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理清全文思路;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分析“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文化传承与理通过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教学重难点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互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填空导入:杜甫在诗歌《登高》中渲染了凄凉萧瑟的秋景的两句诗是,。这两句诗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可以说在艺术表现上独步古今。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为什么说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在艺术表现上独步古今?先让我们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之后,再来探讨这个问题。2.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意思,理清思路。提示;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字音词义(见课件)。.清理思路。明确: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木叶”即树叶,但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第3段:“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字在于“木”字。由此可见,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差别。第4段:“木”的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第6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正因此特征,《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全文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发现:“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鲜明形象,关键在“木”字。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三、细读文本,思考探究.文中一共引用了21处诗文。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么多诗句,意义何在?按照每段出现的诗句具体分析一下。⑴第一段有4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②洞庭波兮,木叶微脱。(南朝宋谢庄《月赋》)③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土歌》)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意图: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⑵第二段有9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⑤后皇嘉树,橘徐服兮。(战国屈原《橘颂》)⑥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土》)⑦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⑧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⑨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东晋陶渊明《拟古・日暮天无云》)⑩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作《捣衣诗》)⑩L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唐沈侄期《古意》)现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⑬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意图:指出在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⑶第四段有4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悻》)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领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古桑知天风。(汉代诗人佚名《饮马长城窟行》)意图:“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⑷第五段有1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⑱午阴嘉树清圆。(北宋周邦彦《满庭芳》)意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⑸第六段有3处引用,作者的意图是什么?⑲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硼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㉑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意图:“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请从以上诗句中筛选出描述“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相关语句,并对比他们的意味的不同。明确:树叶:“树”饱满;“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可以简化为“叶&一般是褐绿色。木叶:“木”空阔,比树更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木头的影子,更多的想到了树干,排斥“叶”;暗示了颜色,透着黄色,干燥,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窸窣飘零;疏朗与绵密交织。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口|•”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指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分析“木”的这两个特征的。明确: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我们诗歌中的什么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思考并举例说说你的理解。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第5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5.请大家回想一下,学过的哪些诗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联想,请举例并加以阐释。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刘禹锡《竹枝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象征: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王维《使至塞上》“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他们都有固定的暗示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李清照《醉花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陶渊明《饮酒》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陆游《游山西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王安石《登飞来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苏轼《题西林壁》
深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李白《早发白帝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四、延伸拓展,总结提升深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李白《早发白帝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1.阅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落花”这一意象的使用有什么含义。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一宋•晏几道《临江仙》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一一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一一宋•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一一宋•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春残已是风和雨,春残已是风和雨,春残已是风和雨,更著游人撼落花。一一宋•黄庭坚《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落花踏尽游何处,春残已是风和雨,落花踏尽游何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一一唐•李白《少年行》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一一南唐•李煜《阮郎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一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一一北宋•张先《天仙子》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一一北宋•苏轼《水龙吟》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一一北宋•舒亶《卜算子•分题得苔》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一一南宋•辛弃疾《摸鱼儿》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一一南宋•杨万里《小溪至新田四首》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一宋•欧阳修《蝶恋花》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极向晚,乱红无数。一一宋•叶梦得《贺新郎》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一一北宋•柳永《昼夜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一一北宋•王安石《清平乐》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一一宋•叶梦得《虞美人》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一一北宋•司马光《锦堂春》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一一宋•叶梦得《虞美人》明确:通过以上诗句,我们发现“落花”是古代诗人钟爱的形象。“落花”的使用,有用其本意的,也有引申义和象征义的。“落花”在运用出,又出现了“落红”“乱花”“残红”“乱红”等意象,它们的使用,各有区别。2、《说“木叶”》中提到“木”的暗示性问题。那该怎么赏析“阴阴夏木唯黄鹏”“夏木阴阴正可人”中的“木”呢?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到“木”关于“落叶”“微黄干燥”等的暗示性,其中说到“木”与“树”分别在于“木”的形象疏朗,排斥了“叶”;“树”的形象浓郁,体现了繁茂的枝叶。为此他举了“午阴嘉树清圆”的例子。那么该怎样解释诗文中的“阴阴夏木”呢?提示:推敲一下木字的原意就知道了:本义: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一一《说文》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一一《白虎通》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一树十获者木也。一一《管子-权修》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一一《庄子・山木》而木字在这个意思下,方有你引文里说的那个意向:木:树叶3、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由“说‘木叶’"说到“说‘落花’",由从课文中提取的诗句分析文章,又由诗句试着去评论文章,这看上去相反的两个环节,实质上却围绕了一个相同的中心,这就是林庚先生指出的“诗歌的语言具有喑示性”。那么我们来回答进入课堂的第一个问题“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为什么说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在艺术表现上独步古今”?对,就在于“落木”这个词,杜甫继承了前人的“木叶”一词,同时又有所创新,用“落木”来形容深秋时分干枯的树叶。“木叶”语言所暗示的萧瑟意味之上,杜甫又点出“萧萧”二字,其情绪强烈可见一斑。此处“落木”的效果,应当也要配合此番图景:说“木”落,而非“叶”落,突出了所落之物的整体感;在整体感的基础上,又暗示了此番落叶,对“树”本身生命光华流逝的重要象征。人们往往认为,树之枝干是其生命的本源,而树叶荣枯更替,是其生命活力的外显,但并不是其本身。此处专写落“木”,生命本源流逝凋败之意味十分明显。当然,“落木”是诗歌艺术处理的结果,并非语言自然流变形成,此处原因当要归结于诗歌艺术语言的喑示性了。至此,文学中的“木叶”又有了一层新的喑示:生命的本源。对于“木叶”这一意象逐渐丰满和完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店商销售返利协议书
- 装卸合同签订协议模板
- 项目管理咨询合同协议
- 落地风扇出租合同范本
- 餐饮技术托管合同范本
- 装修雇佣木工合同范本
- 高端船舶买卖合同范本
- 营业执照收转合同范本
- 租赁挖机车辆合同范本
- 项目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 湖南省娄底市2024-202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 DG-TJ 08-2397-2022 市域铁路结构安全保护技术标准
- 淮安市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数电票商品税收分类编码表
- 大数据实训基地合作协议
- 你好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团前教育学习
- MOOC 光学发展与人类文明-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体育场馆安全隐患分析
- DB22-T 3628-2023 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成果验收规范
- 邮政快递行业法律法规培训
- 输血科对输血病历不合格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柏拉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