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原典导读课件04老子_第1页
国学原典导读课件04老子_第2页
国学原典导读课件04老子_第3页
国学原典导读课件04老子_第4页
国学原典导读课件04老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

“道”的哲思一、玄妙1、其人——《史记》里的“糊涂账”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老莱子?太史儋2、其时春秋老子——孔子:李耳孔子求教老子:《史记》《庄子》《礼记》《吕氏春秋》《孔子家语》

孔子——战国老子:太史儋老子和杨朱等人对话:《庄子》《吕氏春秋》《史记》《列子》20世纪30年代:胡适、钱穆、冯友兰等论争:“老在孔前”、“孔在老前”→先秦智者,南方人,楚文化代表3、其书时间下限:193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战国竹简写本《老子》汉人尊之为《道德经》上:37篇,“道”,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哲学)下:44篇,“德”,社会与政治问题(≈社会政治学)汉以后二千多年,“道”+“德”→道家祖师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汉代初年帛书本《老子》:“德”+“道”二、定位1、基本思想定位道(小篆)①开始②道路③说话1)宇宙万物的本原本原:先天地生。(25)时间的起点,一切有形有名事物的起源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无形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4)“无”:无限的包容性、可能性不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2)道路随万事万物一起变化,万物不离此“道”

“反者道之动”(40)返本复初,“无——有——无”:《易传》:无往不复、终则有始《战国策》: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朱熹:阳已复生,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保持初始状态:“弱”:“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柔弱胜刚强。”(36)“婴儿”:“复归于婴儿”(28);“如婴儿之未孩”(20)“无”:“复归于无极”(28)→“无”而“永恒”:“无”的状态:暗昧、寂静、朴素、混沌、虚空、柔弱生活表现:清静淡泊政治表现:无为无事宇宙变化:静笃止默致虚极,守静笃。(16)以此回归“道”的原初状态(“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2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16)3)万象万物命名者: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41:道隐无名。无名,天地本原有名,万物孕育

4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玄之又玄”(1),太伟大、太深邃: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只是一个“无”,包含了无限: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众妙之门”(1)“道”是宇宙之初的混沌、宇宙之中唯一的真实存在、宇宙万物的统一本原。2、思想史定位殷周以来天地、社会、人类一体化思路的延续儒、墨;战国初已成为显学道:只是一批知识人一种大体一致的思考路数和思考兴趣三种思路:黄帝之学古道者之学老子之学→生命主义(个体生命永恒)反智主义(瓦解理性)超越主义(精神超越)?老子!《老子》:最后写定至少在战国中期反映的是战国前期道者的思想(与墨子一系同时)思想来源:古代祝史对“天道”变化的体验文化贵族对“世道”崩坏的反思楚人对“人道”永恒之追索1)天道诸多关于天地的讨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

追问天地的本原;“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渊兮;湛兮。(4)视之不;听之不闻;搏之不得。(14)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4)“道”又是“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万象纷纭的宇宙被归纳为道、阴阳的规则中:祝史的思考:“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47)2)由此推衍“世道”: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3)例如,天地从“道生一”开始,则世间之治:“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因为“一”也是“道”,也是根本: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39)以“天道”之朴素无为对世道进行激烈的批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77)天之道,不争…不言…不召(73)↔食税之多…有为…求生之厚(75)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7)↔现世“其政察察”(58)“难治”(65)比儒追求尧舜、周、墨追求夏更远:“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小国寡民”(80)关于社会知识与理想,不同于墨“尚贤”不尚贤,使民不争。(3)全面的批评“礼”,不同于墨子仅从实用主义角度: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3)关心“人道”

天道无言自化、宇宙无中生有、万物归根复命→人道保全生命、克服异化→上贯天道中贯世道下至人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抟气致柔、涤除玄鉴(10);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20)致虚极,守静笃(16);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2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小结战国时代编辑古道者之言而成的诗体格言体著作虽很难确定其思想的非常具体而明确的意图指向但可放在战国前期思想史背景下考察→老子一系的道者也在寻求一种秩序:依据史官更熟悉的宇宙秩序:“天道”——以此推衍“世道”“人道”更容易理想化的古代世界:“上古”——以此对抗“当下”由于对社会、理性、文化的失望、恐惧而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安宁,与宇宙、他人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几种可能的延伸思路:1)以个人为中心的反社会倾向→追寻个人自由/保全个人性命的两种不同结果2)以内心体验为中心的反理智倾向→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世界,而直探神秘的终极境界→《庄子》三、主旨玄妙——现实问题自身(自然)外界(社会)1、“道”与人生“道”:一种人生哲学,恬淡平和状态心理上虚静生理上安详生活方式朴素宁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人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人生】“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45)→生理上保存“婴儿”状态而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不失其所者久”(33)所:◆守“道”(“无”、“一”)◆保“气”(“精”“神”)→道教养生理论的基石之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情趣和审美情趣◆恬淡平和的心理境界◆清静澄澈的生理境界◆虚明纯净的人生境界→人之“道”2、“道”与社会“有为”而乱: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无为而治”,社会也应朴素安静、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7)无为而治1)无为政策【反】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2)返本归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复古倒退“道”从哲理一以贯之于人生、从人生推广于政治的必然结论。“道”:天道→人道、世道宇宙本原,无形无名无生无死人的本原,婴儿→“婴儿”一样的精气完足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周伯通”社会的本原,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才没有战争、残杀、阴谋《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庄子《老子》几种可能的延伸思路:1)以个人为中心的反社会倾向→追寻个人自由/保全个人性命的两种不同结果2)以内心体验为中心的反理智倾向→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世界,而直探神秘的终极境界→《庄子》三种话题: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与道德个人存在儒家:关注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存在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荀子》)→生前、死后无需关怀→人的存在只在现实中,对人的关怀只限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道者的反驳儒:个人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以社会作为人生的坐标→反驳:人的价值为何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意义→重估:更注重“天道”宇宙中体会自然、自由的人→另一种关于“人”的思路最为深刻的:庄子庄子:寻找个人对生命的完成和精神对生命的超越,而非生命本身的绵延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遗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永恒的生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逍遥游》)幻想永恒的生命,

但更注重人对生、死的理解能否超越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子来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成然寐,蘧然觉。(《大宗师》)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天道》)淡化生死界限,并非被动适应生死,而是尽可能依照天道自然来完整实现自己的生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大宗师》)“天人合一”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庄子:“人”的思考中心是个人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不看重现世中的社会价值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天→人自然、自由的个体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自由《逍遥游》小知→大知,小年→大年,有待→无待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无”(虚名、功业、私心)→绝对的自由庄子思想、人生观: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