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间习俗_第1页
敦煌民间习俗_第2页
敦煌民间习俗_第3页
敦煌民间习俗_第4页
敦煌民间习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敦煌民间习俗敦煌的民间节庆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节〞的说法,其中"大节〞有"春节〞"惊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腊八〞"小年〞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而特别的节日饮食,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习俗。敦煌民间禁忌也很多,大多带有**性,是历代生活经历积累而成的习惯,有一定科学成份,起自我保护、调节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作用。【敦煌的过年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场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华丽。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桃花坞,**杨柳青和**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着假设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开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敦煌的春节食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就要起床,不能睡懒觉。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先人〞敬香,接着放鞭炮,之后就是吃饺子。饺子是大年三十晚上包好的,要早吃,寓意新的一年人勤地富。初一早上吃饺子,是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即带有"招财进宝〞的含义。正月初七,古代相传大年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俗称人七日)。人七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长面,又叫"拉魂面〞,预示着人人都能安康长寿。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汤圆〞与"团圆〞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思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敦煌春节禁忌】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运程好坏的兆示期,因此"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但凡"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或呵斥,以免孩子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要及时说一声吉利话来弥补,如东西打碎了,要立即说上一句"岁岁平安〞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加以化解。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清扫一下确实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敦煌民间节日饮食习俗】敦煌民间的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节〞的说法,其中"大节〞有"春节〞"惊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腊八〞"小年〞等。在这些节日里,都有固定而特别的节日饮食,"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足以说明节日饮食的重要。大年三十"装仓面〞腊月三十的晚饭(农村叫后晌饭),是这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一般家庭都要擀长面,炝臊子,吃"碱面〞。进餐时间还必须在"请神〞(祭祖先)之后,全家长幼同桌围座,老人们边吃饭边对儿孙讲说这一年家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婚丧嫁娶、酬神祭祀、经济收入、来年生活安排等,也相当于家庭年终总结吧。这顿饭要求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吃饱到最大程度,称为"装仓面〞。其用意就是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最后一顿饭一定要吃好,把"仓〞(肚子)装得满满当当、实实在在,图个身强体健。之所以要做臊子长面,可能是求个长命百岁、诸事如意,并有期盼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之意。晚饭之后,等天黑祭祀完毕,全家人还要吃年夜饭,这也是"装仓〞的继续。正月初一包饺子按敦煌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无论穷富人家,除了正常准备的油饼子等食品招待来客外,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这与我们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一脉相承。饺子的质量视家庭条件而论,一般用猪、羊肉拌萝卜或洋芋做馅。饺子一般要求除夕晚上都要包好,初一破晓吃。初一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敦煌民间传说.人间的"招财童子〞和天上的"进宝郎君〞原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共享人间香火,同为众生造福,很受百姓拥戴。后来,"进宝郎君〞被天庭擢用,分别时二人立下盟约,大年岁首"招财童子〞以燃火为号(后来演变为放烟花爆竹),"进宝郎君〞就将天宫宝物偷送人间。人们为了"得宝致富〞,便以饺子为象征,从古到今沿袭传承。正月初七"拉魂面〞正月初七,敦煌人称"人七日〞。这天家家一律吃臊子面,叫"拉魂面〞。相传正月初七这一天人的魂魄最容易脱离人体,吃了"拉魂面〞就可以用长面把人的灵魂和肉体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意味着人们追求安康、平安的美好愿望。正月十五"蒸老鼠〞人们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并以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但在敦煌,有条件的人家正月十五吃元宵,更多的人家都在蒸"面老鼠〞。"面老鼠〞是用发面做皮,将上好的炒面或春节期间吃剩下的馍馍渣用清油、糖等佐料搅拌在一起做馅,捏成老鼠形状上笼蒸制,因馅是用清油搅拌的,也叫"油老鼠〞。在蒸"面老鼠〞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给老鼠做眼睛。称"瞎老鼠〞,意为诅咒老鼠个个瞎眼,不再糟蹋粮食。正月二十摊煎饼摊煎饼是正月二十必做的食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摊煎饼献供敬神,以示补天补地。煎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将适量面糊舀入平底锅摊匀,烙成一**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薄饼,然后将炒好的豆芽、韭菜、肉丝、蛋丝放在煎饼上面,卷成筒状,一口咬下去,鲜嫩可口、味美无比。二月初二吃猪头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这一天,敦煌人都要吃猪头肉。宋代苏轼所著"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后唐时太正人,宋初官拜安国军节度,死后加封中书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日:"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假设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幽默别致的"猪头诗〞,甚是快乐,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来,猪头不仅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桔祥标志。惊蛰油炸鸡蛋拌炒面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到了惊蛰气候开场转暖,冰消雪化,大地复苏,入土蛰居之草虫惊醒。这天,家家用油炸鸡蛋拌入炒熟的干面(俗称炒面),加上红糖,冲入滚烫的开水搅拌均匀食用,芳香开胃。在农村,这一天农民都要用清油或大油熬萝卜汤,强制给牛、马、驼、羊从嘴灌人,俗称"啖牲口〞,用以清胃火。五月端午做粽糕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敦煌人则以吃米糕为主。端午一到,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置糯米、红枣做米糕,也叫粽糕。粽糕的做法是分别把糯米和红枣煮熟,然后将熟米糕和红枣分层交替压在盆中,俗话叫"压粽糕〞。食用时再加糖或红糖水,甜香无比。这一天,至亲院邻之间还要互送米糕,以示亲善。端午节吃米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据"续齐谐记"中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有个叫区曲的人突然遇到了个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饭都被江里的蛟龙水怪抢走了,今后大家再要祭我,就请用蒲叶包裹,外面缠上五彩丝带,水怪们就不敢抢了,因为山精水怪最怕五彩丝带。〞区曲将这事告诉了大家,人们便照办了,从此就有了用蒲叶包粽子的习俗。另外,敦煌人农历四月初八还要做米糕和油饼子。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在历史上,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也像端午节一样做粽糕,炸油饼。但不一样的是将粽糕和油饼做为外带食品,去莫高窟或雷音寺赶庙会,祈祷还愿,浴佛布施。相传释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的,因此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以此纪念佛的生日。八月十五烙锅盔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亮、吃月饼这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敦煌民间又有用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的习俗。中秋将临,妇女们便忙了起来。她们成天地忙着烧锅盔。标准的锅盔一般直径都在一尺左右,厚度在一寸以上,上面还画上月亮、松树、孙猴子等图形。据说,吃锅盔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那时候,汉族人把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叫"鞑子〞。中秋节晚上献月亮,敦煌人还有较为特别的做法。中秋节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要在庭院正中摆好桌凳(有的摆在房上)。要把西瓜杀成两半呈锯齿形,与锅盔、月饼一起有序地献在供桌上,然后燃香三柱,向月亮叩个头,便开场了赏月活动。全家围坐一起,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香燃完以后分食供品。现在虽然不兴上香叩头,但敬献锅盔、月饼、西瓜、水果仍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十月一蒸麻腐包子农历十月初一,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饺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冬至搓杏壳篓冬至节也有固定食俗,即吃"杏壳篓〞,就是通常说的"杏皮面〞。敦煌民间在冬至节这天必须食荤,无论大家小户都要割点肉做成以杏皮子为主,配以洋芋片、萝卜丁、干菜等混合而成的汤面,这就是"冬至饭〞。"冬至饭〞必须在早上吃,意思是过了冬至节,白天就一天天地长了起来。因为敦煌民间有"过一冬至,长一中指〞的顺口溜,也就是说人们睡觉的时间短了,白天劳做的时间多了。把"冬至饭〞做得美味丰富些,让家里人吃了多干些农活,争取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因此,就有"吃了冬至饭,干活多流汗〞的谚语。民间还有"数九〞的习俗,把"冬至〞称"交九〞,意为寒冷冬天到来,数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要过去,春天降临。民间有"头九二九,关门备守(意为气候寒冷,注意防寒);三九四九,冻破茬口(冬季气候最寒冷的时候);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鸭子八九雁,九九黄牛满地转(开场种田)〞的民谚,表示天气的变化和人们对春天的渴望。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在敦煌民问,每年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煮腊八粥。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红豆、核桃仁、红枣、红糖、花生仁、桂花等,相当于现在的"八宝粥〞。相传,明太祖*元璋小的时候家境很穷.给地主放牛,吃不饱肚子,饥肠辘辘。一次,他在屋内发现了一个老鼠洞,眼睛一亮,心想:抓个老鼠充饥吧!于是,伸手向洞里摸去,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豆子、红枣、粟米等,五谷杂粮样样都有:他把这些粮食洗净,煮了一锅粥,喝起来香甜可口,成为一顿美餐。后来,*元璋得了天下.当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觉得平淡乏味想换换口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来.就传令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煮粥进膳,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元璋吃后大悦.即为此粥赐名"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烙灶干粮睹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虔诚祷告,祈求来年家事吉利、人丁康泰。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他上到天宫向玉帝汇报人们善恶,腊月三十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些自己家里的好话,消灾免难,因此,这一天,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烙"灶干粮〞。"灶干粮〞是在兑好的发面里卷上清油、香豆子或其他佐料,烙成像小点心块那样的圆饼。到了晚上,家庭主妇洗手、净口后献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口中不住地念叨:"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灶君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桔祥。〞祭祀完毕将"灶干粮〞分给众人食用。"祭灶〞是过年的前奏,农村有一句俗语叫"一到腊月二十三,过年还有整七天。〞因此,民间又把腊月二十三叫"小年〞。【敦煌人的祭祀习俗】在我们王氏族人里,人们一代带着一代,年复一年跟着父辈们每年都进展着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为使这些祭祀过程不息地传延,现将每个祭祀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年三十祭祀年三十的晚上做好年夜饭之后,首先必须"请神〞(祭祖宗)。在太阳落山、天麻麻黑的时候,全家人带上烟、酒、茶水、纸钱和各种菜肴吃食等到室外空地或马路上叩头烧纸,恭请祖宗回到家里过年。室外烧纸完毕回家后,在祖宗的牌位前放上供品,焚香跪拜、祈祷后,才能开场吃饭。清明节上坟农历四月初五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俗称"上坟〞。按照敦煌的习俗,有"早清明,晚寒食〞一说。所谓早,就是在中午12点前,并非像有些地方提前几天。上坟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先将供品供奉在亲人墓前,并在坟堆上培上新土,叫"攒坟〞。攒坟后要在坟头上面压上坟头纸,再将祭奠的纸钱点燃,将祭品打散在火堆里,跪拜叩头行礼,根本仪式完毕,最后在坟地吃掉剩余祭品回家。七月十五上坟农历七月十五,也叫"鬼节〞。每逢七月十五,人们纷纷带上祭品到坟上祭祀祖宗,形式和规模同清明节相仿。但这次上坟所不同的是不在坟头上添土,只是以烧纸祭拜为主。十月一祭祀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与清明节、鬼节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初期,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逝者的防冷需要,因此,人们在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品外,还要燃烧一种不可缺少的物品——冥衣。现在随着物质不断丰富,人们认为阴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所以大局部人都是多烧些纸钱,一般不再做冥衣。其祭祀的形式与年三十相似,也是备好祭品,待天麻麻黑的时候,全家人到室外空地或马路边烧纸跪拜。之所以在晚上进展,可能就是"晚寒食〞的寓意吧。十月一祭祀不上坟地。另外,敦煌还有个习俗,人去世后一般在家停放三天。如有子女、亲朋在外地因受归期的限制,也可停放五天或七天。第一天是亲戚朋友帮助布置灵堂、请客。请客时孝子头顶孝布,手拿丧棒由亲朋引领前往亲朋好友家叩头行礼。恭请其参加葬礼。第二天白天。逝者的亲朋好友前来奠纸吊唁,下午五六点开追悼会缅怀逝者。到了晚上,据说是为了让逝者不再留恋人世间并能找到去阴间的路,要举行"出纸〞活动,请一年长者带着逝者的子女亲属边走边打锣,各人呼着对死者的"称谓〞,叫"上纸来,上纸来〞,之后留几个亲朋好友守夜。第三天凌晨四五点前在灵堂由一长者将准备好的祭品放入棺木,由逝者的女儿为逝者洗脸之后盖棺。抬棺木时由逝者的长子抬头、次子抬脚,一路上遇桥放炮喊话。一般讲究在太阳出来之前下葬。之后有两次上坟烧纸,一是第三天的"攒山〞,亲人们带上铁锨,给新坟上添土,然后烧纸;二是一百天时上坟烧"百日〞纸。如果有"犯七〞之说(即逝者去世这一天逢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日),从去世当天起每七天为一个"期〞,共七期,每一期都要到坟上去烧一次纸。百日烧纸过后,各种祭祀均与祭祖同步进展。但是,当年去世下葬的称为"新坟〞,在这三年内的祭祀都要在约定时间内提前一天进展。另外,凡家距坟地较远的亲属不能如期上坟的,可在当天晚上到室外烧纸祭奠。【敦煌民间禁忌】敦煌民间禁忌很多,多带有**性,是历代生活经历积累而成的习惯,有一定科学成份,起自我保护、调节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作用。也有一局部是愚昧落后环境中形成的约定,束缚人的创造精神,如老子所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禁忌很多,外来人要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一旦触犯禁忌,就会引起不愉快。语言禁忌岁数忌讳称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岁。讲话忌凶祸不敬词语,如"死〞,而以"谢世〞、"走了〞等代替。春节期间买灶神、财神画不能说"买〞,须说"请〞;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做饭时不能说"少〞、"没〞、"光〞、"不够〞、"烂〞、"完了〞等不吉利字眼,年糕没了要说"满了〞。饮食禁忌穆斯林禁食猪肉。每当得到新品或美食时,要荐新于祖灵,然后才能吃。筷子不能分在饮具两侧,以忌"筷〔快分开了〕〞,不可长短不齐,以忌"三长两短〞。妇女怀孕忌吃兔肉,以防胎儿长豁嘴;忌吃姜,以免胎儿生六指;忌吃葡萄,以免生葡萄胎等。居住禁忌俗说:"前高后低,主寡妇孤儿,门户必败。后高前低,主多牛马〞。忌房院正冲山丘、豁口、河流、道路,恐有冲射,避不开者则埋石碑,书"泰山石敢当〞。俗又谓:"门对窗,人遭殃,窗对门,必伤人〞。盖房必择吉日,不得冲犯太岁。搬家先搬灶,六腊月不搬家。行旅禁忌敦煌出行民俗。慎出行,出行必择吉日。俗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谚云:"六腊月出门,神仙也遭难〞。P.2661背"诸杂略得要抄子〞:"凡欲远行初发家:东行避日出,南行避日午,西行避日入,北行避夜半,慎之大吉〞。"凡欲远行避四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此是四纥〞。"凡欲远行千里外,勿三长三短日:正月岁长,每月一日、甲子日长;每月卅日短,癸亥日日短,十二月卅日岁短〞。行业禁忌俗语"过年不挖土",否则就不吉利。农业生产方面,有正月忌下田劳动,否则会冲犯神灵;闻雷必辍耕;正月、七月十五停顿使用牛驴骡马。裁衣禁忌P.2661背"诸杂略得要抄子〞云:"冬至日裁衣,令人无病,大吉利〞。"以岁三十日裁衣,宜官宦迁〞。"春三月申不裁衣,夏三月酉裁衣凶,秋三月未不裁衣,冬三月酉[裁衣]凶〞。"凡八月六日、十六日、廿二日不裁衣,凶〞。"以二月十日裁衣市死,晦朔日裁衣被虎食,大凶〞。"妇人产不满百日,不得为夫裁衣,裁衣大凶〞。"妇人月水不裁衣,裁衣煞夫〞。【敦煌人的称呼习俗】过去,因没有实行方案生育,一般夫妻都要生育五六个子女,甚至还有超过10个子女的。在随着子女婚娶出嫁,后代繁衍,亲属之间就出现了繁杂的辈份关系,互相之间的称呼就必须有较为严格的界定,使称呼的对象既符合辈份的要求,又使外人听了便知道双方辈份和亲属关系。子女对父辈的称呼上世纪70年代前,儿女一般都称父亲为"爹〞"爹爹〞,也有叫"大〞或"大大〞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局部城市人对父亲的称谓开场由"爹〞改为"爸爸〞,现在城乡根本都管父亲叫"爸爸〞。对父亲的兄长,依序称"大佬〞"二佬〞等,相对应的夫人称为"大妈〞"二妈〞等;对父亲的弟弟一般称"大爸〞"二爸〞"尕爸〞,相应的夫人则称"婶婶〞。现在,人们对父辈的兄或弟根本都称"叔叔〞,或"大叔〞"二叔〞"尕叔〞等,对其夫人称"婶婶〞。子女对父亲姐妹的称呼子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