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22届高三12月综合练习_第1页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22届高三12月综合练习_第2页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22届高三12月综合练习_第3页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22届高三12月综合练习_第4页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22届高三12月综合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城区示范校综合练习高三历史北京汇文中学命制学校: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分,共48分)1.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这一体裁的出现与发展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为密切A.礼乐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科举制2.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3.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离骚》B.《子虚赋》C.《论语》D.《诗经》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5.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哪个是不正确的?A.朱熹主张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看重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B.朱熹思想以理为最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C.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程朱”;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陆王”D.朱熹教人首先强调“致良知”,而后博览;陆九渊信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6.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说:“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能体现宋朝物质文明高度的历史现象有①四大家书法各具特色②景德镇成为“瓷都”③程朱理学广为流传④交子出现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D.清代的八旗制度8.某人从文物市场购买了一张发黄的宣纸,上边用甲骨文印制了一首词。对其年代大家有不同的猜测,你认为下列哪个最准确A.商代文物B.汉代文物C.唐代文物D.当代臆造文物9.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A.程朱理学B.阳明心学C.经世致用之学D.考据学10.下列事件属于康熙皇帝作为的有①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②平定三藩之乱③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④收复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1.在16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相关问题。”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描述A.官僚监察B.科举选官C.中枢决策D.律令刑狱1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A.蒸汽机B.火车C.汽车D.轮船13.以下言论中,体现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思想的是A.“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B.“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C.“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14.阅读下列两表(均出自《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其所反映的共同趋势是年份1840年1860年1870年出口总量(万吨)时间茶叶(万磅)生丝(包)鸦片战争前5000/年均5000/年均1845年8010132201851年9919230401853年1012262896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外贸出超逐渐扩大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农副产品商品化、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③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市场④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茶叶和生丝头号出口国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15.今年是北京汇文中学建校140周年纪念。据其校史记载“本校肇建于前清同治十年,时有美以美会(美国基督教会)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附设蒙学馆一所。”据此推论,下列史实对汇文中学的创办有一定影响的是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C.洋务派号召“自强”、“求富”D.戊戌维新废除八股考试16.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17.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摘自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辛丑条约》B.对华输出的资本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注入了资金18.《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种形势的根本方法应该为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19.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望风而起共和孤岛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权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20.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A.实业救国论B.自由恋爱观C.马克思主义D.民主和科学思想21.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22.下列毛泽东的诗句,按照描绘内容的时间顺序排列是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2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观察下图《1927-1937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判断,1934年党员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党员 B.日本侵占东北,中共撤出东三省C.党内左倾错误,红军遭受重大损失D.共产国际解散,中共失去外援2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25.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教师阅卷时不可能看到的内容是A.农业合作社广泛建立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C.人民代表大会圆满召开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26.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成为新时代形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导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革B.赞成“两个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回归实事求是,规划改革开放

D.主张“一国两制”,解决统一问题27.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28.亚里士多德曾说:“民主政体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蛊惑家(demagogue)造成的……蛊惑家将一切事情招揽到公民大会,用群众决议发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权威。……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摘,因为在那里法律没有权威。”该段言论表明作者A.赞成实行君主专制B.鼓吹取消公民大会C.要求放逐蛊惑家D.主张确立法律权威29.16世纪左右,欧洲“绅士”(gentry)阶层大多住在乡间宅第,喜爱田猎,坐享田租。他们拥有政治、法律的特权,并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些“绅士”获取其身份主要依靠下列哪一途径?A.经营工商,累积财富B.应征从军,建有军功C.拥有封地,身份世袭D.通过考试,获得资质3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古希腊名言是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31.“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了。”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A.西班牙B.葡萄牙C.意大利D.英国32“新教徒”“Protestant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rotestari”,意指“抗议”和“宣称”,其抗议的主要对象是A.世俗君主B.罗马教皇C.封建领主D.天主教徒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1.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6分)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4分)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2.明清之际的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涉海居民私载海舡(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实录》材料二天顺(1457-1464年)以后,“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百年,此乃通商明验”。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以马尼拉(菲律宾地区)为集散地遍销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中国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贸易关系,就是中国丝绸流向菲律宾和美洲,白银流向中国的关系。——林嘉林《通过明清历史对比,初探中国落后原因》(1)材料一中,明代中国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出现什么倾向?从材料二看,这种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何?(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明代中期以后,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6分)3.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5分)材料二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5分)材料二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4分)材料四2022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4)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4分)4.近代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经历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6\*GB3⑥敌对时期(1949-)(1)简要分析第④阶段美国对中国看法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2)如果为第=6\*GB3⑥阶段填上一个结束时间,你认为应该是哪一年?说明理由。这一阶段的结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影响?(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BCABDCCDCB1112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