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目录一作者简介与知识背景二行文思路三人物形象分析四情感态度第一节作者简介与知识背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续集》

等小tips: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谈谈题目中的“记念”谈谈题目中的“记念”纪念性的回忆文章,纪念同时表达自己的态度,属记叙为主的散文。——直观、揭示文体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纪念的人物是谁?为什么纪念?谈谈题目中的“记念”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纪念背景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入内容。请插请插入内容。第二节行文思路回忆联想文章最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在叙述与议论中表达情感态度文章那些小节侧重叙述?即侧重刘和珍君的活动除“三—四节”外,文章还有其他叙述吗?记刘和珍君活动时作者有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是不是全用来记刘和珍?除了三四五小节写刘和珍以外,其他部分写了什么?(给文章划分部分,并说出划分理由。)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请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行文思路第三节人物形象分析第一部分(1、2节):写了刘和珍君的活动没有?作者什么态度?(关注有情感倾向的词句)除了刘和珍君,作者还触及到哪些人?在第一部分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这句话?提示性语句: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第二部分(3-5):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三至五小节

记了她哪些活动?生活艰难中,定进步期刊,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反抗一有羽翼的校长;听鲁迅先生授课;虑及母校前途;执政府请愿;为请愿而死。细节:文章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叙述事件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神态细节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生活事件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工作细节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黯然至于泣下牺牲就义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蔼的鲁迅先生在描写刘和珍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第三部分(6、7):

作者在这部分中有没有写刘和珍君?

提到了哪几类人?

人物形象总结:1.预定《莽原》全年——“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2.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   强烈的斗争精神3.“微笑”、“温和”;              温和善良4.“黯然”、“泣下”                卓识远见  5.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欣然”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第四章情感态度1.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经典语句赏析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经典语句赏析直面--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经典语句赏析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在第三部分中,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的?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