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古代纺织原料纺织原料是纺织业的根底。我国历史上采用的纺织原料均为天然纤维,绝大局部由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得到,如蚕丝、麻、棉、毛等,但也有局部如葛纤维长期依赖于野生采集而得。在丝、棉、毛、麻四大类纤维中,一般认为蚕丝纤维品质优良,有"纤维皇后〞之称,是中国纺织纤维的代表。
本文有以下四节:第一节蚕丝纤维
第二节麻葛纤维
第三节毛纤维
第四节棉纤维
第一节蚕丝纤维一、家蚕的种类
家蚕又称桑蚕,是一种食桑叶而吐丝的昆虫,学名Bomby*mori。在分类学上属鳞翅目家蚕蛾科。其中又有很多的种类,随着人类的进步又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来。家蚕的祖先是古代野桑蚕。野桑蚕在广阔的蚕区内或在野桑树上生活,化性自一化、二化至多化。由野桑蚕驯化而来的家蚕的化性亦有一化、二化至多化。汉"**子"曰:"原蚕一岁再登,非不利也,然王者法禁之,为其残桑也。〞原蚕就是二化性蚕,一年孵化二次。晋时*缉之"**郡记"中又记载了八辈蚕,一年中养八次,都是多化性蚕:"**有八辈蚕: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所载蚕的种类更多:"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有一生再生之异。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獬儿蚕、绵儿蚕、同茧蚕或二蚕三蚕共为一茧。〞由此可见,当时对蚕的命名已根据其化性、眠性、蚕体斑纹颜色、养蚕时间等因素。
明清时期,人们对蚕的观察更细、分类更详。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三分之一。假设早蚕结茧时,彼已生蛾出卵,以便再养矣。〞"*兴蚕书"记载了****一带的蚕种:"有头蚕、有二蚕、三蚕、四蚕、五蚕,种类纷纭,错出于春、夏、秋三时。湖人所重在头蚕,饲养颇广。〞此外还有种名如泥种、石灰种、懒替种、石小罐种、白皮种、丹杵种等。而"蚕桑捷效书"中所载种名有金种、花种、乌种、莲子种、金桔种、束腰种、平头种等名:"金种蚕身甚小,花种遍体烂斑,乌种满身灰黑,莲子种茧之小者,金桔种茧之大者,束腰则腰有束痕,平头则两头平满。〞
二、家蚕茧的种类
家蚕经催青孵化、摘桑饲喂直至成熟吐丝结茧,共需三十至四十天的周期。其茧的种类也有多种多样,多以茧形茧色分。
"天工开物"载:"凡茧色唯黄、白二种,川、陕、晋、豫,有黄无白,嘉湖有白无黄。假设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黄丝以猪胰漂洗,亦成白色,但终不可染漂白桃红二色。凡茧形亦有数种:晚茧结成亚腰葫芦样,天露茧尖长如榧子形,又或圆扁如核桃形。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蚕桑述要"载:"茧有黄白二种,黄有蛾黄、杏黄之别;白有雪白、湖白之分;黄者色鲜而性脆,白者光亮而性韧。湖丝多白,黄者甚少。〞因此,家蚕茧的茧色和形状一直都有多种类型,但总体以白而丝紧者为佳,"蚕桑捷效书"称:"总以茧之坚结而厚,平圆紧小者为良,其松浮薄大之茧,丝少而难抽。〞
为了确保缫丝的质量,人们必须选茧。在选茧时就产生了茧的品类划分。"*兴蚕书"载:"茧之品类不齐,不容无所区别。有误食热叶及嘴伤,萦丝宽慢,其茧软而松者,是谓绵茧。有蛆生蚕腹,茧成穿穴而出者,是为蛆钻茧。有老不化蛹,毙茧肉,秽汁浸润者,是为映头茧。有薄绪缠身,赤蛹外露者,是为凹赤茧。有山火太旺,匆遽吐丝,不及周遍环绕,其茧一头穿破者,是为穿头茧。有粘帘附帚,结成深印者,是为草凹茧。有蚕溺沾染,渍成黄瘢者,是为尿绪茧。有上山太稠,或二蚕、或三四蚕共成一茧者,是为同宫茧。大率蚕丰收则茧皆整齐、蚕歉收则茧多参错。〞这种分类,与今日非常接近。
三、贮茧技术
收茧之后,如不加处理,茧中蚕蛹约过七日便要化蛾破茧而出。因此,当人们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缫丝时,就创造了贮茧技术。
最古老的贮茧方法也许是通过日晒杀蛹而使其不再羽化。"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两种贮茧法:"用盐杀茧,易缫而丝肕,日曝死者,虽白而薄脆,缣练衣著,几将倍矣。〞显然,盐浥之法要比日晒法先进。唐宋以后,日晒法几乎不再使用,而独用盐浥法:"藏茧之法,先晒令燥,埋大瓮地上。瓮中先铺竹箦,次以大桐叶覆之,乃铺茧一重,以十斤为率,掺盐二两。上又以桐叶平铺,如此重重隔之,以至满瓮,然后密盖,以泥封之。〞宋•陈旉:"农书"。(见图2-1)金元时期,又创造笼蒸法。"韩氏直说"云:"蒸馏之法,用笼二扇,用软草扎一圈,加于釜口,以笼两扇坐于上。其笼不管大小,笼内匀铺茧,厚三、四指许。频于茧上以手背试之,如手不禁热,可取去底扇,却续添一扇在上。亦不要蒸得过了,过了则软了丝头,亦不要蒸得不及,不及则蛾必钻了。〞在王祯看来,笼蒸法最好。但是,明清之间,人们又在盐浥法的根底上创造了瓮泥法。*光启"农政全书"云:"盐著于茧,到底浥湿。今人只于瓮中藏茧,另用纸或箬或荷叶包盐一、二两置茧上亦可。但只须瓮口密封,不走气耳。此必用盐泥乃可。〞
烘茧之法始于清代后期,当时又称炕茧。"蚕桑实济"记载了这种方法:"其炕以石条、或火砖、或土砖封砌,如炕床样。……其打炕之大小,视乎取茧之多少。茧多炕大,一日可炕数百斤。此乃炕外生火,火气自然上达,既无湿热之患,且无焦枯之虞。〞在**、**一带,则用竹编烘笼或蚕箔铺茧,再用炭火烘之。这种烘茧法产量高、速度快,而且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故一直沿用至今。
四、野蚕及野蚕茧
野蚕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也经常得到人们的利用,并选择了假设干种进展人工放养。其丝线也较特别,能制成一些独特的丝绸品种。
(一)野桑蚕(Bomby*mandarina)
野桑蚕俗称野蚕,我国先民在驯化家蚕之前所采集利用的茧丝即来自此。家蚕驯化后,它时而有发,被看作是一种祥瑞,亦被人们利用。晋*豹"古今注"载:"(西汉)元帝永元四年(前10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二年,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双林镇志"载:"桑蚕,吾乡年年有之,六月至八月皆可采之。届时妇女儿童皆肩负一箩,手持一竿,竿头缚一小钩,于桑下谛视而钩摘之,采茧卖于贩客。客卖于茧行,行又卖于乡人作丝。〞野蚕茧色滞白或淡黄,呈纺锤形或圆锥形。其丝色黄而性硬,光暗而缕糙,一般供织纤细织物,也作丝绵用。
(二)柞蚕(Antheraeapernyi)
"禹贡"书载,兖州厥贡"檿丝〞,据考证就是柞蚕丝,蒋猷龙等:"中国蚕类利用简史及其茧丝性状比拟研究","丝绸"1993年第10期。但未知其实。"广志"中开场出现柞蚕之名:"有柞蚕,食柞叶,可以作绵。〞宋元之后,柞蚕首先在**登、莱等地推广人工放养,产量大增,明末清初时期,又向东北、西南等地推广,****绸、**鲁山绸、***公绸等均用柞蚕丝织成。
柞蚕体大色绿,茧形下端椭圆、中部膨大、上端稍尖,并有茧柄。刚吐出的茧丝和结成的茧都为滞白色,自然条件下逐步转为褐色。
(三)天蚕(Antheraeayamamaiussurinsis)
天蚕茧呈椭圆形,茧有深绿、浅绿、金黄等色,又以绿色为著名。一般认为天蚕原产日本,但"唐会要•祥瑞上"载: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六日**言:"野蚕成茧遍于山阜,至十三年野蚕又食槲叶,成茧大如奈,其色绿,凡已收六千五百七十石。〞这种绿色野蚕茧据推测就是天蚕茧。蒋猷龙等:"中国蚕类利用简史及其茧丝性状比拟研究","丝绸"1993年第10期。
(四)樗蚕(Philosamiacynthia)
晋郭璞"尔雅"上已有"樗茧〞之名的载录,它以臭椿(樗)、香樟、枫杨等树叶为食,故又称椿蚕。清代以来始有人工放养。"野蚕录"载其"丝织为绸,紫耀光滑,有椒香,能辟蠹〞。
(五)樟蚕(Erigynapyretorum)
樟蚕又称枫蚕,以其主食樟、枫或枫杨之叶而得名。宋代陆佃"埤雅"载:"横州之地枫始生叶,有虫食之,其形似蚕,四月,亦如蚕之将丝,州人擘其丝,光明如琴弦。〞这种奇特的剖腹取丝方法在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中也有记载:"樟虫入醋死,引腹中筋长丈余,闽人用缘蒲葵。枫蚕之丝亦韧,可作大钓缗。〞
此外尚有名称记录多种,如椒蚕、柳蚕、榆蚕、枸杞蚕、乌桕蚕等,也曾被用于丝织或丝绵生产。第二节麻葛纤维一、麻的种类
麻类纤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其种类甚多,分布不同,性能亦不同。
(一)大麻(CannabissativaL.)
大麻是属于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绝大局部地区均有分布,****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不少大麻种籽,推测当时已有大麻的纺织利用。
大麻又称火麻,雌雄异株,雌株为苴,雄株为枲。商周以后生产愈盛。**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大麻布出土。****马王堆西汉墓中更有质量上好的大麻布发现,经检验分析,其纤维投影宽约22微米,截面积153微米,断裂强度为4克。"**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文物1980年版。历史上我国大麻纤维使用的主要范围为除东南沿海之外的广阔地区。"魏书·食货志"载,当时用大麻布充税的州郡县约40个,其中用大麻布充税的整州有18个,相当于今**、**、**、**、**、**、内蒙、**、**等地。**曾出土过一件唐代大麻布,上有"澧州慈利县调布〞字样,说明它来自中南地区。
(二)苎麻(Boehmerianivea)
苎麻又名野麻,属荨麻科。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场使用苎麻纤维进展纺织生产,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不少草绳,即用苎麻制成,钱山漾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精制的苎麻织品,说明苎麻是南方传统的纺织原料。
周秦汉唐,苎麻一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主要麻类纤维之一,是一种较为凉爽透气的织物。"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聘于*,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衣焉。〞"战国策齐卷"载:"后宫十妃,皆缟带。〞**马王堆汉墓中亦出土了三块苎麻织物,**吐鲁番也出土了两块分别写有"婺州兰溪县脚布〞和"宣州**县调布〞字样的苎麻织物,根据分析测试,其各项指标均与现代苎麻接近。我们经常能在南朝诗歌中看到"白苎舞"的诗歌,说明当时的苎麻织物确是一种较为高档的织物。
宋元之后,苎麻生产逐渐减少,但仍在南方地区用以织夏布、蚊帐等。
(三)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
苘麻又称青麻,属锦葵科。苘麻一般用于制绳索,但亦用于制作较粗糙的布。河姆渡遗址中已见用苘麻搓成的绳索。罗愿"尔雅翼"载:"檾,枲属,高四五尺,或六七尺,叶似苎而薄,实如大麻子。今人绩以为布及造绳索。〞王祯"农书"中亦说,苘麻"可织为毯被,及作汲绠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覆等具〞。
〔四〕蕉麻〔Musate*tilis)
蕉麻是我国南方生长的植物,属巴蕉科。在文献上经常被记为芭蕉或甘蕉,其叶鞘中含有63%的全纤维素,可用于织为蕉布。"广志"中记载:"芭蕉,一曰芭菹,或曰甘蕉。……其茎解散如丝,织以为葛,谓之蕉葛。虽脆而好,色黄白,不如葛色。出交趾**。〞唐宋时期,南方土贡中还经常能看到蕉葛或交隔之名,说明这一直是南方的特产。
其他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麻类纤维有黄麻、山麻(薜)、菅等。
二、麻的初加工技术
麻的种类虽多,但其初加工技术却根本一致,即采用各种方法使麻纤维脱胶,去除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杂物。
麻纤维的脱胶方法主要是沤渍,即用微生物脱胶。"诗经陈风东门之池"所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可以沤苎,可以沤菅,即是此类方法。"氾胜之书"还记载了其时间:"夏至后二十日沤枲,枲和如丝。〞较为温暖的气候能使微生物迅速繁殖而加快脱胶。"齐民要术"中更对沤麻用水及程度作了描述:"沤欲清水,浊水则麻黑,水少则麻脆,生熟且宜,生则难剥,太烂则不任。〞这样就能控制麻纤维的质量。至于水温除依靠自然气候控制外,也得采用人工掌握。"齐民要术"指出冬天可用温泉水沤麻,如此得麻"最为柔韧〞。而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则记载了苎麻"煮之用缉〞的方法,即用煮练之法进展脱胶,此类方法,已非微生物脱胶,故而推测当参加适量碱性物质方可。
三、葛纤维
葛(Puerarialobata)又名葛藤、葛麻,其根可食,其藤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作纺织原料。
葛藤长在野外,一般均为采集利用。*县草鞋山遗址发现的葛织物是距今最早的葛纤维利用物证。**博物院:"***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3期,文物1980年版。"诗经"中涉及葛的采集和纺织的就更多,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萦之。〞汉袁康"越绝书越地传"中还有*越时期人工栽培葛的记载:"葛山者,勾践罢*,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王夫差。〞"周礼地官"中有一官职为"掌葛:掌以时征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草贡之材于泽农。〞秦汉之后,葛的生产逐渐衰落。李白"黄葛篇"诗云:"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全唐诗"卷一六四。也正说明了葛织物在唐代已不流行。
葛纤维的初加工方法是用水煮法。"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濩即煮,"毛传"曰:"濩,煮之也。〞后来孔颖达也说:"于是刈取之,于是濩煮之,煮治已迄,乃缉绩之,为絺为绤。〞即将葛藤割下,用水煮烂,然后在流水中捶洗干净,取其纤维进展纺织。第三节毛纤维一、毛的种类
毛纤维在我国历史上使用的时间也开场甚早。诗经"豳风七月"中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里的褐就是一种粗疏的毛织品。实物的发现更为丰富。1957年在**诺木洪发现一处相当于周代早期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羊毛和牦牛毛的织物。**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哈密一带也发现了许多相当于周早期的墓葬和遗址,出土了大量精制的高档毛织品,赵丰:"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1992年版。说明了我国使用毛纤维的悠久历史。
(一)羊毛
羊毛是毛纤维的主要来源。羊毛的种类与羊的种类相关。我国人工饲养的羊主要有绵羊和山羊两大类,其中绵羊剪毛是获取羊毛纤维的主要来源。清代杨屾在"豳风广义"中记载了八种羊的名称:"哈密一种大尾羊,大食一种胡羊,临洮一种洮羊,江南一种*羊,英州一种乳羊,我秦中一种绵羊,一种羖□;羊,同华之间一种同羊。〞这是除羖□;羊属山羊外,其余均属绵羊。绵羊在南方也有分布,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绵羊出邕州溪峒诸蛮国,与朔方胡羊不异。有黑白二色,毛如茧纩,剪毛作毡,尤胜朔方所出者。〞
羊绒用于纺织的历史也相当长远。宋应星"天工开物"载:"一种矞艻羊,唐末始自西域传来,外毛不甚蓑长,内毳细软,取织绒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别于绵羊。此种先自西域传入临洮,今**独盛,故褐之细者皆出**,一曰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从其初号也。〞
(二)牦牛毛
牦牛早先产于亚洲中部山地,在我国分布于青藏高原一带。牦牛古称犛牛,诺木洪出土有周代牦牛织品,"尔雅"中提及有"犛罽〞,即用牦牛毛织成的较精细的显花毛织物。
(三)骆驼毛
骆驼毛有粗、细两种纤维,细者称为骆驼绒。**乌鲁木齐阿拉沟战国时期古墓群曾出土大批毛织物,其中有用骆驼毛织制者。"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会州会宁郡(今**境内)土贡驼毛褐,丰州九原郡(今**境内)土贡驼毛褐、毡的情况,说明我国利用驼毛纤维的历史很长。
(四)兔毛
"新唐书•地理志"载:"宣州**郡土贡兔褐〞,"**晋陵郡土贡兔褐〞,"**广陵郡土贡兔丝〞。兔丝可能是兔毛纱线,而兔褐显然是兔毛织成的毛织品,这说明唐代前后在我国东南地区已常用兔毛纺织。李肇"国史补"还记载:"宣州以兔毛为褐,亚于锦绮〞,但"覆有染丝织者尤妙。故时人以为兔褐真不如假也〞。虽然其质量不精,但其影响却是不小。
(五)羽毛
我国古代还利用鸟羽进展纺织。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衣兽皮,戴羽冠。后来则逐渐开场用羽毛制作纺织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载:太子"善制珍玩之物,织孔雀毛为裘,光荣金翠〞。而最有名的乃是唐代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新唐书五行志"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两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以其一献韦后。公主又以百兽毛为鞯面,韦后则集鸟毛为之,皆具其鸟兽状,工费巨万〞。这里除百鸟毛之外还有百兽毛,原料不择其类,丰富多样。自此后,"贵臣富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说明唐代是利用羽毛纺织的高潮。但这一方式直到明清仍见应用,大量明清帝后所用丝绸服饰,也经常采用孔雀羽进展妆花织入或刺绣装饰。"红楼梦"中提及晴雯为宝玉补裘,也是用的孔雀羽毛拈成的线。
二、毛的初加工技术
我国古代毛纤维初加工的工序约为三道:采毛、净毛和弹毛。
(一)采毛
采毛最初是将羊身上自然脱落的毛收集起来,再开展到在羊皮上采集羊毛,早期史料中提及的"织皮〞可能就是指此。南北朝时出现剪羊毛的采毛技术。"齐民要术"卷六载:"白羊(即绵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动则铰之。铰讫,于河水之中净洗,毛则生白净也。五月毛床将落,又铰取之,铰讫,更洗如前。八月初,胡莱子未成时,又铰之,铰了亦洗如初。其八月半后铰者勿洗。〞"羖羊(山羊),四月末五月初铰之。性不耐寒,早铰,寒则冻死。……毛堪酒袋兼绳索之利。〞这说明当时绵羊一年剪毛三次,而山羊一年剪毛一次。宋代洪皓在"松漠纪闻"中记载了剪羊毛的方法:"羊顺风而行,三月、八月两剪毛。当剪时如欲落絮,不剪则为草绊落,可捻为线。〞又说:"春毛不值钱,为毡则蠹,唯秋毛最正确。〞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两种采集山羊绒的方法:梳绒,是用细密的竹篦梳子从山羊身上已脱或将脱的绒梳下来。而拔绒则是用手指甲把较细的山羊绒拔下来,这种方法生产效率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竹材(竹炭、竹制品)买卖合同
- 2025简易货物买卖合同模板
-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技能提升教学计划
- 干股赠与协议
- 企业内部培训材料与资料库管理工具
- 2025如何合法终止房屋租赁合同
- 粮食储备库信息技术部招聘面试经典题及答案
- 2025年工勤技能岗位技师驾驶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中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题库资料及答案指导
- 2025年高级生命支持(ACLS)理论考核试题库(+答案解析)
- 留疆战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 企业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奖励台账
- oh卡牌理论-课件
- 合同工期管理台账
- 赏识你的学生
- 心衰病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TSG11-2020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哲学导论(完整版)
- 合成孔径雷达
-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 汉语拼音发音表(适合初学者和老年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