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解析 )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解析 )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解析 )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解析 )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厦门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元素是家族,祠堂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性建筑。祠堂建筑普遍华美富丽,外墙建得高大坚固,大门牌楼用青石浮雕装点,两侧多刻楹联。多数祠堂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额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对联。祠堂内匾额的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官宣人家得了写在绢帛上的圣旨,有的刻在名贵木板上面,有的刻在石碑上,放到祠堂里面。祠堂见证了祖先的辉煌和荣耀,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成为家族的象征。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如此深刻,特别是南方,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群人。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祠堂中会供奉祖先的牌位。通常在除夕这种合家团聚的场合,多数家族会挂出祖先的影像,家族中人按照辈分对其行叩首礼。祠堂除了用于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外,还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聚会场所;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受到教育和处理甚至被驱逐出祠堂,也可以说它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祠堂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总之,祠堂相当于一个公共场所。一家有难,或子女升学,一个祠堂的人都会伸出援手。祠堂是村庄历史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见证了一个地区人文历史,尤其是姓氏的迁徙。从前和现在的祠堂作为公共事务活动中心,既是联系居民与公共事务的重要纽带,也是对村庄时代更替、民俗变迁的反映,连接着村落与氏族的过去与现在,引导人们穿越岁月,找寻那一段段家规族文、祠堂文化。(摘编自关茂林《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材料二:中国人传统的乡土观念是在频繁的人口流动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古代就有易地为官的政治传统,于是许多官员成为移民者。中国多维的气候特征、殊异的地方特产决定了物资需要调剂余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商人们可从长途贩卖中赢利,这便决定了商人阶层往往是移民中的又一大群落,经商是移民的另一大原因。其他像学艺、拜师、信教等均程度不同地驱动了人口的流动。乡土情是离开故土的人们自然形成且逐渐得到强化的一种思想感情,它至使同乡客后者走向联合,成为会馆萌生的原动力。明代是科举制度充分发展的时期。京师则是寓居同乡官员较集中的地方,京师会馆的诞生便成为很自然的事猜。会馆最初就是在客地为官的同乡人在节庆期间寄托乡思、用乡音进行交流、观看家乡戏曲、品尝家乡菜肴的所在,后来功能逐渐扩展。它既管理寓居的同乡官员,又顾及同乡应试学子、工商阶层乃至一般移民,可以调动各方资源,形成互补的局面。会馆的基本功能在于“礼神、合示、义举、公约”,实际上具备了自治的功能。可以说,会馆组织使民间智慧在复杂的社会变迁面前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对社会管理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会馆倡导儒家的伦理纲常,对维护世道人心具有积极的意义。会馆较之由西方引入的商会更多些人文关怀,更多些对人际关系、人生价值乃至社会价值的追寻,因而它不仅像商会那样旨在制定商业规范,还致力于弘扬家乡的文化精神、彰显地方文化建设业绩、帮助贫困的同乡人、参与乃至主持客居地的社会事业,给同乡人以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他们将家乡的英烈奉祀为神,这无疑形成了最强有力的黏合剂和凝聚器,同时为主流与优秀的价值观延存提供了基地。因此,即使是在商会移植进中国并大行其道之时,会馆的生命力也并未削弱。由此可见,会馆是中国传统社会变迁中颇具特色又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它展示着社会变迁和官外、商人及其他各阶层人们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意味着。在传统行政体系之外民众的自立、自治与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在推进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摘编自王日根《会馆史话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A.祠堂作为家族性建筑,相较于民宅,具有规模大、建筑讲究和气派恢宏的特点,是家族的象征。B.乡土社会是长老统治的礼俗社会,族长握有横暴权力,可以行使族权,教育并处理违反族规者。C.异地为官、四方游学、外出经商都极大地推动了人口流动,中国人传统乡土观念由此逐渐形成。D.会馆凝聚了中华文化内在精神,更具人文关怀,有助于管理流动人群,因而较之商会更具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祠堂作为家族性建筑,通常一姓一祠,堂内往往挂有姓氏渊源的匾额,见证了一个地区姓氏的迁徙。B.祠堂兼具教化人心、规范行为的功能,从而对社会的稳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C.祠堂和会馆同为公共事务活动中心,祠堂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而会馆则主要以地缘为纽带。D.研究祠堂、会馆,对我们了解地方文化、民俗变迁、经济活动、历史人物等都具有一定意义。3.下列选项,不属于会馆基本功能范畴的一项是()A.“公议庄码价目,开店之后就于逐月朔望两日,齐集公所,斟酌起跌,不准私行开价。有碍商买资本,违者罚钱二竿充公,决不宽贷。”B.“棚内台址巍然,为岁时祈报演剧之所也。用是岁于三六月之吉,设供演戏,以娱神歆而乞其庇。敬事斯举,永期弗坠。”C.“赤贫如洗而患病缠绵床第者,由首事会同同乡查明实情酌给药资。赤贫无力婚嫁者,婚事帮给银10两,嫁事帮给银20两。”D.“择月既定,或不拣吉期,主人诣祖堂,焚香四拜:‘孝某,将以本月某日,到祠祭事,不腆微忱,于今敢告。’”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会馆诞生的原因。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家族》中谈到,家族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祠堂作为家族性建筑,楹联是不可或缺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下面这副祠堂楹联的功能。历周秦汉晋唐宋元明以来,无一人肯辱青史;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此八者足振家声。【答案】1.A2.B3.D4.①人口的流动使乡土情得到强化,成为会馆萌生的原动力。②科举制度的充分发展催化了会馆的诞生。5.①彰显家族的辉煌和荣耀。周秦以来千余年昭示家族的绵续性,“无一人肯辱青史”突显家族的光荣历史。②具有教化、价值引导功能,“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体现家训,教化子孙,激励后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横暴权力”错误,原文为“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受到教育和处理甚至被驱逐出祠堂”,应为“教化权力”。C.“……四方游学……极大地推动了人口流动”错误,原文为“中国古代就有易地为官的政治传统,于是许多官员成为移民者……经商是移民的另一大原因。其他像学艺、拜师、信教等均程度不同地驱动了人口的流动”,可见选项夸大了四方游学对人口迁徙的作用。D.“因而较之商会更具有生命力”错误,文中只说“即使是在商会移植进中国并大行其道之时,会馆的生命力也并未削弱”,并没有说谁更有生命力,并不存在会馆与商会生命力的比较。选项强加因果,于文无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从而对社会的稳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错误,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包含了些封建糟粕,夸大了祠堂对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祖堂”“到祠祭事”指向的是祠堂的祭祀功能,不属于会馆基本功能“祀神、合乐、义举、公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乡土情是离开故土的人们自然形成且逐渐得到强化的一种思想感情,它至使同乡客后者走向联合,成为会馆萌生的原动力。”可知,人口的流动使乡土情得到强化,成为会馆萌生的原动力。结合“明代是科举制度充分发展的时期。京师则是寓居同乡官员较集中的地方,京师会馆的诞生便成为很自然的事猜。会馆最初就是在客地为官的同乡人在节庆期间寄托乡思、用乡音进行交流、观看家乡戏曲、品尝家乡菜肴的所在,后来功能逐渐扩展”可知,科举制度的充分发展催化了会馆的诞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两侧多刻楹联……祠堂见证了祖先的辉煌和荣耀”可分析出,彰显家族的辉煌和荣耀。周秦以来千余年昭示家族的绵续性,“无一人肯辱青史”突显家族的光荣历史。结合“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受到教育和处理甚至被驱逐出祠堂,也可以说它是封建道德的法庭”可分析出,楹联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体现家训,教化子孙,激励后进,具有教化、价值引导功能。(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昌江的春天朱秀海开始,只说去看木棉花。昌江的木棉,在中国,据说无有可与之争锋的。1979年我在边境参战,仗打了十几天,抬头一看,身边一株没有一片叶的树上绽放起了一朵朵火焰般的花,也就此知道了木棉,又称英雄花,红得像血,又娇艳欲滴,像一尊女神。明亮、热烈、狂野,凛然不可侵犯,还有那么一种不顾一切的精气神儿,眸睨四涯,小视万国。但自那以后,却少见了当时肃然起敬的木棉花。现在有如此好事,焉得不往?走吧,去看这名气极大的昌江木棉花吧。是春天自己先到了。当你弃车马,乘高铁,咣当一声,棋子湾站到了,下车,抬头,直接撞疼了你眼眉的昌江春天的花,不是一种而是千百种,全是盛开,全在怒放,连山并海,横无际涯,主题是各种红:大红、朱红、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橙红、猩红、玫瑰红、草莓红、胭脂红、珍珠红、杜鹃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筑外墙的颜色独特,叫作“外研红”,我想这里会不会有一种“昌江红”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到了昌江,即如三角梅,在别处是庭院里的娇花,在昌江,却成了遍山遍野深重绿色背景的标配,哪儿哪儿都是它,哪儿哪儿的它都在纵情绽放,跨天扯地,跨岭越山,花团锦簇,云蒸霞蔚,有与新绿这一春天的统治色争夺王位之势。《过秦论》言秦孝公欲席卷天下,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昌江红亦是如此。那新绿做惯了霸主,居然今天在昌江一地,被这所有的红逼上绝境,如同武林盟主叱咤风云、小视天下一辈子,却被一个从天涯海角突然冒出来的无名小辈逼到墙角,虽欲多让,面子上下不来,于是拔剑而出,将世间所有的绿——纯绿、豆绿、墨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薄荷绿、橄榄绿——尽情泼洒于昌江,峰高峦低,淋淋漓漓,无处不敷染,无处不披绿。还有日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普照万界。山更绿,红更艳,汹涌澎湃,势如破竹,直令人要喘不过气来了。哦,差一点忘了,我们是来看木棉花的,其实木棉花早就在万花丛中现了真身,我们已经看到它了。同行作家江子有一句话,我们不是来看木棉花,我们是来出席一个看木棉花的仪式,这个仪式还没开始,看见了也要视为没有看见。所以,我们要去名闻天下的五指山的一脉——著名的霸王岭上,履行一场看木棉花的庄严仪式,完成此次看花之旅的全部期待。在这里,木棉已经是主角了,但不露声色,不想张扬,一副和光同尘的样子,立于路边、崖边、田梗边、江边、山的脚、山的腰和山的顶,这些地方都是木棉树,各倚所立,各抱地势,层层焉,盘盘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开得璀璨夺目,殷红如血,惊心动魄。低者如同谦逊的年轻人,虽然暂时栖身于矮墙之畔,身段可让年长者一筹,但生命中的那份红,那份热血,那种激情,那一种青春独有的精彩亮丽,对不起,不遑多让。那些高耸入云的老树呢,自有一己的辉煌与灿烂,树干高入云端,那火红的花也入了云端,一棵老树不能因为老,余生就不要继续精彩,继续灿烂,有时候灿烂就是它的命运,它立在那么高的地方,下面是山,上面是天,仿佛世间就只耸立着它这一棵开满花的树一样。其实想说的还真不全是昌江春天的花,还有花之外的昌江。在满世界炫目的绿的、红的色彩和光影之外,还有一个真正的昌江的春天。春天在昌江居然还是个收获的季节:香蕉树上垂下了累累的果实,这些果实都被保护膜罩着;成熟了的甘蔗,有的已经被收割,有的正在被收割。昌江的春天还是个播种的季节:山间平畴,泉水叮咚之处,你就能看到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秧田,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树,自得其乐地绽放,而农人正是在绿色和花的世界里劳作着。我们还看到了被春天的昌江花笼罩着的新的黎族民居。当地政府为深山中的黎族同胞想了许多脱贫的办法、帮助他们发展旅游,同时也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还将山里的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毕业后他们就能走出大山,奔向世界。黄昏正在来临,坐在一处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喝茶,向四周望去、忽然觉得有点熟悉,这里不就是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桃花源吗?第二天中午,我们终于在尼下木棉观景台完成了有仪式的观赏昌江木棉之旅:江天之间,群山重重,大片的木棉树倚山而立,倚江而植,花开得如云如霞,气魄之大,非别处木棉花可比。这是世间真正的大景观,造物之巧自然要当其首功,而昌江人功亦不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作者乘兴去看木棉花开篇,以完成木棉花的观赏仪式兴尽而归收尾,饱含了作者对昌江木棉花的喜爱之情。B.同是战争环境中花朵,本文开篇的木棉花具有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百合花》中枪筒里的野菊花则体现了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C.“我想这里会不会有一种‘昌江红’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此处作者自问自答,语气愈发坚定,可见其对“昌江红”的认可。D.“这里不就是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桃花源吗?”是作者对昌江春天的美景和昌江人自成天地、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由衷赞美。7.下列对文木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和《登泰山记》多用短句,简明达意,灵动活泼,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激情澎湃、而又不失典雅B.本文用浓艳的色彩呈现春天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故都的秋》则多用清淡的色彩体现秋天的清、静、悲凉。C.本文化用《过秦论》“席卷天下”、《阿房宫赋》“獠不知其几千万落”等语句,表现昌江花肆意生长之态,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D.本文不时插入“走吧,去看”“哦,差一点忘了”“其实想说还真不全是”等语句,口吻亲切,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8.作者为何不惜以大量笔墨描写昌江春天的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A8.①不避其繁地罗列红绿色彩,表现出昌江春色的丰富绚丽;②铺陈文采,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花草树木争艳的场景,将昌江春天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③作者使用繁笔,表达其乍到昌江,即被满城春色惊艳并沉醉其中的心理状态,增强抒情效果。9.①(自然的春天)昌江春天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②(生活的春天)昌江人辛勤劳作,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③(时代的春天)昌江幸福和乐的人民生活与光明的社会发展前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自成天地”错误,文中的桃花源指的是和睦、淳朴的理想生活,并非“自成天地”的田园生活,而是注重“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外交流,以谋求新的发展。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木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激情澎湃”错误,《登泰山记》用语准确,不事渲染,更无铺陈,虽使用短句,但并没有激情澎湃的特点。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主题是各种红:大红、朱红、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橙红、猩红……绿、薄荷绿、橄榄绿——尽情泼洒于昌江”,不避其繁地罗列红绿色彩,表现出昌江春色的丰富绚丽;“低者如同谦逊的年轻人,虽然暂时栖身于矮墙之畔,身段可让年长者一筹,但生命中的那份红,那份热血,那种激情,那一种青春独有的精彩亮丽,对不起,不遑多让”,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铺陈文采,形象地写出了春天花草树木争艳的场景,将昌江春天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主题是各种红:大红、朱红……我想这里会不会有一种‘昌江红’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山更绿,红更艳,汹涌澎湃,势如破竹,直令人要喘不过气来了”,作者使用繁笔,表达其乍到昌江,即被满城春色惊艳并沉醉其中的心理状态,增强了抒情效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的能力。“昌江的春天”首先指自然的春天,结合文中“将世间所有的绿——纯绿、豆绿、墨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薄荷绿、橄榄绿——尽情泼洒于昌江……山更绿,红更艳,汹涌澎湃,势如破竹”等内容可知,是指昌江春天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昌江的春天”还指生活的春天,结合“成熟了的甘蔗,有的已经被收割,有的正在被收割。昌江的春天还是个播种的季节:山间平畴,泉水叮咚之处,你就能看到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秧田,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树,自得其乐地绽放,而农人正是在绿色和花的世界里劳作着”等内容可指,是昌江人辛勤劳作,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昌江的春天”也是时代的春天,结合“我们还看到了被春天的昌江花笼罩着的新的黎族民居。当地政府为深山中的黎族同胞想了许多脱贫的办法、帮助他们发展旅游,同时也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还将山里的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毕业后他们就能走出大山,奔向世界”等内容可知,是昌江幸福和乐的人民生活与光明的社会发展前景。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文本二: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客韦中立论师道书》)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B.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C.如是者数矣是日观道中石刻D.非独见病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作者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接着回到现实问题上来反面论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B.文本一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之意直接而鲜叨;文本二第三段则运用比喻论证,冷嘲热讽,辛辣有力。C.文本二中,作者以孟子之言表明,好为人师将招来祸患,并以此为由,委婉拒绝了韦中立从师的请求。D.文本二中,作者先是认为“邑犬吠日”有些过分夸大,后来自己看到类似事件以后,方才相信这一说法。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②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14.对于韩愈抗颜为师的做法,柳宗元和世人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答案】10.C11.B12.C13.①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②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14.①世人对韩愈为师进行诋毁攻击;②柳宗元对韩愈为师高度称赞,肯定其反抗世俗、教授后学的做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风尚/方法。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鞭策它(指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B.料想/心意。句意: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这天傍晚听到了她的身世,才开始感到被贬谪的忧伤。C.都是“这”的意思。句意: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D.表被动/看见。句意:不仅我会被辱骂。/依稀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逾岭”作“大雪”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苍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作状语修饰“吠噬”,中间不能断开;“至无雪乃已”强调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不能断开。排除AD。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好为人师将招来祸患”错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中的“患”意为“缺点、毛病”。故“以此为由”说法也欠妥。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不”,通“否”。②“笃”,深厚;“顾”,审察;“师”,学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可概括出,世人对韩愈为师进行诋毁攻击;结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可概括出,柳宗元对韩愈为师高度称赞,肯定其反抗世俗、教授后学的做法。参考译文:文本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文本二: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钟嵘《诗品序》开篇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歌本质上,是心物相感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正如《毛诗·大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情感世界与审美追求。15.下列对必修上册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惊怖神奇的景物和诗人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了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流露出消极的情绪。B.《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琵琶乐声和身世遭际两相映衬,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遇相知之情。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多处用典,或吟咏古代英雄,或总结历史经验、预示未来,“元嘉草草”三句,提醒人们不忘收复故土。D.《声声慢》中,上片秋日高空和下片生活庭院的物象,冷清灰暗、萧瑟凄凉,这是词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16.《赤壁赋》中,客引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人生状态与曹操在原作中表现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7.请结合材料内容,评述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的妙处。(不少于100字)【答案】15.C16.①借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写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②曹操身处忧境,仍渴望招揽贤才、一统天下的慷慨激昂。17.①感情意绪复沓多重,以登高所见所闻,感发悲秋之情。②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结合在一起,情感更显深沉广远。③从时空处落笔,意境开阔,体现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提醒人们不忘收复故土”错,“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故应该是“对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赤壁赋》中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为了引出后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内容,这是借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写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表达的是曹操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以及曹操身处忧境,仍渴望招揽贤才、一统天下的慷慨激昂。【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结合“诗歌本质上,是心物相感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诗句感情意绪复沓多重,以登高所见所闻,感发悲秋之情。结合“每一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情感世界与审美追求”分析,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而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也是诗人悲愁的原因之一,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结合在一起,情感更显深沉广远;“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百年”也不是实指,只是表明年老体衰的状态。诗句从时空处落笔,意境开阔,达到的效果是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体现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用“良马”设喻,从反面论述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两情相悦却分隔两地的忧伤。(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行至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奇幻色彩。(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红光晃动承托旭日的奇景。(5)鹿作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诗人常取其幽居山林、恬淡愜意等特征,寄托美好的寓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骐骥一跃②.不能十步③.同心而离居④.忧伤以终老⑤.半壁见海日⑥.空中闻天鸡⑦.正赤如丹⑧.下有红光动摇承之⑨.呦呦鹿鸣⑩.食野之苹(或: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骐”“骥”“壁”“呦”“苹”。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腹底铭文。尊是商周时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何尊的铭文记载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完成武王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天子对于宗小子何的,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即“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接受天命、革故鼎新的,也勾勒了周天子定鼎洛邑、治理天下的宏伟蓝图。学界普遍认为,何尊最大的价值是铭文中“中国”两字首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在何尊中,“国”的写法是“或”。《说文解字》释“或”为“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之后“或”又分化出表示国家的“阈(国)”与表示疆域的“域”。尽管铭文中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不是同一概念,更有“国之中央”“天下四方中心”的意思,但两者之间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关联。19.下列词语都表示言说,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词语。训诰宣言祷辞遗训20.请将下面的词语积累卡片补充完整。本义引申义鼎古代烹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例:拔山扛鼎三方并立的例:三国鼎立树立、建立例:①尊贵、盛大例:②宅住宅例:黄芦苦竹绕宅生居住例:宅兹中国居、存例:宅心仁厚③例:宅男宅女21.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中国”一词的词义演变。【答案】19.①遗训②训诰③祷辞④宣言20.①革故鼎新②大名鼎鼎③长期足不出户的21.①起初,“中国”是地理概念,即中央之域或中央之邦。②现在的“中国”是政治共同体概念,是国家。③在词义演变中属于词义转移现象。【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的意义的能力。“训诰”:《尚书》六体中训与诰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诰则用于会同时的告诫。后泛指训导告诫之类的文辞。“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祷辞”:祝祷祭祀时的文辞。“遗训”:前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