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题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题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题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题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B.脑畔(pàn)

慰藉(jiè)

柳林铺(pū)C.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D.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牢牢把握了事物发展方向。

②认准的、看好的事情,毫不犹豫、毫不放松地去抓去干。

③否则,迟缓犹豫、畏手畏脚,走一步退三步,就会错失战机,贻误大事,让“有所为”变为“无所作为”。

④所以,该“有所为”时,就要“敢为”“快为”。A.②③①④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市政府为塑造济南市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力推行文明用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B.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了。C.失业不能失志,只要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D.为了使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5、按课文填空。

(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卖炭翁》)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6)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7)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8)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回延安》)

(9)______________,延河滚滚喊“前进”!(《回延安》)

(10)《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作者遭贬谪后内心落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桃花源记》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小题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屋舍俨然

俨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3)尝采药至衡山

尝:

(4)深入忘反

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下列对【甲】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5.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现代文阅读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1.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

4.读了上文后,林梅同学写了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请你仿照划线句再续写两句,构成排比句,帮助她完成该诗的创作。亲爱的母亲,走近您,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似海的恩情我该怎么报答?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解释加点的词语

“走”_______;“前途”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D.诗人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六、语言表达(共10分)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

乃大惊__________

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

(2)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

(3)舍

便舍船,从口入_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___

(4)志

处处志之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__

(5)遂

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

遂迷__________

(6)其

欲穷其林__________

其中往来种作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