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表面活性剂详解演示文稿_第1页
药剂学表面活性剂详解演示文稿_第2页
药剂学表面活性剂详解演示文稿_第3页
药剂学表面活性剂详解演示文稿_第4页
药剂学表面活性剂详解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剂学表面活性剂详解演示文稿当前1页,总共71页。(优选)药剂学表面活性剂当前2页,总共71页。第三章表面活性剂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当前3页,总共71页。第一节概述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分子向内收缩至最小面积的这种力当前4页,总共71页。第一节概述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当前5页,总共71页。第一节概述当前6页,总共71页。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2.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第一节概述当前7页,总共71页。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2.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第一节概述当前8页,总共71页。第一节概述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对于极性固体物质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形成单层吸附,当其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转为双层吸附。对于非极性固体,一般只发生单分子层吸附。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2.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当前9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当前10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当前11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当前12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阴离子当前13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离子表面活性剂(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14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离子表面活性剂(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15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离子表面活性剂(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16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离子表面活性剂(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17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18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19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20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二)多元醇型当前21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二)多元醇型当前22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前23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三)聚氧乙烯型当前24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四)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当前25页,总共71页。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四)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当前26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一)表面活性剂胶束1.临界胶束浓度一、物理化学性质临界胶束浓度(

criticalmicellconcentration,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当前27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一)表面活性剂胶束一、物理化学性质2.胶束的结构当前28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一)表面活性剂胶束一、物理化学性质2.胶束的结构当前29页,总共71页。当前30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一)表面活性剂胶束一、物理化学性质3.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CMC,溶液表面张力基本达到最低值,而且溶液的多种物理性质如摩尔电导、粘度、渗透压、密度、光散射等多种物理性质发生急剧变化。利用这些性质与表面活性剂浓度之间的关系,可推测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1)表面张力法(2)电导法(3)增溶法(4)颜料法(5)光散射法当前31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一)表面活性剂胶束一、物理化学性质4.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1)碳氢链的长度(2)碳氢链的分支(3)极性基团的位置(4)疏水链性质的影响(5)亲水基团的种类(6)表面活性剂的种类(7)温度对胶束形成的影响当前32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亲水亲油平衡值一、物理化学性质1.HLB值的概念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lipophilebalance,HLB)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数值范围:HLB值范围为0~40,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范围为0~20。HLB

值愈大,亲水性愈强;HLB

值愈大,亲水性愈强;HLB

值愈小,亲油性愈强。值愈小,亲油性愈强。当前33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亲水亲油平衡值一、物理化学性质1.HLB值的概念当前34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亲水亲油平衡值一、物理化学性质2.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应用范围当前35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亲水亲油平衡值一、物理化学性质3.HLB值的计算(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混合后的HLB值可通过经验式求得:

HLBab=(HLBa×Wa+HLBb×Wb)/(Wa+Wb)(2)理论计算法:如果HLB值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各结构基团贡献的总和,则每个基团对HLB值的贡献可用HLB基团数表示,则

HLB=∑(亲水基团HLB)+∑(亲油基团HLB)+7当前36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亲水亲油平衡值一、物理化学性质1.HLB值的概念当前37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亲水亲油平衡值一、物理化学性质4.HLB值的计算实例1.乳化硅油所需HLB值为10.5,若选用55%的聚山梨酯60(HLB值为14.9)与45%另一待测表面活性剂混合取得最佳乳化效果,试计算该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解:由乳化硅油的HLB值知,HLB=(HLB1×W1+HLB2×W2)/(W1+W2)=(14.9×0.55+HLB2×0.45)/(0.55+0.45)=10.5由此,HLB2=5.12答:该表面活性剂的HLB值5.12。当前38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一、物理化学性质(1)胶束增溶一些挥发油、脂溶性维生素、甾体激素等许多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增溶,形成澄明溶液及提高浓度。胶束增溶体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也是热力学平衡体系。当前39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一、物理化学性质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g时增溶药物达到饱和浓度即为最大增溶浓度(maximumadditiveconcentration,MAC)。一定条件下,增溶浓度是恒定值。举例:(1)1g吐温80可增溶0.19g丁香油。(2)煤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仅3%左右,但在肥皂溶液中,却能增加到50%左右,此即“煤酚皂”溶液。

(3)甲酚,p40(4)非洛地平,黄体酮,丁香油,(1)胶束增溶当前40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一、物理化学性质(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①影响胶束的形成②影响增溶质的溶解③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对于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上升主要是增加增溶质在胶束中的溶解度以及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当前41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一、物理化学性质(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1.krafft点(熟练掌握定义)krafft点(克拉夫特点):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当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krafft点亦是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温度的下限,即只有高于krafft点,表面活性剂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如SDS当前42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一、物理化学性质当前43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一、物理化学性质(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2.起昙与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熟练掌握昙点的定义)原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聚氧乙烯链发生强烈的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剂溶解度急剧降低。在聚氧乙烯链相同时,碳氢链越长,浊点越低;在碳氢链长相同时,聚氧乙烯链越长则浊点越高。当前44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一、物理化学性质(2)温度对增溶的影响PEO与PEG的区别主要是两者的合成方法不同:PEG(聚乙二醇)采用缩聚反应得到,所以两端都是羟基;而PEO(聚氧乙烯)是由环氧乙烷经烷氧化物引发阴离子开环聚合得到,端基上会带上烷氧基团,所以由于聚合方法不一样,二者分子量会有差别。但不能把二者分子量的差异当成区分二者的标准,分子量是可以控制的。聚合方法不同带来的实质区别是端基结构的不同。当前45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一)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可能增加药物吸收,也可能降低药物的吸收。若药物被增溶在胶束内,且能顺利从胶束内扩散或胶束迅速与胃肠粘膜融合,则增加吸收;表面活性剂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吸收;形成高粘度团块,降低胃空速率,增加药物吸收。当前46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二)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都可能与蛋白质结合①蛋白质在碱性下,羧基解离而带负电荷时,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生电性结合;②蛋白质在酸性下,氨基或胺基解离而带正电荷时,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生电性结合。表面活性剂还可破坏蛋白质结构中的盐键、氢键和疏水键,使蛋白质的螺旋结构被破坏,最终蛋白质发生变性。当前47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三)表面活性剂的毒性1.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小:一般是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2.口服给药: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口服一般没有毒性。3.静脉给药的毒性>口服,其中仍非离子型毒性较低,Poloxamer188静脉注射毒性很低。4.溶血作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仅毒性较大,而且有溶血作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有溶血作用,但一般较小。当前48页,总共71页。当前49页,总共71页。第三节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二、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四)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各类表面活性剂以外用制剂的形式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时可能出现皮肤或粘膜损害。但仍以非离子型的对皮肤,粘膜的刺激性为最小。

当前50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增溶体系是溶剂、增溶剂和增溶质组成的三元体系,三元体系的最佳比例常通过实验制作三元相图来确定。制作三元相图:按一组比例取增溶剂和增溶质混匀,分别滴加蒸馏水,计算各混浊点处三组分的重量或体积百分数,并绘入三角坐标图中(一)增溶相图当前51页,总共71页。当前52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二)影响增容作用的因素1.增溶剂的性质2.增溶质的性质3.温度当前53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二)影响增容作用的因素1.增溶剂的性质同系物增溶剂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CMC减小,胶束聚集数增加,增溶量增加。加入顺序:通常将增溶质与增溶剂先行混合要比增溶剂先与水混合的效果好当前54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二)影响增容作用的因素2.增溶质的性质当解离药物与带有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混合时,在不同配比下可能出现增溶、形成可溶性复合物和不溶性复合物等复杂情况。解离药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时,pH可明显影响药物的增溶量。弱酸性药物在偏酸性下有较大的增溶;弱碱性药物,则在偏碱性下有更多的增溶;两性药物则在等电点时有最大增溶量。当前55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二)影响增容作用的因素多组分增溶质的增溶制剂中有多组分时,对主药的增溶效果取决于各组分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多种组分与主药竞争同一增溶位置,主药的增溶量减少;某一组分吸附或结合表面活性剂分子,主药的增溶量减少;某些组分也可扩大胶束体积而增加主药的增溶量。抑菌剂或其他抗菌药物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易被增溶而降低其活性,需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相同的抑菌效果。2.增溶质的性质当前56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三)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化学稳定性药物增溶后的稳定性可能与胶束表面性质、结构和胶束缔合体的反应性、药物本身的降解途径、环境的pH、离子强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当前57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三)表面活性剂的复配1.与中性无机盐的配伍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可溶性的中性无机盐,主要受反离子影响:反离子结合率和浓度越高,表面活性剂CMC就越低,从而增加了胶束数量,增加了烃类增溶质的增溶量,但却降低了极性药物的增溶量。2.有机添加剂脂肪醇与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混合胶束,烃核的体积增大,对碳氢化合物的增溶量增加;极性有机物,如尿素、N-甲基乙酰胺、乙二醇等均升高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当前58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三)表面活性剂的复配3.水溶性高分子水溶性高分子吸附表面活性剂,减少溶液中游离表面活性剂分子数量,临界胶束浓度升高;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含羧基的水溶性高分子生成不溶性复凝聚物;但在含有高分子的溶液中,一旦有胶束形成,其增溶效果却显著增加。

当前59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三)表面活性剂的复配4.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1)同系物混合体系二个同系物等量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介于各自表面活性之间,而更趋于活性较高(即碳链更长)的组分,对CMC较小组分有更大的影响。(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两者更容易形成混合胶束,CMC介于两种表面活性剂CMC之间或低于其中任一表面活性剂的CMC。对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当聚氧乙烯数增加时,可能发生更强的协同作用,但电解质可使协同作用减弱。当前60页,总共71页。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一、增溶剂(三)表面活性剂的复配4.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3)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水溶液中,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适当配伍可形成具有很高表面活性的分子复合物,对润湿、增溶、起泡、杀菌等均有增效作用。如混合比例不当、混合方法不适,可导致溶解度很小的离子化合物从溶液中沉淀当前61页,总共71页。二、表面活性剂的其他应用第四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乳化剂:

HLB=3~8,可作为W/O型乳化剂;HLB=8~16,可作为O/W型乳化剂。润湿剂:

HLB=7~9,可作为润湿剂。起泡剂和消泡剂:起泡剂通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高的HLB值。在产生稳定泡沫的情况下,加入一些HLB值为1~3的亲油性较强的表面活性剂,可使泡沫破坏。去污剂:最适HLB值一般在13~1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去污最强,其次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毒剂和杀菌剂:大多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用作消毒剂,少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有类似作用。当前62页,总共71页。本章考点1:HLB值和CMC的定义

1.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1)定义: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2)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高,其亲水性越强;HLB值越低,其亲油性越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2.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A卷考题)P37

当前63页,总共71页。本章考点2: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作为W/O型乳化剂的HLB值:3~8;表面活性剂作为O/W型乳化剂的HLB值:8~16。表面活性剂作为润湿剂的HLB值:7~9当前64页,总共71页。本章考点3:HLB值的计算

例1:已知Span-80的HLB值4.3,Tween-80的HLB值是15,两者等量混合后的HLB值为(A)A.9.65 B.19.3C.4.3D.15E.12.6例2:45%司盘(HLB=4.7)和55%吐温(HLB=14.9)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是(

B

)A.5.155B.10.31C.6.873D.20.62E.14.9当前65页,总共71页。本章考点4:KrafftpointKrafftpoint:即克拉夫特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温度较低时溶解度很小,但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当到达某一特定温度时,溶解度急剧陡升,把该温度称为克拉夫特点。P41

当前66页,总共71页。

起昙和cloudpoint:(1)cloudpoint:

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或分层,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清。这种由澄清变成浑浊或分层的现象称为起昙,该转变温度称为昙点。(2)产生起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所含的聚氧乙烯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引起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浑浊或分层现象,当温度下降至昙点以下时,氢键又可重新形成。本章考点5:cloudpoint

当前67页,总共71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较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相对较小。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比较轻微,其中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通常较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更小。本章考点6: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当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