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_第1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_第2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_第3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_第4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根底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数,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数式的值等问题,由方程的根确定方程的系数的方法等等。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才能,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根底。(二)重点、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详细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拟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三)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八年级数学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1、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3、会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二、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三、教学过程:1、复习组中值的定义: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它是各组上下限数值的简单平均,即组中值=〔上限+上限〕/2.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假如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方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假设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拟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2、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②、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方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详细意义.3、教材P140的考虑的意图.①、使学生通过考虑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②、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才能.4、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这局部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比照.一那么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异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5、运用样本估计总体要使学生掌握在哪些情况下需要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一是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教材P142例3,这个例子就属于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的情况.八年级数学教案篇3一、创设情境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简便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取两点即可画出函数的图象〕.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哪一点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我们画一次函数时,所选取的两个点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图象,你发现这两个点在坐标系的什么地方?二、探究归纳1.在画函数的图象时,通过列表,可知我们选取的点是(0,-1)和(2,0),这两点都在坐标轴上,其中点(0,-1)在y轴上,点(2,0)在x轴上,我们把这两个点依次叫做直线与y轴与x轴的交点.2.求直线y=-2x-3与x轴和y轴的交点,并画出这条直线.分析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由此可求x轴上点的横坐标值和y轴上点的纵坐标值.解因为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所以当y=0时,x=-1.5,点(-1.5,0)就是直线与x轴的交点;当x=0时,y=-3,点(0,-3)就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过点(-1.5,0)和(0,-3)所作的直线就是直线y=-2x-3.所以一次函数y=kx+b,当x=0时,y=b;当y=0时,.所以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三、理论应用例1假设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的表达式.分析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可求出k的值,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可求出b的值.解因为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所以k=-1,又因为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所以b=-2,因此所求的直线的表达式为y=-x-2.例2求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这条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析求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根据x轴、y轴上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为0,可求出相应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4单元〔章〕主题第三章直棱柱任课老师与班级本课〔节〕课题3.1认识直棱柱第1课时/共课时教学目的〔含重点、难点〕及设置根据教学目的1、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3、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绘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才能和表达才能.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几何体,〔分好学习小组〕老师准备各种直棱柱和长方体、立方体模型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在现实生活中,像笔筒、西瓜、草莓、礼品盒等都呈现出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立体图形呢?析:学生很容易答复出更多的答案。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师:〔出示长方体,立方体模型〕这是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它们是有几个平面围成的?都有什么一样特点?析:一个同学答复,然后小结概念:由假设干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多面体上相邻两个面之间的交线叫做多面体的棱,几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2.合作交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述其特征。〕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说明:真正表达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泼,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3.反应稳固完成“做一做”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4.学以致用出例如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拟。〔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5.稳固练习〔学生练习〕完成“课内练习”三、小结回忆,反思进步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拟难学呢?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直棱柱有以下特征: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才能和表达才能。这一点比拟难。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八年级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的:1.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2.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答复以下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快乐,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假如这块画布的面积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二、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考虑并交流解法)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一般地,假如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规定x=.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想一想:以下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4、例1求以下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100;(2)1;(3);(4)0.0001三、练习P69练习1、2四、探究:(课本第69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方法2: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五、小结: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2、算术平方根的详细意义是怎么样的?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六、课外作业: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八年级数学教案篇6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能纯熟掌握简单图形的挪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可以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2、才能目的:①,在理论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根本图案”,并能通过对“根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3、情感目的:经历对图形进展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开展初步的审美才能,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难点:图形的划分。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四、教具准备:多媒体、磁性板,假设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五、教学设计: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探究新知:(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2)它可以通过什么“根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3)在平移过程中,“根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小组讨论,派代表答复。(答案可以多种)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展示教材64页3-10,提问:左图是一种“工”字形砖,右图是怎样通过左图得到的?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掘他们的想象力。(演示课件)教材65页图3-11,提问:这个图可以看做是什么“根本图案”通过平移得到的?畅所欲言,互相补充。课堂小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平移的例子。课堂练习:(演示课件)教材65页“随堂练习”。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完成。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严密、典型。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老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六、教学反思: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展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泼,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浸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八年级数学教案篇7学习目的:1、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究并掌握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等性质.2、经历探究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考虑和表达才能.3、利用轴对称的根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灵敏运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性质。学习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拓展运用。学习过程:一、探究活动如右图所示,在纸上任意画一点A,把纸对折,用针在点A处穿孔,再把纸展开,并连接两针孔A、A.两针孔A、A和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1、请同学们按要求画点、折纸、扎孔,仔细观察你所做的图形,然后研究:两针孔A、A与折痕MN之间有什么关系?线段AA与折痕MN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两针孔A、A,直线MN线段AA.2、那么直线MN为什么会垂直平分线段AA呢?例如,如图,对称轴MN就是对称点A、A连线(即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4.如图,在纸上再任画一点B,同样地,折纸、穿孔、展开,并连接AB、AB、BB.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线段BB与MN有什么关系?5.如图,再在纸上任画一点C,并仿照上面进展操作.(1)线段AC与AC有什么关系?BC与BC呢?线段CC与MN有什么关系?(2)A与A有什么关系?B与B呢?△ABC与△A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轴对称有哪些性质?6.轴对称的性质:(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假如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二、例题讲解例1、(1)如图,A、B、C、D的对称点分别是,线段AC、AB的对应线段分别是,CD=,CBA=,ADC=.(2)连接AF、BE,那么线段AF、BE有什么关系?并用测量的方法验证.(3)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4)AE与BF平行,能说明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一定互相平行吗?(5)延长线段BC、FG,作直线AB、EG,你有什么发现吗?八年级数学教案篇8教学目的:情意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才能目的: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才能。认知目的: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方法:启发法、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2、板书课题:5梯形3、练习:以下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探究性质一】考虑:在等腰梯形中,假如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猜测: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操练】〔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那么腰AB=cm。〔投影〕〔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探究性质二】假如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探究性质三】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三〕质疑反思、小结让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学生小结,老师视详细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八年级数学教案篇9教学目的: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2.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展分类;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学分类的根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进步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5.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开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才能,培养学生联络与转化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用具:直尺、微机教学方法:互动式,谈话法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正确的心理和认知环境。问题1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问题2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