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7篇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7篇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7篇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7篇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7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一、体会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这次漂亮的我为亲带来了7篇《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新版人教版小学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2、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医生惜时如金,俭约时间多我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10个。句子2句。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医生惜时如金,俭约时间多我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

教学准备:电脑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透露课题:

1、师:小朋友,当你们生病时,你最先想到的是谁?板书:医生。

2、师:那么你知道医生为你看病时在想些什么?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9医生的心思

4、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位医生,她怎么样?

2、交流。学习生字:德注意:“德“字右半部分“心〞上有一横。

3、小组学习生字。分析比较三个近义词:简练、简单、简短,请你在课文找到这三个词语想想它们之间意思的区别在哪里?

4、默读课文,想想医生有个什么心思?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且用直线划出。

5、交流。

6、填空:为了能给更多的人(),他养成了()、()的习惯,他极不愿意()。

7、读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你体会出什么?(他们之间的对话很简单)

8、读最终一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四人学习小组探讨)

9、师:他为什么不收女病人看病的费用?

10、交流(女病人为医生节省了时间,让医生能为更多的病人看病,就等于用时间付了看病的费用)

11、师:那么你能概括这位医生的心思了吗?(时间就是金钱)

三、拓展知识:

请你收集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或者名言。

板书设计:

9医生的心思

利索、简练的习惯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会读会写生字。

★能通畅的背诵,熟练的读古诗。

★读古诗想象诗中情景,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几日呀?那是什么季节了?我们学过描写几首春天美景的古诗了,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咏柳》等)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称赞春天的古诗——《村居》。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村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农村居住。)

5、介绍:高鼎,清朝人。他的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过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就是在农村居住时所看见的。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

二、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看……(放课件)

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所见。

师:同学们观测得很细心,那你们喜欢这美丽的春景吗?同样,诗人迷醉了,他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村居》。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意

1、出示要求:借助拼音分组自由读诗句,划出生字词,给生字找几个词语,再探讨诗句意思。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识字。莺:后鼻音,中间是秃宝盖儿;趁:前鼻音。鸢:上面没有一撇。给生字找词语。

3、指名读诗句,如有不正确的读音及时改正。

4、齐读。再练读。

5、请同学们马上描生字。注意每一笔写在哪儿。

四、借助课件,加强朗读,感悟诗意

1、学习古诗一、二两行诗句

(1)师:同学们,春天终究在哪呢?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细心看看图,再读读这两行诗句,从哪些字词可以找到春天呢?

(从“草长〞、“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可找到春天;从图上杨柳长出绿芽也可找到春天。)

“草长〞是什么意思?“醉〞呢?

师:谁能把这句诗读一读?

(指名读,如读得不理想,老师范读后再指名读)

师:读得太棒了。让我们看着图轻轻地、有感情地再读一读。

(生齐读一、二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美景呢?(学生发言,说诗意)

(2)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景物具体化。(如“草〞是什么样的草?“莺〞是什么样的莺?“柳〞是什么样的柳?怎样地拂?

学生自由发言

(春光明媚,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自由地长呀长;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行着,仿佛在称赞春天,讴歌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修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

师:诗人用“长〞、“飞〞、“拂〞、“醉〞把明媚的春天写活了,沉醉在这美好的春光里。突然,“噢——〞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宁静,原来是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四人一小组读这两行诗句,读完后相互探讨:读了之后,探讨: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男女比赛读。

小组派代表说说。

(欢快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儿,天空中不断飞起了大量纸风筝。在高高的云层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似乎活了,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3、请同学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再背诵。

五、解“醉〞,总结全诗

同学们,诗人看到这么迷人的春光,这么欢快生动的儿童竞放风筝的场面,他怎样?可用诗中的一个字来代表他这时的心情?(醉)

那诗中终究谁醉?

1、杨柳醉,醉在蒙蒙的春烟里。

2、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3、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的生长里。

4、黄莺醉,醉在自由逍遥的飞行里。

5、儿童醉,醉在快开心乐的放飞里。

6、诗人醉,醉在迷人的春光里,醉在孩童的开心里。

六、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迷人的春景,儿童竞放风筝的开心场面写出来吗?赶快动笔吧,看谁写得生动,谁写出了诗人的“醉〞。

语文上册教案篇三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惫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终止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加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解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楚的鸟。由于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四处旋绕,寻觅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开心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境遇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旋绕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获入诗,不但形象显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繁杂沉重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沉重繁杂的思绪。

五、终止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单独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猛烈,大方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慨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宏伟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一下《登高》。

新版人教版小学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和蔼的竹妈妈。春雨的声音是春姑娘弹奏的乐曲,春雷的声音是雷公公敲响的大鼓,一层层的笋壳是竹妈妈给笋芽儿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发愤力交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表达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课文描写春天的句子真美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课文描写的笋芽儿真幸福啊:“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笋芽儿大胆地“脱下一件件衣服,长成了一株顽强的竹子〞。幼小的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不断努力,终究成长为顽强的竹子,在反复地朗读课文中,我们一定会为笋芽儿高傲,一定会拥有一份与笋芽儿一样高傲的心情。课文描写笋芽儿的成长过程也很美:春雨姑娘低声唤醒她,雷公公大声地召唤她,竹妈妈百般呵护她,敞亮而美丽的世界吸引着她,鼓舞着她,笋芽儿从开始的撒娇,到钻出地面,很快就成了一株顽强的竹子。

假使我们没见过笋芽儿,没见过竹妈妈给笋芽儿穿的衣服,那最好去看看竹林,去找找笋芽儿,至少也要看看它们的影像资料或图片,这些对于感悟和理解这篇课文,会有好多帮助。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沉睡、撒娇、央求、滋润、阻拦、阻碍、爱抚〞等词语。积累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发愤向上的精神。

能背诵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初步培养学生自强独立的精神。

4、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能讲出课文中几处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笋芽儿出土之前与竹妈妈的对话,出土以后与小草弟弟的对话,

以及她自己的自白。

教学难点

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发愤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背结合

教学用具

笋芽图片,媒体资源:视频《笋芽儿》,动画《笋芽儿——生字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观测实物、插图,激发兴趣。

师:(出示笋芽图片)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笋芽儿〞是什么样的?(生观测后说)(投影插图)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想知道吗?

2、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方法记住生字。

二、合作交流

1、认读生字词语

A.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B、检查小组学习状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重点提醒:读准平舌音的字“笋、钻、滋〞和翘舌音的字“揉、润〞;区分鼻音字

“扭〞和边音字“唠〞。字形方面,交流交流“漆、辫〞的识记。

3、把生字带进课文里读一读,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4、播放视频《笋芽儿》)视频范读课文,想想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领悟。

1、教师范读。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老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2、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1)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出温柔、轻声召唤的语气,感觉“润物细无声〞;

“谁当春雨姑娘召唤笋芽儿?低声的。〞/点拨:笋芽儿现在在哪儿啊?谁来当笋芽儿,表演一下笋芽儿的动作,撒娇地说话。(个别读演——男女分段读)

(2)第三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读出特性;

“雷公公怎么召唤笋芽儿的,谁来试试?〞(引导进入情境用粗重的嗓音召唤)

点拨:笋芽儿怎么做?

(3)最终两个自然段要读得响亮、高傲,表现笋芽儿长成竹子的欣喜。

自读,试试怎么读好?(读出笋芽儿纷纷钻出地面的意境。)——指名先说想怎么读再试读。

点拨:用“〞画出笋芽儿看到的美好的春光。/多美啊!把美景读出来。

笋芽儿怎么长成顽强的竹子的,用横

教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笋芽儿》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JiaoAn/YuWenJA2/85241.html

线把答案画出来。(轮读、齐读两个自然段)

3、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美读课文。

其次课时

四、稳定延伸。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漆黑沉睡撒娇召唤唠叨爱抚

滋润照射温暖高傲顽强叽叽喳喳

2、美读句子:

(1)啊,多么敞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2)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

3、有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笋芽儿生长过程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生词认读,并组词、造句。(可结合动画《笋芽儿——生字学习》辅助教学)

2、重点指导:

提醒:书写时,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不能写成AABB式。

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穿,不能写成竖、撇。

冈: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叉不能太小,其次笔是长点。

笋:中横要长,右边出头。

轰:左边的“又“字捺画变点。

(三)、延伸写话练习。

1、老师示范引路。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2、学生实践。学生个人或小组模仿老师的例如按课文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对韵脚及句式不作要求。如:

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笋芽儿呀,快醒醒!快醒醒!

春雷轰隆隆,轰隆隆,笋芽儿说:“我要钻出来!我要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笋芽儿说:“我要长大!我要长大!〞

3、作品展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集体朗读、自配乐曲讴歌等。

四、作业:

摘抄课文、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并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和蔼的竹妈妈。春雨的声音是春姑娘弹奏的乐曲,春雷的声音是雷公公敲响的大鼓,一层层的笋壳是竹妈妈给笋芽儿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发愤力交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表达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课文描写春天的句子真美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课文描写的笋芽儿真幸福啊:“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笋芽儿大胆地“脱下一件件衣服,长成了一株顽强的竹子〞。幼小的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不断努力,终究成长为顽强的竹子,在反复地朗读课文中,我们一定会为笋芽儿高傲,一定会拥有一份与笋芽儿一样的品质。

语文上册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醒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

4、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可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以下词语:援助、惋惜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争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陈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调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于是他们。(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明白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事件要讲明白事件的“六要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交流。

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考: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想到,还想到。

3、交流。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可怜,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助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交流。

安东尼:

⑴敬重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⑵交流敬重安东尼的原因。板书:折刀

⑶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⑷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踌躇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⑸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宝物,是每个孩子都空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⑹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充满敬重,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严肃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⑴学生交流敬重的原因。板书:鞋油盒

⑵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好玩儿了,轻轻一扭,盒子就开启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所有的,这里面可以藏好多宝物,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弹子,你喜欢吗舍得卖掉吗

⑶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⑴学生交流敬重的原因。板书:弹子

⑵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⑴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敬重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⑵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日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踌躇时,仿佛又看见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良善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助西班牙人民,决定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宝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平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物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良善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顽强,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严肃,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冲动。这一段写得十分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冲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冲动,是由于。

四、小结复习,简介。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义无价。透过这些平常却又宝贵的东西,我们明显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良善的捷克孩子,六个充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简介: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吸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宏伟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解释和工具书翻译。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

3、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十分畏惧,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看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闲静自满,这是鱼的开心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开心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开心呢?〞惠施说:“我不是你,纵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开心,是可以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开心’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开心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4.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得腐鼠

(6)鱼出游冷静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国: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冷静: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急忙〞。(7)是:这。

三、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鹓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冷静〞的鱼儿很开心,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鹓的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说明白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围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计划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逍遥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精明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探讨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欣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假使说惠子带有规律家的特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开心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好玩儿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显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