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第第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论重要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

)的科学。

A.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C.哲学和社会科学

D.哲学和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3.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是(

)。

A.科学社会主义和认识论

B.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

C.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帝国主义殖民活动

C.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D.原始资本积累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具体表现为(

)。

A.产业革命

B.周期性经济危机

C.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

D.贩卖黑奴活动

7.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包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那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将这种辩证法思想称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

)。

A.唯心主义本质

B.欺骗性外壳

C.合理内核

D.基本内核

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由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最终也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但与黑格尔不同,他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

)。

A.对自然界的认识领域

B.对社会历史的认识领域

C.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领域

D.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领域

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使科学社会主义开始(

A.从空想变为科学

B.从理论变为现实。

C.从一国变为多国

D.从一种模式变为多种模式

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参考答案1.A

2.B

3.D

4.D

5.C

6.B

7.C

8.B

9.B

10.C

(二)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指(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新自由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有(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中国传统文化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19世纪30-40年代,最能表现无产阶级高度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并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工人运动有(

)。

A.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B.1838年在英国爆发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C.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4.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创立和领导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有(

)。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第一国际

C.第二国际

D.第三国际

5.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

)。

A.斗争性与广泛性

B.

革命性与科学性

C.人民性与发展性

D.

革命性和实践性参考答案1.ABC

2.ABD

3.ABC

4.ABC

5.BCD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基本特征:(1)科学性: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验为检验标准。(2)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3)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4)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物质决定意识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7.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练习题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恩格斯说:“鹰必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在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5.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D.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7.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

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人们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反映论和先验论

10.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有限性和无限性

C.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1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其它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C.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6.否定之否定规律在(

A.事物经过一次否定后表现出来

B.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C.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的转变后表现出来D.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才能完整表现出来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包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8.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这是因为(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质和量相统一的原理

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参考答案1.B

2.B

3.C

4.A

5.B

6.D

7.D

8.C

9.B

10.A

11.C12.B

13.A

14.D

15.D

16.D

17.C

18.D

19.D20.A

(二)多选题

1.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的

C.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D.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

3.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A.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4.以下各项,能够体现出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因人而异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以下各项中包含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乐极生悲,苦尽甘来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7.一切哲学都是(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9.“白马非马”的命题(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以下选项中,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实际国情的有(

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D.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是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出发点参考答案1.ACD2.ABC3.ABC

4.ABCD

5.ABC

6.ABCD

7.AB

8.BCD

9.BD

10.ACD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联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

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3.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认识

B.探索

C.创造

D.实践

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

A.认识

B.发明

C.创新

D.实践

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

A.《自然辩证法》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共产党宣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

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

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

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

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段话的意思是(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

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

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

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

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这段话说明(

A.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具备一定条件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12.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段话说明(

A.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C.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通过理论创新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是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13.习近平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这段话说明(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

B.运用理论抽象思维将感性材料加工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C.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1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

)A.客观性

B.真实性

C.唯一性

D.条件性

15.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段话说明(

A.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B.真理是在对谬误的不断纠正中实现的

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转化的

D.真理与谬误是人们认识的两种不同结果

1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理论派生出了革命行动

C.革命理论对革命行动具有指导意义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7.当客体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而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而实现它的某一种或几种价值,同时却要放弃它的其他价值。这体现了价值的(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着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

A.价值观

B.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习近平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这段话说明(

A.自由是绝对的

B.自由是相对的

C.自由可以忽视历史和具体条件

D.自由是随心所欲的参考答案1.D

2.D

3.C

4.D

5.A

6.D

7.A

8.C

9.A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D

18.C

19.B

20.B(二)多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

B.依存关系

C.反映关系

D.实践关系

2.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采取的方式有(

A.感性认识

B.直观反映论

C.理性认识

D.能动反映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具备的条件是(

A.深入实践,获取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将感性材料整理后,用来指导实践

C.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D.经过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5.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段话说明(

A.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

B.认识过程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

C.认识过程是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D.认识过程是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6.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段话说明(

A.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穷尽真理

B.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一论断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C.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进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8.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有(

A.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B.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由于主体的差异,导致价值评价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9.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这段话说明(

A.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B.经过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C.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0.习近平指出:“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这段话说明(

A.理论创新不能停

B.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C.创新是理论发展的永恒主题

D.创新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参考答案1.AD

2.AC

3.ABCD

4.AD

5.ABCD

6.

ABCD7.BD8.ABC9.

ABCD

10.

ABCD二、简答题1.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答: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gaunt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答:

第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三,真理是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整体看,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第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真理和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要达到实践目的满足人类自身要求必须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

其次,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最后,真理和价值尺度的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由相对转向绝对,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化。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当前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主要目标,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关系民生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坚持真理与追求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

4.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3.

7.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

原始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D.

唯我论与不可知论

3.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它片面夸大了(

A.人的作用

B.地理环境的作用

C.物质生产的作用

D.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

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

A.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B.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

C.全人类的共同意识

D.社会阶级意识中带有共性的内容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B.社会的性质和人类解放的程度

C.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

D.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它所武装的阶级社会势力的性质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7.生产力是指人们(

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B.解决生产发展问题的能力

C.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D.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

8.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是(

A.劳动者的素质

B.生产工具

C.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程度

D.科学技术水平

9.人和物的要素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

A.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

B.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能够把诸要素结合起来

D.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10.下面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关系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C.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D.生产关系必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存11.下列各项,哪一个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

A.政治法律思想

B.政党

C.国家政权机构

D.法庭

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中(

A.两对矛盾是并列统一的关系

B.两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起决定性作用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起决定性作用

13.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它是指(

A.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

B.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受教育程度

D.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14.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

A.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B.为了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D.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是(

A.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B.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D.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1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

)的基本原理。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B.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原理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18.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总和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D.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所构成的意识形态总和

19.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表现在(

A.自每个新社会诞生以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B.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C.每一个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D.某个社会阶段完结以前的瞬间

20.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

A.生产发展的历史

B.阶级斗争的历史

C.社会革命的历史

D.人的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参考答案1.B

2.C

3.D

4.B

5.D

6.A

7.D

8.B

9.C

10.D

11.A

12.C

13.D

14.B

15.C.

16.B

17.C

18.C

19.B

20.A

(二)多选题1.下列说法中,关于“社会存在”的正确理解是(

A.

社会存在也就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或者说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

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C.

社会存在是由社会意识所引导和决定的

D.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也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2.下面关于社会意识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和艺术等方面

C.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D.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阶级性的

3.下列命题符合唯物史观的有(

)

A.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就越充分

B.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就越能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

C.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就越大

D.社会越是不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大

4.

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

D.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

5.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意味着(

)

A.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B.社会运动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C.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社会

D.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表现方式不同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C.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也都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重大意义在于(

A.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为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武器

B.为实现对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

D.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科学历史观和基本原则

8.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B.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C.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D.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9.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如下特征(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B.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一

C.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顺序性和跨越性的统一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原因在于(

)

A.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和一般过程

B.它规定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其他规律

C.它决定并且制约着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规律参考答案1.ABD

2.ABCD

3.AB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D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答:(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各自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标准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自觉认识到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4.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答: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重要知识点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3.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实质是(

A.资本家依靠自身勤劳积累,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农民自愿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C.资本家利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财富

D.资本家利用暴力手段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在资本

2.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价值和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值形式

3.马克思指出:“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使用价值是历史范畴

B.物品的使用价值都是劳动者生产出来的

C.同一物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同一物品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4.马克思指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该理解为(

A.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B.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可以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所有者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

6.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B.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价值的表现形式

7.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实质上是(

)

A.物物交换过程

B.使用价值的交换过程

C.货币衡量商品的自然发展过程

D.商品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的社会过程

8.马克思把商品转化货币称为“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9.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值围绕市场价格上下波动

C.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

D.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

10.被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枢纽”的理论是(

)

A.商品二因素理论

B.劳动二重性理论

C.剩余价值理论

D.资本积累理论11.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相对人口过剩规律

1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

A.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理、道德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

D.劳动力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13.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

A.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B.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

C.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D.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14.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v+m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A.c+v

B.v+m

C.c+m

D.c+v+m

15.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B.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6.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

A.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结果

C.资本家节俭的结果

D.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有机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有机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8.资本的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1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

20.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人民当家作主

C.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D.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参考答案1.D

2.A

3.D

4.D

5.C

6.C

7.D

8.D

9.A

10.B

11.C

12.A

13.D

14.B

15.D

16.D

17.C

18.C

19.C

20.D(二)多选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劳动分工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同一的所有者

2.一般来说,空气不是商品。但在雾霾污染下,新鲜空气也可以装在容器中出售。空气之所以成为商品,根本原因是(

A.人们不能随便从自然界中得到新鲜空气

B.能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C.把新鲜空气净化压缩装进容器中需要经过人们劳动

D.新鲜空气的生产以交换为目的

3.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4.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5.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

)

A.它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B.它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C.它是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

D.它是理解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的钥匙

6.资本的本质是(

A.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物所掩盖的生产关系

C.在不断运动中增殖的价值

D.一个历史范畴

7.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高度自动化,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大大增加。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科学和技术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实际上,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并没有改变。这是因为(

A.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工人在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

B.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必须由人操作才能发挥作用,工人把它们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减少,“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D.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8.美国导演迈克尔·穆尔的最新纪录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关注。“资本主义”为何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穆尔解释说,这是一种“贪欲之爱”。“喜爱财富的人不仅爱他们自己的钱,也爱你口袋中的钱……很多人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真见鬼,就说出来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贪欲”之所以与资本主义联为一体,是因为(

A.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B.赚钱体现了人的天然本性

C.资本的生命在于不断运动和不断增殖

D.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9.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

A.剩余价值同利润无本质联系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C.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10.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人性的贪婪

C.揭示生产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D.强调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参考答案1.AB

2.CD

3.AC

4.CD

5.ABD

6.ABCD

7.ABCD

8.ACD

9.BC

10.AC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说明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重要知识点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

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练习题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是(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垄断资本

2.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以前

B.

19世纪70年代开始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20世纪30年代后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

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必然结果

C.

资本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

D.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4.

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理论基础的杰出人物及著作是(

A.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C.

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D.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5.

国际垄断同盟(

A.

在领土上瓜分世界B.

其趋势基本结束

C.

在当代以混合联合公司为主D.

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6.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

A.

个体资本所有制

B.

私人资本所有制

C.

法人资本所有制

D.

国家资本所有制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

A.

个体资本所有制B.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C.

法人资本所有制D.

国家资本所有制

8.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为应对“滞胀”,西方国家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做法是(

A.

发展科学技术

B.

改善劳资关系

C.

国有企业私有化D.完善法律法规

9.

垄断价格是(

A.

生产成本+利润B.

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C.

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D.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1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际的控制着是(

A.垄断组织

B.金融寡头

C.官僚集团

D.金融资本一起学起来11.垄断利润的实现主要是通过(

A.平均利润

B.剩余价值

C.垄断价格

D.成本价格

1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实现是通过(

A.国际联盟

B.金融寡头

C.跨国公司

D.国家政权

13.帝国主义的实质是(

A.瓜分世界B.取得垄断地位

C.发动世界大战

D.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是(

A.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B.法人资本所有制

C.国家资本所有制

D.国际垄断资本所有制

15.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念是(

A.文明交流

B.文明互鉴

C.文明共存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6.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是(

A.高级职业经理

B.公司董事会

C.普通劳动者

D.全体股民

17.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的影响

D.改良主义政党的改革

18.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并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处的是(

A.资本国有化B.资本的个人所有制

C.股份资本所有制D.法人资本所有制

19.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比较稳定

B.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

C.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D.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

A.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B.工人阶级斗争的发展

C.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出现

D.资本家集团的变化参考答案1.C

2.C

3.A

4.D

5.D

6.B

7.B8.C

9.D

10.B

11.C12.C

13.D

14.C

15.D

16.A

17.A

18.A

19.B

20.A

(二)多选题

1.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必然会导致(

A.生产集中

B.资本集中

C.自由竞争

D.垄断

2.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A.

竞争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

竞争手段主要运用经济手段

C.

竞争手段主要运用非经济手段

D.

竞争范围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

3.

垄断价格之所以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是因为(

A.

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

B.

垄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

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价格总额大体上一致

D.

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4.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规律的作用和要求

B.资本主义防止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要求

D.用暴力剥夺小资产阶级的需要

5.

金融寡头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

在经济领域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B.

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

C.

在政治领域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D.

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B.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C.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7.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有(

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D.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8.

当代资本主义阶层和阶级结构发生的新变化有(

A.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很大变化

B.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增加

C.

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D.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9.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在(

A.

改良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B.

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C.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D.

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1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

A.经济发展“失调”

B.政治体制“失灵”

C.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D.国家治理“失序”参考答案1.AB

2.ACD

3.ACD

4.ABC

5.ABCD6.BCD

7.ABCD

8.ABCD

9.ACD

10.ABC

二、简答题

1.垄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没有消除自由竞争: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形式有五种: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微观规制,这些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部分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智商,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从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发展到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这是资本社会化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

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资本主义上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这些新现象,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更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但这仅仅只是部分质变而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3.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其动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其实质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第四,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要规避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重要知识点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2.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6.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A.科学社会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法兰西内战》

D.《哥达纲领批判》

5.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6.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

)

A.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通过宣传和示范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