中要识别出对水环境造成影响的污染因子,同时还要识别出对水体水量和底部沉积物以及水生生物有影响的因子。项目特征与地表水水量和水质的关系评价因子的筛选

2、评价水域污染源调查评价

评价水域受纳已有污染源所排废水量及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估算拟建项目对水域污染的分担率。点源调查的原则:①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②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点源调查的内容:

①点源的排放特点②排放数据③给排水状况④废水处理状况水利用状况的调查水利用状况(即水域功能)是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一般应由有关政府部门规定水域功能。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评价范围内水域的利用现状和规划目标。对于尚未作出使用规定的水域则应通过调查予以明确,并报请环保部门认可。

3、地表水水质监测调查在收集历史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现状监测,获取水质基线条件和评价因子的基线值,同时了解水体水文参数、水域现状功能和规划功能。水质影响评价的监测范围应考虑的因素(满足环境预测要求、考虑污水排放量及水域规模、关照下游河段敏感区、水质监测规范和环评导则规定)

4、水质现状评价(1)选择水质评价因子:

(2)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P93)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污染物对水环境危险较大或国家及地方控制的污染物

(3)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的方法

①极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②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较小;③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常采用内梅罗法计算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检测统计代表值,计算公式为: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极值的选取主要考虑水质监测数据中反映水质状况最差的一个数据值。

(3)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的方法

①极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②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较小;③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常采用内梅罗法计算水质现状评价因子的检测统计代表值,计算公式为: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极值的选取主要考虑水质监测数据中反映水质状况最差的一个数据值。四、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条件确定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确定预测范围布设预测点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期

划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阶段

预测范围: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一致;

预测点:①已确定的敏感点;②环境现状监测点;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上、下游,水源地,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④河流混合过程段代表性断面;⑤排污口下游可能超标点位附近。预测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预测阶段;建设期;营运期;服务期满后。2、预测方法选择

数学模式法此方法是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并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下此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它的局限性是污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不少方面尚难用数学模式表达。

物理模型法此方法是依据相似理论,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此方法能反映比较复杂的水环境特点,且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但需要有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多基础数据,且制做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预测,而评价级别较高,对预测结果要求较严时,应选用此法。但污染物在水中的化学、生物净化过程难于在实验中模拟。

类比调查法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预估拟建项目的水环境影响。此种预测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性质。已建的相似工程有可能找到,但此工程与拟建项目有相似的水环境状况则不易找到。所以类比调查法所得结果往往比较粗略,一般多在评价工作级别较低,且评价时间较短,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用类比法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干参数,数据。

3、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污染源简化:排放形式简化(点源、非点源);地表水环境简化:河流河流规模

湖(库):矩形平直河流:B/H20矩形弯曲河流:最大弯曲系数>1.3非矩形河流

大河:平水期Q150m3/s中河:平水期Q15~150m3/s小河:平水期Q<15m3/s大湖(库):25km2(水深10m);50km2(水深<10m)中湖(库):2.5~25km2(水深10m);5~50km2(水深<10m)小湖(库):<2.5km2(水深10m);<5km2(水深<10m)

4、预测工作

一般原则:

注意各种模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预测计算后要对预测结果加以分析。

河流和湖(库)水质预测

采用本章一、二节介绍的各种模型,也可用《环评导则》推荐的模型。(基本一致)充分混合段:0维模型(持久污染物);一维模型(非持久污染物)大中河流混合过程段:二维模型

河流—沿地表的线形低凹部分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流水。

一、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和衰减模型

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完全混合模型一维和多维模型

一维模型

第四节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

二维模型(适用于混合过程段,岸边排放持久性污染物)③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的距离河中心排放:岸边排放:《环评导则》:二、BOD—DO耦合模型(S—P模型)

S—P模型是关于一维河流中BOD-DO消长变化规律的模型,即BOD-D的耦合模型,数学表达式为:河水中BOD值:河水中的氧亏值:河流中溶解氧浓度:

式中:——河流起始点的BOD值

——河流起始点的氧亏值

——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

——饱和溶解氧浓度

K1——耗氧系数;1/dK2——复氧系数;1/d

t——河流的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