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芣苢插秧歌1.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2.阅读诗歌,感受两首诗歌的艺术魅力。
任务一文本知识解读一、走近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其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二、探究背景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借助新媒体,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为欣赏作品做好准备。(1)《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三、拓展知识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你搜集的内容:[品读鉴赏][1]场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2]场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3]场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兜取芣苢的动作。“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来兜。[品读鉴赏][1]首联:“抛”“接”“拔”“插”动词运用精妙。尤以“抛”最妙,活画出秧束在空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便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2]颔联:“兜鍪”和“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争。[3]颈联:细节“低头折腰只不答”,侧面反映了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4]尾联:语言描写,农夫对送饭人的嘱咐,表现了他的时时尽力,事事操心,以及农家人吃苦耐劳的品格。
任务二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识记字音芣苢()()
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胛()兜鍪() () 半霎()莳()未匝()
fúshàduō
dōuluōmóujiéxié
jiǎ
yǐshìzā二、一词多义
薄言采之()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薄言采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照管鹅儿与雏鸭()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助词,无实义动词,看不起动词,迫近
动词,说
连词,和
动词,给
同“欤”,语气词
助词,无实义三、古今异义寥廓·辽阔他
唤渠朝餐歇半霎古义:
。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一、结构脉络芣苢插秧歌二、内容主旨
芣苢本诗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诗歌描述了田家妇女采车前草的集体劳动情景,歌颂了广大妇女热爱劳动的美德,表达了她们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心声。
插秧歌本诗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描摹细致,细节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任务一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1.《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案:(1)综观《芣苢》一诗,“采”“有”“掇”“捋”
“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极具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出来。(2)《芣苢》中叠字用得颇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2.杨万里描绘农民的日常劳动及生活场景,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去领悟生活内蕴的。请结合《插秧歌》谈谈这一特点。答案:全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诗末所撷取的细节。农民一年到头,备尝艰辛,还要时时生活在种种忧患当中。这不,顶风冒雨插好了秧苗,还要时刻提防被家禽踏坏。诗人此处一反常调,不去揭示水旱灾害的侵袭和沉重赋税的盘剥,而是从细微处着眼,以农民对家禽的提防来写农民的忧患。而农民所担心的事情越细微,也就越令人感到辛酸和悲悯。3.《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使人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答案:观点一:采撷之乐。《芣苢》一诗使人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姑娘们快乐地投入到劳动中。一开始,姑娘们是一棵棵“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观点二:耐劳之乐。《插秧歌》一诗中说雨势甚猛,农民尽管戴盔披甲,仍被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可见耐劳之乐。观点三:爱惜之乐。《插秧歌》一诗的尾联是农夫对送饭人的答话:“秧还没插完,没空吃早饭。你回去要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语言描写生动朴实,极富生活气息,勾勒出一个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爱惜劳动成果的农民形象)。(二)感受两首诗的艺术魅力。1.前人读《芣苢》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插秧歌》一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答案:重章叠句。不断重复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答案: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表现出插秧时一家人分工明确。颔联写雨中插秧的情形,用“盔甲”防护,雨水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插秧的人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插秧的人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农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人赶紧照看好那帮鹅鸭。诗人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农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3.杨万里的《插秧歌》具有立意新、构思奇的特色。请谈谈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答案:开篇二句节奏急促,通过多而密的主语和动词变换,十分巧妙地表现了插秧工作的紧张、繁忙。第三、四句紧承前两句,运用了一个新颖的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如《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两句,没有直接说雨大,但通过雨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请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或者刻画一个人物,200字左右。任务二重点难点全突破
答案:
(示例)剧场里,每个角落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一望,这里简直像人海,但海面平静,人们都屏住呼吸,等待女主角登场。当女主角迈着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澎湃起来了,观众山呼海啸一般对这位女主角报以热烈的掌声。她开始唱了,歌词像珠子似的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一、(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答案: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意,题目限制了答题的范围——本诗首联,因此不需要联系全诗回答。其次,要思考答题角度,即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诗歌内容可以概括出诗人的性格。
诗意速通: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伤呢?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着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傲的胡人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恋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二、
(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景物特点分析类试题要从景物本身的特征入手,着重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写的是什么景;第二个,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征。答案:
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特点,要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诗人的“寻诗”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诗人,这是他的社会角色。分析他的行动:两诗都写寻诗,第一首“三日醉”后寻诗,是白日寻诗;第二首“醒来推户”即寻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内蒙古煤勘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直播电商模式创新-全面剖析
- 2024年河北承德辰飞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联探讨-全面剖析
-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南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模板节点的负载均衡策略-全面剖析
- 地磁信号处理新方法-全面剖析
- 2025年公共政策与治理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房地产开发合同(含征地)(19篇)
- 科室院感2025年度工作计划
- 药品召回管理课件
- 石化工程质量管理培训
- 审计访谈系列之访谈提纲2021年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课件
- 【MOOC】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模拟电子电路与技术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医疗质量控制培训方案
- 病理性近视怎治疗
-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试卷6及答案
- 设备调试人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