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中药精_第1页
传统中医中药精_第2页
传统中医中药精_第3页
传统中医中药精_第4页
传统中医中药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中医中药精第1页/共32页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葱白

鹅不食草胡荽

柽柳第2页/共32页一、生姜Shengjiang《名医别录》生姜-原态

生姜-药材

生姜-饮片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各地均产。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第3页/共32页【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

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4.肺寒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第4页/共32页二、荆芥Jingjie《神农本草经》荆芥-原态荆芥-药材

荆芥-药材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多为栽培。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第5页/共32页

【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第6页/共32页三、苍耳子Cang’erzi《神农本草经》苍耳子-原态苍耳子-药材

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产于全国各地,多自产自销。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炒去硬刺用。第7页/共32页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应用】

1.风寒感冒。

2.鼻渊。为治鼻渊之良药。

3.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第8页/共32页四、辛夷Xinyi《神农本草经》辛夷-原态辛夷-药材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的干燥花蕾。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四川、陕西等省。玉兰多为庭园栽培。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入药用。

第9页/共32页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

1.风寒感冒。

2.鼻渊。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第10页/共32页五、葱白Congbai《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植物葱AlliumfistulosumL.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随时可采。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鲜用。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应用】

1.风寒感冒。

2.阴盛格阳。

此外,葱白外敷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治疮痈肿毒,兼有解毒散结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第11页/共32页六、鹅不食草Ebushicao《食性本草》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minima(L.)A.BraunetAschers.的干燥全草。我国南北多数地区均有分布。5~6月采集,洗去泥沙。鲜用或晒干生用。

【药性】辛,温。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应用】

1.风寒感冒。

2.鼻塞不通。

3.寒痰咳喘。

4.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适量。第12页/共32页第13页/共32页治疗鼻炎

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大多数病例用药后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或减轻。用法: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1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初起有喷嚏、流泪与流鼻涕外,余无不良反应。治鼻炎验方

取新鲜鹅不食草药50克,新鲜五指枫叶、苍耳子鲜果各150克。用冷开水洗净,捞起滤干水,分别把三药置于石板上捣烂如泥,取汁,鹅不食草汁.五指枫叶汁和苍耳子汁按8:1:1的比例混合均匀,瓶装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备用。用时取一支眼药水空瓶,吸药液滴鼻,每日2-4次,每次1-2滴。第14页/共32页附治鼻炎六妙方一方:鹅不食草适量,洗净晒干,研成细粉,用鼻吸入少许,每日数次;或用湿棉包少许药粉塞鼻30~60分钟取出。治疗急、慢性鼻炎,肥厚过敏性鼻炎均有良效。二方:苍耳子30~40个,砸裂,加麻油30克,文火将苍耳子炸干,制成苍耳子油。治疗慢性鼻炎,每日滴鼻2~3次。三方:牡丹皮1500克,文火煎约1天,蒸缩成2000毫升,使之成乳白色,滴鼻,每天3次。可治疗过敏性鼻炎。四方:复方丹参注射液2毫升加生理盐水2毫升稀释,滴鼻,每次每侧2滴,每日3次,连续用药2周,可治疗慢性鼻炎。五方:取麻油文火加温至沸腾,冷后装瓶,用其滴鼻,每次每侧鼻孔2~3滴,以后渐增至5~6滴,每日3次,可治疗慢性鼻炎。六方:取冰片溶于热液状石蜡中,配成2%透明液体,每日滴鼻3~4次,每次1~2滴,可治疗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第15页/共32页七、胡荽Husui《食疗本草》为伞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sativumL.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八月果实成熟时连根挖起,去净泥土。鲜用或晒干切段生用。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1.麻疹不透。

2.饮食不消,纳食不佳。本品气味芳香,能开胃消食,增进食欲,尤多用于饮食调味。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热毒壅盛而疹出不畅者忌服。

第16页/共32页第17页/共32页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浮萍

木贼第18页/共32页一、薄荷Bohe《新修本草》

薄荷-原态薄荷-药材薄荷-饮片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的太仓以及浙江、湖南等省。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第19页/共32页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第20页/共32页二、蝉蜕Chantui《名医别录》

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pustulataFabricius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亦产。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士、杂质,晒干。生用。蝉蜕-原态蝉蜕-药材第21页/共32页

【药性】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目赤翳障。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此外,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第22页/共32页三、牛蒡子Niubangzi《名医别录》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及浙江省。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亦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第23页/共32页牛蒡子-原态牛蒡子-药材【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第24页/共32页四、蔓荆子Manjingzi《神农本草经》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L.var.simplicifoliaCham.或蔓荆VitextrifoliaL.的干燥成熟果实。单叶蔓荆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蔓荆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用法用量】煎服,5~9g。

第25页/共32页蔓荆子-原态蔓荆子-药材

第26页/共32页五、淡豆豉Dandouchi《名医别录》淡豆豉-原态淡豆豉-药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品。全国各地均产。晒干,生用。

第27页/共32页【药性】苦、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