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_第1页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_第2页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

几经推迟的《舌尖上的中国》其次季在上周五(18日)开播。一以贯之的讲解词、熟识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讲究,也让观众倍感亲切。21日,留学生牛宁也在北京海外网刊文,叙述他的“观后感”。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次季在“吃货们”的呼喊下,最终在4月18日拉开大幕。照旧是第一季熟识的讲解、背影音乐及剪辑手法,还有让人口水横飞的各种美食。

初次听闻“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东西还是在微博上,当时我还在英国读书。等到有时机在youtube上看到这个节目完整版的时候,这个词组已经在地球那边的祖国红得发紫了。倒不是传播得慢,而是它火得太快。

出来一年的时间里,再难的事都忍着没哭过;可当那些热腾腾的馍馍配上中国风的乐曲一齐攻击我的五官与五脏时,却不知怎的就湿了眼眶:有委屈,有惦念,更有傲慢。这种简单的心情或许只有出过国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时候就一种感觉:国外再好的人文环境对我也毫无吸引力,中国才是我的家,是地道的中国饭菜把我养大。

在小小“崇洋”心理作祟下,出国前的我很憧憬那种每天面包加牛排的日子。可真的来到岛国之后,面包没吃两天就咽不下去了——全部面包都是一个味儿;牛排也吃不下去了,做不熟不说还充满着一股腥膻味,加什么酱料都去不掉;最最思念的青菜却只有3、4种,而且价钱堪比鸡肉……在youtube上看完《舌尖》后,我身边有朋友立马制作了“舌尖上的英国”:在这个国家的中心伦敦,人民比拟喜爱吃fishandchips(炸鱼和薯条);而在中部的曼城,人们还是喜爱fishandchips;但是在遥远的爱丁堡,那里的人民更喜爱被油炸过的fishandchips。这番调侃在facebook(脸书)和twitter(推特)上广为流传,甚至比原版《舌尖》还让人回味无穷。

国内小伙伴对《舌尖》的最大感受可能是一些美食地域的差异,甚至各种“争辩”。(.fwsir.Com)可对于当时漂浮在海外的我们来说,无论哪里的食物,无论谁出场几分钟或者遗弃了谁,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就是“这是来自祖国的味道”。旁白中反反复复提到“中国饮食”、“中国文化”,比照号称“食物只能用simple(简洁)来形容”的英国,我没法不为自己来自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华夏民族而深感骄傲。

不得不说,这个纪录片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感和归属感,我曾设想:假设我是外国人,看完这个纪录片,会不会特殊向往来到这个国家,熟悉当地的人们,有幸品尝当地的美食?

于是我把《舌尖》推举给我当时的导师,和他简洁叙述了片子的主旨与内容,这位来自委内瑞拉的大叔很快乐,他和我说他始终都知道中国美食博大精深,但仍旧惊异于一块豆腐竟然有这么多种做法。只是惋惜了,这么好的纪录片,完全可以与Discovery(探究)媲美,却没有英文版,无法让全世界都看得见。

身边不少外国朋友都这样说过:你们中国人完全可以用美食制服世界!这句话不假,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会有中餐馆的踪迹。虽然都是小买卖,没法形成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品牌效应,但其实也没关系,由于对外国人来说,宫保鸡丁和饺子都一样——“中国食物”。但圆满的是,这样的餐馆往往只有食物本身,很少有文化。我真的怕,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吃过中餐,却愈发简单忽视每一道食物背后意味更深远的中国文化,而这,才是中国美食的精华所在。

记得踏上回国的飞机前,我在曼城机场的星巴克和为我送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