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解析版)_第1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解析版)_第2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解析版)_第3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解析版)_第4页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核心考点0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B.神话传说C.考古发掘D.学术论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有效性考古发掘大于史书记载,大于学术论著,大于神话传说,所以选择C2.河姆渡考古发现大量木桩、地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部分带有榫头和卯口,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复杂。这说明()A.中国木建筑领先世界B.建筑深受地理环境影响C.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D.半地穴式建筑适合定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南方地区雨水充足,干栏式建筑能够防潮,因此复杂的建筑是为了应对自然地理条件,故选B项;材料只能反映干栏式建筑较为复杂,并不能直接说明当时中国的建筑领先世界,排除A项;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的说法不准确,不管是河姆渡还是干栏式建筑,都只是当时的一种文明类型,排除C项;半地穴式建筑也是为了适应自然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建筑类型,不能判断其是否适合定居,排除D项。3.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象征或标志,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的出现()A.侧面反映早期文明多元特点B.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C.标志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D.客观反映了生物的进化历程【答案】A【解析】题干中“图腾……用来做本氏族的象征或标志”,主要是为了将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开,结合《纲要》上册第3页所学: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具有多元的特征,与题旨吻合,故选A项;题干未探讨图腾出现原因,排除B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有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明显,争夺财富和权力等,排除C项;“客观反映”与题干“‘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相悖,排除D项。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大立人、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2021年的新发掘中又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星堆遗址属于()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B.自然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是早期的城邦文明D.早期文化遗址,彰显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星堆遗址再现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是研究古蜀文化的实物依据,故选D项;三星堆属于物质遗产,排除A项;三星堆属于文化遗产,排除B项;三星堆属于古蜀地区早期国家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5.图1表明,半坡人()A.生活在旧石器时代B.居住在长江流域C.已经具备审美意识D.掌握了制瓷技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不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B选项错误。图片是彩陶并非瓷器,D错误。图中彩陶已经有了几何符合组成的纹样,说明半坡人具备了审美意识,C选项正确。1.图1为公元前5000年以来中国主要新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这说明,我国()图1A.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B.先民活动受到地域限制C.远古北方文化长期领先D.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征【答案】D【解析】公元前5000年以来中国主要新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显示文化遗存较多,且大体分为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以及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三类,说明我国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文化遗存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样特征的区域文化之间没有体现交流,所以不能说在交融中发展,排除A项;各地不同的文化遗存具有各自独有的地域经济文化特征,并没有反映出先民活动受地域限制,排除B项;从示意图看,北方的文化遗存既有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也有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所以没法说北方文化长期领先,排除C项。2.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A.贫富悬殊的现象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C.阶级压迫的现实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题干内容将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出土的一些墓葬进行了对比,即一些大墓中既有棺椁,甚至还有“大批的随葬品”,且数量较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在该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故选A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进行对比,而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题干内容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进行了对比,没有涉及阶级压迫问题,排除C项;按照学术观点,中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并且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3.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B.经济发展水平齐平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D.文化之间互动交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可知,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同之处颇多,说明这两个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交流,故选D项;据所学,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与材料遗址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相同之处,不足以说明经济水平齐平,排除B项;材料仅是三星堆和二里头的部分出土文物的状况,没有世界其他地方的信息,无法推断世界地位,排除C项。4.《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而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殷革夏命”“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与《竹书纪年》和《尚书》中关于夏朝的记载相吻合,体现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故选D项;王国维先生提倡的是二重证据法,排除A项;考古所获得的实物史料是探寻历史真实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说明材料强调的是考古资料为文献史料提供实物证据,排除C项。5.根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的竹鼠、獐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化石,以及甲骨文记载的播种时节等证据,研究者进行了大胆推测。下列最合理的推测是当时()A.气候温暖湿润B.物产丰富C.开始饲养家畜D.农业发达【答案】A【解析】据材料“根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的竹鼠、獐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化石,以及甲骨文记载的播种时节等证据,研究者进行了大胆推测”,可知西安和河南安阳等地在上古时期温暖湿润,因此才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生存而遗留下化石,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动物化石,并没有提到物产的种类多,排除B项;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开始开始饲养家畜,而且竹鼠、獐等动物并不是家畜,排除C项;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所处时代农业比较落后,排除D项。6.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女性则与手工业有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具体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男性与女性”,这属于性别的不同,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确实述及了男性与女性陪葬品的不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集体劳作指的是由于农具的原始,许多人不得不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十千维耦”,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现象,排除D项。7.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良渚文化发掘出宫殿、城墙或堤坊,而宫殿、城墙是早期文明的象征,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了初始的文明,故选B项;君主政治形成于夏朝,排除A项;材料设立城坊是出于防御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十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8.2021年3月20日根据“考古中国”通报,有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这可以用来解释()A.早期人类文明的信仰及其文化B.神学色彩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C.礼乐制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D.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三星堆遗址中所发现的“祭祀区”,其主要功能是“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据此可知,这是古蜀国信仰与文化的重要体现,故选A项;“祭祀天地祖先”能够体现出古蜀国的神学色彩,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融入”政治生活之中,排除B项;“祭祀”属于礼乐制度的范畴,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制度被社会“广泛”认可,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三星堆遗址这一个早期人类文明,并没有述及其他文明,也就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9.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此外,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中。这表明()A.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B.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C.三星堆是良渚文化的扩散D.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琮,出现在长江上游的四川三星堆文化中、黄河流域的陕西的石峁遗址中,说明当时长江下游、长江上游、黄河地区存在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良渚文化处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可追溯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排除A项;“领先”不妥,题干未提及良渚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比较,排除B项;三星堆遗址是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其源头依然没有被解开,专家认为其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排除C项。10.提取图1中的信息,指出最能代表母系氏族公社特征的是()图1姜寨聚落遗址示意图A.公有牲畜B.居住场所C.公共墓地D.村落围栏【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这一聚落的牲畜集中在一处进行饲养,而不是分散在各家各户,这表明此聚落牲畜公有,结合所学知识,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此时私有制还没有产生,所以图中公有牲畜公有最能体现母系氏族特点,故选A项;居住场所只能体现母系氏族人们居住状况,不能体现母系社会生产资料公有这的特点,排除B项;公共墓地只能体现母系氏族墓葬情况,不能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排除C项;村落围栏只能体现母系氏族时期群落布局情况,不能体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点,排除D项。核心考点02从部落到国家1.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C.君主权力受到较大限制D.游士敢于挑战君主权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中的氏族制度之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该组织是本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一个机构,题干中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和“战国……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这两个现象很明显地体现出一些原始社会中“民主”的一些色彩,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说明原始社会中的民主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仍有一定的影响,故选B项;在题干前半部分虽然提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这能够体现出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但是这并不是题干的强调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和“战国……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排除A项;“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能够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民主”色彩,但不能据此扩大为君主权力受到“较大”的限制,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虽然述及“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但是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强调“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这一内容,排除D项。2.《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这体现了()A.原始民主传统B.君民平等共治C.家国一体格局D.君主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的意思是国君又替他设置了辅佐的人,让他们教导保护他,不让他越过法度,可见这是对国君的限制,体现了君权的有限性,是民主的表现,故为原始的民主,故选A项;“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的意思是上天生出人民并为人民立了君主,让君主来管理他们,不使他们失去本性,可见君主是代表天的意思来管理民众的,不是平等关系,排除B项;“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意思是天子有诸侯制约,诸侯有卿来约束,体现的不是一体的关系,而是制约关系,排除C项;“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体现了天子的行为也是受到约束的,不是专制的,排除D项。3.《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反映的历史阶段是()A.氏族公社时期B.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C.夏朝建立初期D.王权与神权结合时期【答案】B【解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记载的上古之时,即原始的部落联盟时期,选贤举能,说明用民主选举的办法确立领导人,也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故选B项;讲信修睦强调不同部落之间的关系和睦,而氏族公社时期则只有本氏族的利益,排除A项;夏朝是家天下,用世袭代替禅让,而不再选举领袖,排除C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能说明政权的性质,也无法判断其对神权的依赖程度,排除D项。4.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当今考古学也已证明了五帝后期的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实证依据的是()①陕西临潼姜寨发掘的五个大家族组成的聚落(遗址)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天皇地皇泰皇的称谓③良渚遗址发掘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④东夷文化中蛋壳陶高柄杯及用玉用鼎的礼制规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陕西临潼姜寨是仰韶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故①错误;《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文献史料,是二手史料,故②错误;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故③正确;东夷文化的时间是自新石器时代到西周中期,可以作为实证依据,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5.(202·山东省菏泽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下列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B.两地手工业技艺已非常成熟C.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D.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答案】D【解析】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多件文物在用途、种类和形制上有着相同之处,说明这两个地区间存在一定的交流,故选D项;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而材料是夏朝,排除A项;“成熟”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区域文明间的交流,而不是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排除C项。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答案】D【解析】“三皇”是传说中带领人类逐渐走出原始与野蛮,人类文明初步形成,“五帝”是带领人类从部落联盟走向更大的联盟直至禹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三皇五帝”的传说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先民从野蛮进入文明时期的历史轨迹,故选D项;据材料“‘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可知,“三皇五帝”仍旧是一个传说,是否确有其人,仍需考证,排除A项;夏朝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时期,“三皇五帝”的时间要早于早期国家的出现的时间,排除B项;君权神授是指人君授命于天,替天进行统治,是古代君主为巩固自己权力而提倡的一种做法,而“三皇五帝”是早期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排除C项。2.《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文中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如图1)并分成九个等级:雍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中,兖州中下,梁州下上,荆州下中,扬州下下。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图1A.西周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分等级统治体制B.“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开端C.战国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统一观念D.大禹时代的国家疆域及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根据其中内容,当时已经形成了“天下”的认识,“天下”被划分为“九州”,“九州”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表明此时人们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天下”认同,可以用来研究黄河中下游统一观念的形成,故选C项;从材料中看,《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假借大禹的口吻描绘大禹时期的疆域,大禹是夏朝开国君主,所以不能用来研究西周时期的政体,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设立州作为监察机构,汉代以后州才逐步成为行政区划,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不能用来研究夏朝的国家疆域,排除D项。3.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D.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答案】C【解析】据材料“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可知,二里头遗址的出土证明了夏朝的存在,打破了原来史学界的“夏朝否定说”,说明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故选C项;在具体的实物史料没有出现之前,对东周以前的历史存怀疑态度是有一定价值的,符合孤证不立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考古史料的重要作用,B项强调文献史料的作用,与材料主体不一,排除B项;材料重在说明考古史料的出现为历史疑问的解决提供依据,D项与材料主体不一,排除D项。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可知文献与考古实物互证历史事实,故选D项;先秦文献在久远的历史传承中容易遗失和误传,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考古实践,没有直接指明“出土的文字材料”,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文献材料,以偏概全,排除C项。5.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曾一度兴起过黄帝部落来自古巴比伦之说。从20年代起,在坚持中国人种本土说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北说和河南说等6种重要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将考古学文化与黄帝部落文化对应,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与黄帝部落有关系。据此可知()A.黄帝部落发祥地的确证取决于考古学的进步B.黄帝为传说人物因此其部落也就不可能存在C.对黄帝部落发祥地的诸种论断仍需持较谨慎的态度D.考证古巴比伦与黄帝部落的关联是此项研究的关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关于黄帝部落的发祥地有多种不同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来自古巴比伦”,从20世纪20年代起有“6种重要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考古“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与黄帝部落有关系”,据此可知,对“黄帝部落发源地”这一学术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要想准确进行判断仍需要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故选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根据考古学也仅仅是“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与黄帝部落有关系”,但也没有说“取决于考古学的进步”,排除A项;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也不能就此断定黄帝部落就不存在,因为有的传说也有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被证实,排除B项;既然黄帝的传说产生于中国,对于其部落的研究还应该以中国为中心进行考证,而不是古巴比伦,排除D项。6.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答案】D【解析】据材料“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玉礼器系统”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已出现城市文明、玉器文明,据材料“贵族墓地”可知出现权贵阶层,城市文明、贫富分化的产生说明当时可能出现早期国家,故选D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排除A项;西周时形成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氏族制度不复存在问题,并且当时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C项。7.《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A.禹实行独裁专制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王权已出现雏形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禹因防风氏迟到就杀了他,表明他已经有了生杀大权,这是王权的雏形,故选C项;独裁专制是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排除A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从夏启开始的,排除B项;县制或郡县制后中央才开始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D项。8.据考古发现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陶觚、铜爵、罍等,且成套用于随葬。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礼乐制度已经确立B.阶级分化国家产生C.农业生产有所发展D.私营手工业的发达【答案】C【解析】由材料“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陶觚、铜爵、罍等”可知用来盛酒的器皿丰富多样,而酿酒需要谷物,从侧面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西周时期建立了礼乐制度,排除A项;仅从酒器的出土不能反映出阶级分化,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排除D项。9.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多处早期人类文化,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部落,这些文化和部落不断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材料中仅介绍了黄河流域的文明遗迹,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明起源除了黄河流域以外还有长江流域和其他读取,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部落联盟的形成,而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宫殿、祭坛等象征国家权威的遗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没有体现华夏认同形成,华夏认同形成的表现是其他早期文明认同华夏文明的祖先和传统以及生活习惯等,排除D项。10.《史记·五帝本纪》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即黄帝,轩辕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战胜了炎帝。上述传说反映了()A.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B.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C.黄帝的胜利标志万邦时代结束D.华夏族形成后与周边族群交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轩辕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可知黄帝部落通过从事农业生产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说明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战争频繁”夸大了其程度,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万邦时代才基本结束,排除C项;华夏民族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核心考点03商和西周1.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答案】B【解析】略2.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耕户耕种完公田后,才能耕种私田,即材料描述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故选B项;公田是贵族占有的土地,不单单指国君,排除A项;井田制是商和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而不是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井田制反映了商和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3.《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嬗变缓慢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础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解析】按照《礼记·月令》的记载,每年正月周天子都要“亲率臣下耕作”,每年三月王后要带领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以后历代的皇帝、皇后都不断沿袭这一做法,这说明古代统治者重视农桑活动,农桑劳作是古代经济生活的主体,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以后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而没有述及“严格”执行,排除A项;“藉田”和“亲蚕”属于古代经济生活,不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了“藉田”和“亲蚕”这两种古代经济生活,但是并没有涉及其地位,并且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谁会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4.《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且所封诸侯国相间杂处,承担了藩卫王室、分治殷民、向四周开拓等任务。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巩固西周国家政权B.弱化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C.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D.推动贵族世袭和等级特权制度的建立【答案】A【解析】由材料“承担了藩卫王室、分治殷民、向四周开拓等任务”可知在分封制之下,诸侯承担了相当多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义务有朝觐述职、缴纳赋税、随军作战和镇守边疆等,因此分封制能够起到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因此弱化诸侯国和周王室隶属关系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西周时期民族融合还未开始,且民族融合和分封制的推行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贵族世袭制主要是的是宗法制,等级制度即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相结合,在当时都已经建立,排除D项。5.西周齐国军队,除有齐王部队以外,还有商人子姓和齐国本地不同姓的部队。这反映了()A.统治集团的包容性B.基层治理的多元性C.宗法制度的复杂性D.分封制度的稳定性【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国的军队齐王军队是为正统,但是材料表明除齐王外还有商人子姓,而商败于周,齐国能接纳商人和其它姓氏,表明当时齐国的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并未将商人和其它姓氏排除在外,故选A项;基层治理主要指的是地方治理,材料只强调了军队所包含的姓氏,排除B项;宗法制度指的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材料并未反映相关内容,排除C项;分封制强调的是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拱卫,形成的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材料仅仅以西周时期的齐国军队为核心,不能说明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1.张光直在《青铜时代》一文中指出,商周的早期青铜器上,神奇的动物具有支配性的神力,人的地位是被动与隶属性的;而周代后期的青铜器上,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这一变化体现了,周代后期()A.宗教信仰产生B.人文意识增强C.青铜技艺提高D.神权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周的早期青铜器上……人的地位是被动与隶属性的;而周代后期的青铜器上……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可知,周代后期人的地位由原来的被动和隶属性转变为挑战者,说明人文意识增强,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周代后期人的地位的提高,没有涉及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青铜器上刻画的人物形象的变化,不能体现青铜器技术的提高,排除C项;据材料“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可知,神权色彩变淡,排除D项。2.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王室衰微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D.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西周初年土地属于国有,而西周末年诸侯“夺田”、“争田”现象频繁,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大量辟为私田,土地不再为周天子所独有,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土地这一经济问题,非政治问题,排除A项;“有加强趋势”不合史实,西周末年井田制走向崩溃,排除B项;“诸侯争霸斗争激烈”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3.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B.统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转型出现C.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分封宗法色彩浓厚,利于强化统治【答案】D【解析】据材料“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可知与商朝相比,周王与分封者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这说明周朝宗法色彩浓厚,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选D项;西周时期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增强,排除A项;商周都属于奴隶制社会,社会未转型,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秦朝时才正式确立,周代还未确立,排除C项。4.商朝时期,“贞人”通过占卜,发布命辞宣示神谕,对征伐、任免等信息进行预测,还可以借助诸神的名义直接指令王室大臣代行王事,或对商王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这表明当时()A.商王统而不治B.决策全靠占卜C.王权受到限制D.盛行占卜政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借助诸神的名义直接指令王室大臣代行王事,或对商王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可知,商朝“贞人”力图借助神权左右商王朝政治生活,即商王权力受到限制,故选C项;“对商王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说明商王代表王权,拥有实权,排除A项;“全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贞人”职责,无法反映商朝政治生活的全貌,得不出“盛行占卜政治”的结论,排除D项。5.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如祭祀仪式),乐也来自氏族社会的音乐舞蹈,是氏族成员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周公被当作古代加工、改造礼乐的代表人物。据此可知()A.礼乐制始于氏族社会B.礼乐文化源远流长C.周公创造了礼乐D.国家典制源于礼乐【答案】B【解析】“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如祭祀仪式),乐也来自氏族社会的音乐舞蹈,是氏族成员最主要的文化生活”这里体现了礼和乐传承非常久远,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故选B项;“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如祭祀仪式),乐也来自氏族社会的音乐舞蹈”只能说明礼乐这种制度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文化习惯,排除A项;“周公被当作古代加工、改造礼乐的代表人物”只是说明周公是整理者,而不是追创造者,排除C项;“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如祭祀仪式),乐也来自氏族社会的音乐舞蹈,是氏族成员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周公被当作古代加工、改造礼乐的代表人物”里面只是讲述了礼乐的起源,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排除D项。6.图1是历史学家对西周手工业园区考古时发现的手工业作坊族徽。这说明西周()A.私营手工作坊已经兴起B.手工业实行世工世族制C.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D.手工作坊以青铜铸造为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云塘制骨作坊的族徽类似骨笄,齐家北制玦作坊的族徽类似牙璋,齐家北漆木器作坊族徽类似箙,据此可以推知在西周时期,制骨(笄)手工业之族,以骨(笄)器为族徽,制玉石器手工业之族,以玉石器(牙璋)为族徽,制漆木器手工业之族,以漆木器(箙)为族徽,这就是典型的“世工世族制”,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西周时期“手工业作坊”族徽的形象,但是从其族徽形象中看不出何种类型的手工业,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展示了西周时期手工业作坊族徽形象,并没有将手工业与其他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手工业是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部门”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相当成熟,但是在题干所展示的图片中,并没有述及其材质问题,排除D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