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_第1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_第2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_第3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_第4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路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展区域定位的根底和根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根底。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才能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络,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p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老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到达教学目的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认识地球仪。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可以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才能目的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可以进展比照分析^p,培养分析^p思维才能。教学重点1.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可以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可以进展比照分析^p。教学难点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2.东西半球的断定。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1.描绘地球的真实形状。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外表积。考虑、答复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导入新课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费事。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观察地球仪、考虑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究的兴趣。认识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1.地球仪的作用。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老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根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经线和纬线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考虑、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⑦比照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经线纬线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特殊经纬线度数的变化规律半球的划分小组交流、讨论,比照分析^p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①通过比照分析^p,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理解地球仪的根本构造。2、通过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科学思维才能;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才能。3、通过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真理道路的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究、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讲解词:北京时间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平安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蓝色的。学生2美丽的。学生3圆形的。学生4球形的。老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老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答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老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局部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老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学生……〔老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老师同学们列举的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可以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老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老师通过人类探究地球形状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课堂活动2记数字──理解地球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讨论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准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老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老师手绘幅员来说明〕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外表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老师提问〔启发学生通过比照增强感性认识〕:1、地球的外表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2、假如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老师〔补充〕经过准确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异同宏大的地球相比是微缺乏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非常规那么的球体。假如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课堂活动3看模型──研究地球老师出示教学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老师〔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相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学生答复,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拟和表达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老师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老师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课堂活动4动动手──制作地球仪老师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