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课一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课一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课一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课一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课一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66页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66页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一课一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一、单选题1.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2.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B.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D.1978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3.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4.一度风靡中国的自行车,在摩托车、汽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但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它又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并有一个新的名字——共享单车。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A.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B.科学技术的发展C.人际交流需求增加 D.生产生活节奏快5.唐朝时期,成丁的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

)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 B.调整了统治政策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 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6.1955年美国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称:“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这表明交通运输体系A.利于国家统一巩固 B.带动城市格局变化C.改善物品传递方式 D.方便信息相互交流7.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8.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据此可知站名车到分秒车开分秒停车分秒六合路31分25秒31分55秒30秒华清街35分50秒36分55秒1分5秒青年会40分5秒40分50秒45秒六渡桥55分45秒56分15秒30秒A.当时汉口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B.交通变革影响现代时间观念的传播C.汉口已经成为中国工商业巨镇 D.公共交通满足了人们的快节奏需求9.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实现了革命性发展,出现了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等新生事物,下列有关这一发展及表现认识不正确的是(

)A.陆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B.英法海底隧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C.空中通道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D.20世纪70年代后宽体客机成为客运主流10.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东京至大阪全长515.4km,目前最高运营时速285km,链接起东京、名古屋、大阪等三个都市圈,沿线形成了“4小时经济圈”,1964年开通至2016年,其总客运量约56亿人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推动城市一体化 B.交通进步改变了城市职能C.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 D.城市化促进了航空业进步11.唐建中元年(780年),国家实行两税法,当时和后世对此都有不同评价。有反对者认为两税法“赋不系于田”,而此前的租庸调制与“均田之法”相联系;赞成者则认为面对“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哀之间”的现实(注:成指汉成帝,哀指汉哀帝),两税法是“不可易之法”。据此可知,这两种观点(

)A.相互对立导致唐国力内耗 B.聚焦于田制与税制的关系C.立足经济变革具有务实性 D.完善了对税改弊端的认识12.如表是建国初期到1992年国内交通发展情况表(部分),据如表可知,我国(

)建国初1992年公路里程铺有路面的39.5%87.7%铁路复线(双线铁路)率4%25.5%电气化铁路无占营运里程15.66%水深1米以上的内河航道32.9%56%A.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运输体系 B.运网设施质量已大为改观C.已经形成贯通全国的交通网 D.交通运输布局已得到优化13.图中为全球高铁里程对比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 B.“走出去”战略推动全球高铁发展C.海外高铁市场前景堪忧 D.中国高铁规模折射综合国力增强14.有学者认为1799年英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先决条件“首先是由于政府成功地(通过议会)说服公民,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其次,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把税金用于军队本身,最终目的就要拿下一场完胜的战役;第三,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政府机构会相对诚实,没有人会吞噬这些钱财。”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开征新税种的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 B.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C.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 D.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15.上海是近代以来迅速崛起的城市,其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下列交通成就位于上海的是(

)①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②“东风号”远洋货轮下水③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④建成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6.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一条连接河南郑州市与重庆市的高速铁路。该高铁通车后,京郑渝昆高速铁路通道将实现全线贯通,并与京广、陇海、兰渝等铁路大通道联网,从而极大缩短重庆及三峡库区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等地的时空距离。这表明(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B.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区域性联系日益密切C.人们的市场和竞争意识正在逐渐形成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说不完的故事——苏伊士运河材料一

年代尺:苏伊士运河大事件(1)运用年代尺中的信息,划分出苏伊士运河的历史阶段,并概述你的理由。材料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一组材料甲: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注:漫画家以“BitterLake”(苦湖)和“BloodRedSea”(血海)来描述英法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情况,还将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以骷髅头的形式呈现。乙: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状况年份船(艘)货物(吨)1870486436609187514942009984188020263037422188536246335753189033896890094189534348448383——【美】丹尼儿黑德里克《帝国的工具》(2)生活在19世纪末的埃及普通民众会怎么看待这条运河?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材料三

1956年,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用苏伊士运河的收益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坝。当时,国际上要求由多国控制极为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但他没有在这一压力下屈服,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军队联合起来试图从他手里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他们的军事行动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在外交上遭到了失败。他们并没有与美国进行磋商,因此遭到了美国的强烈谴责,并迫使他们撤军。苏联也表示强烈反对,因此苏联也获得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坚定支持者这一声誉。纳赛尔也赢得了极高的威望。——【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3)以20世纪50年代一位中国新闻评论员的身份,对材料三中的事件撰写一份时事通讯稿。答案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2.C3.C4.D5.B6.A7.B8.B9.B10.C11.B12.B13.D14.B15.C16.B17.(1)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存在弊端;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2)意义:推动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资产为主转变;有利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18.(1)开凿期(1859-1869年):埃法两国合资开凿苏伊士运河;英法争夺期(1785-1882年):英法两国为争夺运河控制权展开激烈争夺;英国控制区(1882-1956年):英国控制运河通行权;埃及控制期(1956年至今):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开启了运河的新时代。(2)运河使埃及人见证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开拓思想和文明进化;运河见证了列强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是埃及人民的血泪河。(3)大家好,我是中国新闻评论员。我在埃及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